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水墨画风格的演变

来源 :美与时代· 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en37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吴冠中虽已去世三年,但他的绘画风格将长期影响艺术界,其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探索,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严肃的命题。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但如何创新,不是哗众取宠,这将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要有一种历史责任感和使命,尽可能发挥艺术的社会功能作用。
  关键词:吴冠中;水墨画风;抽象画风
  一、引言
  吴冠中(1919-2010)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创作可以说是他绘画风格的演变成熟期,他之所以后来走上探索水墨画抽象风格的道路,与他在当时的杭州国立艺专(1936-1942)以及留法期间(1947-1950)的求学经历分不开,美术评论家贾方舟在《吴冠中》论道:
  “国立杭州艺专成立于一九二八年,首任校长是刚从法国归来不久的林风眠,聘用教师也几乎是清一色的留法学人:林文铮、吴大雨、蔡威廉……因此,从授课方式到教学观点,都几乎是法国美术院校的中国分校……学校一方面对西方现代艺术采取开放态度,一方面又十分严格地要求学生的基础训练。吴冠中在这样一个素质高、思想开通、学术气氛浓厚的环境里学画,对他的艺术理念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个人大胆的揣测,如果不是上个世纪50至70年代的政治对艺术强有力的影响和写实派画家占当时的主流,他的水墨画可能早走上了具有中西元素的抽象画道路。
  上个世纪50年代初,他怀着艺术要回归本土的热情,来到了刚建立的新中国,他也许想把他在法国所学的传给新生一代,可是当时国内因为意识形态问题,实行“一边倒”政策,甚至包括艺术在内——绘画风格几乎是写实主义。吴冠中被看作美术界的异端,他的画被看做资产阶级的形式主义,当时在国内受推崇的列宾,他甚至闻所未闻,后来在一份过期的《法兰西文艺报》头条看到:
  “开头第一句:提起列宾,我们法国画家谁也不知道他是谁。原来法国画家和我一样孤陋寡闻。”
  他当时为了避免政治上的指责,所以画的内容转变为风景画,而不是像大多数画家从事革命题材创作,而正是他这种“不痛不痒”的做法,为他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墨画风格的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期间他不断地写生(1961至1971年因为政治运动被迫停止创作),而他实际上已探索出结合中西的“写生-创作”方法:
  “先根据感受自由组织画面,然后再直接对景写生。这既避免了印象派画家对着一个死角落的局限,也避免了古典画家在室内制作风景画的缺陷。”
  也许正是因为吴冠中对自己艺术道路的执着,虽然上个世纪50至70年代不是他艺术成就的高峰,但正是因为他曲折的追求,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不是玫瑰花,而是中国的腊梅”。正是腊梅那种寒风中屹立不倒的傲骨,铸就了他特立独行的艺术道路。
  二、“绘画的形式美”的发表——一声惊雷
  1979年的中国,冰融刚解,但寒气余在,美术界内部波涛汹涌,大都数人想捅破政治对艺术的束缚,但由于“文革”不久,大家对意识形态还是不敢越雷池一步。而吴冠中在当年的《美术》杂志发表了一篇《绘画的形式美》的文章,无疑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使人不由想起杜甫的一句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吴冠中无疑充当了这个角色,他在文章中呼吁:
  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为什么美术创作就不能冲破悲剧这禁区呢!
  解放以来,我们将创作和习作分得很清楚,很机械,甚至很对立。我刚回国时,听到这种区分很反感,认为毫无道理,是不符合美术创作规律的,是错误的。……造型艺术除了“表现什么”之外,“如何表现”的问题实在是千千万万的艺术家们在苦心探索的重大课题,亦是美术史中的明确标杆。
  “我并不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但介绍一点他们创作方法作为参考总也可允许吧!”
