苏轼的老庄情结

来源 :职业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ting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继李白之后又被人们公认的一位谪仙。他的一生因才华超众、思想卓尔不群而屡遭打击。面对宦海的浮沉、生活的喜悲,他总能用一颗超脱尘世的心去化解不平之气,用一支天生的健笔去挥洒万丈才情。他的人生越不幸,他就越旷达,越超然。而这一切皆缘于他的老庄情结。
  苏轼对老庄可谓深怀景仰之心:“博大古真人,老聃关尹喜。独立万物表,长生乃余事。”同时苏轼与道家的渊源也颇深:“吾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童子几百人,师独称吾与陈太初者。”苏轼对于各家思想的吸收融会皆是怀着完善人格的目的:“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静似懒,达似放。学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为无害。”而苏轼对道家最全面的认识,集中体现在其《上清储祥宫碑》一文中:“道家者流,本出于黄帝,老子。其道以清净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心慈俭不争为行,合于《周易》‘何思何虑’,《论语》‘仁者静寿’之说,如是而已。自秦,汉以来,始用方士言,乃有飞仙变化之术,《黄庭》《大洞》之法,太上,天真,木公,金母之号,赤明,龙汉,开皇之纪元,天皇,太一,紫薇,北极之祀,下至于丹药奇技,符禄小数皆归于道家,学者不能必其有无。然臣尝窃论之。黄帝,老子之道,本也;方士之言,末也。修其本而末自应,故仁义不施,而韶镬之乐,不能以降天神;忠信不立,则射乡之礼,不能以致刑措。”可见,苏轼用一种非常理性的眼光来看待道家,他鄙夷道教的方术,而赞赏其合于儒家的思想。
  
  一、初入仕途
  
  苏轼二十一岁于嘉佑元年(1056)随父入京参加进士考试,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与弟苏辙同科及第。苏轼中进士后,二十五岁与父、弟再至汴京。授河南主簿,不赴。二十六岁参与制科考试,列三等,授大理评事,签判凤翔府,从此踏上仕途。处于顺境中的苏轼,在他的策论《贾谊论》中表述了自己的处世之道,他认为贾谊经不起政治打击,而致郁闷死去,是因为他“不善处穷”,面对逆境,老子倡“知足不辱”,就是一种“处穷”的良方。而这也预示了苏轼在日后的“穷”境中的“善处”。
  苏轼在风翔三年还京,差判登闻鼓院,又授直史馆。因父苏洵病故,回乡居丧。熙宁二年(1069)再到汴京,判官告院。这时王安石正推行新法,苏虽也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状况,但在变法思想上与王安石存在分歧。他不主张遽变,反对“求之过急”,于是接连上书神宗,反时王安石变法方案,于是引起王安石一派的排挤。苏轼为了全身远祸,求为外任,先后出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在此其间,苏轼提出“眼前勃溪何足道,处置六凿须天游”的建议,《庄子·外物》中提到“室无空虚,则妇姑勃溪;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道家追求的就是人的精神的绝对自由,“寓身物中,超然物外”,足以应对任何思想的束缚,最终保持自己人格的独立。
  
  二、黄州时期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陈副使,黄州可以说是苏轼遭挫的第一站,但思想旷达的苏轼却用淡泊宁静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用道家的“坐忘”“心斋”之法去修身养性。相应的,苏轼的文学创作也由黄州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正如苏轼自己所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原本荒僻冷落,贫穷落后,在苏轼眼里却是“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凄凉孤独的定惠院,苏轼却能体悟到“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虚静”境界,在赤壁怀古时,苏轼却能看到“人生如梦”的相对人生价值。道家的清净无为、超然尘世的思想,在苏轼那里已成为一种人生态度的旷达。
  然苏轼于黄州赤壁所作的《前赤壁赋》感情要较之旷达要复杂得多,全篇的基调从乐到悲,又以乐作结。主客的对白其实就是作者本人内心世界的对白,从中可以看出他感情的波动:先从江山美景中引出作者的“羽化而登仙”的超然之乐;继从对历史人物兴亡的凭吊,陷入现实人生的苦闷;最后又从眼前景物出发,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在旷达中得到摆脱,从中可以看出苏轼感情的复杂性:政治上遭受打击后一方面保持乐观精神,另一方面却纵情山水,消极避世。距此三个月后,苏轼又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与前赋的幽静之景相比,后赋则表现出可惊可怖之感,同时后赋还写了道士化鹤的幻觉,迷离恍惚,带有比前赋更为浓重的虚无飘渺的色彩,更多反映了作者贬谪时的悲凉心情和对超尘绝俗的追求。但作者并未“羽化”而去,《庄子.缮性篇》云:“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缪也。当时命不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所以“坡仙”又顺从时命,继续留在人间放声吟唱。如同年所作的《临江仙.夜归临皋》,在前三句仿佛可见“坡仙”醉后狂歌,不理会世间的纷纷扰扰,紧接着,他借庄子之口发出“长恨此身非我有”的感叹,要解决世间的烦扰,惟有以通达代之,不执着于一端,只是随心所欲,自由任性而已,所以最后他发出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吟唱,想不到的是真的有人在读过此句后以为他这个罪人逃走了。其实尘世中的凡俗之人又怎能理解“坡仙”身困斗室,心游万仞的思想境界呢?“此身”虽“非我有”,但他的精神却是绝对自由的。
  
