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是电视台的“第一语言”,是电视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新闻节目的质量,直接影响电视台的形象声誉乃至它的兴衰存亡。
在城市电视台的发展进程中,电视新闻节目因其本地化、地域性、接近性的特点而受到当地市民的接受和喜爱。但因城市电视台发展历史短,无法与中央及省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相匹敌,如何在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中寻求具有自身特色的电视新闻改革之路,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梳理了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的现状及特点,拟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对新闻节目的改革提供借鉴。
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的重要性
电视新闻在城市电视台中具有特殊地位。在城市电视台中,电视新闻的地位和作用比起中央电视台、省级电视台,其骨干作用更为明显和突出。这主要是由电视新闻节目服务的对象所决定的。政府的各项施政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都要通过城市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来宣传,并为当地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以便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了解、理解、响应和支持。因此,当地政府需要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的“鼓与呼”,成为新闻节目服务的特殊对象。本地群众除了关注国内外的重大事件,自然会对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及身边的衣食住行感兴趣。因此,当地受众便是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的主要服务对象。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是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存在的价值体现。当好当地政府与人民群众在信息沟通上的桥梁与纽带,正是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定位的坐标,而促进当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正是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应该发挥的作用。
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的特点
本土化。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的本土化是指在内容上充分体现一种对当地受众、对当地民情民意的关怀,节目传播的信息与受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强烈相关、不可或缺的实用价值。这也影响到电视新闻节目的从业人员,在选择新闻题材时,应注意从市民角度来审视和表现重大新闻题材。一般来说,城市电视台新闻更加注重贴近市民的生活实际,关注市民的衣食住行,反映市民的喜怒哀乐。
地域性。由于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各地的民俗风情不尽相同,因此各城市电视台的新闻都有自己的“名优特产”和“人无我有,人有我奇”的优势。各个城市电视台的记者往往会把本地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泊作为自己采访拍摄的背景,为自己的新闻报道打上鲜明的地域标志。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古迹的保护、重大的考古发现、旅游资源的开发、名人故居的变迁等,往往成为这些城市电视台新闻的一大特色选题。
接近性。接近指的是新闻节目在内容和报道方式上尽量贴近观众,缩短与观众的距离。与中央台和省级台相比,城市电视台有与城市近距离的天然优势,便于突出重点,把目标集中在收视群体集中的城市和周边市民身上,讲述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老百姓的故事,使观众感到更亲切、更有兴趣。
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发展趋势
在现代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交通工具的日益发达、信息量的激增以及信息传输手段的快捷,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压力。
就电视而言,行业内的竞争更是方兴未艾。随着新型电子设备的大量采用,地面卫星接收系统的应用,特别是有线电视的出现,可供观众选择的频道大量增加,使行业内的竞争日趋白热化。那么,如何进行节目改革呢?
