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重返故乡,她们不惧死亡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4006804680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严重的地区冲突,伊拉克和黎巴嫩境内埋下了非常多的地雷和炸弹。在这种情况下,想为国家和家乡作贡献、勇敢地从事排雷任务的女性逐渐增多。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女性甘愿冒着酷热去从事危险的作业呢?

从事排雷工作的雅兹迪妇女


  哈娜·基达年幼时曾做梦回到了亲戚们生活的伊拉克北部辛贾尔的土地上。由于在叙利亚出生,她不会说辛贾尔话。“时常都会在脑海里想象自己的家乡是怎样的……(在梦中)那是一块美丽而和平的土地。”
  如今,基达居住在辛贾尔山脉附近的一个村子里,跟丈夫和三个孩子生活在一起。作为雅兹迪信徒的基达,相信辛贾尔山就是诺亚方舟最后停留的地方,而充满岩石的山顶,就是昔日人们躲避迫害的圣域。
  2014年8月,辛贾尔山挽救了包括基达在内的4万名从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逃亡出来的百姓。这些百姓被恐怖分子追着从各村逃往辛贾尔山,在山里度过了数月甚至数年的避难生活。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称,有5000名雅兹迪人被IS残杀,7000名妇女和少女被掳,沦为恐怖分子的性奴隶。
  28岁的基达回忆起被IS成员包围的日子说:“内心充满不安,担心所有人都会被杀。”幸运的是,她后来逃到了库尔德,在一个村落的难民营里生活下来,直到这个村落被解放。2016年5月,基达一家人回到辛贾尔。数月后,她志愿报名参加了在冲突地区进行排雷活动的慈善组织Mines Advisory Group (MAG),当了一名排雷队员。
  在雅兹迪中心地区,仍有IS留下的阴影。除了迫击炮、弹头和手榴弹等哑弹外,到处都是IS故意放置的简易爆炸装置IEDs。IEDs被隐藏在容器、锅、手机和儿童玩具等各种物品中,排雷小组的任务就是对地面和住宅进行缜密调查,找出杀人无数的IEDs。
  2020年12月上旬,四名儿童在离辛贾尔只有10分钟路程的邻村游玩时,不小心踩到了IEDs,导致两名儿童死亡,两名受重伤。为减少无辜伤亡,基达和许多辛贾尔妇女毅然选择了当排雷队员。她说:“我的工作就是向IS传递‘我们很坚强,绝不会认输’的信号。”从近年公开的纪录片《身临战火》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辛贾尔妇女们的这种坚定信念。该纪录片描写的正是基达带领的排雷小组的故事。在一个场景中,基达打理着院子,照顾着三个孩子的饮食;而在另一个场景中,戴着遮阳帽、耳环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的基达,在废墟中引爆哑弹、排雷和搜索IEDs。
  排雷作业往往被视为“男人的工作”,因为这是一项需要时间和大量体力的危险且繁重的工作。但是这种看法正在逐渐改变。基达现在带领着一个由14名男女队员组成的排雷小组。凌晨5时,队员们到达MAG据点接受指令,之后驱车前往埋有爆炸物的村落。下午2时左右,全体队员开始排雷作业。尽管在排雷现场迈出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危险,但为了重见儿时梦见的、和平宁静的辛贾尔,基达带领着排雷队员们坚定地迈出了一步又一步。
  在男尊女卑观念并未扭转的大环境下,基达为实现性别平等作出了很大贡献。作为排雷小组的女性队长,在被问及此前是否遭到男性队员的排斥时说,刚开始她与女队员的确被“另眼相看”,但很快这种印象就被人们的宽容所取代。“我们得到了家人、亲戚以及需要排雷的当地人的支援。”一位来自邻村的22岁排雷队员霍利凡·克罗也有同样的感受,她说:“我们村里男女平等。我成为排雷队员没有遇到任何阻礙,而且大家都为我感到骄傲,没有什么可怕的。”虽然克罗的家人在大屠杀期间逃往德国,但她希望留在村里,为家乡复兴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这里如果没有爆炸物,不那么危险,我想家人仍会住在这里。”在她身后的墙壁上,张贴着一张伊拉克地图,用红点标示着残留爆炸物的地区,隐约可以看见狼烟四起的战争伤痕。2016年,MAG作为排雷组织首次选用伊拉克女性进行排雷作业。目前,MAG已经有包括基达在内的24名女排雷队员,MAG还准备在摩苏尔地区招募女排雷队员以扩充队伍。
女排雷队员

