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材料绘画的形态与语言建构

来源 :中国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2009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综合材料绘画作为单一画种与多画种技法互渗融通的“增长极”,以开放的姿态和丰富而新颖的表现手法,在体现与时俱进的文化理念与当代生活的多元化艺术表现上,为中国美术的时代性和国际化形象的树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由“综合材料绘画的形态分区”与“综合材料绘画的时代性语言建构”两个方面,较为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综合材料绘画的基本语言特征和美学概念,以及各类技法形态的学术内涵与表现特长,对于读者深入了解综合材料绘画的发展历程和社会意义都将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综合材料绘画 形态分区 主题性创作 时代性语言建构
  综合材料绘画是中国美术发展到21世纪的时代产物,是针对中国美术发展出台的“解决方案”,终极目标是推动中国架上艺术在当代的整体发展。其概念形成于2010年,在此之前的中国美术史中出现的所有艺术思潮、流派和艺术表现形式,都与它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它不同于西方的“混合媒材”(Mixed Media),与各种形态的当代艺术也没有必然的继承与发展关系。2010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正式成立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委会(以下简称“艺委会”)。作为艺委会工作组的主任,笔者试从形态分区、时代性语言建构等维度对综合材料绘画进行分析、梳理。
  一、综合材料绘画的形态分区
  根据中国美术的现状,艺委会把综合材料绘画的艺术实践和展示范围浓缩在四大板块之中,即“单画种材料技法的演进”“多画种或多种材料技法的互渗融通”“原生态表述”和“主题性创作”。这四个形态分区基本概括了综合材料绘画各类技法实践和艺术表现形式,为艺委会的工作提供了极大方便。
  毋庸讳言,中国美术长期以来在创作理念与技法表现两个方面形成的惯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时代性变革。“单画种材料技法的演进”正是要通过技法革新来改变这种状态,使中国美术进入当代艺术表现的格局中。其学术指向体现在对某“画种”学术概念的展开和时代性语言建构上。“演进”即意味着演变,通过对美学概念和材料技法的当代性转变,使原有审美逻辑和技法形态发生变化。这是艺术形态进化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材料技法拓展。这其中,“态度”和“立场”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站在某“画种”的立场上,来思考该“画种”的时代形象和未来发展。比如,东京艺术大学日本画、油画、版画和雕塑等系科至今依然保留,但“畫种”概念是体现在学校教学文脉的传承上的,即油画系学生可以做蜡像、搞拼贴甚至行为艺术,因为油画系的课堂只是一个基台,是为了让学生站在日本油画发展史上考虑当代问题。
  “多画种或多种材料技法的互渗融通”的意义在于模糊或打通画种之间的边界,使当代艺术表现获得更多的能量,说到底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需要指出的是,综合材料绘画这些年来的确出现了一些“乱象”,材料的盲目堆砌便是问题之一。出现这些现象的关键根源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对综合材料绘画的文化归属认识不清,二是缺乏对作品主题思想的弘扬和对当下生活的关切之情。精神诉求是点燃材料表现的火种,因为所有能够进入作品的材料技法,都应该是作品主题的需要,而不是媒材本身。单纯追求媒材,便无法对应艺术创作的主题和思想性表达,艺术家应该从模仿和简单的“拼贴”中走出来。
  “原生态表述”的基本理念主要反映在现代文明与自然的关系上。艺委会现阶段的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于现实生活中美感的采集、提炼和艺术加工,另一个是“场域”概念在艺术创作和展览活动中的实施与体验。艺术家在日常生活或采风考察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触碰视觉神经、引起心灵震颤的“图像”。这种生活原型中的美真实、鲜活并闪烁着时间的光泽,成为当代艺术寻求精神性表达的源头。由这种生活体验和感动产生的艺术作品,无论主题、情感还是艺术呈现,都是在“原生态”中提炼出来的,朴素生动而又纯粹。比如,在一些古村落,艺术家会感受到一种由百年老墙的斑驳痕迹、时代变迁的历史记忆带来的视觉震撼,一旦赋予它恰当的主题与手法,就可还原或移植到绘画的载体上来。“原生态”是一个刺激源,“表述”才是关键。