角色定位:拉近与市民的距离。抓住市民长年关心的话题,提升民生新闻。例如医疗的话题,这类事情涉及千家万户,与市民生活贴得近。抓住这类问题,于国于民都有利。另外还诸如:教育问题、住房问题、就业问题、城市交通、物业管理、农民工工资、老龄化问题等热点,都是涉及面广、关心度高的视点,聚焦这些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市民会有很强的吸引力。
近年很多电视台在新闻节目中设立“求助电话”,如石家庄电视台的“小吴说事”就很有特色。市民有困难,乐于找电视台。对于有新闻价值的问题,及时报道,督促解决,实在解决不了或不宜报道的问题,帮助反映,做好解释工作,增强了电视台与观众的贴近性。
主打形象:坚持打造“新新闻”。运用新题材、新角度、新手法,使新闻节目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思想要新颖独到,报道要精确深入。民生新闻引起地域性和平民化导致了新闻题材的类同与琐碎,如果加强叙述技巧的运用,以不同的叙述方式形成具有个性的叙事风格,便能营造差异点,增强可视性。以齐鲁电视台的《每日新闻》为例,它在报道角度和操作手法上尽量做到与对手不同,报道方式更规范、更有责任感,把重点放在服务性和引导性的内容上。强调新闻的现场感,题材上不追求刺激和曝光,而以社会普遍关心的新闻作为重点报道。强调突出山东特色,有时以山东快书的形式为新闻配音,有时采用拟人化的处理,为被占用的盲道、被损坏的消火栓配音,不仅诙谐幽默,具有浓郁的山东特色,还在嬉笑怒骂中抨击了社会上的不道德行为,唤起市民的公德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播报战略:“解读”新闻。改变新闻的播报方式,增加对新闻的独到的分析及评论。如今,观众面对选择余地越来越大的荧屏,常常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喜欢亲切平等的聊天似的交流方式。平等亲切的主持风格,以其亲切感、现场感和人情味,被大多数观众所接受和认同。所以新闻的播报方式也应适应这样的潮流,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仍以齐鲁电视台的《每日新闻》为例,它的突出特点是主播采用的不是“新闻腔”,而是与观众拉家常的播报方式,节目中出现的更多的是主持人的真性情。“解读”新闻即对新闻事件进行自己独到的分析和评论。评论时注意承载多元观点,不做定论,增加亲和力和说服力。主持人的个性化点评短小灵活,评论辛辣幽默,寓庄于谐,让受众感受到主持人的个人魅力,领略到媒介对信息的独特解读。
播报手段:加强互动。加强互动交流,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交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市民的素质大大提高,自我意识加强,越来越多的观众希望能有机会公开表达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见解和看法。电视强大的传播媒介作用就在于它的受众广泛而且渗透力强,普通市民的直接参与使观众对新闻节目更觉可亲可信。这将大大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电视新闻的双向交流,就是要突出观众在新闻节目中的参与性,既注重观众的反馈意见,更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普通群众走进电视画面。例如每天选择一个热点话题进行街头采访,在节目播出时鼓励观众电话参与,赞成或反对的投票结果直接在屏幕上显示。同时开辟短信系统,让观众发表意见,并选择观众的短信在新闻里适时播出。这种方式不仅使观众的意见得以表达,而且也可以汇集新闻线索。通过电话和短信让观众直接参与,改变新闻“我说你听”的单向传播方式,实现与观众的直接双向交流。这样会大大激发广大市民的参与热情,使单一的新闻播报形式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媒体理想:情感亲和。寻求与市民思想、感情、心灵上的沟通,给百姓以切实的指导和帮助。新闻节目应该经常对那些生活艰难者、失业者、遭受天灾人祸者、患病无钱医治者、失学儿童、孤儿、老弱病残者等弱势群体予以报道,为处于困境的人们呼吁社会力量的帮助。尽管报道的人普普通通,反映的事也是平平常常的,然而它却能在观众心中产生强烈的共鸣。重庆电视台制作的《跨世纪的希望》、《母亲》等节目,关注失学儿童和贫困母亲,并把通过节目募集的资金用于资助失学儿童、建立希望小学、扶助贫困母亲等社会公益事业上,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综上所述,目前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就像同一个城市中的日报、晚报各有不同的功能和读者群一样,在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立体交叉的传播网络中,每一级都在社会功能等诸方面体现出自身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城市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生存发展的依据就在于找准位置,扬长避短,尊重国情、尊重电视传播的规律,因地制宜地走出自己的路。
参考文献:
1.严三九:《应用电视新闻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吴文虎:《论电视新闻本土化》,《中国传媒报告》,2004(1)。
3.刘红明:《本土化:省级电视台新闻竞争策略》,《电视研究》,2003(1)。