  三、被贬杭州,惠州
  
  至元佑六年(1091),苏轼以翰林学士奉旨召还京都。不久便被派知颍州,后又改知扬州、定州。旧党的支持者高太后病死,哲宗执政,新党人物又重新被任用,于是苏轼成为党争的牺牲品,被贬惠州。在惠州期间,苏轼又遭受了妻子病逝的打击,身陷巨痛的苏轼此时选择了道教长生久视的养生之术,并反视生命的本源,自觉守护他高贵、纯洁的人格。在此期间,他将陶诗几乎全部唱和了一遍。苏轼曾这样说道:“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染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渚人,皆莫及也……然吾于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动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与苏辙书》)的确,苏轼与陶渊明在社会经历、思想性格以及处世态度方面都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所以,苏轼才会一再表示:“渊明神似我”,甚至说“我即渊明,渊明即我也”,但二人又有明显的不同。白居易《中隐》诗:“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樊丘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陶渊明是俗世绝决的“小隐”之士,他身与心俱能达到自然放旷的境界,当身处樊世时,心灵的干扰自然少了。而苏轼却选择了“中隐”,他并未如白居易所说的“致身吉且安”,他的身遭打击束缚,心却能畅游于天地之间,这种境界是陶渊明远远比不上的。
  
  四、最后的归途
  
  绍圣四年苏轼已六十多岁高龄,又被改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即被流放到海南岛。当时海南地处天涯海角,境况极其荒凉,生活极端艰苦,“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与程秀才三首》之一)。但苏轼不戚戚于个人的忧患,他在儋州写的《观棋》说:“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优哉游哉,聊复尔耳。”胜和败的差别,象其他事物间的差别一样,是客观的存在;但苏轼的否定,却使他在屡遭贬逐中保持乐观不屈的精神,保持生活,对风土人情等的热爱。相应的他的文章也达到了令世人望尘莫及的高度 。绍圣四年的夏天,苏轼渡过茫茫的大海,登上海南岛,前往贬地儋州,路上遇到一场“清风急雨”,遂作诗《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云》,作者在这里尽情驰骋其丰富的想象,他以谪仙的身份尽显己才,让神思在风涛奇幻怪谲的海上天马行空。这正合了《庄子》“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如“乘云气,骑日月,而游手四海之外”(《齐物论》),这些纯乎是依思维想象而达到的一种自然抑或自由,给人的印象是“虚”“远”,不可及,真是逍遥脱俗之至“久矣此妙声,不闻蓬莱宫”。
  苏轼思想旷达,随遇而安,在黄州,惠州,儋州,他都要造房子,都准备在那里终老。他的经济生活并不太好,但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造房安家,做着长处的打算,他的这种生活态度,确已达到了“任情逍遥,随缘放旷”的境界。
  元符三年,徽宗继位,苏轼获赦北还,不料第二年行至常州时病死,结束了他宦海沉浮的一生。苏轼于去世前一年作了一首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可谓是他思想上的又一次新生。一次又一次的人生悲喜遭遇,仿佛是对灵魂的洗礼,最终呈现出了一尘不染的本来面目。此时的苏轼超越了儒释道的精神,回归到混沌未分、天人合一的境界。
  遗世独立的坡仙在茫茫尘世间,用苦难去修炼身心,故“东坡病亟时,索沐浴,改朝衣谈笑而化,其胸中固无憾矣”(黄庭坚《与五庠周彦书》),最终他超越了生命的局限,回归到了生命与自然的本来和谐。
  
