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途径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著名诗人席勒指出:“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先使他变为审美的人。”《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入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其中蕴涵着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哲理美等。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品词析句,感受语言文字美
  语言是灵魂的外衣。对文本优美词句或重点段落的赏析,不但能领略作者高明的语言技巧,还能把握文本所蕴含的深层次的美学思想。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情境、配乐朗读等多种艺术手段,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以情动情,让学生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品词析句,透过那些几乎可以触摸到的自然美,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
  如《荷塘月色》一文写道:“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学生把握好重点词句,从曲曲折折的荷塘、密密田田的荷叶、星星点点的荷花、淡淡的月色、幽幽的荷香很容易感受到荷塘月色的静谧朦胧之美。
  音乐能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唯美的意境之中。如教《再别康桥》一诗时,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随着轻柔忧伤的音乐来到“剑桥大学的康桥”。通过画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读,把学生带进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一幅诗人泛舟康河的画面便跃然纸上。学生边听边想,仿佛自己已“飞”到美丽的康桥。
  通过品词析句和创设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情感,做到了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随,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与“美丽”,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使理解语言文字和塑造心灵和谐统一。
  二、利用图片,感受形象美
  语言文字的描述,未必会产生具体的或朦胧的图画,充分利用图片可将文字表述的内容直接诉诸视觉,产生空间感和秩序感,给学生极大的思维空间,方便学生走进主人公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更能感受其艺术形象美。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存在,否则,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因此,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发挥联想和想象,直接感知作品所描绘的艺术形象,从中得到美的熏陶。但是,由于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尚不发达,加之表象储存贫乏,有时仅凭文字的叙述,很难使学生呈现形象,唤起美感。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图片,把文字内容诉诸于视觉画面,使学生感受到意象,以达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的目的。
  如教《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可以展现王熙凤和林黛玉的图片,让学生比较观察,王熙凤浓妆艳饰,遍体锦绣,贪婪俗气,刁钻狡黠的形象,林黛玉美貌多情,柔弱多病,聪慧灵秀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如王熙凤出场时的肖像描写,可谓工笔,作者浓墨重彩,为大管家琏二奶奶画“行乐图”:“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珮,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老舍先生说过,真正美丽的人,是绝不多施脂粉,不乱穿衣服的。王熙凤的过度修饰,不是美丽,是俗气。如此的“包装”更显她妖艳凌人、俗气十足。丹凤眼,柳叶眉,原是很美丽的,但配上“三角”、“吊稍”就显得狡黠、狠毒、邪淫。而看林黛玉的图片,主要观察她的气韵神情。“罥烟眉”,显示了她的清、淡、秀;“含情目”,显示她的性灵之光;“愁、娇、泪”,显示了她的悲剧命运。林黛玉的淡而不俗,清丽高雅,合其“萧湘妃子”自然洒脱的“风流态度”,与王熙凤的珠光宝气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把形象诉诸于直观、具体,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会迅速发展起来。
  三、放飞想象,品味意境美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所描写的景物融为一体所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在语文教学中,对意境的品析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这要求教师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结合作者的情感,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放飞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深入作者所描写的语境之中,形成想象的再造。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经,以作者描绘的景物为纬,让想象的翅膀任意飞翔。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要充分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把作者所描写的意境展放在“眼前”: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些意境都是很美的,学生只有放飞想象才能感悟得到。
  四、引导朗读,感受哲理美
  许多美文是极富哲理性的。这些作品在以优美的语言描绘美丽画面的同时,还唤起了人们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哲理思考。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运用朗读的形式最容易让学生感受到哲理美。语文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范读、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中的哲理美。
  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领会其中的哲理所在。比如,都是写美丽的春景:杜牧的《江春》借景抒情,把感时伤事、忧国忧民的情怀寄寓在“柳绿花红,楼台烟雨”的春色之中;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景中寓理,在“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自然情趣中蕴涵生活哲理。再如《题西林壁》中,苏轼从庐山的景象中获得启迪,吟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千古绝唱:何止是看山,对任何事物如不作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的客观调查分析,也不免为局部现象所迷惑而认识不清。“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话语虽简洁,但含义深刻。雪莱点亮的哲理明灯,曾让多少生命在坎坷和失意中昂起了头颅,挺直了脊梁。这深远的哲理,只要反复吟读,深入思考,定会感受得到。
  王钦韶说:“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语文课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用审美的心灵来感受,语文课就是一个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无尽的宝藏。”现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在学生面前展现的美璀璨夺目,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充分引导学生去感受、去品味,从这些美中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石咀高级中学(537204)
其他文献
“文题善,佳篇成一半”。近几年高考作文,无论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要求考生自由拟题。考生要在下笔之前,多动脑筋,斟酌探索拟题技巧,拟出高质量的标题。打造文章第一得分亮点,高质量的作文标题要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一、形象醒目    拟题要尽量避免俗套的体例词语,如记、叙、说、论、议、感等。寻求形象的表达,方可让人看了眼睛~亮,精神一振,如“握住别人垂下的藤索”,“藤索”指人们伸出的援助之手,是
《学记》中有这样一句千古名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论语》中也多次看到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有利于对真理的探究。所以我们在教学时,也不妨效仿古人开展形式多样的对话,既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增强其学习兴趣。新课标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我们指明了对话的方向。笔者认为,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一切都要先从有意义的积极对话开始。只有在对
舍利崇拜源于佛教信仰.古代印度盛行火葬,由于人们对佛的崇拜,就把佛主释迦牟尼涅槃火化后未燃尽的遗留物称为“舍利”或“舍利子”,并以此作为佛的圣物进行供奉.如果说舍利
日前从珠海航展有限公司传出消息,今年11月1日-7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航展筹备工作已全面启动,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俄罗斯空军“雨燕”特技飞行表演队已接受邀请,俄航技成为第
青铜器的发展青铜是人类较早使用的合金之一。古代青铜主要是指铜、锡。现代金属材料学把铜、锡合金称为锡青铜,铜、铅合金称为铅青铜。中国古代青铜主要包括锡青铜,铅青铜,铜、
提高作文教学实效的关键在于紧扣重点环节,发挥教育资源整合的作用,激发学生积极投人到写作活动之中,进而全面提升作文教学实效。
世界各国邮票上出现的政治领袖人物很多,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要数我们敬爱的毛泽东主席。从1951年至今,全世界有近50个国家或地区发行了400余枚纪念毛泽东的邮票。由于人们对毛
一、当前初中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分析当前.初中写作教学始终未能走出高耗低效的“隆圈”.而作义“失语症”即是最明显的表现。失语,就是在作文内容上空洞无物,在思想感情上缺乏个性
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面对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