4.陆晔:《全球化风格、地方化视角:多频道时代地方电视新闻的竞争策略》,《新闻记者》,2004(8)。
5.叶家铮、袁东亮、王忠玲:《城市电视新闻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6.王贵平:《提高民生新闻质量之策》,《新闻前哨》,2005(12)。
(作者单位:衡水学院中文系)
编校:郑 艳
在城市电视台的发展进程中,电视新闻节目因其本地化、地域性、接近性的特点而受到当地市民的接受和喜爱。但因城市电视台发展历史短,无法与中央及省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相匹敌,如何在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中寻求具有自身特色的电视新闻改革之路,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梳理了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的现状及特点,拟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对新闻节目的改革提供借鉴。
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的重要性
电视新闻在城市电视台中具有特殊地位。在城市电视台中,电视新闻的地位和作用比起中央电视台、省级电视台,其骨干作用更为明显和突出。这主要是由电视新闻节目服务的对象所决定的。政府的各项施政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都要通过城市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来宣传,并为当地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以便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了解、理解、响应和支持。因此,当地政府需要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的“鼓与呼”,成为新闻节目服务的特殊对象。本地群众除了关注国内外的重大事件,自然会对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及身边的衣食住行感兴趣。因此,当地受众便是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的主要服务对象。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是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存在的价值体现。当好当地政府与人民群众在信息沟通上的桥梁与纽带,正是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定位的坐标,而促进当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正是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应该发挥的作用。
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的特点
本土化。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的本土化是指在内容上充分体现一种对当地受众、对当地民情民意的关怀,节目传播的信息与受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强烈相关、不可或缺的实用价值。这也影响到电视新闻节目的从业人员,在选择新闻题材时,应注意从市民角度来审视和表现重大新闻题材。一般来说,城市电视台新闻更加注重贴近市民的生活实际,关注市民的衣食住行,反映市民的喜怒哀乐。
地域性。由于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各地的民俗风情不尽相同,因此各城市电视台的新闻都有自己的“名优特产”和“人无我有,人有我奇”的优势。各个城市电视台的记者往往会把本地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泊作为自己采访拍摄的背景,为自己的新闻报道打上鲜明的地域标志。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古迹的保护、重大的考古发现、旅游资源的开发、名人故居的变迁等,往往成为这些城市电视台新闻的一大特色选题。
接近性。接近指的是新闻节目在内容和报道方式上尽量贴近观众,缩短与观众的距离。与中央台和省级台相比,城市电视台有与城市近距离的天然优势,便于突出重点,把目标集中在收视群体集中的城市和周边市民身上,讲述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老百姓的故事,使观众感到更亲切、更有兴趣。
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发展趋势
在现代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交通工具的日益发达、信息量的激增以及信息传输手段的快捷,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压力。
就电视而言,行业内的竞争更是方兴未艾。随着新型电子设备的大量采用,地面卫星接收系统的应用,特别是有线电视的出现,可供观众选择的频道大量增加,使行业内的竞争日趋白热化。那么,如何进行节目改革呢?
