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广泛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还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要达到15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可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都的语文教学已变成一种数学式的训练课、分析课,大大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外阅读已成一纸空文。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读好书,它可以给孩子带来温馨、持久的快乐。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才能让学生受益终生。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农村一线的教师,我想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思考。
一、让阅读成为一种需要
在我们偏远的山区小学,由于师资力量缺乏,课时任务重,教师整体的职业倦怠情况比较严重。“课时任务重,没有时间读书。”已成为我们多数教师不读书的借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智慧的教师,必定会从书上汲取营养,引领学生开启智慧之窗,漫步在中华文化的长廊,以阅读滋养幸福的教育人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转变家长的观念,让家长认识到多读书、读好书的重要性。在农村,家长根本无读书的意识,把孩子看课外书当作一种浪费时间、不务正业的无稽之谈。至于给孩子买课外书,几乎没有。每次我问学生:“家长给你买课外书了吗?买了哪些课外书?”回答的是:“买了作文书,其他的书不能买,会影响学习成绩。”不敢相信,家长竟然把孩子看课外书误认为会影响学习成绩。他们哪里知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因此,大都的农村孩子把宝贵的时间花在看电视和玩上,真正去看课外书的很少。可见,改变家长的观念,使家长真正认识到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离不开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需要。
二、让阅读习惯得以养成
小学生的阅读总是从读图文再到读篇章的过程,这是阅读自动化阶段。如今这种阅读阶段已被“课堂接受老师传授知识,课外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所取代。学生在学校主要是完成课时任务,回到家里做完作业后就是看电视,玩游戏。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渐渐会被电视、网络游戏所取代。而要成为真正有文化修养的人,就要学会阅读,喜欢阅读,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感受语言文字的精深。因此,我们要抓住时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学校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就必须有相应的读书氛围。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因此,学校要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让学生的内心世界不断受到读书意识的提醒和冲击,让读书意识烙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所以,教师要把课堂创设成有趣的阅读空间,让精品美文陶冶学生的情操,为学生搭建听、说、读、写的平台,抛开应试教育的枷锁,让阅读进入语文课堂。其次,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环境,张贴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布置读书之窗,让学生浸染于读书的氛围之中。
2.家长要给孩子提供愉快自由的阅读环境。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要尽量不让无趣的网络游戏进入孩子的课余时间,要支持孩子多阅读,为孩子提供轻松愉悦的阅读环境,甚至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养成爱阅读的习惯,培养出爱读书的孩子。
三、让有效的方法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
小学生的阅读,是人生阅读的起始阶段。而阅读方法的掌握与否,将直接影响着学生获取知识的质与量。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教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就应该教给學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主获取知识,进而提高阅读效果。
1.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自主阅读的动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以活动为载体,为学生营造一片多彩的阅读空间,从阅读的内容、方法、活动、评比等方面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每学期定期开展写一写、演一演、诵经典、讲故事等活动,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去体验阅读的乐趣,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2.方法引领课外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读文解意,品读感悟,积累运用的好习惯,由表及里地感受语言文字的内涵,受到美的熏陶。
3.让知识内化为写作素材。“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摘抄文章中精华,并熟读成诵,做到“手脑并用”,让阅读成效得以升华。
知识,是衡量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文化素养高低的标准,“终身学习”是每一个人的宝贵财富。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只有知识才能让我们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对于农村的孩子,只有读书,读书,再读书,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只有博览群书,从小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我们的人生才会更璀璨。
[作者单位:大田县广平中心小学 福建]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还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要达到15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可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都的语文教学已变成一种数学式的训练课、分析课,大大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外阅读已成一纸空文。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读好书,它可以给孩子带来温馨、持久的快乐。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才能让学生受益终生。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农村一线的教师,我想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思考。
一、让阅读成为一种需要
在我们偏远的山区小学,由于师资力量缺乏,课时任务重,教师整体的职业倦怠情况比较严重。“课时任务重,没有时间读书。”已成为我们多数教师不读书的借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智慧的教师,必定会从书上汲取营养,引领学生开启智慧之窗,漫步在中华文化的长廊,以阅读滋养幸福的教育人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转变家长的观念,让家长认识到多读书、读好书的重要性。在农村,家长根本无读书的意识,把孩子看课外书当作一种浪费时间、不务正业的无稽之谈。至于给孩子买课外书,几乎没有。每次我问学生:“家长给你买课外书了吗?买了哪些课外书?”回答的是:“买了作文书,其他的书不能买,会影响学习成绩。”不敢相信,家长竟然把孩子看课外书误认为会影响学习成绩。他们哪里知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因此,大都的农村孩子把宝贵的时间花在看电视和玩上,真正去看课外书的很少。可见,改变家长的观念,使家长真正认识到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离不开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需要。
二、让阅读习惯得以养成
小学生的阅读总是从读图文再到读篇章的过程,这是阅读自动化阶段。如今这种阅读阶段已被“课堂接受老师传授知识,课外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所取代。学生在学校主要是完成课时任务,回到家里做完作业后就是看电视,玩游戏。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渐渐会被电视、网络游戏所取代。而要成为真正有文化修养的人,就要学会阅读,喜欢阅读,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感受语言文字的精深。因此,我们要抓住时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学校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就必须有相应的读书氛围。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因此,学校要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让学生的内心世界不断受到读书意识的提醒和冲击,让读书意识烙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所以,教师要把课堂创设成有趣的阅读空间,让精品美文陶冶学生的情操,为学生搭建听、说、读、写的平台,抛开应试教育的枷锁,让阅读进入语文课堂。其次,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环境,张贴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布置读书之窗,让学生浸染于读书的氛围之中。
2.家长要给孩子提供愉快自由的阅读环境。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要尽量不让无趣的网络游戏进入孩子的课余时间,要支持孩子多阅读,为孩子提供轻松愉悦的阅读环境,甚至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养成爱阅读的习惯,培养出爱读书的孩子。
三、让有效的方法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
小学生的阅读,是人生阅读的起始阶段。而阅读方法的掌握与否,将直接影响着学生获取知识的质与量。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教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就应该教给學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主获取知识,进而提高阅读效果。
1.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自主阅读的动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以活动为载体,为学生营造一片多彩的阅读空间,从阅读的内容、方法、活动、评比等方面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每学期定期开展写一写、演一演、诵经典、讲故事等活动,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去体验阅读的乐趣,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2.方法引领课外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读文解意,品读感悟,积累运用的好习惯,由表及里地感受语言文字的内涵,受到美的熏陶。
3.让知识内化为写作素材。“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摘抄文章中精华,并熟读成诵,做到“手脑并用”,让阅读成效得以升华。
知识,是衡量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文化素养高低的标准,“终身学习”是每一个人的宝贵财富。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只有知识才能让我们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对于农村的孩子,只有读书,读书,再读书,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只有博览群书,从小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我们的人生才会更璀璨。
[作者单位:大田县广平中心小学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