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赛季CBA联赛将于11月1日拉开战幕,江苏同曦和重庆翱龙成为两张新面孔,联赛也破天荒地首次达到20支球队。从职业联赛的角度审视,扩军对联赛市场的拓展无疑会带来积极影响。CBA经过近年来的苦心经营,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市场认可,每个赛季都有新的赞助商加入,这与联赛格局的扩展也不无关系。
但是,新赛季还有一项影响更大的政策调整,那就是对外援使用做出的新规定。9月初,经过联赛委员会最后认可,新赛季各队外援在四节六人次不变的基础上,禁止球队在第四节使用双外援。不过,这项规定并不限制亚洲外援的使用,也就是说,亚洲外援仍可以在第四节上场,不占用外援使用名额。对于上赛季排在后五名的球队以及新赛季的升班马而言,这应当算是利好消息。但是,反对的声音也很强烈,上海东方俱乐部投资人姚明就对不限制亚洲外援明确提出“保留意见”。至于外援政策这些年变来变去,对联赛和中国篮球的影响利弊到底怎样看待,也始终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国家队战绩下滑刺激外援政策调整
新赛季外援政策的调整,是出于一种“平衡”考虑,在市场和本土人才成长之间寻找一种新的平衡。CBA联赛办公室主任张雄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外援政策的变化是从兼顾市场和本土球员锻炼的角度出发,从中国篮球大局着眼的。”
中国篮球的“大局”,指的正是中国男篮在世界舞台上的竞争力。显然,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这已经成为中国篮球的痛处。尤其是去年兵败菲律宾亚锦赛,跌落到空前的低位第五名,失去了参加今年世界杯的资格。如此沉痛的滑铁卢让篮球界内外反思声一片,其中就有观点认为,除了国家队自身问题之外,联赛成了外援的天下,由外援唱主角,也是导致本土球员在关键时刻缺乏决定比赛能力的重要原因。
这种观点并非没有支撑。看看近几个赛季的联赛技术统计就不难发现,以往外援还只是在篮板球、扣篮等几项技术统计上占据优势,如今,从得分、助攻、三分球到篮板球,外援几乎全面处于“统治级”位置,这让本土球员在比赛中越来越像陪衬,到了国际赛场,自然力不能支。
姚明就认为,外援的篮球天赋在CBA联赛中“显得太高”。得分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而在他们的掌控下,国内球员也适应了新的节奏,但这种节奏的前提是外援成为比赛的主导。到了国际赛场,突然回到自己决定比赛的时候,反而出现一种不适应。“我当然知道外援让联赛变得更精彩,但本土球员的能力被削弱也不容忽视”,姚明说。
国家男篮主教练宫鲁鸣对此也表示赞同。宫鲁鸣此前一直主持篮管中心科研训练部的工作。正是看到国内球员的基本能力难以提高,他才力主推行联赛体测,以“不得已的办法”督促本土球员提高自身能力。他认为,联赛的外援如果使用不当,会对本土球员的成长带来困扰。今年夏天的斯坦科维奇杯结束后,宫鲁鸣再度感到国家队的能力不足,他说:“现在国家队的队员之所以成长缓慢,因为CBA大量使用了外援,他们得到的机会不充分。”
宫鲁鸣的观点颇有代表性:“其实,联赛和国家队的成绩是不矛盾的,两者应该同步发展,我们也希望国家队的水平高一点,带动联赛水平提高。而联赛更精彩,也可以为国家队输送更多的人才。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
这个“平衡点”的寻找,就体现在新赛季外援政策的调整上。第四节往往是决定比赛的关键时刻,这个时候只允许一名外援上场,会给本土球员带来更多决定比赛的机会,对他们而言,自然也是一种锻炼。
张雄表示:“这个政策是在俱乐部总经理会议上讨论通过的,既兼顾联赛的观赏性及市场需求,又给了本土球员更多的机会。”
中国篮协希望从政策层面上,给年轻球员更多的机会,促进年轻球员的成长和国家队的新陈代谢。
新政对联赛格局有何影响
实际上,调整外援政策的呼声一直存在,前两个赛季就有俱乐部呼吁做出改变,姚明管理的上海队是这一方的代表。上个赛季,他们干脆放弃了挑选亚洲外援的权利,表明自己的态度。在篮管中心的层面,由于近些年来CBA政策朝令夕改的问题多多,反而有些犹豫。去年亚锦赛的失利是一剂催化剂,催促篮管中心痛下决心。在中心内部,已经相对统一了态度,但是从俱乐部的角度看,也有各自的诉求。
