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认识论中的人道与天道

来源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ingli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契将金岳霖的知识论主旨——“以得自经验(所与)之道还治经验(所与)”从知识论领域引申、扩展为“以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由此应用到存在论、方法论、逻辑学等领域.冯契用“以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原理贯彻、贯穿于“智慧说”各个层面,获得丰硕的理论成果.但是,由此原理出发,冯契先生将“以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过程理解为人和世界不断交互作用的自然历史过程,其中暗含彰显人道、抑制天道之倾向.这对于当代“天人失衡”问题隐隐起着推波助澜作用.如何调适这一原理,构成了当代中国哲学的重要挑战.
其他文献
经信息技术快速革新与迭代的助推,社会信息化将人们社会生活的重心由物理性空间转移至知识性空间;这一进程中,构成人们社会行为的社会观感、社会交际和社会关系受到认知“解魅”、价值多元、生产失序的结构性冲击,形成引领人们社会认知、社会互动和社会生产的价值情境.在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指导下,于互联网空间中率先重塑被“解魅”的社会认知、领先破局价值多元与规范寻求的结构性难题、有力调控信息生产的全球性失序,探讨和导出信息化社会行为的系统性价值引领方案,成为抓住信息化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重要历史机遇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人的政党自信是指全体党员对党的纲领章程、角色定位、功能属性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认同,对党的发展历程始终保持清醒的认知,对实现党的历史使命、奋斗目标始终充满信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政党自信是政党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力量和政治基础,对政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组织内聚力产生重要影响.新的时代场域下,要培育和筑牢中国共产党人的政党自信,势必要弄清楚政党自信的精神实质、支撑范畴、目标旨归,从理论维度、现实维度和价值维度三个方面强化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对政党自信的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发展方向.虽然,劳动教育是一项相对比较新的工作任务,但是,在劳动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元素,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同样不可或缺.在农林高校劳动教育中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是时代对高等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崭新需求.这需要分析劳动教育及其德育特质,探讨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农业思想理解农业技术本质,在此基础上论述围绕农科劳动教育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基本思路.
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应以平衡各主体的利益为重点,实现在生态系统服务的受益者和提供者之间由受益者有条件地向提供者支付补偿,以弥补权益损失,实现二者间利益的均衡.权利义务主体作为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机制中的主体核心范畴,这对厘清生态补偿机制中的利益均衡具有积极的作用.政府、企业、居民作为权利义务主体,差异性的目标追求导致其所采取的行为不具有行为结果一致性,因此通过采用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方式满足政府、企业、居民等各相关利益方的需求,平衡相关者间的利益,形成各利益相关者共同追求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状态.从直接补偿的
人类社会科技发展史证明,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的差异是科技创新成效差异的首要影响因素,总体来说,国家作用的发挥和国家所有制的发展,对科技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正面促进作用,甚至是主导作用.恰当的经济制度对科技资源的配置、科技发展的需求、科技开发的动力、科技创新的运行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国家直接实施科技活动、国家资助科技活动、国有单位的科技活动都体现国家所有制关系,国家还发挥社会科技创新的规划与管理作用.社会化大生产之后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科学技术发展的阻碍力量,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科技发展也
和球运动是民族体育与现代体育碰撞的必然结果,是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新成果.运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和球运动进行文化解构和建构;通过对和球运动的基本特点、文化特征、文化价值等进行文化学的研究,探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之路;依据“传承、传播民族文化,创新民族体育品牌,打造全民健身载体”的思路,进行民族体育的开发与运作;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现代民族体育文化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思想史中关于“何谓共同体”这一命题存在“共同利益聚合体”“契约精神载体”“文化群体”“基于想象的意识外显”和“自然整合体”五种阐释逻辑.但囿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以往思想家们关于共同体的概念及其本质的阐述尚缺乏科学方法.马克思坚持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系统、多维地阐释了共同体的内涵.概括地讲,包含以下六种内涵:在批判“国家哲学”意义上,用“共同体”概念以区别一切剥削性质的“国家”概念;在批判自由主义“个人至上”的话语范式意义上,用“共同体”所表征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体与共同体的完全统一话语范式来超越资产阶级个体
知行关系是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命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的关键问题.面对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给出“批判地继承”与“同情之了解”两种价值预设,相应地形成诠释进路的差异.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为例,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下被解读为与实践论密切相关的范畴,在中国哲学语境中则涉及道德知识何以可能与如何转化为道德行动的儒家认识论与道德哲学.两种语境下的诠释差异存在“互通”的可能,但其前提是进行认真的文本和历史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下诠释中国传统思想,需要尊重传统文化的根源性预设,才能真正
王阳明工夫论经历了从“静”中用功到“动”中用功的演变.龙场悟道,阳明由“静”中用功优入圣域.龙场悟道后,阳明又两度以“静”相教.然而,由于“静坐”易滑向佛老,他对“静坐”开始持警惕的态度.基于此,阳明主张“事上磨”.“事上磨”意味着阳明工夫开始从“静”转向“动”.南赣剿匪期间,阳明的“动”中用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动”中用功的演变的完成在宸濠、忠、泰之变之时.本然“心体”再次显露,呈现为知是知非的“良知”.“致良知”工夫体系的构建意味着阳明实现了对既往儒门“静”中用功的彻底翻转,首次将工夫着力点完全置于“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生活已全面融合并产生了深远影响,网络社会这一人类活动新场域的出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而老年群体也正经历着这种改变带来的“双重生活”.由于技术性知识的缺乏、对新事物接受能力的降低、内心对社会参与的抗拒等因素的影响,这一群体正游离于网络社会的周围.在人口老龄化状况持续加剧的背景下,需要从政策层面、技术层面、社会层面、家庭层面等帮助老年群体跨越网络社会鸿沟,共享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