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园沟通的关键在于彼此信任,相互尊重和支持。很多家长几乎不会主动与教师交流,这对家园共育十分不利,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鼓励家长积极沟通,还要主动与家长交谈,建立情感桥梁,真正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家园有效沟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和幼儿园的通力合作,因此,家长和教师只有建立良好的沟通,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情境再现一:沟通陷入困境
金秋九月,我们迎来了一群3岁左右的小班孩子,因为对新环境不熟悉,再加上初次与家人分离,他们或哭或闹,甚至抗拒老师组织的一切活动,老师也因此忙得不可开交。活动室里不时传出孩子们的告状声:“老师,涵涵打我。”洗手间传来尖叫声:“老师,涵涵把我的衣服打湿了!”走廊里传来“哇哇”的哭声,一个幼儿急切地跑来对我说:“老师,涵涵把小朋友推倒了。”入园第三周,涵涵将帅帅的眼角抓伤……短短一个月,涵涵的这一系列行为引起了我的重视,我决心找涵涵妈妈好好谈一谈。
离园时,见涵涵妈妈来了,我便让涵涵先去活动区玩。然后将涵涵妈妈带到一边,告诉她涵涵将小朋友的眼角抓伤的事,可是没等我说完,涵涵妈妈就表现出一副很不屑的样子,随即又有些不满地说道:“哦,就是,这孩子爱动手打人。可是上周他的手臂也被抓了一道很长的疤,我给孩子洗澡的时候才发现,想到孩子之间动手也正常,就没给老师说。”说完就带着涵涵离开了。望着母子俩的背影,我愣住了,有些怅然若失。
分析与反思: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呢?我静下心来,开始反思此次沟通失败的原因。
1.操之过急,导致家园沟通不畅。在处理涵涵抓伤孩子一事时,我显得有些急切,与家长沟通时,单刀直入,迫切希望家长能正视孩子的不足,与老师保持同一战线,以便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实际上,这样做忽略了家长的感受,导致涵涵妈妈以自己孩子也曾受伤来搪塞老师。
2.信任危机,阻碍了家园间的良好沟通。事实上,对涵涵妈妈的性格、学历水平我都不甚了解,只知道她在医院上班,家里几个大人轮流接送孩子,妈妈偶尔早上送孩子入园,交给老师后便匆忙离开。没有交流,没有沟通,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信任感几乎为零。另外,我对涵涵的了解也不够全面,仅停留在“这个孩子爱动手”的肤浅认识上。但是,这是真实的涵涵吗?接下来,我开始深入了解这个孩子以及他的家庭,增强彼此间的信任,以便更好地进行家园沟通。
3.缺乏换位思考,影响了家园沟通。在现实中我们能感觉到,教师和家长处理孩子问题时的态度和观念存在一定的差距。因为家长对孩子是情感重于理智,教师对孩子则是理智重于情感。同时,教师可能因为过分关注自身的工作而忽视了家庭教育的复杂性与艰难性,于是责怪家长没有管好孩子,没有主动配合好教师的工作。显然,缺乏换位思考就很容易造成教师与家长之间产生矛盾。教师要把自己对孩子的那份浓浓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充分地流露出来,让家长深切地感受到教师是在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这样,我们的工作便能够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情境再现二:家园交流会
12月初的一个周末,我园与一家幼教机构就“家园共育”组织了一场交流活动。活动首先以案例入手,大部分案例都是幼儿老师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较为棘手的家园沟通问题。家长、老师、专家各抒己见,尤其是家长,发言踊跃,思维敏捷,条理清晰,表达出了相对正确的育儿观、教育观,让人刮目相看。
虽然这次活动的时间短暂,但家长们的发言却使我受益匪浅,犹如拨云见日。
分析与反思:
通过这次家园交流活动,我进一步认识到,应该正确看待孩子的每一个阶段,尤其是幼儿阶段。幼儿之间并没有高低、强弱、好坏之分。教师和家长要做的是协助和引导,同时把握好教育原则,切忌“急功近利”,而要让孩子自然习得。