末节单外援的政策推出后,影响最大的自然就是那些外援举足轻重的球队。比如,上赛季冠军北京男篮有马布里和莫里斯的“超级组合”,往往能在第四节祭出双外援法宝后扭转战局。但第四节如果只能上一名外援,北京队的卫冕之路就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当然也有表示欢迎的,比如本土球员实力较为齐整的辽宁队和广东队。
过去两个赛季,辽宁队被外援问题折腾得不轻。外援要么货不对板,能力不足,要么伤病闹情绪,总是成为队里的不稳定因素,也难以达到在关键时刻扛起球队的重任。即使这样,辽宁队凭借本土球员的能力,依然两次杀入季后赛。辽宁俱乐部总经理严晓明就表示,支持末节单外援政策,并希望球队能利用这一变化。
与辽宁情形相似的还有广东队。上赛季半决赛,广东队屡屡被北京队双外援在第四节逆转,而新赛季,这种“痛心”的翻盘场面也许不那么容易发生了。
以前一直起起伏伏的山西队有望在新规则下增强实力。一方面,山西队的本土球员拥有一定实力,比如段江鹏等人。实际上,段江鹏一直未能挑起球队的大梁,某种程度上正是双外援遏制了他在关键时刻出场的时间和机会。同时,上赛季战绩不佳的他们签下了CBA最具实力的亚洲外援阿巴斯。由于新规则对亚洲外援不做限制,实际上等于山西队在第四节仍然有两名外援可以出场,无疑会对比赛的走势产生很大影响。 这一点也是不少球队颇有诟病之处。东莞队主帅戈尔就明确表示:“我觉得三外援(包括一名亚洲外援)政策不是很合理。现在第四节只能派出单外援,那对山西这些有三外援的球队自然会有利。”
姚明也直指:“最应该改变的其实是亚洲外援政策。”他说:“我相信第四节单外援政策会对国内球员成长有一定帮助,但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不去削减亚洲外援?美国外援再怎么锻炼,也不会对我们在亚洲形成威胁。但是亚洲外援不同,他们在一定时期确实为我们联赛带来了吸引力,但是在亚洲赛场也会给我们制造困难,这一点应该更慎重考虑。”
亚洲外援政策此次未做调整,篮管中心也有“苦衷”。过去的几个赛季,有不少球队因为得益于三外援政策而昙花一现,山东和上海都曾因“三外援”政策异军突起,但在之后的赛季又陷入低谷。天津上赛季历史上首次杀入季后赛,也是依靠三外援。如果取消亚洲外援政策,后几名的球队和中上游球队之间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联赛的观赏性要受到影响。但末节单外援政策的初衷又和亚洲外援产生矛盾,孰是孰非,只能等联赛打响之后再去评估。
联赛长远发展尚需治本之策
CBA至今已走过20年。从创立之初到今日,外援已成为联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外援政策的变化翻来覆去,令人颇有微词。2008-2009赛季,曾实行四节八人次的政策,之后调整为四节六人次,并增加了亚洲外援。但中国男篮在亚洲遇到的挑战越来越大,被认为与“联赛锻炼了对手”不无关系。正是在这种左右为难的情况下,不少球队越来越倚仗外援,外援成为市场的重要保障。但本土球员,特别是年轻球员的成长更显单薄。
对一个成熟的联赛来说,外援的作用是锦上添花。如果外援成为联赛的主导力量,的确有必要审视外援政策对联赛发展的杠杆作用。
从职业联赛的市场规律看,对外援做出种种限制似乎并无必要,提升观赏性,得到大众和商家的喜爱追捧是最重要的。但一个联赛最终的发展动力应当植根于本土力量,这是不争的道理。对于发展中的CBA来说,走一条“适合自己现状”的路是必然之选。这正是末节单外援政策最终占据上风的重要原因。
但外援政策无论怎样变动,都只是治标而非治本。中国男篮近年来的一路下滑,根本原因是后备力量青黄不接。至于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是否和外援政策有着百分百的联系,倒也未必。外援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土球员的成长,但青少年培养梯队的布局、基层教练的素质、大学对青少年球员的分流等种种原因叠加在一起,造成了中国篮球难出高水平人才的现状。要改变这一状况,仅从外援这一点入手,显然是不够的。
还有一个例子是八一队。联赛早年叱咤风云的八一队近年来状况始终不佳,难进季后赛的大门。按理说,八一队是唯一使用本土球员的队伍,他们在同外援的对抗中应当成长更快,更有效率,但实际上,八一队也有“断层”之苦。刘玉栋、李楠、张劲松那一拨球员退役后,只剩王治郅支撑局面。这种断层的出现有其他俱乐部在后备人才上冲击的原因,但不能不更多从自身找找原因。
一家篮球专业网站的调查显示,有75%的人对外援政策调整表示支持。近年来篮管中心出台的每项政策,很少有能得到这么高支持率的。中国篮球的窘迫现状,从管理层到球迷都看在眼里,希望有所改观,这是外援政策调整的基础所在。但这种改观不会毕其功于外援政策一役。从市场经营到青少年体系搭建,从俱乐部自身利益到中国篮球大格局,CBA如何形成真正的“命运共同体”,进入良性循环,既需要时间,还需要眼光和决断。