  “场域”由库尔特·考夫卡最早提出,后来成为皮埃尔·布迪厄社会学思想体系中的基本理论,简单来说,是指人的每一个行动都会被行动所发生的“领地”所影响。而这种“场域”又并非单纯的物理环境,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各种因素。笔者曾实地考察过李显秀墓,站在甬道入口时,一种古典气息便扑面而来。这不是一件壁画作品所能带来的震撼。“场域”概念在综合材料绘画“原生态表述”中,则可以引申为艺术家观察和体验生活的一种方式。
  当前,主题性美术创作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日新月异的时代变革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以及创作题材、体裁的多样性和多元化,都要求与之相对应的材料技法来表现,综合材料与表现便成为当下主题性创作技法拓展与形态转变的重要手段。西方有西方的主题,东方有东方的主题,二者都不可能偏离本民族的文化历史、美学观念和社会需要。在综合材料绘画的框架内,大力提倡主题性创作的用意在于,主题深化与技法拓展永远呈正比关系。其主题性创作又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它不仅呈现于各类综合性美术展览,也反映到机场与轨道交通、影剧院和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环境的建设。若离开了“对于主题的思考”这一当代艺术表现的前提,综合材料绘画便会成为材料技法的游戏。
  二、综合材料绘画的时代性语言建构
  (一)绘画性
  有学者认为,“综合材料绘画”可分解为两个关键词,即“综合材料”和“绘画”。它强调了综合材料在绘画中的应用。对于“架上艺术”来讲,“绘画性”的概念早已发生变化。
  进入20世纪后半叶,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艺术作品的触角伸向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领域,无论艺术家本人还是艺术的观赏者,都不再满足透过“镜框”或者说“窗口”看世界的审美方式。架上艺术于是由墙面走向空间,又在空间的包裹之下回到一个“新的墙面”。以往的架上绘画,犹如相机的镜头,艺术家把对于世界的感悟与体验、理想和情怀统统定格在这个框子里。绘画概念的拓展,使架上、装置与立体、影像和多媒体艺术之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装置作品中,绘画的元素与日俱增;在影像作品中,装置与绘画的影响无处不在;而在绘画作品中,装置与影像所呈现的空间概念与视觉观念,更是像潺潺的溪水流向四方。这不仅使绘画的性质发生变化,也使艺术走进日常生活,更是对原有“架上”概念的质疑和绘画理念的革命性转变。   有些西方艺术家拒绝把自己的作品与某个画种相提并论,并在寻求更加宽阔的表现空间。基弗几十年来孜孜不倦地使用照片作为绘画“基底”,反映了他反思和追溯历史的强烈愿望,其作品并没有因为材料语言的广泛应用,而使“绘画性”有丝毫减弱。相反,这些“别材”推动了作品的审美流向,打开了“架上”的空间。
  (二)材料表现与精神诉求
  材料表现与精神诉求构成了“形而下”与“形而上”的链接关系。它们交织在作品主题思考、社会考察与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中。
  日本艺术家平山郁夫始终坚守“丝绸之路”主题和相关艺术实践。他的考察范围横贯东西,并习惯于从历史的跨度和地域的维度来思考问题。其作品总是由大处入手而总揽全局,博大、雄浑而主题鲜明,如敦煌组画《朝》《夕》《月》, 清晨的朝霞、傍晚的一抹余晖与皓月下的夜景,把西域的印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把日本美术从“风花雪月”的地域文化带入到浩瀚的沙漠和波涛汹涌的大海。平山郁夫曾说,每当他站在丝绸之路的大地上,仿佛总会感觉到先民们在那里劳作和贸易的场面,这些梦幻般的情境令人心潮澎湃。他用20年时间完成的大型西域系列壁画,表现了玄奘取经走过的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也表达了他对这位唐代高僧的崇敬之情。可以说,他的这种对于主题的追求完全是生命使然,技法本来就是融化在主题中的血液。所谓作品的温度,应该包含历史的和今天的、客观的和主观的多种因素,平山郁夫作品的温度正是来自他对历史和当下双重意义的考察,其主题也能由此得到升华。
  (三)关于“画种”
  近年来,美术界有“新生艺术板块”“新兴画种”“当代绘画体系”和“新的语种”这样一些提法。笔者认为,无论从“国际大美术”的视角,还是中国当代美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综合材料绘画都不是一个“画种”的概念。有专家认为,应该首先厘清“什么不是综合材料绘画”,筆者也不同意这种提法。艺委会所有的工作,包括四个形态分区的专业指导方针,都不能成为一成不变的“标准”。一般说来,画种是有专业规范的,比如不使用漆或油画颜料作为基础材料的作品,便不能称之为漆画或油画。综合材料绘画恰恰不是这样的。它的学术主张和艺术实践体现在融通架上艺术各类技法形态,使之汇入当代语言建构的熔炉。如果以“画种”定格,又会形成新的技法屏障和套路。
