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建设多校区高校校园文化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文章在分析校园文化对多校区高校的凝聚、辐射、平衡与协调等作用,以及多校区高校校园文化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多校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校园文化 多校区
对策多校区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新生事物,从其形成的方式或途径来看,有不同的形态。即为合并重组型、新建扩展型或创建虚拟型等。从其内部结构来看,也有其不同形态,有的以学科群落划分校区,有的以年级层次划分校区,有的则交叉混合划分校区。而随着办学型态的变化,必然导致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选择的多样性。
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建设多校区高校校园文化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文章在分析校园文化对多校区高校的凝聚、辐射、平衡与协调等作用,以及多校区高校校园文化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多校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一、校园文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其外延包括学术氛围、制度文化、校风教风学风、校训校歌、学术传统、文化气息等。校园文化具有示范、导向与凝聚、扬弃和创新、约束与熏陶、平衡与协调等功能和作用。对于多校区高校而言,校园文化具有凝聚、辐射、平衡和协调作用。
1、凝聚作用
在多校区高校的结构模式中,各校区虽不能离开整体而孤立存在,但却又是相对的独立的。而高校并不是各校区功能简单的相加,所以,若要发挥高校整体更大的功能,必须加强高校整体对各各校区的凝聚力。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各种科技、文化、艺术、人文、体育、文娱活动的举办使各校区的师生相互尊重、相互鼓励、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使师生逐渐形成一种认同的价值观、信仰,形成无形的,不可低估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强化师生的校园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使师生都深刻体会到,无论在学习、工作,还是在生活方面都离不开校园这个大集体,从而形成一股难以替代的巨大力量。
2、辐射作用
在多校区高校中,各校区之间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可通过各校区的学风、校风建设塑造学校各校区的形象,以在各校区之间相互激励、激发师生员工对学校产生自豪感、责任感;通过各校区师生的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发挥自身内在的积极性、创造性。各校区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救灾募捐、无偿献血、对外交流等活动能在反映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和内涵中逐渐塑造校区的形象。校区与校区之间形成的特点和内涵又能影响其他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其他校区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相互弥补内容。
3、平衡与协调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均在对立统一中发展。多校区高校中,高校整体与各校区,各校区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联系。从管理文化的角度讲,多校区高校就是要融合各校区之间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就是平衡各种利益,合理分配,协调关系。而在统一的学校办学战略目标指导下,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中整体与个体的平衡与协调、科学与人文的平衡与协调、传统与现代的平衡与协调、学术研究与科技服务的平衡与协调可使得高校内各校区之间得到平衡与协调,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多校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利弊因素分析
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与一校区高校相比多校区高校具有自身的一些有利因素,同时,也因其自身的条件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存在了一些明显的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首先,多校区高校可以充分调用各校区的办学资源及利用其所在地的人文、商业环境进行特色文化建设。这样,不仅有利于高校学术研究,也非常有利于培养出适合新时代社会要求的各类人才。其次,多校区高校比一校区高校办学规模扩大了,办学空间开阔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规模也随之扩大,校园文化的影响面也越来越广、越来越能受到关注,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不断突现,有利于学校形象建设。再次,由于每一个校区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文化,所以都能利用自身原有的校区资源开展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各校区的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有利于深化、提升整个高校校园文化内涵和品味。另外,多校区高校可以避免某些局部的亚文化造成全局性的蔓延或泛滥,可以将一些不良的学习风气、文化氛围控制在所在校区,遏制在其他校区的传播。
2、不利因素
其一,高校只有一套领导班子,无论是扩展型的还是合并型的多校区高校,它的每一个校区都必须建立起适合各自特点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文化。与传统的一校区高校相比,管理显得较为分散、以形成多头管理。在这种情况下,要兼顾到各校区生源素质、文化特色而设计出一套具体的校园文化方案是较为困难的。其二,就新建扩展型多校区高校而言,新校区“一穷二白”,普遍存在办学资源不足的突出问题。如校区图书馆资源相对比较少、实验室数量不够、实践教育基地缺乏等。特别是新校区比较年轻,缺乏大学应有的校园氛围,学生与高素质的教师和师兄师姐的接触与交流普遍偏少,缺乏教师的人文关怀。办学资源的短缺对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造成不少的障碍,再加上新校区缺乏传统的校园氛围,更加大了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难度。其三,对于合并重组型多校区高校来说,在合并前,原各校具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合并后,各校区间的文化尽管可能存在许多共性,但其实质决不相同,甚至相互间存在某些冲突;对于扩展型多校区高校来说,新校区与旧校区的学生构成不同,即校园文化的对象各不相同,故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以及层次也不尽相同。这两种情况表明,多校区高校各校区之间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而这个文化差异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其四,对于新建扩展型多校区高校来说,为了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必须建设校园文化的物质环境,于是,便存在校园物质文化重复建设的问题。