但是,新赛季还有一项影响更大的政策调整,那就是对外援使用做出的新规定。9月初,经过联赛委员会最后认可,新赛季各队外援在四节六人次不变的基础上,禁止球队在第四节使用双外援。不过,这项规定并不限制亚洲外援的使用,也就是说,亚洲外援仍可以在第四节上场,不占用外援使用名额。对于上赛季排在后五名的球队以及新赛季的升班马而言,这应当算是利好消息。但是,反对的声音也很强烈,上海东方俱乐部投资人姚明就对不限制亚洲外援明确提出“保留意见”。至于外援政策这些年变来变去,对联赛和中国篮球的影响利弊到底怎样看待,也始终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国家队战绩下滑刺激外援政策调整
新赛季外援政策的调整,是出于一种“平衡”考虑,在市场和本土人才成长之间寻找一种新的平衡。CBA联赛办公室主任张雄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外援政策的变化是从兼顾市场和本土球员锻炼的角度出发,从中国篮球大局着眼的。”
中国篮球的“大局”,指的正是中国男篮在世界舞台上的竞争力。显然,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这已经成为中国篮球的痛处。尤其是去年兵败菲律宾亚锦赛,跌落到空前的低位第五名,失去了参加今年世界杯的资格。如此沉痛的滑铁卢让篮球界内外反思声一片,其中就有观点认为,除了国家队自身问题之外,联赛成了外援的天下,由外援唱主角,也是导致本土球员在关键时刻缺乏决定比赛能力的重要原因。
这种观点并非没有支撑。看看近几个赛季的联赛技术统计就不难发现,以往外援还只是在篮板球、扣篮等几项技术统计上占据优势,如今,从得分、助攻、三分球到篮板球,外援几乎全面处于“统治级”位置,这让本土球员在比赛中越来越像陪衬,到了国际赛场,自然力不能支。
姚明就认为,外援的篮球天赋在CBA联赛中“显得太高”。得分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而在他们的掌控下,国内球员也适应了新的节奏,但这种节奏的前提是外援成为比赛的主导。到了国际赛场,突然回到自己决定比赛的时候,反而出现一种不适应。“我当然知道外援让联赛变得更精彩,但本土球员的能力被削弱也不容忽视”,姚明说。
国家男篮主教练宫鲁鸣对此也表示赞同。宫鲁鸣此前一直主持篮管中心科研训练部的工作。正是看到国内球员的基本能力难以提高,他才力主推行联赛体测,以“不得已的办法”督促本土球员提高自身能力。他认为,联赛的外援如果使用不当,会对本土球员的成长带来困扰。今年夏天的斯坦科维奇杯结束后,宫鲁鸣再度感到国家队的能力不足,他说:“现在国家队的队员之所以成长缓慢,因为CBA大量使用了外援,他们得到的机会不充分。”
宫鲁鸣的观点颇有代表性:“其实,联赛和国家队的成绩是不矛盾的,两者应该同步发展,我们也希望国家队的水平高一点,带动联赛水平提高。而联赛更精彩,也可以为国家队输送更多的人才。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
这个“平衡点”的寻找,就体现在新赛季外援政策的调整上。第四节往往是决定比赛的关键时刻,这个时候只允许一名外援上场,会给本土球员带来更多决定比赛的机会,对他们而言,自然也是一种锻炼。
张雄表示:“这个政策是在俱乐部总经理会议上讨论通过的,既兼顾联赛的观赏性及市场需求,又给了本土球员更多的机会。”
中国篮协希望从政策层面上,给年轻球员更多的机会,促进年轻球员的成长和国家队的新陈代谢。
新政对联赛格局有何影响
实际上,调整外援政策的呼声一直存在,前两个赛季就有俱乐部呼吁做出改变,姚明管理的上海队是这一方的代表。上个赛季,他们干脆放弃了挑选亚洲外援的权利,表明自己的态度。在篮管中心的层面,由于近些年来CBA政策朝令夕改的问题多多,反而有些犹豫。去年亚锦赛的失利是一剂催化剂,催促篮管中心痛下决心。在中心内部,已经相对统一了态度,但是从俱乐部的角度看,也有各自的诉求。
末节单外援的政策推出后,影响最大的自然就是那些外援举足轻重的球队。比如,上赛季冠军北京男篮有马布里和莫里斯的“超级组合”,往往能在第四节祭出双外援法宝后扭转战局。但第四节如果只能上一名外援,北京队的卫冕之路就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当然也有表示欢迎的,比如本土球员实力较为齐整的辽宁队和广东队。
