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天员训练中心探秘

来源 :奇闻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sn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一片很宏伟的建筑群:以灰蓝色为基调,大概有八九幢,每幢不超过三层,中间有绿色的隔离带。由于功能不同,所以外形也就各异。
  通过汤兰祥副总工程师的安排,我们进入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机关楼,所办许主任说:“除了航天服试验室在楼里,其他的试验室都在机关办公楼外,我带你们各处去看看。”
  那天,我们见证了航天员们鲜为人知的训练和衣食住行保障条件,采集到他们生活中一些有趣的故事。
  汽车首先把我们带到了电动秋千室,里面有一台箱式秋千,荡起时前后能甩出15米,主要用于空间运动和空间运动病的研究。
  走进冲击室,一座大约有四层楼高的绿色铁塔出现在面前,它的作用是模拟飞船返回地面的冲击环境,从而加强人的抗冲击耐力,研究各种方式的防护措施。
  离心机室是一座圆形建筑,这里装备着亚洲最大的载人离心机。那是一种巨大的旋转装置,既可以上下伸缩,也可以左右转动。它的顶端,有一条长达16米的旋转臂。我们走近离心舱时,一位工作人员正在对吊舱进行维护。航天员在里面训练一定很不舒服,因为他们必须呈弓形半躺在里面。
  天象仪室是一座硕大的拱形大厅。当灯光熄灭后,一个极为绚丽的太空世界便呈现在眼前。群星若明若暗,在训练过程中,航天员必须记住各个星座的位置和特殊的形状,以及各种复杂的星空图,以便从中辨认出飞船要走和应走的轨迹。
  我们还参观了众多的模拟训练设施。低压舱是一座绿色的T形舱,内有工作舱、休息舱和卫星舱三部分。当航天员穿上航天服走进低压舱后,舱内的空气就被抽掉了,航天员必须适应这种没有空气的“太空”环境。
  在所有的模拟训练设施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神舟”飞船的模拟训练舱了。由于刚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交付过来,一进门的那个模拟舱还在进行“装修”,露在地面的一段与“神舟”飞船的外形一样,但没有航天员在里面训练。
  看完训练试验室,许主任还领着我们参观了几个配套的试验室。
  衣——高科技“时装秀”
  一到航天服实验室,就听到“气已经充好”的报告声。航天服还要充气?听来甚是玄妙。走进“试衣间”,科研人员已将一件航天服安放在一把宽大的椅子上。
  整件衣服的主色调是乳白色的,局部位置镶有天蓝色的边线。衣服心脏部位有一个可以拧动的圆形装置,用来调节衣服内的压力、温度和湿度。衣服右腹部位置有一根细管,是航天员的通讯工具;左腹部处有两条管路,是给航天员供氧和排放二氧化碳的设施。
  整件衣服摸起来质感很好,既漂亮又精致。科研人员介绍说,这种航天服属舱内航天服,除了头盔和胶皮手套,整个航天服是用一种特殊的高强度涤纶做成的,能够满足航天员在飞行上升段和返回地面时的各种要求。
  这套航天服的样子还是蛮“酷”的,连体式造型,胸前有两条呈V字形的拉链。打开拉链,将腿伸进去,便可循序穿将起来。整套衣服重约10公斤,航天员在正常情况下穿戴整齐需要3分钟时间。
  别看航天服样式简单,制作的难度可不小。研究人员说主要难在解决航天服充压后手怎样自如运动的问题。说话间,他将充了气的航天服胳膊向上翻转,这个动作很轻松地便完成了。原来两条胳膊和上臂间有一个特殊的连接装置,专门解决灵活运动问题,这可是他们思考了很久才“分泌”出的奇思妙想。
  问及航天服的价格和制作进度,工作人员打了一个比方:一件衣服的价格与一辆豪华轿车差不多。目前衣服已量体裁衣做好了,进行特定训练时已试穿过,能满足各种性能要求。现在就等着航天员穿着它到太空中做漂亮的“时装秀”了。
  食——航天食品色鲜味美
  步入生产航天食品的试验室,便感觉到空气中有一种淡淡的香味扑鼻而来,不知这会儿在加工哪道美味。
  提起航天员食品,许多人的第一反应也许就是那些牙膏状的食品,不过负责航天食品的科学家说:“这种形状的食品已不再是主流,看看我们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食品吧。”
