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堵,几乎是绝大多数居住在大都市的人都要面对的一种现象。“我不在堵车中,就在接近堵车的路上。”这已经不是一句戏言。全城热堵、堵梦空间,绝对都有大片的范儿了。
不用说,堵车肯定是不经济的事情,多花时间不说,还会耽误很多事情,弄糟车主的心情。可以说,因为多出了堵车这档子事,很多人办事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方法都会有所改变。
比如,因为堵车,你会将出行时间提前半小时;因为堵车,你会选择避开早晚车流高峰时段;因为堵车,你可能会放弃某次外出活动;因为堵车,你会考虑将几件事情凑在一起办。
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银行工作的以色列经济学家雅科夫·扎卡维提出了一种“出行时间预算”理论,他发现不管是在美国的城市还是非洲的农村,大多数人花在路上的时间基本上是相等的,大概是1个小时多一点。而意大利的著名物理学家凯瑟尔·马切蒂进行深入研究后也指出,在汽车出现之前的历史上,人类的通勤时间一直维持在1小时左右。他称之为人的“洞穴本能”,认为这是人们对运动和家庭需要之间的一种平衡。
按照古罗马的出行“1小时规则”,专家发现,30分钟行程之后,人们对旅行的满意度开始下降。而堵车,便会大大延长人们的预期出行时间,造成心理上的不满和体能上的疲乏。
如何应对堵车,是如今的有车族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堵车经济学”也应运而生。其实在国外就有这方面的专家,他们关注并研究堵车现象,提出了“幽灵堵塞”、“跷跷板效应”、“团体最优化”等理论。不过,我很怀疑这些理论搁在中国能否行得通,比如长期难以解决的京藏高速进京车辆拥堵问题,似乎就不是某种单一理论能够解决得了的。倒是拥堵地段周边的农民把“堵车经济学”原理运用得非常自如,利用这个机会卖给司机们食物和水,小发了一点“堵车财”。
我知道,虽然很多开车的人并不研究“堵车经济学”,但一般心里都有一个小算盘,都会盘算如何避开堵车高峰,如何在堵车时放松自己的心情。因为堵车就意味着你必须多付出油钱,多付出精力,多付出时间,甚至呼吸更多的废气,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增加你生活的成本和负担。
实际上,在美国和欧洲许多发达国家,因为堵车已经连带产生了一系列“堵车经济”,比如汽车餐厅、车内方便食品、车内有声读物、车内免提电话、车载视频等。广播业在濒临式微的时候,也因汽车业的发展和堵车现象的增加,得以在交通广播领域施展拳脚,十有八九的车主会将车内广播频道调在交通台上,随时倾听哪里堵车了,哪里的道路出了事故。
美国纽约的自由作家汤姆·范德比尔特甚至专门写了一本《开车经济学》,其中绝大多数篇幅写的是堵车问题,用了大量数据和事例来说明人们为解决堵车问题进行的不懈努力。比如他说1982年美国全部交通延时7亿小时,到2003年,这一数据上升到37亿小时,其中26个市区延时现象几乎增加了655%。1960年,美国人均每天驾驶里程约为21英里;到2001年,这个数字已超过32英里;现在则更多。
我的一位朋友开玩笑说:“堵车问题就像中东和平问题。”如今大都市的人可能一辈子也碰不上一次捡钱的机会,但他决不会赶不上堵车,无论他开车或坐车。以前在农村好不容易跑过一辆车,顽皮的孩子会追着车尾巴不放,现在连河北和内蒙古的农民都说:“我可见识了什么叫堵车。”
不用说,堵车肯定是不经济的事情,多花时间不说,还会耽误很多事情,弄糟车主的心情。可以说,因为多出了堵车这档子事,很多人办事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方法都会有所改变。
比如,因为堵车,你会将出行时间提前半小时;因为堵车,你会选择避开早晚车流高峰时段;因为堵车,你可能会放弃某次外出活动;因为堵车,你会考虑将几件事情凑在一起办。
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银行工作的以色列经济学家雅科夫·扎卡维提出了一种“出行时间预算”理论,他发现不管是在美国的城市还是非洲的农村,大多数人花在路上的时间基本上是相等的,大概是1个小时多一点。而意大利的著名物理学家凯瑟尔·马切蒂进行深入研究后也指出,在汽车出现之前的历史上,人类的通勤时间一直维持在1小时左右。他称之为人的“洞穴本能”,认为这是人们对运动和家庭需要之间的一种平衡。
按照古罗马的出行“1小时规则”,专家发现,30分钟行程之后,人们对旅行的满意度开始下降。而堵车,便会大大延长人们的预期出行时间,造成心理上的不满和体能上的疲乏。
如何应对堵车,是如今的有车族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堵车经济学”也应运而生。其实在国外就有这方面的专家,他们关注并研究堵车现象,提出了“幽灵堵塞”、“跷跷板效应”、“团体最优化”等理论。不过,我很怀疑这些理论搁在中国能否行得通,比如长期难以解决的京藏高速进京车辆拥堵问题,似乎就不是某种单一理论能够解决得了的。倒是拥堵地段周边的农民把“堵车经济学”原理运用得非常自如,利用这个机会卖给司机们食物和水,小发了一点“堵车财”。
我知道,虽然很多开车的人并不研究“堵车经济学”,但一般心里都有一个小算盘,都会盘算如何避开堵车高峰,如何在堵车时放松自己的心情。因为堵车就意味着你必须多付出油钱,多付出精力,多付出时间,甚至呼吸更多的废气,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增加你生活的成本和负担。
实际上,在美国和欧洲许多发达国家,因为堵车已经连带产生了一系列“堵车经济”,比如汽车餐厅、车内方便食品、车内有声读物、车内免提电话、车载视频等。广播业在濒临式微的时候,也因汽车业的发展和堵车现象的增加,得以在交通广播领域施展拳脚,十有八九的车主会将车内广播频道调在交通台上,随时倾听哪里堵车了,哪里的道路出了事故。
美国纽约的自由作家汤姆·范德比尔特甚至专门写了一本《开车经济学》,其中绝大多数篇幅写的是堵车问题,用了大量数据和事例来说明人们为解决堵车问题进行的不懈努力。比如他说1982年美国全部交通延时7亿小时,到2003年,这一数据上升到37亿小时,其中26个市区延时现象几乎增加了655%。1960年,美国人均每天驾驶里程约为21英里;到2001年,这个数字已超过32英里;现在则更多。
我的一位朋友开玩笑说:“堵车问题就像中东和平问题。”如今大都市的人可能一辈子也碰不上一次捡钱的机会,但他决不会赶不上堵车,无论他开车或坐车。以前在农村好不容易跑过一辆车,顽皮的孩子会追着车尾巴不放,现在连河北和内蒙古的农民都说:“我可见识了什么叫堵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