  在黎巴嫩和以色列边境上,有一条长达120公里的停战线,被称为“蓝线”,目前由联合国维和部队监管。在这条停战线沿线上都设有“注意脚下”的警示牌,同时还增加了许多画有骷髅标志的红色三角形标牌。
  1980年代,以色列占领黎巴嫩南部地区,并在那一带埋设了大约40万个地雷。2006年两国关系日益紧张,黎巴嫩遭到以色列进攻,国内局势进一步恶化。以色列在黎巴嫩投下的每个长达4米的集束炸弹,约四成未爆炸,像地雷一样残留在黎巴嫩国土上。难以想象,黎巴嫩民众不小心误踩地下哑弹被炸身亡的状况或许会持续数十年。   MAG在黎巴嫩的排雷小组工作异常繁忙。队员中黎巴嫩女性居多,约有30人。31岁的哈拉·纳姆来自MAG据点邻近纳巴蒂耶省郊区,她从下午开始冒着37℃高温进行排雷作业,一直到第二天天明。在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里,排雷队员都要身着厚重的防护服,就像待在烤箱里一样难受。但是纳姆却不这样认为:“因为有家人,所以在外排雷时,首先考虑的就是自身安全。”纳姆是一个5岁孩子的母亲,“担心儿子会不小心踩到地雷受伤或死亡,因为孩子们都喜欢到外面玩耍。”
  一些地雷被隐藏在草丛里,一些地雷则露出地面。排雷小组3次共引爆了11个地雷,爆破声响彻村落周围。如果彻底将埋于村落周边的地雷排除,村民们就可以种庄稼、放牧,提高收入了。2020年MAG在黎巴嫩共排除了15000个地雷。
  40岁的莫菲塔·马苏布来自黎巴嫩第三大城市赛达,她曾是一名自由摄影师,2016年在接受为期25天的培训后成为一名排雷队员。2019年,马苏布晋升为MAG的现场监督,目前带领一支12人的排雷小组负责叙利亚边境东北部活动。她说:“必须事先采取保证排雷队员安全的措施,这是一项重大责任。”尽管女性从事排雷工作被一些人否定,但马苏布表示,自己的女队员比一些男队员更出色。
  特别是在黎巴嫩当前的经济状況下,给予女性机会的必要性比任何时候都大。据称,九成女性职员表示,现在是靠自己的力量来帮助丈夫和父母,“如果没有我们,一家人或许就无法活下去”。

