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省章丘市双山街道中心小学坐落于双山街道办事处贺套村北,学校占地23200平方米,建筑面积5290平方米,绿化面积6000平方米。教学实验楼外观宏伟,内部配置先进。在花红草绿、生机勃勃的绿化带的装点掩映下,学校呈现一派美丽壮观、积极向上的新气象。
学校背景分析
学校概况 学校现有教学班17个,在校学生711人,教师53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学校教学设施完善,拥有微机室、图书室等20余间专用教室,所有班级和功能室均配备了多媒体、白板等高端教学设备。
优势分析 学校制定了比较全面的规章制度。学校常规管理已呈精细化管理发展态势,并已逐步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师是一支作风踏实、教书育人、勇于进取、乐于奉献的队伍。学校正围绕着“中国风,民族魂”主题打造自己的教学特色课程,编写校本教材。
存在问题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尚未形成完善的管理体制和有效的运行模式;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程度不高;经验型、实干型教师多,研究型、智慧型教师偏少;青年教师的教学功力尚显不足,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不够;教科研工作缺乏深度和广度;办学特色和成果不够彰显,还需进一步提升学校内涵,真正地形成特色教育品牌;教师对课程的整体把握、开发建设与实施执行能力还不够等。
课程目标
学校发展需要 办学特色是学校整体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个性风貌。因此,学校根据自身所在地区传统民族美术素材丰富的情况,以《中国风、民族魂》美术校本课程为特色的传统艺术特色学校的创建才会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课程建设目标 依据学校课程文化的核心理念“重基础、抓特色、创品牌”建设课程,达到课程建设“四性三化”:课程规划做到适切性、规范性、丰富性、生成性,课程管理做到基础型课程精品化、特色型课程主题化、课程体系品牌化。通过课程建设,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成长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和提升。
学生培养目标 学校本着培养“爱国家、懂礼仪、善学习、有特长”的现代化小学生的目标,让学生把美术课程与生活经历、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
教师发展目标 通过师德建设、教学业务学习和校本培训等形式,按照“提高学历、培养能力、增强实力、开发潜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觉悟、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化水平,造就一支学习型、事业型、科研型、具有良好团队合作意识的教师队伍。
文化传承的目标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历史悠久且文化长河不曾断流。这个文化曾经达到高度的文明。”在传统美术作品中可以发掘到很多中国文化,美术课程具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功能。
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
学校认真地贯彻国家课程,积极参与地方课程并主动开发学校课程。以“重基础、抓特色、创品牌”课程文化核心理念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本”为课程建设目标,“以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为课程建设基石,整合课程资源,构建符合课改理念的有学校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通过对小学美术课程以及适合小学生学习的传统艺术文化进行理性分析,学校统整归纳,以由易到难的程度进行有序排列,将《中国风、民族魂》校本课程确定为青花、剪纸、脸谱、泥塑四门课程,其具体内容可以分为显性内容(亲近民间美术)与隐性内容(感受民族文化)。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学校把《中国风、民族魂》校本课程的每门课程也划分为四个领域,分别为“造型·表现”领域、“设计·应用”领域、“欣赏·评述”领域与“综合·探索”领域。
学校在1-6年级每周安排一节班队会,每学期安排1-2次校会进行时事形势教育或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专题教育。与此同时,学校开展“五彩社团”活动实现多元发展(五大领域为音乐素养领域:声乐、古筝等;益智健身领域:乒乓球、篮球等;传统美术领域:青花、十字绣等;科技创新领域:电脑制作、围棋等;语言实践领域:诵读、书法等)。
课程的实施
基础型课程实施与管理 基础型课程即国家课程,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学校引导全体教师认真贯彻与执行国家、省、市有关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地落实《章丘市教学常规制度》和《学校教学常规》,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使教学切实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
特色型课程实施与管理 特色型课程包括综合实践课程及富有特色、自主开发的学校课程。特色型课程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特色型课程按其内容的设置,分为限定类、自主类两类。限定类特色型课程主要包括学校、社区等活动类和专题教育类等。自主类特色型课程主要包括全校性的“五彩社团”自主特色课程。如:精品拓展课程中的青花、剪纸、舞蹈、经典朗诵等;兴趣拓展课程中根据教师特长进行的课程和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课程等。学校的“五彩社团”自主拓展型课程组织形式主要是“走班”式,由学校教导处先向全体学生公布“课程活动组名称及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报名组班,每班人数不等。每位学生选择一项报名参加,并允许在活动过程中做适当地调整。
课程的评价
对于校本课程的评价,学校遵循“四重”“四性”原则。“四重”即重过程、重应用、重亲身体验、重全员参与;“四性”是指过程性、激励性、丰富性和多样性。
关于课程的评价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学五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提高课堂效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主要途径。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中,首先要重视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根据《章丘市小学高效课堂教学评价表》进行评价,要彰显课堂教学的“两个度”:课堂有效度和学生参与度;要关注“两个整合”:课程目标与学生实际的整合、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整合。 关于教学质量的评价 分阶段性质量监控和过程性质量监控。阶段性质量监控是以某一个年级或学科、不定期举行的,可以是期初的摸底,可以是学期中段的诊断,也可以是期末的考试考查。一般将完整性的试题与专题性的试题结合起来。过程性质量监控由教研组或教师自己根据教学的需要实施。