三、多校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综上所述,多校区高校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充分发挥优势,克服发展过程中的阻力,将校园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必须对校园文化进行优化与整合。主张对其进行价值观念、管理文化的整合;对其物质资源、师生行为方式进行优化。
1、重构校园文化价值观念
多校区高校可根据各校区的现有情况和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总结过去的办学经验,对传统文化进行再认识和重新定位,找出共同的特征确定一个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又能符合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建设目标,并与培养德才兼备的“四有”新人的根本目标结合在一起。只有树立这样的目标,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勿庸置疑,学校目标是学校共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同时,从价值观着手,围绕目标战略,重构各校区的文化氛围及文化管理制度以铸造学校的校园精神,提升学校的共同目标和价值观。大学价值观是一个大学基本观念和信念的体系,它是评价大学办学行为、学术风尚、员工职责等总的看法,也是一个高校首先要明确达成的共同意识。
在明确了学校的发展规划、在各校区形成相同的信念与价值观后,可对各校区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定位。扬长避短,建设校区特色校园文化是校区发展的出路。对于每一个校区,可根据其在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发展目标及对学校系统整体的发展该做出何种贡献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然后再做出修整的计划。例如,对于新建扩展型多校区高校的新校区,由于新校区的特点是一个“新”字,校区要建成怎样、朝哪个方向发展、需要什么……都可以根据旧校区的优势加以修整与规划,建设适应自己发展需要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甚至还可以通过新校区新鲜活跃的文化氛围影响旧校区,推动旧校区的革新。
2、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传统的优秀文化是文化建设的基础,而创新则给文化建设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多校区办学的高校要继承各校区在发展和改革过程中所取得的优秀成果,以及经过历史积淀的文化底蕴。对新建扩展型多校区高校的新校区来说,这点显得尤其重要。新的校区必须继承旧校区的文化底蕴和管理文化。学校必须一如既往地开展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以继承学校的优秀文化传统。
各校区在继承的基础上,还要更新观念、创造新文化。多校区高校应根据各校区校园文化的特点和市场发展的要求,不断地创新新文化以丰富和提升已有的校园文化内涵,推动校园文化向前发展。在创新校园文化方面,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营造有利于校园文化创新的良好制度环境,激发各校区的师生善于创新、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明确以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习惯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3、推进校园文化精品工程
多校区高校由于各校区、院系的条件不同,专业学科的领域不同,师生的文化素养不同,甚至年级层次不同,各校区在开展具体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注意到普及校园文化活动。普及校园文化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制定、校风学风建设、学校制度建设、社会实践、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课外文化体育活动、校园文明建设、队伍建设等内容。上述的校园文化建设内容都适应于各校区,而不受各校区现有的办学条件和自身素质的限制。
在普及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多校区高校还必须围绕学校的目标战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学校校园文化的发展目标和建设方向,以及各校区的分解目标和推进任务,从校园文化的结构、层次和内容入手,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品味,深化校园文化的内涵。多校区高校必须站在时代前列和世界科学文化的制高点,努力创造反映时代前进要求和历史发展趋势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必须以培养“四有”人才为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必须长期地推进校园文化精品工程,开展具有影响力、能塑造“四有”新人的校园文化活动;必须突出科技实践开展各类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
在多校区办学方面,国内外有许多成功的实例,如美国加州大学、康乃尔大学和日本的东京大学,以及国内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实践表明,无论是合并重组型的多校区高校,还是新建扩展型的多校区高校,都必须进行校园文化的整合与优化,才能使多校区办学更好地发挥1+1>2的效能,才能更好地为培养“四有”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湘沅:高校合并中的校园文化整合与文化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1(12):12-14.
[2]王邦虎:校园文化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65-81.
[3]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0-52.