1.对于家长正确的育儿观念,教师要给予肯定。尊重孩子的“慢慢来”,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和自由,切忌与孩子的发展目标相悖。
2.教师应进一步走近家长,做到态度诚恳,认真倾听,深度沟通。
3.教师提前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出现问题时要一起商讨解决途径。
4.家长和教师之间,家长和家长之间都应该多一分理解和宽容。孩子之间产生冲突并非坏事,也是教育的良好契机,引导孩子解决冲突的过程也是孩子成长的过程。
情境再现三:敞开心扉
12月末的一个傍晚,家长们陆续接走了自己的孩子。涵涵的家长却迟迟没有出现,我只好牵着涵涵的小手,一边望着窗外黑黢黢的天空,一边安慰涵涵,陪着他一起等待家长的到来。
终于,涵涵妈妈出现了,她叫了一声“涵涵”,随即便感激地对我说:“谢谢,谢谢卢妈妈!”这时涵涵并没有急着奔向妈妈,而是依然牵着我的手不放。因为同路,我便和涵涵妈妈一人牵着孩子的一只手,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与涵涵妈妈边走边聊,聊各自的家庭,聊工作的艰辛,也聊自己的孩子。我由衷地夸赞涵涵生活自理能力强,夸他乐于助人,集体活动时很专注……同时,我也严厉地指出涵涵的自控能力不够强,要提高自控力还需要得到成人的帮助,比如洗手时不能玩水,排队时不可以挤别的小朋友等。涵涵妈妈说:“我们一定配合老师,多提醒他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其实涵涵上幼儿园以后,短短几个月,进步很大,这都是你们老师的功劳,真的非常感谢……”
再次回想涵涵入园后的这段时间,尽管知道涵涵妈妈上班很忙,但我还是抓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机会,比如午休时、下班后,同时利用多种沟通方式,包括QQ群、微信平台、电话等,及时与涵涵妈妈进行交流,反馈孩子在园的表现,倾听涵涵妈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也提出了一些合理、易操作的建议。随着孩子不断成长,我和涵涵妈妈也在不知不觉间走在了同一条直线上。
分析与反思:
几个月间,通过与涵涵妈妈的接触和交流,我们之间的信任感已基本建立。现在,涵涵妈妈也能够非常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我们。这得益于这段时间里我与之进行的心与心的交流。
1.善于鼓励、表扬孩子。缺点再多的孩子在父母眼里也是最棒的,家长都喜欢别人说自己的孩子好,几句夸奖的话就能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使家长感到教师对孩子是充满信心和关爱的,进而愿意接受我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2.沟通要有耐心、恒心。我们有时也会碰到一些难以沟通的家长,他们对孩子比较溺爱,什么都听孩子的,错总是别人的。对于这类家长,我在与他们沟通时就很注意分寸,力求用理智、客观的态度来面对和解决问题。另外,孩子的坏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纠正的,因而,教师只有和家长保持长期的沟通,互通孩子的表现,才能促使孩子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3.营造宽松的气氛,与家长平等交谈。以诚相待,用诚心架起沟通的桥梁。有些家长与老师交谈时会拘束,感到不自在,因此,我会刻意营造轻松的气氛,避免以教育者居高临下的姿态去和家长交谈,不使用“必须”“应该”等表示命令的词语。
启示
通过家园工作中遇到的分歧,进行的反思,做出的改进、学习、实践等,我对家园沟通有了以下认识:
1.要有“爱心”。通俗地讲,是要让家长感觉到老师是真心地在关爱他们的孩子,要让家长感觉到教师同样在为孩子付出、努力,而不是孩子一出现问题,就让家长来收拾“残局”。
2.“尊重”家长,尤其是尊重那些所谓的“行为异常孩子”的家长。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客观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公正地评价孩子的表现。
3.讲究沟通的艺术和技巧。比如,在交流孩子的情况时,教师可以“多报喜,巧报忧”。另外,面对不同的家长,其性格脾气各不相同,因此,与不同的家长沟通也应该采用不同的技巧。
