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巴洛克艺术风格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haiquanhan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巴洛克艺术是1600年至1750年间在欧洲盛行的一种艺术风格,产生在反宗教改革时期的意大利,发展于欧洲信奉天主教的大部分地区,后随着天主教的传播,其影响远及拉美以及亚洲国家。巴洛克作为一种影响深远的艺术风格,是世界艺术界的瑰宝,它华丽、强调变化动态的风格也对我国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字】巴洛克艺术;文艺复兴;折中主义;综合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9-0102-02
  一、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定义与发展
  巴洛克艺术诞生于意大利,它代表多个艺术领域,如建筑、雕塑、绘画、音乐等。它打破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具有含蓄均衡,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虽然人们对它的评价良莠不齐,但是这无法否认它带来的艺术旋风。
  (一)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定义
  巴洛克这个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变形的珍珠”(barroco),是“俗丽凌乱”的意思。在意大利语中“巴洛克”被翻译为奇形怪状、矫揉造作,它于17世纪至18世纪初在欧洲盛行。但是总的来说,一开始的“巴洛克”一词并不是一种褒义词,而是带有嘲弄的贬义词,因为巴洛克风格的艺术作品往往充斥着奢靡、虚伪与庸俗。但是在当时那个时期,由于巴洛克艺术甩开了古典主义的束缚,于是开始大范围流传。如今,巴洛克早已恢复了它原本的意思,仅仅代表欧洲17世纪的一种艺术风格,人们对巴洛克艺术也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
  (二)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发展历程
  1.巴洛克艺术的起源
  巴洛克艺术风格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们在艺术手法上有本质的不同。文藝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追求典型性与稳定,而巴洛克艺术风格更强调运动、变化的曲线。文艺复兴晚期的著名建筑师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就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艺术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手法主义是指在经过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巨匠之后,艺术进入了衰微时期,艺术家开始肤浅地模仿前辈的艺术技巧,但这种艺术风格多用于夸张的手法,往往与现实不符。巴洛克艺术风格就脱胎于手法主义,在这段时期的建筑作品中,体现了前期巴洛克艺术的风格倾向。
  2.巴洛克艺术的流行与发展
  17世纪30年代,巴洛克艺术风格开始流行。在建筑界,意大利的教会在各个教区建筑了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如波洛米尼设计的圣卡罗教堂,教堂的平面轮廓为波浪形,中间隆起,既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风格,又添加了形变的建筑元素。在绘画界,法兰德斯的画家鲁本斯是欧洲第一个巴洛克式的画家,《三美神》是其代表作。画作中三位女神充满生命力、栩栩如生,皮肤富有弹性且有了俊美的面容,充溢着激情与艺术的魅力。鲁本斯绘画技法承担起了非意大利地区的巴洛克艺术的大旗,加速了巴洛克艺术的传播进程。在音乐上,巴洛克风格首先出现在歌剧中,这也标志着早期巴洛克音乐艺术的形成。17世纪前期的巴洛克艺术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是这仍属于巴洛克艺术的前期,鼎盛时期尚未到来。
  3.巴洛克艺术的巅峰
  17世纪中叶之后,进入了巴洛克艺术创作的高峰,这也同时标志着巴洛克艺术的鼎盛时期的到来。巴洛克艺术风格发展到了顶峰时期,出现了许多艺术家,他们大多身兼数职,比如建筑学家贝尼尼,他还兼雕塑家、编剧以及舞台美术家等多个身份。再比如兼具雕塑家、画家的科尔托纳、波洛米尼,“他们的作品是巴洛克件专注、雕塑、壁画三位一体的艺术巅峰。”在他们的影响之下,许多能工巧匠不断涌出,他们在欧洲各地散发着光芒。到17世纪中叶前后,巴洛克艺术在建筑、雕塑、绘画上的鼎盛时期已经到来。
  二、巴洛克艺术风格的特征
  巴洛克艺术风格与14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所呈现出来的风格不同,当时的欧洲的佛罗伦萨作为文艺复兴的大本营,从中走出了许多文艺复兴巨匠,他们以“逼真”“自然”的创作风格获得巨大成就。然而巴洛克风格并没有继承这种艺术特征,而是强调运动、变化和曲线,饱含激情和强烈的运动是巴洛克艺术的主要特征。
  (一)动态性的艺术特征