  从这些言论中可以看出,吴冠中积郁近三十年想说的话,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他希望打开围堵美术的这扇围墙——“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而江丰在改革开放后复出,因为对艺术的门户之见,仍然坚持写实主义,批判西方的抽象风格。吴冠中的言论无疑激起了千层浪,后来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又陆续发表了《关于抽象美》《内容决定形式》的文章,进一步阐述具体与抽象之间的关系:
  “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人们对形式美和抽象美的喜爱是本能的。似与不似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具体与抽象之间的关系。我们传统绘画中的气韵生动是什么?同时表现山水或花鸟,有气韵生动和气韵不生动之别,因其间有具体和抽象的和谐或矛盾问题,美与丑的元素在作祟,这些元素是有可能抽象出来比较的。”
  三、其上世纪80年代水墨画风的形成
  ——点、线、面的形式抽象画风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上世纪80年代的政治环境宽松,使吴冠中积蓄多年的情感犹如黄河奔流一样撞击着水中的顽石,激起千层浪花。他在1981年创作的墨彩——《高昌遗址》,高101.6cm,长105cm,堪称一幅大型画作,画面大约五分之四是高昌古城。他笔下的高昌古城,是那么地富有形式美感,点的聚散、线条的律动、块面的分割与对比充满构成美和节奏美,画面更像扭动的舞姿,是画家对实景的个人在创作,后面离高昌城不远的火焰山,是由流动的线条组成,火山的整体颜色是用橘黄色熏染而成的,隐隐约约看见了梵高《向日葵》的色彩与条痕。吴冠中也许像梵高一样在画中直接表达情感炙热的流露,他心中所向往的正如火焰山一样迸发出来,再也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对自己艺术道路的追求了,他画中的线——也是传统文人所追求的,但并不完全来自于传统,而是他对现实景观(高昌遗址黄土特色)的一种抽象概括,表露出一种强烈的形式感。这也许就是他一直所追求的那种境界——不拘泥于传统文人画的笔法,兼用西方印象主义对色彩的敏感,直抒胸臆,寻找中西方意境的共通点。
  他在上世纪80年代的另一幅抽象形式感的代表作——《松魂》,创作于1983年,高70cm,长140cm,他曾登泰山,为传说是秦代古松的“五大夫松”写生传神。这与他两年前的作品相比,更加抽象和加强内在的表达,这幅画大胆地融入了东方传统的浓墨色彩,画中有少量的红、黄、蓝点的点缀,但从画面直观看,很难看出他所画的是一棵松树,而更注重的是一种内在的形式,不再表现具体松树的写实,而是表达一种顽强不屈的生命力,粗狂的笔墨交叉纵横,相互撕咬,但苍劲有力,表达出松特有的顽强、坚韧的品行。   笔者认为这幅画印证了他的大胆性观点“笔墨等于零”:
  “我国传统绘画大都用笔、墨绘在纸或绢上,笔与墨是表现手法中的主体,因之,评画必然涉及笔墨。逐渐,舍本求末,人们往往孤立地评论笔墨。喧宾夺主,笔墨倒反成了作品优略的标准。
  “为求表达视觉美感及独特情思,作者可用任何手段:不择手段,即择一切手段。果真贴切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受,成为杰作,其画面使用的任何手段,或曰线、面,或曰笔、墨,或曰××,便都具有点金成石的作用与价值。”
  从他的言论可以看出,吴冠中追求的绘画风格是不拘一格的,他极力主张冲破艺术的那堵围墙——笔法重于内容,风格可以多样,但要能够表达自己内心的真挚情感,他也身体力行,甘当“孺子牛”。
  黑瓦、白墙、水中倒影的对称也是吴冠中这个时期画作中常见的一种绘画风格,或许这和他出生于江南水乡,对这种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的情有独钟,这和他早年选择留法回国的情节是一脉相承的——“艺术要回归与本土”。
  他所做的水墨画《秋瑾故居》(1988年),高70cm、长140cm,全画几乎是黑、白两色。画中乌黑的大门紧闭,大门在画的布局中好似”顶天立地”门框的左上方有一小块印章似的红块,貌似一个灵堂的庄严,可能是吴冠中先生对“鉴湖女侠——秋瑾”的一种追思,黑、白、灰三色拓宽画面,凸显出生命生生不息的意象。画面更偏向抽象,悲情色彩就像流动的江南小河——细水流长。
  由此可以看出,吴冠中的画风从表面看透露出一种形式主义感,但他并不是完全的形式主义者,在形式主义的更深层面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四、上世纪80年代探索水墨风格的意义
  吴冠中因为不断寻找和创新,他每个时期的水墨画风格差异都比较大。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他的风格更加抽象,而且画中透露出作者无法掩盖的喜悦之情,充满闲情逸致,比如《吴家作坊》这些代表作,他生命中的最后10年,甚至在绘画中加入书法字体的风格,像《凹凸》,他试图探索书法与绘画的某种内在联系,再次回归到传统寻根。当时的他力争冲破艺术的枷锁,怀着一种“我负丹青,丹青负我”的激情,吴冠中在研读《石涛话语录》时,他为石涛的一段话所吸引:“古今至明之士,借其识而发其所受,知其受而发其所识”。
  这句话刚好启发吴冠中的感受与思考,使其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他这段时间水墨绘画风格的探索,意义不但在于成功开辟了一条西方形式感与中国传统气韵相契合的道路,更重要的是他打破了几十年单一写实风格的这堵围墙。吴冠中这一时期水墨画风格的成功将这堵厚重的围墙打开了一条缺口,解开了思维的枷锁——艺术需要多元化、无国界、既要有写实风,也要有抽象风,它是艺术工作者内心最纯正的表达,“为艺术而艺术”,而不是附庸品。
  五、结语
  吴冠中的绘画风格将长期影响艺术界,用熊秉明的话说:吴冠中的大部分作品显得明朗、轻快,但他的性格气质并不明朗轻快。他常常激动,总不停地思索——不仅思索艺术,而且思索人性,思索历史、思索人的生命。
  他真的做到了鲁迅笔下的孺子牛!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总结一生成就:“苦难的机遇。”
  参考文献:
  [1]赵成清.蔡元培的治学理念与美育思想[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06).