关于学生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依据《双山中心小学学生素质评价手册》和有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注重过程性评价、多元化评价、反思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起来,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健康发展。
关于教师的评价 教师校本课程参与工作是教师的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把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领导评价结合起来;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地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关于学校课程领导力的评价 由学校课程领导小组、相关部门以及各个教研组共同评价。通过学生家长问卷调查等方式调查课程是否为每个孩子提供了发展的空间。通过上级有关职能部门、社区有关人员了解课程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课程的保障
为了充分地保证课程的落实与推进,学校建立了有效的课程组织机构,分配有关职责、权限和运行规则,完善相关制度,加强配套保障,提高团队的课程领导力。
完善课程管理制度,保障课程管理质量 首先,学校完善了基础型课程管理制度。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校本课程评价制度》《校本课程奖励制度》等,完善了基础型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反馈制度,有效地保障课程教学质量,重视学科建设,打造学校精品学科。其次,学校完善特色型课程管理制度,依托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对课程与教材的设置、开发、选择、考核、评价等进行了具体规定。对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不同需求,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产生了积极作用。
开展校本研修,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学校开展以“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为特征的校本研修活动,通过分层学习、理念引领,让教师明确课程开发的职责;通过科研引领、课题研究,落实各类课程的实施;通过聚焦课堂、实践研讨,提升课程实施的质量。
课程的成果与未来展望
依托特色课程的开展,学校师生取得了一些成绩,先后获得了“山东省绿色学校”“济南市文明单位”“济南市古诗文诵读基地”“章丘市小学教学示范学校”“章丘市素质教育先进学校”“章丘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师生在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中表现突出,屡获奖项;学校也有多名教师获得市优秀教师、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
在未来的教育之路上,学校将继续秉承特色课程,依据自身优势,创造属于学校自己的品牌特色。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市双山街道中心小学)
学校背景分析
学校概况 学校现有教学班17个,在校学生711人,教师53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学校教学设施完善,拥有微机室、图书室等20余间专用教室,所有班级和功能室均配备了多媒体、白板等高端教学设备。
优势分析 学校制定了比较全面的规章制度。学校常规管理已呈精细化管理发展态势,并已逐步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师是一支作风踏实、教书育人、勇于进取、乐于奉献的队伍。学校正围绕着“中国风,民族魂”主题打造自己的教学特色课程,编写校本教材。
存在问题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尚未形成完善的管理体制和有效的运行模式;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程度不高;经验型、实干型教师多,研究型、智慧型教师偏少;青年教师的教学功力尚显不足,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不够;教科研工作缺乏深度和广度;办学特色和成果不够彰显,还需进一步提升学校内涵,真正地形成特色教育品牌;教师对课程的整体把握、开发建设与实施执行能力还不够等。
课程目标
学校发展需要 办学特色是学校整体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个性风貌。因此,学校根据自身所在地区传统民族美术素材丰富的情况,以《中国风、民族魂》美术校本课程为特色的传统艺术特色学校的创建才会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课程建设目标 依据学校课程文化的核心理念“重基础、抓特色、创品牌”建设课程,达到课程建设“四性三化”:课程规划做到适切性、规范性、丰富性、生成性,课程管理做到基础型课程精品化、特色型课程主题化、课程体系品牌化。通过课程建设,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成长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和提升。
学生培养目标 学校本着培养“爱国家、懂礼仪、善学习、有特长”的现代化小学生的目标,让学生把美术课程与生活经历、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
教师发展目标 通过师德建设、教学业务学习和校本培训等形式,按照“提高学历、培养能力、增强实力、开发潜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觉悟、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化水平,造就一支学习型、事业型、科研型、具有良好团队合作意识的教师队伍。
文化传承的目标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历史悠久且文化长河不曾断流。这个文化曾经达到高度的文明。”在传统美术作品中可以发掘到很多中国文化,美术课程具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功能。
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