  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一间陈列室,数十种航天食品分门别类地摆放在玻璃橱窗里。除了种类繁多的鱼、肉类罐头,面包等传统食品已不多见,脱水米饭、咖喱米饭等主食全装在一个个口袋书大小的银灰色袋子里;菜肴也很豐盛,还能吃上大虾等海鲜呢。它们都是固态复水食品,航天员进餐时,只要将热水倒进去即可食用。
  很多有中国风味的特色菜都制作成了航天食品,并尽量保持原汁原味。例如,密封在特制塑料袋里的清炖墨鱼丸、油焖笋丝、粉蒸肉等等,加热后与现炒的菜差异不大。
  供给航天员的饮用纯净水,就取自航天员训练中心的地下,并用特制的双层塑料袋包装,强度相当大,扁扁的一个水袋,一个成人踩上去也不会破裂。由于中国人爱喝茶,所以除了橙汁等常规饮料,冰红茶、冰绿茶等时尚的现代饮料也一应俱全,不过它们可不是液体的,而是小砖头般的固体饮料,想喝时,免不了要勾兑一番。
  想吃水果了怎么办?这种需求美食家们早已考虑到了,把草莓、苹果、香蕉、水蜜桃等水果在低温下冷冻,去掉水分,再经过几个程序的加工,橡皮般大小的冻干水果便做成了。
  我有幸一一品尝了这些“橡皮”水果。用锡箔纸包着,拿起来很轻。打开包装纸,细细品尝,虽然水果变成了“干果”,但口感色泽都一切依旧,味道好极了。讲解员自豪地说:“这些食品,大家吃了都说好,航天员也很爱吃。因为我们的太空飞行时间短,营养配餐倒显得不太重要,首要问题是‘诱惑’航天员多吃。”
  由于航天食品货源充足,我提出带点太空水果给同事去品尝时,工作人员十分慷慨地抓了几把给我。
  走出陈列室,便是一条长长的过道,从这里的栏杆望下去,下面是先进的饼干、罐头、纯净水等小型生产线。由于航天员还没有正式飞行,所以食品也没有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但是在飞天的三艘太空船上,部分食品已作为特殊“乘客”上天转了几圈,经验证,这些美味可口的食品都经受住了太空环境的考验。
  在日常生活中,航天员吃的可不是这类食品,为了保证他们有足够的营养和体力接受各种训练,据说每人每天的伙食标准有100多元。
  住行—— 神秘地出入“红楼”内外
  航天员们从周一到周五都住在航天城里最神秘的禁区——“红楼”,犹如被“真空”隔离起来一样。在这里,他们不受任何外界干扰地接受航天所需的有关训练。
  “红楼”外,有士兵严加把守,外人想在楼外瞅瞅或是留个影,都会被士兵“很有礼貌”地请开。
  只有周六周日航天员才能回家与妻儿团聚。他们的家不像外界传说的那样是一幢幢别墅,而是些六层楼房,看上去与其他家属楼没什么特别之处,住房面积大约与师级干部相当。他们的妻子多半与他们在同一个单位上班,家就安在离“红楼”不远的楼群中。作为航天员的妻子,她们也像丈夫一样训练有素,具有极强的保密观念。外人想从她们这里打探到什么内幕注定只是徒费心思,因为她们的嘴上早已安了一把把“绝密锁”。
  虽然共同生活在一座航天城里,很多人都没有机会认识航天员。即使他们走出“红楼”在航天城内活动,也有专车将他们送到需要去的地方。如果外出执行任务的话,为了保护好“国宝”级的他们,一般都有警车开道。
  不过,现实生活毕竟不是真空,到了休息日,航天员们也会换上便装步行或是骑上自行车在航天城里活动活动。若是他们去外地疗养或因私外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领导和飞行大队的队长都会吩咐再三,要他们注意好自身的安全。
其他文献
我们生病了,有医院和药房为我们提供治疗和药物,但是那些生活在野外的动物们生病了该怎么办呢?  其实许多动物,比如大象、黑猩猩、蜥蜴、甚至蜜蜂都会一点医术,能够为自己采集草药,疗伤治病。这些草药能让它们感觉更好,或帮助消化,或预防疾病,或杀死寄生虫、细菌和病毒等等。  如何判断动物在吃药?  第一个留意到动物自我治疗行为的科学家是日本京都大学的动物学家西田康成。西田康成是研究黑猩猩的专家,20世纪6
闽北武夷山的商代崖墓是神秘而独特的风景,这里有悬棺数千,布满了山中大小、高低的各岩壑。武夷山崖墓在人迹罕至的悬崖绝壁上,一是利用自然洞穴放置;二是利用岩石的自然裂缝或互相邻近的两个断崖间架设板块,放置棺木于其上,远望或隐或现,疑为“仙人葬处”。又因为可望不可及,突出悬置半空的特点,也被称为悬棺葬。  所葬悬棺又被称为“船棺”。据《武夷山志》介绍:“船长二丈许,中阔首尾渐狭,类梭形,传为圆木刳成,且
在影片《火星救援》中,宇航员马克·沃特尼成为了第一批登上火星的人类,不幸的是,在探索中发生了意外,他掉队了,被伙伴们留在了火星上。  这似乎与我们儿时幻想过的情景有几分相似:一个人待在一颗星球上,肩负着人类的使命,探索未知的世界,说不定还能成为拯救地球的超级英雄。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当你独自生活在与人类相隔2亿2千5百万公里的地方,巨大的孤独感和恐惧感会向你袭来,研究表明,孤独会
