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味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sg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我国的国学,语文对于任何人的一生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具有生命的文化。而我国的应试教育却只看到了语文应试的一面,忽略了语文人文的层次,这就导致在语文教学课堂中缺乏了应有的语文味,而最终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只是一种被动的复制。
  关键词:语文味 传统教学 课堂教学
  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师生的互动活动、感悟情感、体会言语以及理解文章等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陶醉的感觉。而这种语文味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种巨大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创造语文味尤为重要。
  一、“语文味”的现状
  由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思维的影响,由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理解偏差,由于语文教师个体素质和理论修养上的差异……不少语文课堂,仍然枯燥乏味——“语文味”依然远离我们的语文课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教学大纲到教材文本,语文教育仍不能完全排斥政治因素。语文的教化作用,是要教出学生情感、美感和语感的同时,积淀传统文化、丰富生存智慧、提升人生境界,主要是人文精神和文学功能的张扬,而绝不是政治仆化语文。虽然新课改这种现象正逐步改观,但这种现象仍客观存在。其次,语文文本解读仍有教条化和概念化现象存在。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文本的过程,是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静态转化为动态的过程。但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材在文本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的、强大的解释体系,再加上我们部分教师的思维定势和陈腐观念,使得他们在经典文本的解读中依然存在教条化、僵化、单一、概念化,把学生的思维限定在一个无形的框框里面。另外,我们有的语文课堂仍缺乏激情,缺乏美感。我们不少语文课还是在枯燥的说教中,教师感情内敛,表情僵硬,语言干瘪,声调平缓;学生目光呆滞,神游物外,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犹如一潭死水,一堂课下来,老师喊累,学生也乏味。其实我们很多教师不乏学识,不乏内涵,也算得上感情丰富,但缺乏的是激情,是感染,是“煽情”,是韵律,是美感。缺乏用情感激荡课堂,用美感震撼课堂。最后,新课改下“综合性学习”也产生了一些误区:语文老师应成为“杂家”。语文教师也不应该成为“杂家”。如我们有一位老师在讲解科普文章,对于文中涉及诸多科学术语,花了近半节课的时间,介绍这些术语及它们的关系,运用多媒体投影出结构图,等等。这位老师确实是在开展“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的“综合性学习”,但这些知识是否就要语文教师来解释?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培养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但语文教学决不能越俎代庖。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味创造策略
  (1)读出语文味。从古至今,对于语文的学习都包括朗读背诵,因为朗读可以让学生直观的了解书中的内容以及语言的利用等,从孔子时代到如今科技时代,朗读一直是可以让学生了解内容并且在其中读出语文味的重要手法之一。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朗读是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内容的必然手段,诗歌中的狂放、忧伤、思念,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环境特征等诸多情感都可以凭借朗读去认识;对于非文学类的作品,朗读也可以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熟悉,为以后理解文章做好坚实基础。
  (2)融入“人文味”。一位哲人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而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课堂上,我们的语文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展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树立“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高尚人格……使学生树立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不患“精神软骨病”。
  (3)注入“人情味”。全国著名教师于漪曾说:“我的教案是用泪水写出来的。”这说明了教师首先要在备课过程中自己先被感动,只有对讲课内容有了发自内心的感情,讲课时才能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此其一。其二,教师要善用课堂教学语言,要富有感情色彩。对不同的课文内容,要有不同的情调,应用相应的语言给予表达。或感情奔放,或脉脉含情,或直抒胸臆,或委婉含蓄……这样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付出真情,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与作品、作者的情融为一体,产生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见其貌、如历其境的艺术之感,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4)通过品味内涵创造语文味。任何一部文学作品或者诗词歌赋中都包含了作者的真挚情感,所以每一部作品都有具有其独特的情感。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兼顾,除了教授学生如何利用语文之外,更要引导学生去解读每一个作品中的真实情感,以及从中学到一些感悟,由此可以最大化的创造语文味。不仅如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自己首要就要理解文章的内容、含义,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的尊重作者、尊重编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的解读文章,通过交流引领学生走到文章之中,去感触文章的情感、文章的灵魂。而通过这种交流和引导,课堂上的语文味就会自然的生成。
  (5)通过师生的互动创造语文味。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语文味也可以来自于教学活动本身。任何充满语文味的课堂都会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激烈争论、思考、研究,这种具有意义的互动活动,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荆轲刺秦王》中,教师可以组织一场针对文章的辩论,双方以荆轲刺秦王的方式对错以及价值进行讨论,并且教师在活动中担任引导、解释的角色。通过这种课堂活动,学生的情绪都会保持愉快,而愉快的情绪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好的思考,思考的越深刻,所得到的感悟和知识就会更多。
