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背景下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新模式

来源 :广东教育·职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yong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满足学生自主发展、多样化成才的需要,实施学分制管理改革成为各高等院校发展、转型的必然趋势。近几年,我国大部分民办高等院校纷纷开始试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民办高校管理和改革的重点,特别是在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新环境下,它更面临着新一轮考验,这就迫使民办高校重新思考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给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带来新的挑战和契机。本篇论文主要对学分制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学分制改革背景下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学分制改革;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7-0034-03
  收稿日期:2016-05-10
  作者简介:黄枫珊(1977-),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讲师、经济师,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广东 广州/51054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广东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学分制改革背景下的民办高校人事管理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5GXJK214)和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课题“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探讨”(项目编号:GDJY-2015-D-b022)研究成果。
  一、 学分制改革的背景
  从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率先在柏林大学进行大学改革,推行“学习自由”的主张,允许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学习课程、进度、顺序以及学校与教师,产生了选课制,到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将选课制引入美国,从1872年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经历了实行限制学分制时期和实行弹性学分制时期。历时半个多世纪的改革和研究,美国基本实现了因人而异地有效配置教育资源的教育理念。而我国引进现代意义上的学分制是在五四前后,当时主要是学习美国的学分制,之后又学习前苏联的学年制,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部提出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可以实行学分制,学分制才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关于学分制改革的深度思考、深入研究学分制改革进程、探索学分制改革实践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二、学分制改革背景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学分制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教学制度。随着知识的日益更新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被应用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广泛。高校需要教授的知识与来自社会职业、学时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与限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必须协调好知识与社会之间、知识与学时之间、知识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而学分制是能够较好地协调上述三大关系的高校教育教学制度。
  目前不少民办高校都说自己实施了学分制,都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以期建立更有效的教育教学体系,但无论是实行“完全学分制”的,还是实行“学年学分制”或“弹性学分制”的,由于多数民办高校在实施学分制过程中只注重到学分制“本身”的改革,缺少对其配套改革的关注,所以深化改革工作颇为艰难,甚至步入误区。
  学分制是一种灵活的弹性教学管理制度,它的弹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教育资源进行自主选择的自由度上,但要真正发挥出学分制教学的特点,确保高等教育教学的质量,体现学分制的创新之处是需要一个强大的平台来支撑,这个平台就是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师资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是高校人事工作的重点,因此,在学分制改革背景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既是必须也是迫切,更需要创新。
  三、学分制背景下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一)师资数量不足,质量有待提升
  学分制的推行将激烈的竞争机制引入教学领域,这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上课的教师,这意味着教师要能以自己的专长开出做够数量的受学生欢迎的高质量课程,还要求他们不但要对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有涉及和研究,还要掌握好授课的艺术。而目前我国教师队伍无论是人员结构还是学科知识结构,多数是根据学年制要求形成的。从量的方面看,师资偏紧,特别是一些新学科新专业的教师缺口较大,一门课程只有一位任课教师的情况普遍存在,可供学生选择的余地小。从质的方面看,长期以来教学计划中专业划分过细,选修课较少,造成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较窄、适应性不够,不具备一专多能和不断开设新课的能力,因而开课较少。一般教师只开一两门课,而国外教师开课门数一般是三至四门。此外,某些高校还存在教师对选修课的教学内容选取不够精炼新颖等问题,不能充分满足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培养的需要。
  (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民办高校普遍存在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梯队机构不合理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年轻教师所占比例偏重,年轻教师虽然有活力,但缺乏教学和实践经验;学历结构方面,大多数教师为硕士学历或学位,博士学位教师甚少,由于高层次专职教师少,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很少或几乎没有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也非常少,没有领军人才,导致科研成果少,水平低,大大制约了民办高校的专业建设和发展,更是无法促进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的实施。
  学分制背景下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新模式
  (三)教师教育观念没有更新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重视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及学生个性的发展。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高等教育积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调整培养目标,开始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部分推行学分制改革高校的教师还停留在原来学年制的教学环境中,认为只要能讲授一、两科课程,做好日常教学管理,就是位“合格”的教师,没有更新知识意识,更没有服务意识,这些观念是和学分制教学管理思想相违背的。   三、 积极构建学分制背景下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新模式
  (一) 创新引进人才模式,充实教师数量
  一方面,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补充师资,注重从国内外一流艺术学分吸引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积极利用社会资源,通过聘请名誉教授、客座教授、特聘教授、兼职教授等方式,邀请社会知名大师、大家及优秀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以各种形式参与学校教学,缓解本校优秀师资的匮乏。
  (二)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发挥学分制的优势,构建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从学校、院、系、专业四个不同层面来构建不同层次的师资队伍结构。学校层面师资队伍结构的构建,要考虑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在保持和发扬优势、特色学科师资结构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和发展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师资队伍结构建设。院、系、专业层面师资队伍结构的构建,应考虑主干课程和选修率较高课程的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科梯队建设和团队建设,避免出现人才的断层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要鼓励各学科建立有效的团队和梯队,使教师在团队中实现交往需要,以团队内的交往促进专业发展。再而,不断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配套体制。优化以往的教师聘任制度、评估教师的方法,在职称评聘、绩效考核、资金奖励等方面适当地向“双师型”教师倾斜。最后,形成科学的学历结构,要将博士生、研究生当作学校科研机构的教师队伍,让本科生教师参与学校的机房管理、行政管理以及实验室管理等工作。
