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简约而不简单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hub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曾观摩一个简约而不简单的高效课例。简约,是因为教学流程简洁清晰,课堂活动及教师讲解少之又少,也没有使用导学案;不简单,是因为课堂处处体现着教师主导的智慧,体现着教师对教材的精准把握和对课堂的有效控制;高效,是因为学生学习灵动实在,课堂生成卓有成效。这一切,缘于教师有效的导引。
  那堂课上的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热爱生命》,安排在小说单元的最后一课,属于自读课文。课文虽然是同名小说的节选部分,但篇幅依然较长。鉴于学生连文章都还没有认真读过(可能有些同学在新书发下来以后看过),于是,在没有任何过渡直接进入课题后,教师给了几分钟读书,要求默读。之后由教师主讲,先用幻灯片出示学习目标,再由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回顾学习小说从哪些方面入手,然后用幻灯片呈现:了解作者背景,理清情节结构,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欣赏写作手法,学习文章语言。然后提出学习问题,也是由教师直接用幻灯片呈现:①你欣赏小说中的什么?请阐述。②阅读这篇小说,你学到(懂得)了什么?要求学生从以上两个问题中选一个回答,由同桌两人中的一人作答。整个环节用了不到5分钟。接下来学生静静地看书思考,其间,有查找学习辅助资料的,有同桌间商量讨论的,有在书上作相关标注的,用时10分钟。重点是展示交流,用时近20分钟,有近20位同学进行了交流。在离下课还剩下几分钟时,教师制止了兴犹未已的同学们,简单地作了课堂小结,并要求将今天的课堂表现或学习体会写在随笔本上。
  综观整堂课,教师的有效导引,首先体现在对教材和学情的精准把握上。学生在此前已经有了较长时间的小说学习,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小说学习经验。特别是学习本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孔乙己》时,教师带领学生花了很长时间详细地剖析,从人物、情节、环境的小说三要素学习,到主题、语言、手法的一般文学作品学习。因此,在单元最后一课安排学生完全自主学习,就不存在学习方向的问题了,何况教师还出示了学习目标,师生一起回顾了小说学习要点。学生展示交流的内容,完全在教师的预期之中,这也是教师对教材和学情精准把握的结果。
  教师的有效导引,也体现在简约的教学设计上。整节课教学流程如下:默读课文——出示目标,指导方法,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课堂小结。教学流程循序渐进,简洁清晰,学生读书、思考、交流等学习时间占整堂课达80%以上,教师指导、小结等所用时间不足20%,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默读课文用了10分钟,思考问题也用了10分钟,这个时间是必须给学生的。教师直接进入课题,一是省时省力,二是说得再动听,如果学生没有对文本的了解,也只会是一片茫然。在给学生文本阅读上,一定要舍得花时间。在学生思考上也不要吝惜时间,如果没有认真的思考,自然不会有后面精彩的课堂生成。至于教师,尽量少占时间。提出的两个学习问题,其实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同一个问题,却又是一个可以包罗万象的问题,任何学生都有话可说,事实也正是如此。
  教师的有效导引,更体现在教师对课堂的有效控制上。首先是教师的适当评价,精彩的予以赞赏,一般的予以鼓励,错误的予以指正。其次是教师的适时纠偏,如有照搬学习资料作答的,不要紧,只要不是照着念就行,但可以指出来,不批评也不表扬;重复的立即制止;有过多的同学就某一个方面作答,就适度导引到另一个方面。还有教师的幽默风趣,如出示小说学习方法的六个要点后,教师不忘自我表扬:看老师的语言多好!如果你们也能在说话和写作中用上如此整齐又不重复的语言,你们的语文水平就和老师一样了。虽然是戏谑,却也是一种教育。有学生手捧资料照着回答时,教师说:“引用资料观点再加上自己的思考叫‘借’,照着回答就是‘窃’了,当然,咱们读书人的事,是不能算‘偷’的……”在教师的幽默风趣中,学生不仅放松了心情,也懂得了如何合理地运用资料。
  教师的有效导引,最终体现在学生的智慧生成上。学生思考深刻,回答自然精彩:“我最欣赏小说的……,如第X段的……,运用了……,写出了……,表现了……”成绩差的,也有话可说:“阅读这篇小说,我知道了作者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虽然幼稚,却也不算错,还为课堂增添了笑声。其实提出的两个问题,就是有意识地针对不同能力学生而设的。虽然采用“开火车”的方式接力展示,但整个过程没有停顿,而且精彩纷呈。近20分钟里近20位同学的交流,没有重复,完全涵盖了前面所说小说学习的六个方面,真正达到了展示与交流的目的。教师要做的,就是认真地倾听,恰当地评价,适度地指点,有效地导引。
其他文献
师:今天我们学习泰戈尔的小说《素芭》。大家很清楚素芭是小说中的主人公。请大家介绍一下你读过的像这样以主人公为标题的小说?  生: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宁娜》。  生:托马斯·哈代的《苔丝》、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  生:还有我们刚学过的小说《桥边的老人》、《丹柯》、《娜塔沙》。  师:《丹柯》《娜塔沙》是吗?  生:《丹柯》是编者加的,小说原名是《伊则吉尔老婆子》;《娜塔沙》也是编者加的,
