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素性荨麻疹――系统性评价和局部皮质类固醇治疗有效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hacmacyh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9例成人型色素性荨麻疹皮肤外肥大细胞侵犯的发生率和局部外用皮质类固醇治疗皮损的疗效进行了观察。患者中女7例,男2例,年龄24~46岁,病程2~15年,皮疹为斑丘疹,范围累及全身面积的40%以上。其中3例有系统受累的症状,1例为腹泻,2例为间歇性晕厥和乏力。

其他文献
环孢菌素A(CyA)是一种不伴骨髓毒性的免疫抑制剂,已用于多种皮肤病治疗,本文报告2例患者在使用CyA治疗过程中发生皮肤恶性黑素瘤(MM)的病例.例1. 44岁,男性,因系统性硬化症伴单克隆IgGk丙球蛋白病,在小剂量强的松治疗基础上,加用CyA.20个月后,发现躯干背部有一个直径8mm不规则的色素性结节,该部位以前无色素性皮损.组织学表现为表浅播散型MM.侵犯深度Clark Ⅲ级,最大Bresl
作者对722例(男245例,女477例)湿疹患者作斑贴试验,调查硫柳汞(TMS)过敏情况.受试患者年龄在8~94岁之间.受试药物分两组,第一组是0.1%TMS凡士林和0.1硼酸苯汞(PMB)凡士林,第二组为0.05TMS酊和0.1%硫代水杨酸酊.置于Van der Bend方形试室贴于未受累皮肤,受试2天,按ICDRG标准于第2、3天看结果.
期刊
12名双手患水疱型湿疹患者。年龄24~69岁,病程2~40年,平均13.24.1年,双手随机双盲分别用以下2个方案治疗。(1)PUVA治疗:外用0.1%8-甲氧基补骨脂素加长波紫外线照射。(2)UVA治疗:外用安慰剂加长波紫外线照射。辐射量初为0.5J/cm2,每一次增加0.5J/cm2,如出现烧伤反应,则增加的照射剂量减慢,最后增至12J/cm2为止。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8周,再追踪观察8周。在
患者女,53岁。面部发生皮疹9个月,曾诊为酒渣性痤疮或光线性皮疹。此期间的治疗包括间断使用羟基氯喹、布洛芬、特非拉丁、强的松、红霉素及四环素,局部用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霜和停用化妆品,但均无效。曾取面部皮损活检为非特异性改变。斑贴试验对镍出现迟发性阳性反应。本次就诊时,患者诉在皮疹发生时,曾自购维生素服用。发疹前3年至今一直用雌激素。体检发现面中部明显红斑及鳞屑伴颊部水肿,有多量的丘疹和脓疱。
为了探讨有关循环抗原和抗体与临床意义间的关系,在菲律宾宿务的伍德麻风研究中心对进行药物试验的病人进行了持续性研究。药物试验包括1971~1976年开展的“利福平试验”和1979~1986年开展的“联合化疗试验”。
作者搜集了巴西Sao Paulo卫生研究所经组织病理诊断,并在2月~24年内分别演变成少菌型(PB)或多菌型麻风(MB)的51例未定类麻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皮肤组织蜡块。对蜡块重新切片,常规染色、病理查菌和观察组织病理改变。
报告2例SLE患者发生急性播散性非炎症性内脏血管闭塞,同时有高滴度的抗磷脂抗体(aPL)。组织病理改变与典型的SLE血管炎明显不同。根据可能与存在aPL相关的发病机理,以及非炎症性血管闭塞,故类固醇和其他免疫抑制剂的疗效甚微,而应考虑使用血浆置换术和抗凝治疗。
期刊
传染性软疣的刮除、赘疣的去除、静脉穿刺及注射等会给患者带来疼痛,用于小儿往往有困难。事先对处理部位的皮肤进行麻醉虽是理想的,但市售的局部麻醉中除粘膜外,对正常皮肤几乎无效。为此,作者试图研制一种涂布于皮肤表面可发生麻醉作用的局部麻醉软膏。基于预计普鲁卡因较丁卡因的毒性低、安全性高,作者以前曾报告过利多卡因和普鲁卡因低共熔混合物,对该混合物进行了研究。
期刊
本文报告2例用氨苯砜治疗Sweet综合征有效的病例。例1.女性,40岁,因上肢患疼痛性皮损10天而就诊。检查见双侧前臂及手掌外侧均有直径0.5~3cm的多个触痛性红斑。体温37.7℃,全身体检正常。白细胞总数7800/μl,中性粒细胞仅0.55,淋巴细胞0.44,单核细胞0.01。血沉77mm/h,血小板计数220000/μl。组织病理示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血管周围浸润,有些真皮血管有内皮层肿胀。给
报道两例患者,根据病程、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和DNA杂交研究均支持表皮内既有单纯疱疹病毒(HSA),又有巨细胞病毒(CMV)。例1,男,53岁,有同性恋史并已确诊为艾滋病。尸检诊断为播散性细胞内鸟型结核分支杆菌病、播散性隐球菌病、播散性CMV感染、肝脏Kaposi肉瘤和肛周HSV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