学校认真地贯彻国家课程,积极参与地方课程并主动开发学校课程。以“重基础、抓特色、创品牌”课程文化核心理念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本”为课程建设目标,“以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为课程建设基石,整合课程资源,构建符合课改理念的有学校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通过对小学美术课程以及适合小学生学习的传统艺术文化进行理性分析,学校统整归纳,以由易到难的程度进行有序排列,将《中国风、民族魂》校本课程确定为青花、剪纸、脸谱、泥塑四门课程,其具体内容可以分为显性内容(亲近民间美术)与隐性内容(感受民族文化)。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学校把《中国风、民族魂》校本课程的每门课程也划分为四个领域,分别为“造型·表现”领域、“设计·应用”领域、“欣赏·评述”领域与“综合·探索”领域。
学校在1-6年级每周安排一节班队会,每学期安排1-2次校会进行时事形势教育或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专题教育。与此同时,学校开展“五彩社团”活动实现多元发展(五大领域为音乐素养领域:声乐、古筝等;益智健身领域:乒乓球、篮球等;传统美术领域:青花、十字绣等;科技创新领域:电脑制作、围棋等;语言实践领域:诵读、书法等)。
课程的实施
基础型课程实施与管理 基础型课程即国家课程,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学校引导全体教师认真贯彻与执行国家、省、市有关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地落实《章丘市教学常规制度》和《学校教学常规》,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使教学切实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
特色型课程实施与管理 特色型课程包括综合实践课程及富有特色、自主开发的学校课程。特色型课程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特色型课程按其内容的设置,分为限定类、自主类两类。限定类特色型课程主要包括学校、社区等活动类和专题教育类等。自主类特色型课程主要包括全校性的“五彩社团”自主特色课程。如:精品拓展课程中的青花、剪纸、舞蹈、经典朗诵等;兴趣拓展课程中根据教师特长进行的课程和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课程等。学校的“五彩社团”自主拓展型课程组织形式主要是“走班”式,由学校教导处先向全体学生公布“课程活动组名称及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报名组班,每班人数不等。每位学生选择一项报名参加,并允许在活动过程中做适当地调整。
课程的评价
对于校本课程的评价,学校遵循“四重”“四性”原则。“四重”即重过程、重应用、重亲身体验、重全员参与;“四性”是指过程性、激励性、丰富性和多样性。
关于课程的评价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学五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提高课堂效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主要途径。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中,首先要重视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根据《章丘市小学高效课堂教学评价表》进行评价,要彰显课堂教学的“两个度”:课堂有效度和学生参与度;要关注“两个整合”:课程目标与学生实际的整合、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整合。 关于教学质量的评价 分阶段性质量监控和过程性质量监控。阶段性质量监控是以某一个年级或学科、不定期举行的,可以是期初的摸底,可以是学期中段的诊断,也可以是期末的考试考查。一般将完整性的试题与专题性的试题结合起来。过程性质量监控由教研组或教师自己根据教学的需要实施。
关于学生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依据《双山中心小学学生素质评价手册》和有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注重过程性评价、多元化评价、反思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起来,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健康发展。
关于教师的评价 教师校本课程参与工作是教师的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把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领导评价结合起来;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地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关于学校课程领导力的评价 由学校课程领导小组、相关部门以及各个教研组共同评价。通过学生家长问卷调查等方式调查课程是否为每个孩子提供了发展的空间。通过上级有关职能部门、社区有关人员了解课程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课程的保障
为了充分地保证课程的落实与推进,学校建立了有效的课程组织机构,分配有关职责、权限和运行规则,完善相关制度,加强配套保障,提高团队的课程领导力。
完善课程管理制度,保障课程管理质量 首先,学校完善了基础型课程管理制度。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校本课程评价制度》《校本课程奖励制度》等,完善了基础型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反馈制度,有效地保障课程教学质量,重视学科建设,打造学校精品学科。其次,学校完善特色型课程管理制度,依托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对课程与教材的设置、开发、选择、考核、评价等进行了具体规定。对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不同需求,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产生了积极作用。
开展校本研修,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学校开展以“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为特征的校本研修活动,通过分层学习、理念引领,让教师明确课程开发的职责;通过科研引领、课题研究,落实各类课程的实施;通过聚焦课堂、实践研讨,提升课程实施的质量。
课程的成果与未来展望
依托特色课程的开展,学校师生取得了一些成绩,先后获得了“山东省绿色学校”“济南市文明单位”“济南市古诗文诵读基地”“章丘市小学教学示范学校”“章丘市素质教育先进学校”“章丘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师生在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中表现突出,屡获奖项;学校也有多名教师获得市优秀教师、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
在未来的教育之路上,学校将继续秉承特色课程,依据自身优势,创造属于学校自己的品牌特色。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市双山街道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