  三、结束语
  语文味对于语文学习具有深远的意义,语文教师则是教学课堂的掌舵人,所以教师应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不断的提高课堂的语文味,让学生不再只将语文学习当做考试的科目,而是一种真正的理解、一种真正的感悟,最终达到一种真正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王莉,翟启明.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08)
  [2]秦淑玲.浅谈教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12)
  [3]楚晓敏.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魅力中国.2008(15)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目前的美术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轻视美育,片面地理解“术”育,为画而画,忽略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基本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使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缺乏表现的愿望,机械的地画,这就势必造成美术教育上的偏差。  [关键词]火花 感悟 兴趣 创作 美术    纵观当前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正是学习的启蒙阶段。此时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因的正常制约,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
人们常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出错,“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 出错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我们教师要具有变废为宝的思想意识,将学生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当成一种教学资源来善加利用,长此以往,我们的课堂必定会出现另一种美丽——纠错。  一、自我否定,完善思维  特级教师孙贵合老师执教《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在学生经过充分的实验操作,自主探究得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后,孙
摘要:英语书面表达能力是语言学习中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之一。其中,写的能力最能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有效地检验学生对句法结构和词语的使用情况。同时,书面表达能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灵活应用,能使学生有效地完成语言学习的任务。  关键词:高中英语书面表达 命题特点 提升原则 提升方法  通过写作能力的培养,可以使英语知识得到巩固且内容化,还有利于其他能力的全面发展。可是,书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堂氛围 教学情境 学习兴趣 展现自我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
《小学数学课程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新课程改革的形势,要求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交流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这样的好处有三:一是能够营造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境;二是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畅所欲言,充分发表意见和想法;三是能够最大程度地活跃学生思维,发散学生思维,多角度,
【摘要】语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加强预感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然而长  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却忽略了学生的语感训练。认为语文学习的重点在阅读理解和写作上,考试时占的比  重也最大,于是为了提高成绩,让学生整日埋头做习题,忙分析,寻找写作秘诀。尽管题目做了很多,但  往往答题却老是不到位,答不到点子上;写作指导书也看了很多,老师讲的也不少,还是表达不清,主题  不明甚感苦恼。
摘要:青春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年龄阶段,也是一个人的性功能由萌发到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学生,伴随着生理的发育逐渐萌发了性意识,对性产生了好奇心,渴望了解性知识。而我国当前还没有把青春期的性教育单列为一门基础课程。为了避免学生盲目地从一些黄色书刊、影碟、互联网等媒体中猎取不健康的性知识,作为中学生物学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生物学知识,更要
一、教材解读  《中国结——鞭炮结》为苏科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五年级下册“家政编织”中的一节内容。  中国结,造型优美,色彩丰富,深刻体现了我国民间技艺的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教材通过“技术信息”中“造型各异的中国结”,引导学生对中国结作进一步了解,激发学生学习编织中国结的兴趣。  教材以图解形式提供了鞭炮结的编结步骤,并以“助学提示”的形式对编结过程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语言的积累包括“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精彩句段”等等。积累词语是最基本的。积累足够的词语,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通过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启发学生准确、灵活地运用词语;帮助学生创造条件不断地巩固词语,才能达到牢固地掌握词语、丰富词语、积累词语的目的。  关键词
古人说得好:“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的习惯对写作来说尤为重要。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中作文程度的差异很明显,在一大部分稚嫩之作中,总有那么一些同学的作文让老师都拍案叫绝。稍作了解,便会发现,这些学生之所以“会写”,完全缘于他们已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平时注意多看、多思。多看,胸有成竹,信手拈来;多思,下笔如有神,洋洋洒洒,一挥而就。作文程度差的学生,总是非常羡慕那些作文经常被拿来当范文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