[4]周玲:中外多校区办学的案例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1(2):15-18.
【关键词】校园文化 多校区
对策多校区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新生事物,从其形成的方式或途径来看,有不同的形态。即为合并重组型、新建扩展型或创建虚拟型等。从其内部结构来看,也有其不同形态,有的以学科群落划分校区,有的以年级层次划分校区,有的则交叉混合划分校区。而随着办学型态的变化,必然导致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选择的多样性。
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建设多校区高校校园文化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文章在分析校园文化对多校区高校的凝聚、辐射、平衡与协调等作用,以及多校区高校校园文化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多校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一、校园文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其外延包括学术氛围、制度文化、校风教风学风、校训校歌、学术传统、文化气息等。校园文化具有示范、导向与凝聚、扬弃和创新、约束与熏陶、平衡与协调等功能和作用。对于多校区高校而言,校园文化具有凝聚、辐射、平衡和协调作用。
1、凝聚作用
在多校区高校的结构模式中,各校区虽不能离开整体而孤立存在,但却又是相对的独立的。而高校并不是各校区功能简单的相加,所以,若要发挥高校整体更大的功能,必须加强高校整体对各各校区的凝聚力。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各种科技、文化、艺术、人文、体育、文娱活动的举办使各校区的师生相互尊重、相互鼓励、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使师生逐渐形成一种认同的价值观、信仰,形成无形的,不可低估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强化师生的校园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使师生都深刻体会到,无论在学习、工作,还是在生活方面都离不开校园这个大集体,从而形成一股难以替代的巨大力量。
2、辐射作用
在多校区高校中,各校区之间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可通过各校区的学风、校风建设塑造学校各校区的形象,以在各校区之间相互激励、激发师生员工对学校产生自豪感、责任感;通过各校区师生的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发挥自身内在的积极性、创造性。各校区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救灾募捐、无偿献血、对外交流等活动能在反映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和内涵中逐渐塑造校区的形象。校区与校区之间形成的特点和内涵又能影响其他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其他校区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相互弥补内容。
3、平衡与协调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均在对立统一中发展。多校区高校中,高校整体与各校区,各校区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联系。从管理文化的角度讲,多校区高校就是要融合各校区之间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就是平衡各种利益,合理分配,协调关系。而在统一的学校办学战略目标指导下,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中整体与个体的平衡与协调、科学与人文的平衡与协调、传统与现代的平衡与协调、学术研究与科技服务的平衡与协调可使得高校内各校区之间得到平衡与协调,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多校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利弊因素分析
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与一校区高校相比多校区高校具有自身的一些有利因素,同时,也因其自身的条件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存在了一些明显的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首先,多校区高校可以充分调用各校区的办学资源及利用其所在地的人文、商业环境进行特色文化建设。这样,不仅有利于高校学术研究,也非常有利于培养出适合新时代社会要求的各类人才。其次,多校区高校比一校区高校办学规模扩大了,办学空间开阔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规模也随之扩大,校园文化的影响面也越来越广、越来越能受到关注,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不断突现,有利于学校形象建设。再次,由于每一个校区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文化,所以都能利用自身原有的校区资源开展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各校区的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有利于深化、提升整个高校校园文化内涵和品味。另外,多校区高校可以避免某些局部的亚文化造成全局性的蔓延或泛滥,可以将一些不良的学习风气、文化氛围控制在所在校区,遏制在其他校区的传播。
2、不利因素
其一,高校只有一套领导班子,无论是扩展型的还是合并型的多校区高校,它的每一个校区都必须建立起适合各自特点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文化。与传统的一校区高校相比,管理显得较为分散、以形成多头管理。在这种情况下,要兼顾到各校区生源素质、文化特色而设计出一套具体的校园文化方案是较为困难的。其二,就新建扩展型多校区高校而言,新校区“一穷二白”,普遍存在办学资源不足的突出问题。如校区图书馆资源相对比较少、实验室数量不够、实践教育基地缺乏等。特别是新校区比较年轻,缺乏大学应有的校园氛围,学生与高素质的教师和师兄师姐的接触与交流普遍偏少,缺乏教师的人文关怀。办学资源的短缺对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造成不少的障碍,再加上新校区缺乏传统的校园氛围,更加大了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难度。其三,对于合并重组型多校区高校来说,在合并前,原各校具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合并后,各校区间的文化尽管可能存在许多共性,但其实质决不相同,甚至相互间存在某些冲突;对于扩展型多校区高校来说,新校区与旧校区的学生构成不同,即校园文化的对象各不相同,故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以及层次也不尽相同。这两种情况表明,多校区高校各校区之间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而这个文化差异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其四,对于新建扩展型多校区高校来说,为了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必须建设校园文化的物质环境,于是,便存在校园物质文化重复建设的问题。