为当地作贡献的普通女性


  30岁的谢哈得·阿洛拜德在伊拉克摩苏尔担任联合国地雷行动处(UNMAS)的涉外协调员,负责与当地人进行对话,搜集哑弹情报和安排排雷小组进行作业。
  2014年IS入侵摩苏尔时,阿洛拜德在摩苏尔大学念大四。IS占领摩苏尔期间,父亲担心她和三个妹妹的安全,禁止她们出门。回顾当时的情景,阿洛拜德说:“在30个月里,我们被软禁在家中。那段日子真是太难受了。”2016年,父亲心脏病发作去世,更是给这个家庭带来沉重打击。“父亲去世后,我们姐妹觉得没有什么担心失去的了,连死也不怕。”
  2017年1月,阿洛拜德居住的地区被伊拉克军解放。“当时我考虑,为了养家,自己必须找份工作。”同年4月,阿洛拜德开始在从事排雷业务的私营公司担任翻译,之后加入UNMAS成为涉外协调员。她说:“在摩苏尔的工作组中只有自己一人是女性,大部分都是大将或中尉等军衔很高的退役军人。在他们眼中,我只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女子。”因此,从刚入职到被同事们接纳,阿洛拜德花了许多时间,“必须证明自己能够胜任这项工作。”最初,母亲也数度劝她辞掉这一工作,阿洛拜德回忆说:“母亲对我说,不能跟亲戚和邻居说自己从事什么职业,对任何人也不能说。只能说自己是在大学工作。”这个秘密直到9个月后才被公开,“看到为地区和他人作贡献充满自信的我,母亲也开始为我感到自豪。”
  与许多协助排雷作业的女性一样,阿洛拜德为重建被战争毁坏的城市默默地奉献着。同时,通过从事排雷这项危险工作,她们自己也站立了起来,“感觉自己做回了正常人”。
其他文献
海外华人纪录片创作者是中国故事的重要讲述者之一。自1989年崔明慧凭借《谁杀了陈果仁?》获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提名后,海外华人群体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纪录片创作者,如杨紫烨、范立欣、张侨勇等。创作者身份的特殊性以及题材选择上的偏好,使得这类纪录片在国际电影节中崭露头角时,无可避免地与国族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由此,海外华人纪录片逐渐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重要视角,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纪
期刊
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立秋三候分别为“凉风至”“白露降”和“寒蝉鸣”.前两候与自然界气候变化有关,第三
期刊
“大家”阅读  互联网时代,读者并不缺乏信息,但一些真正具有传播价值的内容,却往往淹没于信息洪流之中。力求将最有价值的信息,最有锐度、温度、深度和多维度的思考与表达,最值得阅读的网络优质原创内容,快速呈现给读者,是 《世界文化》的初衷。【“大家”阅读】每期将甄选优秀公众号上所汇聚的中文圈知名学者、专栏作家的最新文章,与读者分享“大家”眼中的“世界文化”。  如今,埃及首都开罗的大都会区,人口已突破
期刊
两次流浪他乡rn中亚历史上最卓越的文学大师尼扎米丁·阿里舍尔· 纳 瓦依(Nizamiddin Alisher Navoi,1441—1501)诞生于赫拉特(今属阿富汗城市).“纳瓦依”(音译)是他用察合
期刊
想穿另一套制服的间谍rn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奥列格 · 佩尼科夫斯基 (1919—1963)变节的,没人知道.在成为西方情报员之前,佩尼科夫斯基在苏联情报机构仕途得意.从炮兵学校毕业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要求。文化(群众艺术)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力军,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机构,肩负着为百姓提供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长春市群众艺术馆结合长春市公共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以立足百姓需求、提供优质服务为宗旨,充分发挥文化(群众艺术)馆的职能
“出洋肄业”“游学”与“留学”rn出国深造,今天称之为“留学”.但在清末,却名称繁多.最早官派留学生是从1872年至1875年间派遣幼童赴美留学,但当时并没有使用“留学”一词,
期刊
仪式是罗曼·罗兰代表作 《约翰·克利斯朵夫》(1912)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叙事表现.它从人物的世俗行为到传统心理,从社会的价值观念到风俗习惯,呈现出整个社会的信仰与风貌,以
期刊
《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1963)的作者理查德·霍夫斯塔特(1916—1970)认为,从广义上讲,反智主义是对不同阶层或人群中产生的分歧与矛盾的总结;狭义上讲,反智主义即悖逆真理,违背正义。“反智主义作为一种态度……对理智和知识分子的绝对排斥是罕见的。”  美国当代女作家加·泽文(Gabrielle Zevin,1977— )在《我们深陷泥潭》(2010)中塑造的罗杰·波默罗伊,就是一个“绝对排
期刊
2021年3月6日,卡式录音带的发明人、CD的先驱卢·奥滕斯(Lou Ottens)在荷兰北布拉班特省杜伊泽尔的家中去世,享年94岁.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他的亲朋好友由衷地赞誉他“是一个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