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子信息行业是发展快速的行业,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处于技术最前沿,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无疑从数量上还是层次上都有更大更高的需求。该专业知识结构和特点是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要求更高。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进行教学改革,探寻提高该专业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措施非常必要。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TN20-4
一、引言
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随着我国微机事业的发展,目前微型机在我国工业过程控制、智能化仪器仪表、机电一体化、办公自动化等领域已得到迅速发展。社会需求旺盛,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果不能及时改革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善实验手段,教学质量就无法保障。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论课内容陈旧、授课手段单一,实践内容少,与迅猛发展的现代电子技术严重脱节。大多以理论课讲授为主,学生动手实践机会较少。课程内容陈旧,主要是《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讲课内容以模拟单元电路和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为主,与目前IT产业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高速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严重脱节。讲课效果较差,学生普遍感觉“学习的知识实践中用不上,实践中需要的知识没学过”。2.各门课授课内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目标。有的课理论太多与现代技术联系不紧密,有的课内容与其它课有重复,从总体来看,培养目的比较分散。3.一方面授课的内容与最新发展的技术严重脱节,一方面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得不到优化和充实,易造成老师不敢多讲,学生不愿多听、动起手来什么都不会的恶性循环局面。4.实践环节内容手段比较单一,实践环节只让学生了解及掌握最基本的东西,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在实际问题解决方面、在创新性方面缺乏必要的内容。
三、教改的具体建议
(一)改革教学方法。利用校园网与多媒体技术,开发多媒体课件,建设网络教学与辅导系统,进行网络教学、答疑、测试、练习、作业提交、通知下发、学习资源共享、网络学习交流、网络前沿知识获取等。把实践课题分成不同的课程类型:项目中心类型、任务中心类型、问题中心类型、训练中心类型、体验中心类型、案例中心类型和复合类型等。例如单片机的实践训练就采取“任务中心”、“训练中心”和“项目中心”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学方法,以完成一个实际课题为中心,带动训练和项目,学习相关知识。对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要相应改变,强调进行素质考核与技能考核,减少知识的记忆力考核。实践类课程的笔试一律开卷考核,允许学生使用任何工具和仪器。有些实践课程可以进行分段考核和实时考核。
(二)改革课堂教学。明确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利用形象比喻法,加深内容理解。为加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采用边理论教学边进行演示实验的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中掌握理论。例如,在讲解芯片引脚图和芯片的内部结构图时,可在课件中通过点击相应文字或按钮来控制这些图片的显示或隐藏,并在图片旁边显示文字说明或语音提示,从而增强图片的可读性,增加了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本课程有一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初次接触时会觉得很难弄明白,实践证明,凡是比喻恰当的地方,学生就容易掌握,只要我们认真地去探索和联想,课本中许多枯燥、抽象的问题都能与生活中的事情联系起来,从而使它们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接受了。
(三)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突出实践教学份量,建立起一套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环节,设置课程设计、综合系统设计、项目设计、电子实习,电子实习由学生设计并制作产品,要求从性能设计到外观工艺设计等,以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确保实践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职业岗位实际需求全面接轨,构建职业资格证书“直通车”。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鼓励学生参加全国电子大赛。
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为学生走向社会,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提供了很好的保障,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所在。从而使整个课程体系中学生的基础理论得以加强,也更加强调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文素质的提高也得到了体现。在新的环境下,专业的培养模式将从原来单一的校园培养,逐渐扩展到由校园、社会与单位合作培养。通过与校外单位的合作与联系,结合气象行业的历史渊源,分别与校外单位签定合作协议,从教学、科研、人才输送、信息交流等几个方面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了更好地培养电子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没有一支符合高等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即使有好的教学计划和一流的实验实训设备,也实现不了培养合格的学生的目标。采取定期派教师下企业顶岗、把实践操作能力作为考核教师的指标、鼓励教师取得技能证书、参与企业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在教师中形成“技高为荣”的良好氛围,努力培养一支既能教动脑又能教动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打造一支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足、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五)注重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的融合()
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计算机的内容虽有独立性,但在很多情况下已很难将计算机技术单独分离出来,其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并逐步走向融合。因此,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衔接中,必须注意到这种融合性,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及实验教学中多结合计算机技术。例如,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实验中可让学生自己编程处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很好的计算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博琴.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林训超,浅谈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建设改革特色[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