角色定位:拉近与市民的距离。抓住市民长年关心的话题,提升民生新闻。例如医疗的话题,这类事情涉及千家万户,与市民生活贴得近。抓住这类问题,于国于民都有利。另外还诸如:教育问题、住房问题、就业问题、城市交通、物业管理、农民工工资、老龄化问题等热点,都是涉及面广、关心度高的视点,聚焦这些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市民会有很强的吸引力。
近年很多电视台在新闻节目中设立“求助电话”,如石家庄电视台的“小吴说事”就很有特色。市民有困难,乐于找电视台。对于有新闻价值的问题,及时报道,督促解决,实在解决不了或不宜报道的问题,帮助反映,做好解释工作,增强了电视台与观众的贴近性。
主打形象:坚持打造“新新闻”。运用新题材、新角度、新手法,使新闻节目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思想要新颖独到,报道要精确深入。民生新闻引起地域性和平民化导致了新闻题材的类同与琐碎,如果加强叙述技巧的运用,以不同的叙述方式形成具有个性的叙事风格,便能营造差异点,增强可视性。以齐鲁电视台的《每日新闻》为例,它在报道角度和操作手法上尽量做到与对手不同,报道方式更规范、更有责任感,把重点放在服务性和引导性的内容上。强调新闻的现场感,题材上不追求刺激和曝光,而以社会普遍关心的新闻作为重点报道。强调突出山东特色,有时以山东快书的形式为新闻配音,有时采用拟人化的处理,为被占用的盲道、被损坏的消火栓配音,不仅诙谐幽默,具有浓郁的山东特色,还在嬉笑怒骂中抨击了社会上的不道德行为,唤起市民的公德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播报战略:“解读”新闻。改变新闻的播报方式,增加对新闻的独到的分析及评论。如今,观众面对选择余地越来越大的荧屏,常常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喜欢亲切平等的聊天似的交流方式。平等亲切的主持风格,以其亲切感、现场感和人情味,被大多数观众所接受和认同。所以新闻的播报方式也应适应这样的潮流,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仍以齐鲁电视台的《每日新闻》为例,它的突出特点是主播采用的不是“新闻腔”,而是与观众拉家常的播报方式,节目中出现的更多的是主持人的真性情。“解读”新闻即对新闻事件进行自己独到的分析和评论。评论时注意承载多元观点,不做定论,增加亲和力和说服力。主持人的个性化点评短小灵活,评论辛辣幽默,寓庄于谐,让受众感受到主持人的个人魅力,领略到媒介对信息的独特解读。
播报手段:加强互动。加强互动交流,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交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市民的素质大大提高,自我意识加强,越来越多的观众希望能有机会公开表达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见解和看法。电视强大的传播媒介作用就在于它的受众广泛而且渗透力强,普通市民的直接参与使观众对新闻节目更觉可亲可信。这将大大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电视新闻的双向交流,就是要突出观众在新闻节目中的参与性,既注重观众的反馈意见,更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普通群众走进电视画面。例如每天选择一个热点话题进行街头采访,在节目播出时鼓励观众电话参与,赞成或反对的投票结果直接在屏幕上显示。同时开辟短信系统,让观众发表意见,并选择观众的短信在新闻里适时播出。这种方式不仅使观众的意见得以表达,而且也可以汇集新闻线索。通过电话和短信让观众直接参与,改变新闻“我说你听”的单向传播方式,实现与观众的直接双向交流。这样会大大激发广大市民的参与热情,使单一的新闻播报形式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媒体理想:情感亲和。寻求与市民思想、感情、心灵上的沟通,给百姓以切实的指导和帮助。新闻节目应该经常对那些生活艰难者、失业者、遭受天灾人祸者、患病无钱医治者、失学儿童、孤儿、老弱病残者等弱势群体予以报道,为处于困境的人们呼吁社会力量的帮助。尽管报道的人普普通通,反映的事也是平平常常的,然而它却能在观众心中产生强烈的共鸣。重庆电视台制作的《跨世纪的希望》、《母亲》等节目,关注失学儿童和贫困母亲,并把通过节目募集的资金用于资助失学儿童、建立希望小学、扶助贫困母亲等社会公益事业上,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综上所述,目前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就像同一个城市中的日报、晚报各有不同的功能和读者群一样,在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立体交叉的传播网络中,每一级都在社会功能等诸方面体现出自身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城市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生存发展的依据就在于找准位置,扬长避短,尊重国情、尊重电视传播的规律,因地制宜地走出自己的路。
参考文献:
1.严三九:《应用电视新闻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吴文虎:《论电视新闻本土化》,《中国传媒报告》,2004(1)。
3.刘红明:《本土化:省级电视台新闻竞争策略》,《电视研究》,2003(1)。
4.陆晔:《全球化风格、地方化视角:多频道时代地方电视新闻的竞争策略》,《新闻记者》,2004(8)。
5.叶家铮、袁东亮、王忠玲:《城市电视新闻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6.王贵平:《提高民生新闻质量之策》,《新闻前哨》,2005(12)。
(作者单位:衡水学院中文系)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