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分析型作文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sby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的全国各省市高考作文题更重视对考生理性思辨能力的考量,尤其是矛盾分析型题目,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面对题面中看似截然不同的观点,反映的矛盾错杂的社会现象,如果仅仅停留于以往的作文程式教学或者概念化的审题立意指导,不指导学生如何具体分析,不引导学生如何理性判断,学生写作水平很难提高。
  矛盾分析型作文指导重在做好两方面事情:一是分析题意;二是分析矛盾。下面分而论之。
  一、矛盾型作文的题意分析
  1.辨别不同的对象
  要辨清题目提及的是何人何事,所言所述对象是什么,其方式、角度有什么不同。如2013年安徽卷高考作文材料是萧伯纳的一段话: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从未有过的事物,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这个题目中至少有三组对象需要区分:一是人物不同,前者是“有的人”,后者是“我”,有他人与自我的区别;二是行为对象不同,前者着眼于已知现实,后者关注未知事物;三是行为方式同中有异,同样是问,前者是对现实原因的深究,后者是对未知领域的想象。通过比较分析,不难把握这道题围绕关注现实与追求梦想两方面展开思考。
  2.挖掘不同的内涵
  有的作文题目本身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而要分析出其中意味来。比如2012年江西卷高考作文题:
  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也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
  两句话都有提醒人们的意味,而且是就某些人片面的思维方式(老想着)出发的,所以读懂前一句话首先要考虑:哪些人念念不忘自己的缺失?他们缺少的是什么?提醒他们所拥有的又是什么?不难看出,这一句告诫人们不要在物质上与人攀比,要懂得知足,珍惜已有的一切,要自信地生活。反之,后一句告诫人们要在精神上不满足,努力进取,实现自我价值,成就精彩人生。这样就很容易确立观点:如“自信与进取”“珍惜今天,拥抱明天”“生活上知足,精神上知不足”等。
  3.判断不同价值取向
  2013年广东卷高考作文材料讲一个富翁决定向三个贫困家庭提供捐助,三个家庭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三个家庭对捐助的表现不同:第一家欣然接受,对别人的捐助表示感激;第二家是迟疑后接受,但不愿白白领受别人的好意,而是知恩图报;第三家则婉言拒绝,表明了自立自强的骨气。三个家庭对待捐助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就是三种不同的待人、待己之道,也就是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明乎此,也就不难由此做出自己的价值评判了。
  二、矛盾型作文的分析策略
  1.分析矛盾的一致性
  矛盾的事物看似水火不容,其实彼此相互依存、相伴相生,看似对立,其实统一。比如论述感性与理性的重要性,要明确感性与理性是人不可或缺的两种能力,理性让人思考生活,感性让人体验生活。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而是盲从、冲动、偏执;感性的反面不是理性,而是冷酷、麻木、冷漠。人类所有美好的情感都需要理性的呵护,都在不知不觉之中受伦理与道德的引导;而人的理性思考应该以至善至美的情感为依托,正如休谟所说:“理性是情感的奴隶。”通过具体分析,让我们懂得矛盾事物的内在联系。
  2.分析矛盾的相互转化
  如果意识到事物是在发展变化之中,那么矛盾事物之间的此消彼长也在情理之中。比如2013年上海卷高考作文中“自己认为重要的事”“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这一对矛盾,“重要”“更重要”是相对而言的,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看法。个人认为重要的事一时得不到他人认同,但时过境迁之后可能成就举世公认的杰作,也有世界上普遍认为最重要的事后来可能沦为一场闹剧。当然,矛盾的转化是有一定条件的,如时间、环境、对象、程度、性质等,在分析中不可忽略。
  3.分析矛盾之外的“第三者”
  题目中已经包含了两种矛盾的取向,而其中任何一种都难以自圆其说时,“第三者”或许是最佳的立意选择。尤其是二律背反的命题,更需要寻找“第三者”的智慧。如我们熟悉的“母亲与妻子同时溺水应该先救谁”的问题中,任选其一都不可能是最佳答案。再如围绕义利之辨,古有“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的箴言,我们常人达不到君子的境界,又不屑于沦为逐利小人的话,“常人喻以情”,做一个具有审美情趣的人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面对矛盾选择,如果我们能够“跳出三界外”,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4.分析矛盾之间的均衡性
  矛盾有赖于智慧来调和,或者是矛盾双方的妥协,或者是寻求事物的适度性,比如利益双方的双赢原则、欲速则不达、劳逸结合等。西方有个著名的布利丹的毛驴的故事,一头“理性”的毛驴面对两堆距离相等的一模一样的干草,因为不能做出最优化决策而最终饿死。人生重要的选择往往不同于毛驴,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要在两者之间求得平衡,比如事业与家庭,正确的原则不是为了一个放弃另一个,而是在两者之间求得平衡,追求幸福的最大化。
  5.分析矛盾的对立面
  如果题目本身不是矛盾型的,没有出现矛盾的对立面,并不意味着没有必要进行矛盾分析,而应该借助对立面来展开理性思辨分析,有助于对论题进行透彻的分析。以“说利”为例,可将“利”“害”相对,说明趋利避害乃人之常情;可以与“义”对举,说明人可以追求利,但必须合乎义;可分析“利”的古今之变:古代儒家将利与义截然对立起来固然有失偏颇,而今之国人求利成了人生唯一目的更是可怜;还有“利”的大小之分:求利的关键在于求什么利,“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的胸怀与境界,值得我们反省。
  矛盾分析策略不尽于此,上述所言只是列举数则而已。真正提高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需要切实的训练,还有待于同人更深入的研究。