[3]夏定元,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
[4]浅谈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建设改革特色林训超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年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TN20-4
一、引言
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随着我国微机事业的发展,目前微型机在我国工业过程控制、智能化仪器仪表、机电一体化、办公自动化等领域已得到迅速发展。社会需求旺盛,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果不能及时改革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善实验手段,教学质量就无法保障。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论课内容陈旧、授课手段单一,实践内容少,与迅猛发展的现代电子技术严重脱节。大多以理论课讲授为主,学生动手实践机会较少。课程内容陈旧,主要是《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讲课内容以模拟单元电路和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为主,与目前IT产业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高速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严重脱节。讲课效果较差,学生普遍感觉“学习的知识实践中用不上,实践中需要的知识没学过”。2.各门课授课内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目标。有的课理论太多与现代技术联系不紧密,有的课内容与其它课有重复,从总体来看,培养目的比较分散。3.一方面授课的内容与最新发展的技术严重脱节,一方面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得不到优化和充实,易造成老师不敢多讲,学生不愿多听、动起手来什么都不会的恶性循环局面。4.实践环节内容手段比较单一,实践环节只让学生了解及掌握最基本的东西,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在实际问题解决方面、在创新性方面缺乏必要的内容。
三、教改的具体建议
(一)改革教学方法。利用校园网与多媒体技术,开发多媒体课件,建设网络教学与辅导系统,进行网络教学、答疑、测试、练习、作业提交、通知下发、学习资源共享、网络学习交流、网络前沿知识获取等。把实践课题分成不同的课程类型:项目中心类型、任务中心类型、问题中心类型、训练中心类型、体验中心类型、案例中心类型和复合类型等。例如单片机的实践训练就采取“任务中心”、“训练中心”和“项目中心”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学方法,以完成一个实际课题为中心,带动训练和项目,学习相关知识。对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要相应改变,强调进行素质考核与技能考核,减少知识的记忆力考核。实践类课程的笔试一律开卷考核,允许学生使用任何工具和仪器。有些实践课程可以进行分段考核和实时考核。
(二)改革课堂教学。明确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利用形象比喻法,加深内容理解。为加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采用边理论教学边进行演示实验的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中掌握理论。例如,在讲解芯片引脚图和芯片的内部结构图时,可在课件中通过点击相应文字或按钮来控制这些图片的显示或隐藏,并在图片旁边显示文字说明或语音提示,从而增强图片的可读性,增加了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本课程有一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初次接触时会觉得很难弄明白,实践证明,凡是比喻恰当的地方,学生就容易掌握,只要我们认真地去探索和联想,课本中许多枯燥、抽象的问题都能与生活中的事情联系起来,从而使它们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接受了。
(三)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突出实践教学份量,建立起一套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环节,设置课程设计、综合系统设计、项目设计、电子实习,电子实习由学生设计并制作产品,要求从性能设计到外观工艺设计等,以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确保实践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职业岗位实际需求全面接轨,构建职业资格证书“直通车”。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鼓励学生参加全国电子大赛。
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为学生走向社会,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提供了很好的保障,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所在。从而使整个课程体系中学生的基础理论得以加强,也更加强调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文素质的提高也得到了体现。在新的环境下,专业的培养模式将从原来单一的校园培养,逐渐扩展到由校园、社会与单位合作培养。通过与校外单位的合作与联系,结合气象行业的历史渊源,分别与校外单位签定合作协议,从教学、科研、人才输送、信息交流等几个方面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了更好地培养电子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没有一支符合高等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即使有好的教学计划和一流的实验实训设备,也实现不了培养合格的学生的目标。采取定期派教师下企业顶岗、把实践操作能力作为考核教师的指标、鼓励教师取得技能证书、参与企业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在教师中形成“技高为荣”的良好氛围,努力培养一支既能教动脑又能教动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打造一支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足、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五)注重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的融合()
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计算机的内容虽有独立性,但在很多情况下已很难将计算机技术单独分离出来,其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并逐步走向融合。因此,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衔接中,必须注意到这种融合性,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及实验教学中多结合计算机技术。例如,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实验中可让学生自己编程处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很好的计算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博琴.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林训超,浅谈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建设改革特色[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
[3]夏定元,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
[4]浅谈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建设改革特色林训超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