家园沟通任重而道远,愿我们的沟通不再流于形式,相互之间都能够放下姿态,真正做到从心出发,真诚相待,尊重彼此,从而让沟通变得更加美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和幼儿园的通力合作,因此,家长和教师只有建立良好的沟通,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情境再现一:沟通陷入困境
金秋九月,我们迎来了一群3岁左右的小班孩子,因为对新环境不熟悉,再加上初次与家人分离,他们或哭或闹,甚至抗拒老师组织的一切活动,老师也因此忙得不可开交。活动室里不时传出孩子们的告状声:“老师,涵涵打我。”洗手间传来尖叫声:“老师,涵涵把我的衣服打湿了!”走廊里传来“哇哇”的哭声,一个幼儿急切地跑来对我说:“老师,涵涵把小朋友推倒了。”入园第三周,涵涵将帅帅的眼角抓伤……短短一个月,涵涵的这一系列行为引起了我的重视,我决心找涵涵妈妈好好谈一谈。
离园时,见涵涵妈妈来了,我便让涵涵先去活动区玩。然后将涵涵妈妈带到一边,告诉她涵涵将小朋友的眼角抓伤的事,可是没等我说完,涵涵妈妈就表现出一副很不屑的样子,随即又有些不满地说道:“哦,就是,这孩子爱动手打人。可是上周他的手臂也被抓了一道很长的疤,我给孩子洗澡的时候才发现,想到孩子之间动手也正常,就没给老师说。”说完就带着涵涵离开了。望着母子俩的背影,我愣住了,有些怅然若失。
分析与反思: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呢?我静下心来,开始反思此次沟通失败的原因。
1.操之过急,导致家园沟通不畅。在处理涵涵抓伤孩子一事时,我显得有些急切,与家长沟通时,单刀直入,迫切希望家长能正视孩子的不足,与老师保持同一战线,以便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实际上,这样做忽略了家长的感受,导致涵涵妈妈以自己孩子也曾受伤来搪塞老师。
2.信任危机,阻碍了家园间的良好沟通。事实上,对涵涵妈妈的性格、学历水平我都不甚了解,只知道她在医院上班,家里几个大人轮流接送孩子,妈妈偶尔早上送孩子入园,交给老师后便匆忙离开。没有交流,没有沟通,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信任感几乎为零。另外,我对涵涵的了解也不够全面,仅停留在“这个孩子爱动手”的肤浅认识上。但是,这是真实的涵涵吗?接下来,我开始深入了解这个孩子以及他的家庭,增强彼此间的信任,以便更好地进行家园沟通。
3.缺乏换位思考,影响了家园沟通。在现实中我们能感觉到,教师和家长处理孩子问题时的态度和观念存在一定的差距。因为家长对孩子是情感重于理智,教师对孩子则是理智重于情感。同时,教师可能因为过分关注自身的工作而忽视了家庭教育的复杂性与艰难性,于是责怪家长没有管好孩子,没有主动配合好教师的工作。显然,缺乏换位思考就很容易造成教师与家长之间产生矛盾。教师要把自己对孩子的那份浓浓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充分地流露出来,让家长深切地感受到教师是在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这样,我们的工作便能够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情境再现二:家园交流会
12月初的一个周末,我园与一家幼教机构就“家园共育”组织了一场交流活动。活动首先以案例入手,大部分案例都是幼儿老师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较为棘手的家园沟通问题。家长、老师、专家各抒己见,尤其是家长,发言踊跃,思维敏捷,条理清晰,表达出了相对正确的育儿观、教育观,让人刮目相看。
虽然这次活动的时间短暂,但家长们的发言却使我受益匪浅,犹如拨云见日。
分析与反思:
通过这次家园交流活动,我进一步认识到,应该正确看待孩子的每一个阶段,尤其是幼儿阶段。幼儿之间并没有高低、强弱、好坏之分。教师和家长要做的是协助和引导,同时把握好教育原则,切忌“急功近利”,而要让孩子自然习得。
1.对于家长正确的育儿观念,教师要给予肯定。尊重孩子的“慢慢来”,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和自由,切忌与孩子的发展目标相悖。
2.教师应进一步走近家长,做到态度诚恳,认真倾听,深度沟通。
