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再掉”林妹妹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55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7月1、2日,由郑国凤、王志萍主演的经典版越剧《红楼梦》在天蟾京剧中心逸夫舞台上演。很多人兴奋地对郑国凤、王志萍说:“等你们这对组合,我们等了十年。”还有很多人勾起了五十年前就在心中植下的“红楼情结”。
  如今提到越剧《红楼梦》主要有两个版本,一部是经典版越剧《红楼梦》,由剧作家徐进1958编剧,徐玉兰、王文娟主演,为越剧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另一部是交响乐越剧《红楼梦》,将西方交响乐与中国经典文学、戏曲艺术相结合,由赵志刚和方亚芬主演。暂不论后者,徐王流派《红楼梦》自1958年首演后,从此在越剧舞台上谱写了半个世纪的传奇,一姿一态、一颦一笑成为嫡传弟子无法超越的经典。
  
  五十年前精雕细刻
  
  
  1958年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王文娟等在舞台上首度演出《红楼梦》,一天日夜两场,轰动一时。从1958年至1962年五年中演出了335场,观众16000多人次,并先后赴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演出。1962年,由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越剧电影《红楼梦》一上映就风靡全国,后来实现了2亿多元的票房收入,而该剧唱片一直不断出版,发行数逾300多万张,成为中国戏曲史、中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
  但是经典背后是怎样的精雕细刻啊!“演不好林黛玉就杀我的头”,当年外表柔弱的王文娟为了出演林黛玉立下了此等豪言壮语。为了符合多愁多病、弱不禁风的林黛玉的形体要求,王文娟足足节食了一个多月,还为林黛玉精心设计了动作和唱腔。而徐玉兰为了演好贾宝玉也是煞费苦心。当时越剧团要去苏联和东德访问演出,徐玉兰充分利用火车上半个月的时间,把《红楼梦》原著通读了三遍。“不大不小的孩子很难演,一开始贾宝玉才14岁,而我当时已经30多岁了,怎么塑造好贾宝玉呢?”画册、泥人等,徐玉兰在各种与红楼梦相关的民间艺术中寻找灵感,最后将泥人张和小时候见到的大地主儿子的形象结合起来,将外表听话、心里不服气的贾宝玉表现得活灵活现。同时,通过精读原著,徐玉兰将贾宝玉的性格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一开始天真无邪,理解爱情时成熟一点,到最后发生悲剧后思想的升华,贾宝玉每个阶段都是有变化的。在对待不同的人物时,贾宝玉的表现也不同,在贾母面前,他是任性的,与林黛玉是心心相惜,对薛宝钗是可敬而不可亲,即使同是丫环,贾宝玉对袭人和晴雯的态度也是有差异的。就是在这样的精益求精下,徐玉兰、王文娟塑造了传载史册的贾宝玉、林黛玉的经典形象。
  
