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商街深藏怎样的对应奥秘?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ny_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的鼓楼商业街,一些店铺名家有种“对应”现象。这种现象或出现在鼓楼大街上,或者在鼓楼、什刹海范围内,或者跨出鼓楼,形成北城与南城的相对应。其“对应”的内容、形式也各不相同。

鼓楼大街上的“对应”


  大约在今天地安门百货商场(以下简称“地百”)的北侧,曾是当年“通兴长绸布店”,它的正对面,路东,是“乾泰隆绸布店”。这两家店都是蒙藏庄,专营口外的生意。店员会蒙藏话,店铺的招牌、包装纸也都有蒙藏文字。两家的生意,旗鼓相当。
  在后门桥北,合义斋与福兴居,两家灌肠铺一西一东、当面锣对面鼓唱对台戏。其实这两家都是饭铺,但以炸灌肠著名京城。
  北京旧时有“都一处的烧麦、会仙居的炒肝、穆家寨的炒疙瘩、后门桥的灌肠”四大京城名小吃的民谚。前三家都在前门外,且都有字号,唯独说到灌肠,却只提后门桥地名,而不讲合义斋、福兴居两家的店名,其意似在强调“京城名吃炸灌肠,尽人皆知后门桥”。
  还有民族糕点铺的对应。
  烟袋斜街东口路南,是“公和魁”清真饽饽铺,在鼓楼大街上三间门面,制作间在烟袋斜街里,因房基高,上到窗前高台上,可隔窗看到在糕点上作花样。店里还专门用进口留声机播放京剧唱段并插播广告。公和魁的店堂甚而成了京城一景,不少西方游客在公和魁店里拍照留念,还曾有照片在国外报刊上刊出。
  公和魁斜对面,路东,北有满汉饽饽铺“庆兰斋”,南有北京有名的满洲饽饽铺“桂英斋”。
  桂英斋与公和魁、庆兰斋一样,有一年四季应节糕点,但它是满族特色。它还定制婚丧嫁娶、大节小情所需的饽饽及成桌的蜜供、月饼。连元宵节现打的元宵,它家都是加添奶油的。
  有店铺招幌的对应。例如,地近后门桥的“宝瑞兴”酱菜店,俗称“大葫芦”,因为店门前立着一人高的木制红漆的葫芦招幌而得名。其酱菜外观颜色中看,味道甜咸适中。它的黄酱外观有光泽,入口咸中带香甜,最为有名,连左近王府平日所用之咸菜、酱菜、糖蒜皆在地安门外大街大葫芦购买。当时,宝瑞兴的酱菜,与六必居、桂馨斋齐名。1956年公私合营,后改为副食店。
  “大葫芦”北,烟袋斜街东口北侧,有同合盛与双盛泰烟袋铺,其门前廊下竖着长约1.5米木制大烟袋,白银烟袋嘴,黑漆烟袋杆,烟袋锅为金锅红里,十分醒目。传说烟袋斜街就因为这大烟袋招幌而得名,不足为据。但鼓楼下,一个大葫芦一只大烟袋,倒着实别致。
  此外,还有灯与火的联袂对应和灯与灯的遥相呼应。
  从鼓楼向南,大街路西(今地安门外大街15号),是“聚盛长”海味和干鲜果品铺,俗称“小门姜店”。高台阶,小窄门,但院子迤逦200米长,后门开在大石碑胡同(今门牌2号)。
  每年元宵节,小门姜店都出资,由员工与什刹海冰窖工人合作,在院子里制作冰灯展出,有弥勒佛、八仙过海、孙猴猪八戒等造型;还有麦芽灯,绿色的麦苗栽种在泥胎的龙、虎上,青翠碧绿,一片春意盎然。去小门姜店看灯成了鼓楼灯节一景,警方还要专门派员维持秩序。
  小门姜店南的“通兴长”和“乾泰隆”,两家绸布店在灯节都悬挂出有画片的纱灯,比试各自的造型、画艺。此外,两家在店门前斗烟花爆竹,更引得人们围观,以致满街拥堵,喝彩声与鞭炮声此起彼伏,把鼓楼大街的闹元宵推向高潮。
  灯与灯的遥相呼应,说的是后门桥南,路东,干果铺“大顺公”。它家门面比小门姜店宽绰,每逢灯节,也有冰灯、麦芽灯,隔着后门桥,与“聚盛长”南北对应。

街区范围的“对应”


  翁偶虹先生《鼓楼三条街》文中说,“天汇轩大茶馆民国后鳞切为几个书茶馆了,以评书为主,兼售清茶……各书馆都是早场、正场和灯晚三场,每场两月一转,轮换新书。”(《吾城:文化名人眼中的乡土之城》,马相武主编,周作人、沈从文等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33页)