三、多校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综上所述,多校区高校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充分发挥优势,克服发展过程中的阻力,将校园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必须对校园文化进行优化与整合。主张对其进行价值观念、管理文化的整合;对其物质资源、师生行为方式进行优化。
1、重构校园文化价值观念
多校区高校可根据各校区的现有情况和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总结过去的办学经验,对传统文化进行再认识和重新定位,找出共同的特征确定一个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又能符合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建设目标,并与培养德才兼备的“四有”新人的根本目标结合在一起。只有树立这样的目标,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勿庸置疑,学校目标是学校共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同时,从价值观着手,围绕目标战略,重构各校区的文化氛围及文化管理制度以铸造学校的校园精神,提升学校的共同目标和价值观。大学价值观是一个大学基本观念和信念的体系,它是评价大学办学行为、学术风尚、员工职责等总的看法,也是一个高校首先要明确达成的共同意识。
在明确了学校的发展规划、在各校区形成相同的信念与价值观后,可对各校区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定位。扬长避短,建设校区特色校园文化是校区发展的出路。对于每一个校区,可根据其在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发展目标及对学校系统整体的发展该做出何种贡献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然后再做出修整的计划。例如,对于新建扩展型多校区高校的新校区,由于新校区的特点是一个“新”字,校区要建成怎样、朝哪个方向发展、需要什么……都可以根据旧校区的优势加以修整与规划,建设适应自己发展需要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甚至还可以通过新校区新鲜活跃的文化氛围影响旧校区,推动旧校区的革新。
2、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传统的优秀文化是文化建设的基础,而创新则给文化建设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多校区办学的高校要继承各校区在发展和改革过程中所取得的优秀成果,以及经过历史积淀的文化底蕴。对新建扩展型多校区高校的新校区来说,这点显得尤其重要。新的校区必须继承旧校区的文化底蕴和管理文化。学校必须一如既往地开展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以继承学校的优秀文化传统。
各校区在继承的基础上,还要更新观念、创造新文化。多校区高校应根据各校区校园文化的特点和市场发展的要求,不断地创新新文化以丰富和提升已有的校园文化内涵,推动校园文化向前发展。在创新校园文化方面,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营造有利于校园文化创新的良好制度环境,激发各校区的师生善于创新、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明确以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习惯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3、推进校园文化精品工程
多校区高校由于各校区、院系的条件不同,专业学科的领域不同,师生的文化素养不同,甚至年级层次不同,各校区在开展具体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注意到普及校园文化活动。普及校园文化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制定、校风学风建设、学校制度建设、社会实践、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课外文化体育活动、校园文明建设、队伍建设等内容。上述的校园文化建设内容都适应于各校区,而不受各校区现有的办学条件和自身素质的限制。
在普及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多校区高校还必须围绕学校的目标战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学校校园文化的发展目标和建设方向,以及各校区的分解目标和推进任务,从校园文化的结构、层次和内容入手,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品味,深化校园文化的内涵。多校区高校必须站在时代前列和世界科学文化的制高点,努力创造反映时代前进要求和历史发展趋势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必须以培养“四有”人才为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必须长期地推进校园文化精品工程,开展具有影响力、能塑造“四有”新人的校园文化活动;必须突出科技实践开展各类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
在多校区办学方面,国内外有许多成功的实例,如美国加州大学、康乃尔大学和日本的东京大学,以及国内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实践表明,无论是合并重组型的多校区高校,还是新建扩展型的多校区高校,都必须进行校园文化的整合与优化,才能使多校区办学更好地发挥1+1>2的效能,才能更好地为培养“四有”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湘沅:高校合并中的校园文化整合与文化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1(12):12-14.
[2]王邦虎:校园文化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65-81.
[3]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0-52.
[4]周玲:中外多校区办学的案例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1(2):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