  [2]林树中. 近代中国美术史论著与上海美专[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06).
  作者简介:
  吴麟,文学硕士,助教,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艺术理论教师兼研究生教学秘书。研究方向:艺术史。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  杨迪,男,1971年生于甘肃天水,1995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国画专业,同年任教于天水师范学校。擅长山水、花鸟画创作,现就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硕士。  周艺,原名周艺敏,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秘书处成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学硕士生,中华画院画家,中国书画杂志社特聘画家。山水作品曾获“第二届中韩优秀书画家(韩国国会)邀请展”优秀奖;2012年获韩国国会颁发“中韩文
期刊
作者简介:  齐鲁,黑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专业方向油画创作与理论研究;安徽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硕士。
期刊
作者简介:  潘珊珊,1989年10月出生于山东潍坊,2008年考入扬州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2012年升入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就读刘亚璋教授的硕士。  2010年11月作品《千年之春》荣获扬州大学生书画摄影大赛二等奖;  2014年12月作品《山影树风》入选江苏省第五次新人美术作品展。
期刊
作者简介:  王珏,女,湖北武汉。毕业于湖北省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单位:武汉商学院艺术系。
期刊
摘 要:吴冠中的画作,诗意浓郁,抒情唯美,缠绵恬静。梦幻般地将田舍家园的新红旧绿、自然风光的旖旎多姿、随缘小景的纯真情趣倾注画面,画中摇曳着画家坦荡和率真的情感。技法上调和中西,承接古今。尊重个人意志,体现人文关怀,强调营造意境和美感。将纯粹个人情感的自由和解放作为绘画表达的主体,并极富文学气质,这是吴冠中画作永恒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诗意;唯美;安谧;纯洁;融汇中西  “记得早先少年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资源的发达传播,国内三维动画技术及动画艺术表现已经相对成熟。《兔侠传奇》三维动画可以说是国内动画电影的标杆,从技术和传统元素表现上都很值得回味。比较美国的三维动画《功夫熊猫2》,发现《兔侠传奇》有本土化的语言存在,同时也有一些同质化现象出现,笔者针对这两部影片的视听语言,深入分析关于国产动画创作中的同质化现象,肯定其存在价值的同时找到平衡处理中国动画同质化现象的理论方法
期刊
作者简介:  顾国兰,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苏州科技学院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讲师。
期刊
摘 要:艺术作品或艺术创作中体现出来艺术家的鲜明独特的创作个性被称之为风格。地域文化和民族风俗是影响艺术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地域环境和民族风俗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艺术表现风格。黑龙江省有特殊的地域地理环境,以及独特的文化背景资源,这直接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独特的地域文化给黑龙江艺术家带来了艺术创作上的思源,造就了艺术家朴实、大胆、豪放、肯定的画风,敢于大胆创新、表达有力,本土意识浓郁,作品中展现出不
期刊
摘 要:地域性是当代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征。从地域文化视角,以湖南当代山水画家为例,对湖南当代山水画的地域文化特征进行探讨和研究。当前中国画呈现多样化发展,立足于自身,彰显地域特色与风格是中国画创作的一条重要途径。  关键词: 地域文化;中国画;特色;风格  近年来,地域文化研究高潮迭起,大有成为“显学”之势,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说明地域文化及其研究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
期刊
摘 要:后印象派在艺术观念上注重绘画的表现性意识和创新意识,强调艺术个性在绘画语言上的形、色、构图、笔触、肌理等绘画因素的综合运用。他们内在的情感、观念影响着他们的绘画语言,反过来,又由外在的形式使其内涵更加深刻。代表画家从不同角度为20世纪的现代艺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美术史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后印象派;印象派;梵高  一、后印象派简介及其特征  后印象派源于印象派之后,是对印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