过去两个赛季,辽宁队被外援问题折腾得不轻。外援要么货不对板,能力不足,要么伤病闹情绪,总是成为队里的不稳定因素,也难以达到在关键时刻扛起球队的重任。即使这样,辽宁队凭借本土球员的能力,依然两次杀入季后赛。辽宁俱乐部总经理严晓明就表示,支持末节单外援政策,并希望球队能利用这一变化。
与辽宁情形相似的还有广东队。上赛季半决赛,广东队屡屡被北京队双外援在第四节逆转,而新赛季,这种“痛心”的翻盘场面也许不那么容易发生了。
以前一直起起伏伏的山西队有望在新规则下增强实力。一方面,山西队的本土球员拥有一定实力,比如段江鹏等人。实际上,段江鹏一直未能挑起球队的大梁,某种程度上正是双外援遏制了他在关键时刻出场的时间和机会。同时,上赛季战绩不佳的他们签下了CBA最具实力的亚洲外援阿巴斯。由于新规则对亚洲外援不做限制,实际上等于山西队在第四节仍然有两名外援可以出场,无疑会对比赛的走势产生很大影响。 这一点也是不少球队颇有诟病之处。东莞队主帅戈尔就明确表示:“我觉得三外援(包括一名亚洲外援)政策不是很合理。现在第四节只能派出单外援,那对山西这些有三外援的球队自然会有利。”
姚明也直指:“最应该改变的其实是亚洲外援政策。”他说:“我相信第四节单外援政策会对国内球员成长有一定帮助,但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不去削减亚洲外援?美国外援再怎么锻炼,也不会对我们在亚洲形成威胁。但是亚洲外援不同,他们在一定时期确实为我们联赛带来了吸引力,但是在亚洲赛场也会给我们制造困难,这一点应该更慎重考虑。”
亚洲外援政策此次未做调整,篮管中心也有“苦衷”。过去的几个赛季,有不少球队因为得益于三外援政策而昙花一现,山东和上海都曾因“三外援”政策异军突起,但在之后的赛季又陷入低谷。天津上赛季历史上首次杀入季后赛,也是依靠三外援。如果取消亚洲外援政策,后几名的球队和中上游球队之间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联赛的观赏性要受到影响。但末节单外援政策的初衷又和亚洲外援产生矛盾,孰是孰非,只能等联赛打响之后再去评估。
联赛长远发展尚需治本之策
CBA至今已走过20年。从创立之初到今日,外援已成为联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外援政策的变化翻来覆去,令人颇有微词。2008-2009赛季,曾实行四节八人次的政策,之后调整为四节六人次,并增加了亚洲外援。但中国男篮在亚洲遇到的挑战越来越大,被认为与“联赛锻炼了对手”不无关系。正是在这种左右为难的情况下,不少球队越来越倚仗外援,外援成为市场的重要保障。但本土球员,特别是年轻球员的成长更显单薄。
对一个成熟的联赛来说,外援的作用是锦上添花。如果外援成为联赛的主导力量,的确有必要审视外援政策对联赛发展的杠杆作用。
从职业联赛的市场规律看,对外援做出种种限制似乎并无必要,提升观赏性,得到大众和商家的喜爱追捧是最重要的。但一个联赛最终的发展动力应当植根于本土力量,这是不争的道理。对于发展中的CBA来说,走一条“适合自己现状”的路是必然之选。这正是末节单外援政策最终占据上风的重要原因。
但外援政策无论怎样变动,都只是治标而非治本。中国男篮近年来的一路下滑,根本原因是后备力量青黄不接。至于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是否和外援政策有着百分百的联系,倒也未必。外援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土球员的成长,但青少年培养梯队的布局、基层教练的素质、大学对青少年球员的分流等种种原因叠加在一起,造成了中国篮球难出高水平人才的现状。要改变这一状况,仅从外援这一点入手,显然是不够的。
还有一个例子是八一队。联赛早年叱咤风云的八一队近年来状况始终不佳,难进季后赛的大门。按理说,八一队是唯一使用本土球员的队伍,他们在同外援的对抗中应当成长更快,更有效率,但实际上,八一队也有“断层”之苦。刘玉栋、李楠、张劲松那一拨球员退役后,只剩王治郅支撑局面。这种断层的出现有其他俱乐部在后备人才上冲击的原因,但不能不更多从自身找找原因。
一家篮球专业网站的调查显示,有75%的人对外援政策调整表示支持。近年来篮管中心出台的每项政策,很少有能得到这么高支持率的。中国篮球的窘迫现状,从管理层到球迷都看在眼里,希望有所改观,这是外援政策调整的基础所在。但这种改观不会毕其功于外援政策一役。从市场经营到青少年体系搭建,从俱乐部自身利益到中国篮球大格局,CBA如何形成真正的“命运共同体”,进入良性循环,既需要时间,还需要眼光和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