地安门外大街15 号小门姜店旧址

  金受申先生《茶馆》一文中說:“北京是评书发源地,一些评书名角,大半由北京训练出来,可是北京老听书的,也有特别经验,特别有准确耳朵。艺员一经老书客评价,立刻便享盛名。北京说书的就怕东华门、地安门,因为东华门外东悦轩和后门外一溜胡同同和轩(后改广庆轩),两处书客都极有经验,偶一说错,须受批评,以致不能发达……天桥是游戏场所,不挂常客,所以任何说书的都能由福海轩挣出钱来。”(金受申:《老北京的生活》,北京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第161页)
  这家“广庆轩”,在天汇大院斜对面,路西的义溜胡同里。
  广庆轩的听客,都是有来头的人物,大阿哥溥隽,书画家溥心畲,末科状元刘春霖,《燕京岁时记》的作者富察敦崇,九门提督江朝宗,清宫太监小德张,四十八处总管太监李乐亭,升平署太监穆海臣等。京剧名家金少山是这里的长期书座儿,为的是从评书“悟”戏。在这些人面前说评书,“他们的一褒一贬,往往决定评书艺人成败的命运。因此,广庆轩所请的说书先生,都是评书界的头路角儿。头路角儿在广庆轩说书,也须格外小心,偶有说错的地方,必然受到尖刻的嘲讽。” (《什刹海民俗风情》,什刹海研究会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第207~220页;成善卿:《茶馆文化絮语》,2009年9月24日《北京西城报》)
  广庆轩简直成了北京评书的高端“认证委员会”所在地。天汇轩的书馆,则一般听众趋之若鹜,人头攒动,红火热闹。

南北城的遥相“对应”


  南北城的“对应”既表现在店铺,也更体现在商业街或市场方面。
  豫丰烟铺,北京有两家。在鼓楼前的(鼓楼东大街),称“北豫丰”;在前门大栅栏的,称“南豫丰”。“北豫丰”开业于清乾隆年间,20世纪 40年代歇业。因为民国后,卷烟流行,烟铺们没了营生。
  “八大祥”之一的谦祥益,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在后门桥北侧创办了自己的“北号”。北城居住的清朝的遗老遗少和军阀政要都成了它的常客。前门外东月墙的谦祥益(1915年迁建廊坊头条,1953年迁至珠宝市现址)就和后门桥的北号遥相呼应起来。