其他文献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本设计用活动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习作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积累素材、提炼思想、丰富情感,使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和兴趣,增强他们的习作信心,同时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写自己亲身的经历,写自己的真切体验和感受最深的事。  2.写自己难忘的一次学习本领
【摘要】学校行政文化是集团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促进集团各校实现行政价值、保障各项改革顺利进行、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的灵魂指引,也是推进集团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与重要抓手。本文重点剖析学校行政文化的创新内涵,阐述学校行政文化创新对集团学校治理现代化的价值。  【关键词】学校行政文化 集团学校 治理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里程碑,为中国梦的实现指明了方向,也为学校
书名:语文学科案例教学法  作者:蔡伟  出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  ISBN:9787567563551  定价:96元  目前,教师职前培训即师范教育仍然面临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困境,师范毕业生的学科教学理论往往不能有效指导其教学实践,具体表现为语文教学和课堂设计能力低下。因此,找到一种能够提升师范生专业教学能力,并启发其不断反思、创新的指导性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案
设计理念    为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理念,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拉萨的天空,您____”的读书交流中开展一系列的紧扣文本的语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实现教学的和谐互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流程    一、
【教材简析】  本次习作为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习作5”的内容。教材图文并茂,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告诉学生,我国是菊花的王国并提出具体观察要求;第二部分是部分名贵菊花的图片资料;第三部分是学生范文。整个习作要求学生以菊花为题材,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观察等方式,将搜集到的信息写成一篇文章。    【训练目标】  1.以菊花为主题,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他们探究兴趣和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感。  2
学习目标    1.仔细观察一处秋天的景物,抓住特点写下来。  2.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景物特点写得生动、形象。  3.激发学生关注周围景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学生:有意识地到野外走走,看看,听听,闻闻,观察有特点的秋景,感受秋天的气息,或者回忆秋游活动中感受到的秋天景象。  2.教师:有关秋天景色的电脑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审清题意  1
阅读有“道”,笔者教语文二十多载,虽然阅读了不少诗文,却总觉得不能登堂入室。偶读郑振铎先生的《研究中国文学的新途径·鉴赏与研究》一文,有了意外的收获。    学生应该怎样阅读一篇课文?语文老师在这方面究竟应给予怎样的引导?这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如果教师自己没有好的阅读习惯,没有切实可行的鉴赏方法,便只能对学生泛泛地讲些诸如“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大而空的道理。阅读有“道”,笔者教语文二十多载,虽然阅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保证师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平等,关键是要构建民主、平等的“对话场”,即创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才会有高质量的对话。本教学设计,以文本语言为依托,以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为基础,积极搭建“对话”平台,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多角度、多层次解读、感悟人物形象。
《冯谖客孟尝君》出于《战国策》,该书记载了春秋《左传》以后至楚、汉统一245年间的历史故事和传说。其中包含《左传》《国语》所未见的史料,在刘向(前77—前6年)将之编撰成书以前,不少就為司马迁(前145—?)所征用。然而,许多史料是不确切的,更多是策士们的夸张甚至虚构,就是司马迁有时也难免上当。《汉书·艺文志》将《战国策》列为史,有学者不认为是史,将之归入子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应该将其作为
《秋天的怀念》(人教版第九册)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抒情散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地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在《秋天的怀念》一课的教学中,于永正老师运用他那炉火纯青的读、品功夫,使学生对母爱的解读真可谓是入木三分。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于老师,走进他的《秋天的怀念》。    一、语言有温度,披文入情,读中知母爱  师:谁来把课题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