  五十年后经典再现
  
  郑国凤、王志萍是徐王流派的嫡传弟子,达到了一定的表演功力,出演经典角色贾宝玉、林黛玉无疑成为她们心中的一个梦想。1999年大剧院版《红楼梦》中郑国凤、王志萍顺利出演宝黛,但是因为新版加强了贾府兴衰的成分,削弱了宝黛的主线,郑国凤、王志萍觉得演得不过瘾。2007年,经典版越剧电影《红楼梦》重新拍摄,以1962年出品的电影《红楼梦》为基础,在银幕上再现了传统越剧特有的古典韵味,郑国凤、王志萍也如愿出演宝黛。虽然有了机会,但是两位老师已将宝黛形象演绎得出神入化并深深地烙在观众心里,郑国凤、王志萍身上的压力无疑是巨大的。为此,他们找来徐老师、王老师年轻时的影片资料、文字资料进行钻研,在家里跟着两位当年的唱段边听边唱,反复琢磨,并登门拜访向两位老师请教,深切体会老师所说的“演戏不光动作、唱腔好,更要抓住人物灵魂”的提点。只要坐在车里,郑国凤就不停地播放徐老师、王老师的经典唱段,就算在梦中还琢磨着贾宝玉说话的语气、内在的情绪。王志萍为了扮演好黛玉,也在台下做足了功课,通读了三遍原著,还把很多黛玉的内心独白做了笔录。
  电影拍摄之后,郑国凤、王志萍主动向上海越剧院提出舞台演出的请求,得到了院方的支持。2008年5月,经典版越剧《红楼梦》再现舞台,虽然是内部包场,但反响热烈,老越剧迷们对郑国凤、王志萍的表演都表示了肯定,不少观众还跟着台上演员的唱腔唱和,一起重温五十年前的记忆。2008年7月1、2日,经典版越剧《红楼梦》正式对外公演,许多越剧迷早早订票等候。
  在采访时,我问郑国凤、王志萍,对原版红楼梦是否有所超越?她们坦诚地说,虽然小细节上有一点创新,但是总体还是保留了经典版的原汁原味,徐玉兰、王文娟老师塑造的宝黛形象是很难超越的,她们所做的更多的是如何更好地传承经典,包括这次舞台演出中,她俩还承担着指点参演年轻演员的任务。
  梦是圆了,但是王志萍和郑国凤还面对着市场的压力,近年来多元的文化形式对包括越剧在内的各种传统剧种造成冲击,几经辉煌的越剧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戏排出来了,演出场地在哪里,这成为一个困扰人的大问题。为了顺利演出,郑国凤、王志萍亲自找上海以及外地的演出商联系,以诚意打动了对方,获得了更多演出的机会。他们的执著让人感动,但是同时越剧的尴尬处境也让人担忧。在接受采访时,徐玉兰老师对此也是万分感慨,她多次呼吁政府能给予越剧更多的支持,出一个优秀的越剧演员不容易,应该多给他们演出实践的机会。
  跨越半个世纪,经典版越剧《红楼梦》重新上演。但是再过五十年呢?这是一个人们在重温旧梦之余,值得深思的问题。
其他文献
策划、执行 → 何菲  08奥运来了!    据官方保守的估计,本届北京奥运会将吸引至少100万国内游客和50万国外观光者来到中国。他们来中国除了看奥运比赛和吃喝拉撒睡以外最想干什么?不言而喻:玩!甚至奥运会本身就是一个大GAME。    四年一度的奥运会,是一个全世界人民的盛会,而本届北京奥运会对全世界华人来说,更是一个难逢的机会。每个炎黄子孙都能从这场中国人主办的世纪嘉年华中把各种情绪宣泄得淋
期刊
山崩地裂,举国震惊;汶川发生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同根同生,众志成城;灾区同胞感受着全国人民深深的爱。上海的画家用自己的画笔,记录中华民族同步的心跳。捐画捐款,向灾区同胞倾注满腔真情。     到目前为止,上海美协已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捐款59万余元。同时组织画家进行抗震救灾主题性创作,在原定2008上海水墨人物画艺术展5月25日展出的基础上,在短时间内,一些青年画家创作的反映全国上下支持抗震救
期刊
2008年6月,第十四届上海电视节与第十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拉开帷幕,继续着影视界的繁华。今年上海影视两节有何特色?在此我们盘点一下关键词。    上海影视两节共同关键词    责任  因为5月12日的汶川地震,今年的上海影视两节都将主题集中在“责任”上面,活动内容方式作了相应调整并展开了专题讨论。同时,一改过去喧嚣、张扬、奢华的氛围以缅怀灾区受难群众,并取消了所有庆典活动,简化程序,将节约下来的经
期刊
女人的白发,是藏在里面的。藏得深,是为了不让你看见!    再度跟初恋男友见面,已经是十年后了,她第一眼看见的,就是他的头发,已经变成了灰白色。突然想起林忆莲的歌“看见你的发线,又多了白雪的痕迹……”日子匆匆而过,常常呈现我们看得见的沧桑。他显然很敏感,摸着头发,叹息:“我老了?是不是?”  他们好了5年,却因为很小很小的事情而分手。因为事情太小,直到现在还想不起来,究竟是为了什么。    分开的
期刊
策划、执行——何菲    现代都市生活中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卡,就像物质缺乏的年代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票证。当下大部分白领已经成为标准的“卡族”。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我没钱,但我有卡”,仿佛有了卡就能拥有一切。    卡的流行和普及在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实惠的同时,也着实带来一些尴尬。受卡所困,一些白领开始提出倡议,应理性办卡,拒绝成为“卡奴”。     被“卡”住的日子    均衡自己的卡心  文/宝宝
期刊
上海女人中最厉害的角色,往往就是弄堂里出来的小姑娘      在照片中,只有几个“小赤佬”和一个骑摩托的,看不到女人的影子,似乎与标识性的“上海女人”更是无关。但是这分明就是上海的一条弄堂。弄堂里分明就是有上海女人的存在,只不过是弄堂里的上海女人罢了。照片中没有女人,但是照片里给女人留出了两个空间,一个空间是十几个马桶的洗刷属于女人,另一个空间很可能被忽视了,只有某一个女人自己知道那一个空间属于她
期刊
摄 → 王小松 张志锋    上海楹联学会松江分会简介:    2004年9月,在上海楹联学会的支持下, 上海楹联学会松江分会成立。现任名誉会长徐锋、会长曹云岐、副会长李维翰、沈元吉。三年来,作为上海郊区第一个楹联组织,松江分会在市楹联学会的领导、区文联的具体指导下,积极开展活动:在醉白池公园、方松街道、泗泾镇等举办了五次楹联书法展;坚持以岳阳沙龙为基地每月组织学习创作活动;每年春节前夕在松江城区
期刊
一只蜘蛛在屋里每个角落都结了网,时间的尸体粘在上面,这便是故事……    一只蜘蛛在屋里每个角落都结了网,时间的尸体粘在上面,这便是故事……  对于爱情和承诺,时间仿佛是无比重要的事。人很多的焦虑与哀愁,都是从意识到时间开始的。  26岁生日那天,她让他背过身,独自在许愿树的隐秘处挂了一条红丝带。他问她写了什么,她笑着说愿自己韶华长在而他越来越有钱。后来他悄悄找到那根丝带,上面写着“但愿人长久”。
期刊
不游醉白池,枉称来松江    不游醉白池,枉称来松江。    醉白池,起于明清时期,是江南著名的苏州式古典园林。“醉白池”之匾,飘逸空灵,若得仙气,为松江籍书画大师程十发手书。  醉白池,有小桥流水,有庭院楼阁,有奇石柔坡,有曲廊迂回……凡古典园林之精华,已尽入其中。在我看来,醉白池实在是一部百读不厌的史书,在不同时段不同心境中每读一遍,都会领略一番不同的意境。近来重游醉白池,竟觉有三处佳境必看,
期刊
图片来源 →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图片中心    一场震惊世界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迅速吹响了中国志愿者的集结号。  他们从全国各地集结到汶川、北川、德阳、绵阳、广元等灾区。他们的想法非常简单,在这么大的灾难面前,自己能够做点什么。       在这群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中,“80后”以绝对的数量优势,撑起了志愿者的半边天。这些年轻的身影,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来的奉献、友爱、互助精神,着实令人感动。尽管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