《选读》是近几年来在高中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其内容主要涉及到政治、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等四方面。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主要有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但又由于它是选修课,这就决定了它的教学不同于高中文言文必修模块的教学,不应把它定位于字词梳理、翻译落实。当然也不能把它定位在课后练习、古汉语研究,这就有点大学里做学问的味道。也不应该只把课本作为起头的话题,大谈《论
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录了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东晋渔人,无意中闯进了一个与世隔绝了五六百年的世外桃源中的故事。原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对于这一句中的“外人”一词的注释,苏教版教材课文的注释(九年级上册第183页,2010年5月第1版)和教学参考书中的解释都是一样的:“外人:指桃花源外的人。”整个句子的意思为:这个无意中闯进桃花源的东
笔者认为,只有存在争议的作文命题才是最有价值的,因为只有争议才能引起我们的反思。这反思可能是作文命题方面,但更有可能是作文教学方面,而只有懂得了反思,才能有提高、有改进。面对2014年全国18套高考作文题,我们一方面去欣赏它的价值,另一方面又可以分析它、反思它的不足,从而更好地进促进我们的作文教学。  一、材料与题型  2014年的18套高考作文试题无一例外都是“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是在材
《语文学习》2010年第12期刊登了一篇关于《半张纸》的教学案例。该课例从学生生活体验切入,引出《半张纸》“化轻为重”的特征,并模拟电话情境体味人物心理,通过“完形填空”,想象多年以后主人公站在爱丽丝墓前倾诉的情境,探究“幸福”内涵,继而引入《战争与和平》等作品,在结构与规模上与《半张纸》进行比较,最后,迁移阅读马克·吐温的小说《丈夫支出账单的一页》,进一步理解短篇小说“小身材大味道”的结构特征。
还记得是三年之前,在一次全市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活动中,主办领导要我代表评委组给参赛选手的课堂进行一个点评。点评中,我讲了三句有些很不靠谱的话:“教师要像个教师;语文教师要像个语文教师;语文的问题要用语文的方法来解决。”在会场上引发了不小的震动。事后,被许多参与竞赛和观摩的老师戏称为“振聋发聩”的点评。再之后,就一直有老师和我探讨“什么样的语文老师才最像个语文老师?”然而,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似乎始终停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虽然不仅仅是语言的教学(因为它至少还包括生活的体验、文化的传承),但指导学生学习积累语言,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无疑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脱离这一根本任务,生活、文化等方面的教学,就会被泛化虚化,就无法留下语文的印痕。中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的学习,其重点在于对语言的感悟、理解、积累和运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
观摩高三年级的文学类文本鉴赏题复习课时,最大的感触,是文学的缺位。教师们传递给学生的,总是过分程式化的思路与技巧,对于文本本身,却缺乏足够的热情。这样的冷热不均,不但导致了课堂教学的低效,而且损伤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写作能力和学习热情,  形成课堂教学中文学缺位现象的原因或许很多,其中,教师教学方法的失当,当属极为重要的一条。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文本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内容的设计安
“移情”就是引导学生迈进文学的殿堂,将自己的感情移注其中,恨之所恨,爱之所爱,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以至不能自已。“别恋”就是让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清醒地走出来,借助想象推理方式,虚拟文学故事的逻辑发展,假设想象为另一种可能的文学人生存在形式。  《孔雀东南飞》往往会激起同学们对刘焦的同情以及对双方大人的谴责,但这种理解远远不够。如果我们在“移情”的基础上“别恋”,而力促学生对人物
近年来,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语文阅读教学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教师习惯了标准化的课文讲授,学生习惯了答题式的文本阅读,要把阅读教学改革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并非易事。新课程阅读教学改革要取得显著的成效,需要跨越教材开发、人本教育、文本教学“三重门”。本文以《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教学为例(该教例详见2011年第11期《语文教学通讯》A版),就深化新课程的阅读教学改革谈谈我们的一些看法,以期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