  (三) 加强教师培训,更新教育理念
  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下,对教师的教学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对教师应当加强人文关怀,激发教师对教学的热情,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命感以及责任感;并让全体教师树立“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树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质量观,学习教育教学规律,增强服务意识,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其次,民办高校应当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机会与条件,为教师提供进修、继续深造的机会,鼓励教师进修更高学历,进一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例如,学校应当积极为晋升职称、攻读学位的教师创造学习、发展的客观条件。再次,必须改变以往对教师的“管”、“卡”、“压”,对教师进行民主管理,鼓励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并突出自身的地位。最后,可以通过组织座谈会、专家报告等,让教师充分认识学分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意义,减少教师对学分制改革的错误认识,形成一种促进学分制改革、推动师资队伍建设的合作力量;还要建立主要培训内容为实践技能和专业技术的教师培训教育平台,基于校企合作,对在职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授课艺术。
  (四)改革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积极性
  充分挖掘现有教师潜能,促进教师的自我设计和积极探索新学科,鼓励教师多开课,开好课,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和制度,建立有效的教师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如设立奖励基金,支持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著书立说、编写教材、发表论文等;可以在教师职务评聘中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还可以将选修课开设的数量列入晋升职称、年终考核评优的重要参考指标;完善以岗位津贴为主体的分配激励机制,合理拉开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
  四、结语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人事工作的重点,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教学活动的保证,学分制是新时期对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的探索和改革,也是有的尝试,两者紧密配合,才能推动学校事业的发展,没有高质量的师资,学分制根本无从谈起;而没有学分制,高校发展则会收到很大的阻碍,因此,新形势下,推行学分制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做到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教师学历层次普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明显增强。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民办高校得到了巨大进步,民办高校的数量不断增加,招生人数也在逐渐递增,因此,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激烈的竞争下,民办高校必须积极抓住学分制改革的机遇,积极开拓师资队伍建设新模式,以不断加强师资队伍水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董延寿. 论转型发展中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以洛阳理工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15(24):10-12.
  [2]魏芬,李琴. “专兼结合”的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初探——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J]. 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2(5):23-27.
  [3]陈道志,邓琦琦.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师资培养经验对我国职教师资建设的启示[J]. 教育教学论坛,2014(29):18-20.
  [4]赵艳红,鲍晓艳,斯日古楞,李金泉. 完全学分制改革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转变探究[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56-59.
  [5]王晓东,吴雅琴. 高校学分制改革背景下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现状分析及教育教学探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5(02):5-7.
  [6]丁兆军,赵娜,任凌云,唐春红.高校实施学分制的难点探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7(02):113-115.
  [7]葛晓琴.以学分制教学改革为推手,加强艺术院校师资队伍建设[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06):146-148.
  责任编辑朱守锂
其他文献
社会不断发展,科技飞速进步,电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电子技术课已成为职业教育,尤其是中职学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电子技术课程的理论性、技术性、应用性都很强,但中职学校的大部分学生都仅有初中文化基础,起点低,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效率也不理想。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让他们感觉到课程的枯燥无味,抽象难懂,因而无心学习,更谈不上学到一技之长。长此以往,学生学不到技术,于己于社会皆不利,有违我们中职学校的办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是中职会计专业开设的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大部分企业有专业的财务人员却没有设置统计岗位,统计工作基本由财务人员完成。开设此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会计和统计知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本课程共分为两大部分:统计基础知识和统计实务。基础知识部分重在描述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等;统计实务部分则是围绕实际统计工作中统计数据的填写与申报进行介绍。笔者主要就
文章从学生参与、双基延伸整合、视唱练习和欣赏教学相互渗透三个侧面阐述了小学音乐教学注重双基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期刊
为解决扩张规划图时某一时间步出现的互斥动作的延迟问题,引进了无序要求互斥动作和有序要求互斥动作的概念,并且在此基础上,给出互斥动作延迟算法.利用这一算法生成的规划图
近年来,国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形成一个适应社会发展、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由此可以得出,中高职教育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贯通工作既不是教育层次上的“学历嫁接”,更不是针对当前中高职发展现状的一时之举。在这一国家政策指引下,我们要有效和规范地促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必须首先构建统筹协调、各层次流动顺畅、开放灵活的一体化中高职教育贯通人才培养
猪瘟疫苗目前主要有四种:脾淋苗、乳兔苗、细胞苗和联苗。这四种疫苗的猪瘟毒株虽然均是中国系猪瘟兔化弱毒株(简称C株),但彼此间还是有一定的区别:(1)脾淋苗、乳兔苗和细胞苗为猪
摘要:社会调研结果显示,中职平面设计类毕业生的自主设计能力比较欠缺,因此,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成为中职教师的重要任务。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多方尝试,总结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中职;平面设计;学生;自主设计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1-0084-02  平面设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它在商业宣传、产品销售和人们精
一般公鹅5月龄、母鹅7~8月龄性成熟.但正常繁殖作种用时.应在12月龄左右选留早春孵出的种鹅.到秋季开产.这样既可保证蛋重达到品种标准.又可提高种蛋受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