3.教师提前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出现问题时要一起商讨解决途径。
4.家长和教师之间,家长和家长之间都应该多一分理解和宽容。孩子之间产生冲突并非坏事,也是教育的良好契机,引导孩子解决冲突的过程也是孩子成长的过程。
情境再现三:敞开心扉
12月末的一个傍晚,家长们陆续接走了自己的孩子。涵涵的家长却迟迟没有出现,我只好牵着涵涵的小手,一边望着窗外黑黢黢的天空,一边安慰涵涵,陪着他一起等待家长的到来。
终于,涵涵妈妈出现了,她叫了一声“涵涵”,随即便感激地对我说:“谢谢,谢谢卢妈妈!”这时涵涵并没有急着奔向妈妈,而是依然牵着我的手不放。因为同路,我便和涵涵妈妈一人牵着孩子的一只手,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与涵涵妈妈边走边聊,聊各自的家庭,聊工作的艰辛,也聊自己的孩子。我由衷地夸赞涵涵生活自理能力强,夸他乐于助人,集体活动时很专注……同时,我也严厉地指出涵涵的自控能力不够强,要提高自控力还需要得到成人的帮助,比如洗手时不能玩水,排队时不可以挤别的小朋友等。涵涵妈妈说:“我们一定配合老师,多提醒他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其实涵涵上幼儿园以后,短短几个月,进步很大,这都是你们老师的功劳,真的非常感谢……”
再次回想涵涵入园后的这段时间,尽管知道涵涵妈妈上班很忙,但我还是抓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机会,比如午休时、下班后,同时利用多种沟通方式,包括QQ群、微信平台、电话等,及时与涵涵妈妈进行交流,反馈孩子在园的表现,倾听涵涵妈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也提出了一些合理、易操作的建议。随着孩子不断成长,我和涵涵妈妈也在不知不觉间走在了同一条直线上。
分析与反思:
几个月间,通过与涵涵妈妈的接触和交流,我们之间的信任感已基本建立。现在,涵涵妈妈也能够非常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我们。这得益于这段时间里我与之进行的心与心的交流。
1.善于鼓励、表扬孩子。缺点再多的孩子在父母眼里也是最棒的,家长都喜欢别人说自己的孩子好,几句夸奖的话就能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使家长感到教师对孩子是充满信心和关爱的,进而愿意接受我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2.沟通要有耐心、恒心。我们有时也会碰到一些难以沟通的家长,他们对孩子比较溺爱,什么都听孩子的,错总是别人的。对于这类家长,我在与他们沟通时就很注意分寸,力求用理智、客观的态度来面对和解决问题。另外,孩子的坏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纠正的,因而,教师只有和家长保持长期的沟通,互通孩子的表现,才能促使孩子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3.营造宽松的气氛,与家长平等交谈。以诚相待,用诚心架起沟通的桥梁。有些家长与老师交谈时会拘束,感到不自在,因此,我会刻意营造轻松的气氛,避免以教育者居高临下的姿态去和家长交谈,不使用“必须”“应该”等表示命令的词语。
启示
通过家园工作中遇到的分歧,进行的反思,做出的改进、学习、实践等,我对家园沟通有了以下认识:
1.要有“爱心”。通俗地讲,是要让家长感觉到老师是真心地在关爱他们的孩子,要让家长感觉到教师同样在为孩子付出、努力,而不是孩子一出现问题,就让家长来收拾“残局”。
2.“尊重”家长,尤其是尊重那些所谓的“行为异常孩子”的家长。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客观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公正地评价孩子的表现。
3.讲究沟通的艺术和技巧。比如,在交流孩子的情况时,教师可以“多报喜,巧报忧”。另外,面对不同的家长,其性格脾气各不相同,因此,与不同的家长沟通也应该采用不同的技巧。
家园沟通任重而道远,愿我们的沟通不再流于形式,相互之间都能够放下姿态,真正做到从心出发,真诚相待,尊重彼此,从而让沟通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