  综合材料绘画的包容性和延展性反映出它在时代语言转换中的开放立场,其最根本的学术价值在于打破原有画种的疆界,使传统技法获得新生,给予当代艺术表现更大的生长空间,因此不应该也不可能与其他既有画种形成并列关系。正因为综合材料绘画是独立于中国画、油画、版画等传统画种的当代艺术表现平台,才能够较少受到传统模式的束缚,从而积极推进各类艺术实践。
  综合材料绘画近十年来的发展清楚地表明,在中国当代美术发展进程中,“跨画种”的艺术实践不仅有利于“架上”概念的拓展,更有益于传统画种的时代变革,这是一条中国架上艺术发展的必经之路。
  (四)理论建构
  综合材料绘画的“过去”有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积淀,它不是西方艺术的翻版,更不是“混合媒材”的中国化。无疑,综合材料绘画打开了一扇开启中国美术当代之旅的大门。中国当代美术发展要面对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看待“新中国美术”的成长历程;二是,在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下我们应该保留些什么;三是,如何形成与“国际接轨”的中国美术体系。因此,坚守和开放同样重要。这就需要做两项工作:一个是把古典带到今天,包括中国的古典和西方的古典;另一个是把走进今天的古典与当下的生活结合起来,除了在自己的文化体系中寻找落脚点,也要从西方的框架内寻求参照物。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美术度过了一段与当代艺术“貌合神离”却又“形影不离”的路程。中国当代美术应该与国际艺术发展思潮相对应,从而对“西方来潮”做出东方式回应,这正是综合材料绘画在发展中面对的主要课题。艺委会成立之前和成立以来,综合材料绘画的理论研究始终贯穿于发展的各个环节。艺委会每年举办的年会本身就是委员们集思广益的学术论坛。美术界普遍认为,综合材料绘画发展到今天,在各个层面上的艺术探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中国架上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第三届宁波双年展和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综合材料绘画展来看,其发展空间依然很大,艺委会的学术主张还有待进一步推广,很多艺术方案也需要推动和实施。因此,总结十年来社会考察、艺术实践和宣传推广的经验,发展和完善综合材料绘画理论研究体系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同时需要加强古今中外相关案例的深入研究,从而应对变化中的国际美术,实现中国架上艺术的当代语言建构。
  结语
  综合材料绘画作为中国美术发展历程中涌现出来的新生艺术板块,担当起了当代架上艺术发展的时代重任。它的当代性既包含对国际美术成果的借鉴,也形成与当下文化语境的对接。但是,其能量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在当代文化演绎的艺术空间中还存在着很多可能性,在现有格局中也还会不断衍化出新的视觉形象。今天,“走向综合”的概念又体现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材料技法的互渗融通;二是不同时期、不同形态、不同叙事方式的内在关联。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依然是思想解放和艺术观念更新的问题,需要不断破除旧的条条框框和新的条条框框,真正反映出中国艺术的当代价值。
  (胡伟/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术委员会主任)
其他文献
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风貌自然不同。这个道理亦适用于我们观察今天的文化变迁与发展。当下社会,不同的文化與价值观不断碰撞着。一个艺术家的使命就在于,带着时代的烙印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出对这个时代的深刻感悟。我热衷于探索东西方文化艺术上的差异,多元化作品的创作和研究是我当下的使命。  我对中国传统审美有着天生的偏好。小时候,我的母亲每晚都会聚集一家人阅读《世界文学》杂志,书中那些经典的文学封页里的名画
[摘要] 绘画作为“时代的号角”,在各个时期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大批画坛中的有识之士投身时代的浪潮,特别是以石鲁、赵望云、何海霞、方济众、康师尧、李梓盛等画家为代表的长安画派美术团体。他们将政治与人民放在首位,倡导艺术大众化的思想,用手中的画笔表现党和国家在革命历史时期的政策和发展面貌,同时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绘画理论构建,提出了“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主张,在革命题材美术创作方面有着