  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是意大利的雕刻家,也是17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他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基罗不同,他更善于表现人体的激烈运动与戏剧性的情节,他的雕刻手法充分体现了巴洛克艺术风格中的动态开放性,其中《阿波罗与达芙妮》的人物雕像是其代表作之一。作品中阿波罗与达芙妮的身体轻盈、优美,在风中奔跑,达芙妮的身体也表现的温润真实,他们的深情在贝尼尼的塑造下栩栩如生,极大代表了巴洛克艺术风格中的动态性特征。
  (二)整体性艺术特征
  巴洛克艺术风格还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巴洛克艺术呈现出来都是华丽的景象,因为其服务的核心就是主流教会和宫廷贵族等上层人物,因此其艺术作品多是迎合皇权与教会的权利,以建筑风格为例,1574年格里高利教皇定制了新的建筑建设规则,即要体现建筑中的整体性,要将所有的建筑连城一个整体,确保建筑的整体性特征。
  (三)综合性的艺术特征
  巴洛克艺术风格中的综合性是其他艺术流派无法比拟的。巴洛克风格横跨雕塑、绘画、音乐、建筑、文学、戏剧等多个领域,虽然他们之间存在者天然的联系,但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它们之间还是存在着独立的现象。在那个伟大的时期,涌现出了大批的艺术家,但是由于当时社会发展缓慢,艺术的形式与表现形式远不如现在丰富,艺术家们萌生出想要融合所有艺术形式的综合范式的欲望,并产生在此基础上探索更广阔的艺术空间的诉求。即便有少数巨匠有综合化的想法,但也由于宗教贵族的监视和人力、物力、财力的缺乏而暂且搁置。直到高寿的米开朗基罗得到了一个大型建筑项目的机会,并在其弟子的合作下,使建筑之间的各个部分协调配合,顺利完成建筑项目,并将这种综合性的特征传承了下去。   (四)戏剧性和夸张的艺术特征
  巴洛克艺术风格极其注重视觉效果,因此艺术家们的作品中不免会有一些夸张的表现形式,并在其作品中融入具有戏剧性的故事情节。这种夸张且带有戏剧性的艺术呈现在如今看来可能略显夸张俗媚,远离现实生活,但是对于那个时期来说,也是艺术手法的一种创新与进步。巴洛克艺术的夸张多表现在艺术家对于色彩的把握,他们注重视觉效果,因为多使用鲜艳的颜色,造成明暗对比,给观众一种强烈的冲击感。
  三、巴洛克艺术风格的研究意义
  (一)打破传统审美,激发道德反思
  巴洛克风格是一种极具浪漫主义的艺术,它与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所要求的遵循标准不同,它打破了人们对传统的审美认知,在各个艺术领域表现出贫穷过后的奢靡风格,凸显时代感、激情感与神秘感。但在光鲜的外表之下,却是教皇和贵族的虚伪。巴洛克艺术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教皇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但是这些资源却来自对人民的剥削,是建立在对劳苦大众的压榨之下。正如罗斯金所说:“艺术受到宗教支使就会发生道德上的冷淡,结果不能出现真艺术;而当一种真诚的宗教感情发生时,则可能自然而然的创造艺术。”教皇大力支持的巴洛克艺术只是为了维护教皇和贵族的权威,满足自己的对奢靡生活的需求。“巴洛克艺术的产生,是建立在‘掠夺’‘横征暴敛’基础之上的,导致人文道德丧失,人性和人本价值的缺失。”因此在这种虚伪之下,出现的并不是真正的艺术,而是一种统治工具,是奢靡、腐败的遮羞布。
  (二)符合时代发展,发展现代艺术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艺术思想界发展曲折,为了改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既需要现代主义艺术鼓舞人心,又需要后现代主义大众艺术,使艺术能够有广泛的参与者、更注重个体的发展、更与世界接轨,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现代设计艺术与巴洛克艺术之间有着不可抹杀的历史渊源。“巴洛克风格中的激情、大开大合的变化、赋予变革的精神以及征服性都被现代主义思潮批判地继承了。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无论中国、朝鲜还是苏联早期的艺术作品,都体现出一种看似与巴洛克风格毫不相干却又与之紧密相连的艺术特质。这种特质简言之就是巴洛克风格传诸后世的那股张扬的远动力和渴望征服世界、改变世界的决心。”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对巴洛克艺术风格的研究正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现代设计艺术,并为后现代艺术提供创作源泉,这也使我们掌握更多的藝术语言与设计手法。
  (三)了解发展历程,探寻本土艺术
  巴洛克艺术风格与我国建筑有着深厚的渊源,早在晚清以及20世纪初,就有大批带有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建筑坐落在中华大地。这种建筑风格最先是由西方的教徒带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艺术风格逐渐与我国本土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相结合,诞生出了许多“中西结合”的艺术作品。因此研究巴洛克艺术风格,不仅仅是对这一世界瑰宝的敬畏与好奇,更是对探寻本国建筑的发展,了解我国建筑的渊源,追本溯源。
  参考文献:
  [1]王杨.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及其影响[J].音乐天地,2020,(05):59-63.