人类很容易受到坏消息、愤怒面孔和悲伤记忆等的影响。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如何减少负面影响呢?  我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你想先听哪个?估计你很想先听坏消息,因为这就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但是为什么呢?  人人关注坏消息  这是因为负面事情更容易影响到我们的情绪,这种现象称为“消极性偏见”。每个人都会体验到这种偏见的影响:在社交生活中,坏名声给我们带来的困扰远多于好名声带来的快乐;在情绪方面,我们的坏心
如今,口罩缺货已经不仅仅是中国一家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警告,疫情发展可能导致全世界口罩库存被耗尽。那么到底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答案是肯定的。  很多人之所以选择口罩作为防护用品,完全是因为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都用口罩作为防护装备,尤其是KN-95级别的口罩更是隔离病房的标配。然而如果我们换个思路考虑问题,为什么医生一定要用口罩而不是防毒面具呢?是防毒面具防护效果不如口罩吗?  事实上并非如此
半路上,突然下起大雨,在距离加工厂还有大约一公里时,车陷入了泥泞之中,我们只好下车徒步前行,天空一片漆黑,倾盆大雨令人窒息。拳击手套大小的蝗蜍在泥路上蹦来蹦去,更可怕的是,我们刚下车就能闻到腐尸的恶臭,离村庄越近,臭味越浓……  发现“商机”,铤而走险  2008年春天,我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浏览杂志时,突然被这样一则新闻吸引住了:“印度不仅经济实力快速增长,在一些鲜为人知的行业上,也处于关键地位,贩
据文献记载,麦田怪圈最早出现在英格兰。那是1647年,距今360多年。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人在汉普郡和威斯特一带屡屡发现怪圈,而且大多是在麦田,所以,正式将怪圈命名“麦田圈”。几百年来,这一神秘现象不断出现,美国、澳大利亚、欧洲、南美、亚洲等地都频频发现麦田怪圈,其中绝大部分是在英国。从有关记载来看,麦田怪圈出现最多的季节是在春天和夏天。早期的麦田怪圈图案比较简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图案变
近日,中央情报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个新的招聘广告,这是中情局有史以来第一个针对视频流媒体网站而制作的广告,目标是招募下一代情报官员。与该机构以前的招聘视频相比,新发布的视频更时尚,而且更具戏剧性,时长也控制在短视频常见的一分钟内。  显然,中情局的广告是专门为吸引Z世代(社交媒体下长成的一代人)优秀人才而拍摄的,对于全世界主要的情报机构而言,这个招聘广告可以说是一大创举。这张2008年8月14日
做记者有一个好处,就是采访越多,你手上的故事碎片就越多。如果将世界视为一个球体,这些碎片能帮你更好地补齐球面。幸运的话,在这个过程中,或许你能更接近“真实”,避免被凝固的偏见裹挟,陷入单向度的陷阱。  几个月前我写过一篇关于网贷平台连环爆雷的调查。为了完成报道,我采访了出事平台“网贷之家”的资金出借人、某P2P平台前员工、某P2P平台高管等。但遗憾的是,我缺失了一个重要的采访维度,即文中剖析案例“
地砖铺贴机器人在工作  中国销售额最大的房地产企业碧桂园(2007.HK),开始用自己研发的建筑机器人建造房子了。  地坪施工、内外墙面施工、混凝土施工、混凝土修整、土建实测实量……都由建筑机器人来完成,其中有四款——测量机器人、楼层清洁机器人、智能施工升降机、智能随动式布料机,已经开始对外租售。  这一速度颇有些惊人。要知道,碧桂园正式宣布进军机器人业务、成立博智林机器人公司,不过是在两年半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