  (作者单位:河南省周口卫生学校)
其他文献
语言的使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这样的环境,就是语境。语境分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上下文语境是指与本词语有关系的前后词语或句子。情景语境指说话时的人物、背景,包括说话双方涉及到的人或物、时间、处所、社会环境以及说话双方的辅助性交际手段(包括表情、姿态、手势等等非语言因素)。我们平时使用语言总是结合特定的语境来选择词语、理解意思的。本文主要从鲁迅对语言修改的实例分析中,看看鲁迅是如何结合具体的语
期刊
自周以来,深研《易经》者不计其数,而稍有大成者皆自成一体。历代贤哲有关《易经》的研究与著述,往往穷毕生之力,著作之富,亦属汗牛充栋洋洋大观。但对于《易经》一书,无论是哪位《易经》大家,乃至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之人,都没有给我们一个圆满的解答。故《周易》由筮书转而成为哲理书,其中不乏精粹之处,却也难免“杂交种”。《易传》的内容驳杂,既有远古占筮巫术的遗存,又有战国理性思潮中的不同学理;我们不得以纯一的
期刊
举办2008年奥运会,是北京也是中国在新世纪的一次重要发展机遇。可以肯定,举办2008年奥运会必将对中国在新世纪各个方面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对政治的作用    1.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申办和主办奥运会的竞争,实际上是一场综合国力、科技实力、文化魅力、经济实力的竞争,是一场国家的竞争。此次北京赢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无疑意味着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尊重、信任,充分表明世
期刊
随着IT技术在通信、医疗、游戏、教育等各行业的应用,软件、硬件技术人才及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都保持了上升走势。根据国家发改委最新公布的数字,我国软件人才目前的数量是32万人,而国务院要求2005年达到80万。据有关信息显示,在未来5年里,中国对IT领域的人才需求是极为旺盛的。但是知名高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怀揣毕业证书应聘失败状况屡屡发生,原因在于其所学知识并非企业所需要的知识。所以,高校毕业生并不
期刊
口语是语言履行交际职能的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它在人类交际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口语是语言存在的最基本形式。从语言的起源与发展来看,口语是第一位的,书面语是第二位的。从实际的交际活动来看,大量地还是使用口语。国外学者曾就以英语为母语的一般成年人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交际活动做过调查,“听”、“说”活动的总和可占言语活动总量的75%。与此同时,口语在词汇、句法及语篇组织上都有独特之处。Not在英
期刊
为适应当代市场经济社会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使高职生成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迫切需要调整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内部结构及课程之间的知识融合。《C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是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两门核心课程,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而内在联系,结合高职教育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的原则和高职教育学制较短的现状,在高职院校中实现《C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的课程整合
期刊
近来,各种各样的教育理论著作层出不穷,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技巧扑面而来,让人目不暇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样一本名字叫做《孩子们,你们好!》的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可以为广大教师和教育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深入思考的引子。学校在变,学生在变,教师在变,教学内容在变。从书的内容上来讲,书中所描述的那个时代的教学情景和教学内容与今天已经有了天壤之别。可是其中所闪现的教育教学的智慧依然值得我们学
期刊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解决问题的能力应从培养创造性思维开始    从思维角度来看,创造性活动过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任何创造性的活动,总是与创造性的思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存在离开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表现。对它的定义笔者倾向于此:创造性思维是指以灵感为诱导,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能产生出新颖性思维结果的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从“问题解决”的角度看,创造性思维的
期刊
央视“国宝档案”的主持人任志宏,以他深沉独特、充满磁性的嗓音,不高不低,不松不紧,娓娓而谈,让人听得如痴如醉,不知不觉沉浸于探宝的故事情节中去了。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主持“动物世界”的赵忠祥,满怀深情地叙述着那些动物的故事,讲到动物之间的关爱时,慈祥温和的声调,仿佛是在替它们梳理皮毛似的;讲到弱小的羚羊被凶猛的狮子捕食时,音调又变得无比悲哀凄凉。这哪里是在讲述动物的故事,分明是在讲我们周围发生
期刊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已成为发展最活跃、应用最广泛的计算机领域之一,几乎所有应用系统都涉及到数据库。而Visual Foxpro(以下简称“VFP”)是目前计算机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数据库系统开发工具之一,它具备简单易学,功能强大等优点。因此,全国大多数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都将其列入计算机专业或一些非计算机专业(如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等)的教学计划,赣南师范学院也将该门课程作为多个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