  [2]冯律航.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J].中国民族博览,2019,(07):174-175.
  [3]王正.现代设计中巴洛克风格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段芊羽,女,山东滨州人,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汉字作为相对独立的符号,其自身凝结、体现着区别于其他符号的文化因素,具有浓厚的人文性。作为汉字之一的“理”字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通过研究“理”字的本义和引申义,分析“理”字本义和引申义的文化内涵,可以看到“理”与中国的政治和思想文化有些密切的联系。另外,将“理”字的各引申义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使得“理”字发展轨迹较为清晰。  【关键词】“理”;本义
期刊
【摘要】正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当代流行歌词的文学性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而流行歌词也已随着现代汉语研究的发展而渐渐进入了学术分析的视野。本文基于当代修辞学的研究视角,以吴青峰所创作的流行歌词为研究对象,总结出了吴青峰以“清谲隽秀”为主要特点的歌词写作风格,并从吴青峰个人经历以及社会文化影响等方面分析了这一风格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吴青峰;歌词;语言;修辞;风格  【中图分
期刊
【摘要】淮剧作为中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百年历史长河中不断前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现代化技术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淮剧发展遭遇了一定的阻力。当前多样化的娱乐形式瓜分了淮剧的市场,方言唱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淮剧的受众面,传统折子戏与现代戏之间较难取舍,改善淮剧目前的发展问题需要合理推敲台词、探索多样化宣传途径、精细化打磨传统剧,创作贴近现实生活的现代剧。  【关键词】淮剧;戏曲艺术;发展  【中
期刊
【摘要】隐性否定在汉英语中广泛存在。以往对汉英隐性否定的比较研究主要是从宏观入手,针对隐性否定的表现形式进行比较。本文从微观角度出发以具有[+神灵]义的名词为切入点,探讨其在汉、英语中使用的异同点及其原因。  【关键词】汉英比较;[+神灵]义名词;隐性否定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9-0108-02  一、引言  “
期刊
【摘要】当代艺术随着时代在飞速发展,中国许多优秀的传统舞编导用他们的能力为大众保留和再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之美。“心系古人,挽在舞中致”中的“舞”不应只局限于中国传统舞蹈中,同样可以将传统文化的底蕴与现当代的表演艺术相结合。希望本文的观点能对带有中国传统人物形象的现代舞作品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  【关键词】现代舞;中国形象;中西融合;跨文化;舞蹈形象  【中图分类号】J722
期刊
【摘要】汉代饮酒之风盛行,汉画像石中关于酒器的刻画颇多。通过对汉画像石中酒器功能及造型特征的分析,从设计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探讨其背后蕴含的酒礼文化。酒器作为酒礼文化的承载者,其造型设计、使用摆放都严格遵循汉代礼仪制度,是当时社会阶级之礼、祭祀之礼、人伦之礼等礼仪文化的映射。其中展现出的酒礼文化对调和人际关系、维护阶级统治、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  【关键词】汉
期刊
【摘要】经典诵读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在高校语文教学中最为常见。开展经典诵读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诵读课文的习惯,还能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但是要让经典诵读充分地发挥出文化传承的作用,需用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因此,本文从经典诵读的意义和重要性展开叙述,分析了高校在开展经典诵读时常见的问题,并讨论了开展经典诵读的具体实现路径。  【
期刊
【摘要】唐代列置于帝王陵园、贵族墓地神道两侧的大型石柱,是唐陵空间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标识作用,是人们了解和认识唐陵石刻造型艺术风格、艺术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对于唐陵神道石柱的多棱空间研究,有助于探讨唐陵神道石柱艺术表现形式、造型艺术特点、空间布局方式等在当代造型艺术空间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乾陵;石柱;石刻 ;空间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伴随着我国文化艺术复兴的不断推行,传统文化的逐渐复兴也成了越来越多艺术家们所关注的问题。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动画设计作品中也有了“中国风”的色彩,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式”动画也赢得了诸多喝彩,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设计与动画制作过程中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体现。仔细研究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动画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十分重要。  【关键词】传统文化;动画设计;合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J218 【
期刊
【摘要】提高和促进群众文艺欣赏力是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发展的需要,更是促进人民幸福指数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作为一名文化馆工作人员就得走基层,深入到生活的第一线,了解群众文化艺术普及现状,知晓群众文艺普及存在人员匮乏;创作题材范围小,作品易断层;创作出发点偏功利等相关问题。并以此为据,全力思考普及提高群众艺术欣赏水平的措施,如建设群众艺术基础设施、发挥文化馆职能、培养优秀创作人才、组织文化志愿服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