会贤堂老照片


民国时期什刹海地区

  最该说的是“南有广和居,北有会贤堂”。
  菜市口北半截胡同路东曾有广和居,晚清百余年间,无数重臣大儒逸士名流曾会聚于此。祁寯藻、何绍基、翁同龢、李越缦、张之洞、谭嗣同、陈宝琛等风云人物,以及谭叫天(京剧名家)、赛金花、小凤仙等,都曾在这里留下过足迹。这样的饭庄,在国际上都是为数不多的。广和居创设于道光年间, 20世纪30年代初歇业。
  《旧京琐记》亦载:“士大夫好集于北半截胡同之广和居,张文襄(之洞)在京提倡最力。”(《枝巢四述 旧京琐记》, 夏仁虎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127页)
  什刹海前海北沿的会贤堂,光绪末为张之洞家厨师改建后开设。
  会贤堂饭庄的主要顾客,在清末是王公大臣、八旗贵胄,民国时期是军阀、高官、富商大户等。除了公务会议、宴集,他们家中有喜庆活动,也多到会贤堂。会贤堂上至国家大事,下到名流家事,可说是见过大世面的。今天在其旧址,还能看到其门簪的“群贤毕至”四字。
  “载沣经常来光顾这里的生意,与清廷政要讨论军国大事,做摄政王时,还曾在这里召开过大臣会议。”“当年徐世昌做大总统,溥仪的内务府出面宴请这位徐太傅,就是在会贤堂楼上举行的。”“五四前后的文化名人,如梁启超、王国维、鲁迅、胡适、钱玄同等人,都曾先后到过会贤堂赴宴或宴客。”“1930年5月13日,国民党改组派和西山会议派的头面人物聚集会贤堂,为商讨联合反对蒋介石在此举行了一次重要的党务会议。”(《什刹海的老字号和特色店》,于永昌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第11页、第13~14页)
  “民国初年,蒙古科尔沁亲王贡桑诺尔布原配福晋爱新觉罗氏四十整寿,在会贤堂举办盛大堂会,前清满、蒙、汉王公暨贝勒、贝子、大臣以及民国达官贵人纷纷前来祝贺。”“此次堂会献艺者,有梅兰芳(四大名旦之首)、杨小楼(武生泰斗)、余叔岩(余派老生创始人)、萧长华(名丑、戏曲教育家)、姜妙香(著名小生)、程继仙(文武小生)、金秀山(铜锤花脸)、裘桂仙(铜锤花脸)等。诸多名家,联袂登台,流派纷呈,是会贤堂承办王府堂会戏空前绝后之盛事。”(《什刹海的民俗风情》,成善卿著,什刹海研究会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第66~68页)
  正是因为与近百年中国政治史、文化史的密切关联,举凡提到北京的餐饮名家,总少不了说到广和居、会贤堂;举凡记述清末民初的京城历史,诸多史料笔记乃至文学作品,无不写到会贤堂、广和居与近代名人的故事。
  北京城南有春节“闹元宵”的厂甸灯市,与之对应的,是城北有炎夏端午到中元节的什刹海荷花市场。
  同治、光绪之间,什刹海因有“夏日荷花,连接数十亩”, 京城人以此为纳凉胜地,附近的居民在海子北岸,以茶待客,以致每届暑夏,茶寮满布岸边。什刹前海中,有里许南北长堤,稍北有小石桥,沟通东西两水域。堤岸杨柳成行,每到傍晚,夏风摇曳,水波荡漾,荷香扑面,难得的清凉地,更吸引了很多人来消夏避暑。茶棚也引来商贩,消夏市场渐次形成。
  1916年,地方上应当地商绅所请,以长堤为中心,于每年旧历五月初一至七月十五开办荷花市场,天热时延至八月初一,称“什刹海临时市场”。
  成善卿先生《荷花市场追忆》一文中称:“其黄金时代是1920年至1936年;1937年因‘卢沟桥事变’而停办;1939年重张开幕,直至1949年因局势动荡而消歇。自肇始迄泯没,历时将近百年。”(《北京西城往事》,北京市西城区档案馆编,作家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283页)
  荷花市场的内容,包括茶饮小吃、玩具用品、娱乐、书籍字画和节令文化五大门类,有消夏“文市”之称。
  1990年,荷花市场重新开市,并改为常年市场, 1995年改为古玩市场。2001年起,拆除了各类临时建筑,建成仿古二层楼,成为什刹海休闲游项目。
  荷花市场端午节开市,至中元节闭市,将两个民俗节日文化首尾相连。这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恐怕都是独一无二的。
  端午节是我国三大民间节日之一。元宵节、中秋节均形成于汉代,而端午节却形成于战国时代,比元宵节和中秋节要早数百年。
  北京的端午节内容丰富。《帝京岁时纪胜》“端阳”条中说:“五月朔,家家悬硃符,插蒲龙艾虎,窗牖贴红纸吉祥葫芦。”“家堂奉祀,蔬供米粽之外,果品则红樱桃、黑桑椹、文官果、八达杏。”“午前细切蒲根,伴以雄黄,曝而浸酒。饮余则涂抹儿童面颊耳鼻,并挥洒床帐间,以避虫毒。”“饰小女尽态极妍,已嫁之女亦各归宁,呼是日为女儿节。”
  除了这些,北京人还有在端午节举家到天坛“避灾”,或到什刹海、二闸等水边游赏的习俗。这时的荷花市场开市,“应时当令”地成为端午节节日活动的由头和内容。
  中元节的节庆,则成了荷花市场闭市的高潮。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与正月十五的上元节和十月十五的下元节,并称中国岁时节令中的“三元”。它们都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
  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俗称 “鬼节”。这一天,老北京有中元法会、拜三官、盂兰盆会、烧法船、祭祖、放河灯、点莲花灯、送面羊等民俗,寄托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中元节的祭奠活动,甚至超过清明。
  旧时每年的中元节,什刹海是京城一大热点。火神庙、广化寺等庙观盛大的佛事活动,从早到晚,不但善男信女云集,看客亦人流如潮,络绎不绝。这一天的荷花市场,也由此迎来自己“闭幕式”的火爆。