摘 要:在小学课程中,数学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学科,是学生成长的根基,对如何构建生活情境、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探析,并提出数学是注重实践的学科,在小学阶段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能力是极为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构建生活情境,通过实践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学会运用知识,进而使小学生提高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巩固知识   数学学科的学习对于学生整体的学习
以媒介环境学角度来看,从15世纪古登堡时代到19世纪的艺术进程与视觉艺术类型亦是印刷文化与社会形态捆绑的历史。今天我们所说的“版画”在这一时期与印刷媒介的历史有着密切关联。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考察了古登堡时代的传播媒介,纵观人类传播史中的媒介技术,展开了“媒介即讯息”这类振聋发聩的理论阐释。虽然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一度被认为是一种“技术决定论”而被学者所诟病,但事实上他和英尼斯的著作在某种程度上都对印
[摘要] 长安画派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以西北地区的山川风貌和世态人情为主要创作内容。该画派的形成一方面缘于20世纪前半叶风云动荡的时代氛围,另一方面缘于当地苍茫辽阔的地域环境与浑厚质朴的世态人情较为契合时人的精神追求。此外,在历史的新旧交替时刻,西安画坛涌现出了具有开拓性的画家群体。从天、地、人三个方面来看,长安画派的形成具有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 长安画派 时代氛围 地域环境  1961
尼采认为责任是一种敦促人做出行为的强制性感觉.当代艺术设计的“思”与“行”强调着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意识,对设计伦理学的重视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设计与自然、设计与社会、设
前几日,碰到一位老朋友。他是国内某著名美术学院的一位院领导,也是知名的国画家。他告诉我:“我现在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别叫我艺术家’!”听到他讲出这句话,我既感到惊讶又觉得十分自然。依我对他的了解,他是一位对艺术十分执着而又看淡生活、不追求虚名的艺术家。  他还指着自己的略带卷曲的长发(比一般的男性长发略长些,但也没到齐肩或披肩的程度),补充说:“我这头发仅仅是个人喜欢,却常常被人认为是‘艺术家’故意
商业贸易活动的发展为东南亚地区的传统城市形态和住宅空间结构带来了较大影响。城市形态与住宅空间类型的改变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其社会关系,是多种复杂性关系的具体表现。本文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深入研究这类城市形态与住宅空间结构的表现特征,分析影响城市和民居空间变化的内在原因,以及不同文化、不同需求在彼此融合的过程中的发展规律。
从全球艺术品市场格局来看,美国、英国、中国占据了全球艺术品市场份额的82%,其中纽约、伦敦、中国香港三地是这三个国家的中心市场区域。对于占据全球艺术品市场份额44%的美国而言,纽约就贡献了其市场拍卖总成交额的98%。同时,在当代艺术市场板块,美国占全球当代市场的39%,而纽约则占到美国当代艺术市场份额的95%,其成交额是巴黎的17倍,是中国香港或北京的3倍,且高端拍品交易多集中在纽约。纽约不仅是全
一、视错觉图形的美感构建  (一)视知觉分析下的视错觉图形  视错觉图形是现代设计师在创作中经常用到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它可以通过自身的艺术效果来提升设计的视觉冲击力,增加设计物的趣味性和交互性。人们会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对事物的外部结构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判断,并对其结构进行预想和假设。设计师就可以利用人对物形的经验判断,创造出视觉上的深度错觉,以线条组成的视错觉图形构造出一个虚实相生的空间。  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