  因为有广化寺的放生、放河灯、烧法船等佛事活动,从清晨起,便有信徒们购买供佛的莲花和放生的鱼鸟。及至入夜,整个荷花市场被摊商售卖的各种莲花灯装点成一片“灯海”。中元节的最高潮,是广化寺的僧众与居士们将一条彩纸、秫秸扎糊的大法船点燃,转瞬间“纸船明烛照天烧”,后海一片火红。湖岸各处,人们把点燃的河灯捧送水面。夜幕下的什刹海,满湖秋水,浮光跃金。远远传来孩子们稚嫩的高唱:“莲花灯,蓮花灯,今天点了明天扔!”那声音渐行渐远。荷花市场也在中元节处处烛光灯影中,落下帷幕。
  元宵夜,北京曾有妇女“走百病”的风俗,端午节则是去游河走海,防疫、健身。一想到闹元宵,就联想到厂甸。端午节走海消夏,就有了个荷花市场。厂甸、荷花市场,都有“文市”之称,一南一北,原来也相呼应。
其他文献
罗大佑的《童年》我们“80后”这代人都会唱,里面提到的生活场景大部分也是我们小时候生活的写照: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福利社里面什么都有,就是口袋里没有半毛钱。诸葛四郎和魔鬼党,到底谁抢到那支宝剑……居民们的特殊“邻居”  童年的我们,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游戏机,也没
期刊
2019年10月1日夜,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一片欢歌笑语,在烟花与各色艳丽灯光掩映之下,人们身着盛装,用活力与笑容、热情与奔放,共同展示着对于祖国70岁生日的衷心祝福,以及在新时代中美好生活的幸福感受……相信有很多人已经将这一夜晚,深深铭记于此生的记忆之中,难以忘怀。也相信不少人,对于当晚天安门城楼下中心表演区所上演的精彩节目记忆犹新。  时隔多日,作为肩负表演任务的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老师与学生
期刊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深入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引导党员干部多读廉书、多品廉理、多讲廉行。2019年10月18日上午,由中共北京市纪委市监委驻市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主办的“书香廉心”主题活动之“品廉”主题专家分享会在商务印书馆召开。活动共分4项议程。  首先由来自驻部纪检监察组的工作人员朗诵了诗歌——《在这里》。在铿锵有力、激情洋溢的朗诵声中,朗诵
期刊
狮虎山的历史  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动物园狮虎山造型,有着不短的历史,整个场馆始建于1954年7月15日,完成于1956年,占地面积7872平方米,建筑面积1784平方米。当年,为了改善饲养和参观条件,场馆的设计一改传统的笼舍形式,用22根钢筋混凝土柱、无数钢筋和钢筋网支撑起一个山形的基本框架,最高处有14.2米;再以水泥浆塑造山石的肌理质感,使动物仿佛在群山环绕之中,游人亦如同走进山林参观动物,故
期刊
在極度贫困之中老年固然不容易度过,即使是聪明的人也是那样;但是,一个愚蠢的人即使处在大富大贵之中,也会觉得老年可厌。  最适合于老年的养生之道莫过于研究学问和培养美德,一个人随时注意培养美德,在他度过漫长的一生时,便会收到惊人的结果。这不仅是因为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美德也不会离弃他,而且是因为意识到自己完美地度过了一生,并忆及当年的许多善行,自有无限的快乐。  愚蠢的人把自己的错误和过失归咎于老年
期刊
1  毛主席指示:老实人,敢讲真话的人,归根到底于人民事业有利,于自己也不吃亏。爱讲假话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总是吃亏。  我的祖籍浙江绍兴,于1915年生于天津小王庄,1920年搬家出关,1921年至1927年在铁岭,靠母亲佣工读小学,1927年迁居沈阳,靠哥哥做工读初中及高中。1928年以第一名考入省立第一初中,1930年以同等学历跳考高中,又以第一名考入省立第三高中理科。这时已有反日思想
期刊
編辑 刘颖
期刊
小时候住在胡同中的平房,是那种老式的大杂院,花花草草星罗棋布。从小就管杨树花叫作“毛毛蟲”,因为它们掉在地上,扭曲的形状还有那一身的茸毛,像极了爬来爬去的毛毛虫。曾经和伙伴们恶作剧,捡了几条放进女同学的铅笔盒里,看着她们打开那小铁皮盒子瞬间惊叫的反应,一众坏小子躲在角落里偷笑。  可能是儿时形成的理念无法磨灭,虽然几十年过去了,在今天,还是喜欢把杨树花叫毛毛虫,觉得亲切,觉得顺嘴,也觉得自己还恍如
期刊
魏东明的名字,年龄大一点的麓山学人,大概不会不知道。原来只闻其名却未见其人,现在算是见着了。他个子不高,戴一副眼镜,是近视还是老花,我不清楚。   说句老实话,他这次给我留下的印象不怎么好,也许是我对他的期望太高。他说话很慢,而且不停地在讲台上走来走去,摆出一副名士派头,我觉得他知识分子的味道太浓了点。  后来,他离开了我们学校,调到湖南大学当副校长。他本是燕京大学的学生,一二·九运动的干将,后来
期刊
平凡岗位,彰显人性  当今社会,为了应对越来越快的工作生活节奏,兴起了各种各样方便快捷的服务,其中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恐怕要数快递行业,它像一张看不见的网,遍布城乡每一个角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足不出户却维系着人与社会的特殊关联,远隔千里依然表达着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情感。永州市零陵花鼓戏剧团创排的大型花鼓戏《走啰行啰》,在探寻快递行业人性化服务的背后,人的情感空虚和价值追求。  《走啰行啰》讲述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