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务单引导、微课支撑、有效实现课堂翻转,其渗透的是“以生为本,先学后教”的理念,实现的是“个性发展,共同成长”,促进的是课堂教学改革。有效的课堂翻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效的前置学习,前置可以是上课前,也可以是课堂前半部;二是有效的课堂内化。而两者的基础就是自主学习任务和微课,没有自主学习任务的引导,学生的前置学习会迷失方向,没有微课,学生的自主学习将失去有效的支架。怎样有效地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制作能够起到支架作用的微课,就是2013年第十一届NOC活动网络教研团队赛项的重要目标。初中信息技术两个团队(以下分别称为园区十中队、常熟队)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第五章第二节图片的处理”为例做了很好的尝试,也呈现出较多的亮点,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任务驱动与问题引导共存,丰实学习活动
两个团队的设计都能较好地体现“任务驱动,问题引导”的原则,通过有结构、有层次的任务与问题,强化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并以合理的方式呈现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园区十中队设计了“春景变秋景”、“春景变冬景”、“春景变夏景”三个任务,春景怎么能“变”秋景、冬景、夏景呢?以一个“变”字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又以“想”、“思考”等环节提出问题,引导学习与思考;常熟队则用“软件知多少”、“眼力大考验”、“技术初体验”三个环节,以“填空”方式提出问题,以“填空”方式明确任务,检测学生的任务完成。两个团队尽管侧重有所不一,但学习活动设计都较为丰富。
微课资源与要点提示互补,支持自主探究
两个团队的设计中都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支架,一是微课,亦称微视频;二是要点提示。园区十中队提供了“调节图片的色调”、“使用ACDSee9中的效果功能实现对图片的特殊视觉处理”和“夏景制作”的微视频,给学生的操作提供支持,同时还在每一个大环节中,提出了“要点提示”,将各种操作的要点提出来,供学生参考;常熟队则基于Moodel平台嵌入图片处理的相关视频,并呈现大量图片的对比材料,供学生观察与识别,也设计了知识点、技能点与提示等内容,供学生选择学习。这样丰富了学习支架的形式与内容,更满足了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其实,制作微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帮助,学生可以有一个自定进度的学习,即按照自己的步骤、节奏学习,可以暂停、倒退、重播,有利于根据个人情况完成学习任务,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需要视频支持,有能力的学生可能借助教材或教师给出的一点提示就可以解决问题。我想,两个团队可能就是基于这一考虑设计了相关的提示,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更为方便。
技术思维与操作能力并重,促进学生发展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重视操作。在前置学习中怎样呈现学生的操作、考探学生是否操作呢?两个团队都做了很好的思考,园区十中队设计了“作品展示栏”,将学生处理过的图片粘贴出来,方便评价;常熟队则通过填空形式,如“运用软件:________,调节内容:________,调节程度:________”来记录学生的操作过程,引导学生的操作活动,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当然,若将两种方式融合起来,既有过程记录,又有作品展示,学生的操作能更好地检测,效果会更好。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反对机械的操作、为操作而操作,学生既要知道怎样操作,更要明白为什么操作、怎样做得更好,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技术思维。两个团队在此方面都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常熟队要求学生完成“操作练习感悟:请写下自己对图片调整的操作感悟”;创作有主题“火热的七月、飞扬的青春”的图片作品,就是丰富学生体验与感悟,体会图片处理的意义和价值;园区十中队则将“想、看、做、试”贯穿其中,给学生更多的尝试与体验机会。不过,园区十中队侧重了操作,常熟队注重了知识,我们从两个团队的目标设计就可见一斑,为此,在技术价值的探寻上两个团队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另外,两个团队都设计了学生自主学习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感的培养与技能的掌握都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当然,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单设计、微课制作,对两个参赛团队均属首次,其中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我觉得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前置学习的任务不能面面俱有,学习时间与内容安排上都应该合理,才能真正地去实施。例如,园区十中队在所有“做”的环节中,将操作步骤一一罗列,既限制了学生的操作,又会与微课重复,浪费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常熟队“创意大比拼”的任务是好的,但融为四大任务则前置任务量偏大,若以此任务贯穿前置学习始终倒是可取,先在微课的支持下,进行一些尝试性操作,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到内化环节去解决。二是要处理好课堂的内化与前置学习的衔接关系。学习前置后,课堂教学与以往的形式与内容就不一样了,课堂重在解决前置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拓展相关的应用,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能力。两个团队的课堂预告基本能够体现这一思路,但若能用流程图更为详细地表达,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就更明确、更有效。
任务驱动与问题引导共存,丰实学习活动
两个团队的设计都能较好地体现“任务驱动,问题引导”的原则,通过有结构、有层次的任务与问题,强化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并以合理的方式呈现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园区十中队设计了“春景变秋景”、“春景变冬景”、“春景变夏景”三个任务,春景怎么能“变”秋景、冬景、夏景呢?以一个“变”字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又以“想”、“思考”等环节提出问题,引导学习与思考;常熟队则用“软件知多少”、“眼力大考验”、“技术初体验”三个环节,以“填空”方式提出问题,以“填空”方式明确任务,检测学生的任务完成。两个团队尽管侧重有所不一,但学习活动设计都较为丰富。
微课资源与要点提示互补,支持自主探究
两个团队的设计中都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支架,一是微课,亦称微视频;二是要点提示。园区十中队提供了“调节图片的色调”、“使用ACDSee9中的效果功能实现对图片的特殊视觉处理”和“夏景制作”的微视频,给学生的操作提供支持,同时还在每一个大环节中,提出了“要点提示”,将各种操作的要点提出来,供学生参考;常熟队则基于Moodel平台嵌入图片处理的相关视频,并呈现大量图片的对比材料,供学生观察与识别,也设计了知识点、技能点与提示等内容,供学生选择学习。这样丰富了学习支架的形式与内容,更满足了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其实,制作微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帮助,学生可以有一个自定进度的学习,即按照自己的步骤、节奏学习,可以暂停、倒退、重播,有利于根据个人情况完成学习任务,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需要视频支持,有能力的学生可能借助教材或教师给出的一点提示就可以解决问题。我想,两个团队可能就是基于这一考虑设计了相关的提示,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更为方便。
技术思维与操作能力并重,促进学生发展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重视操作。在前置学习中怎样呈现学生的操作、考探学生是否操作呢?两个团队都做了很好的思考,园区十中队设计了“作品展示栏”,将学生处理过的图片粘贴出来,方便评价;常熟队则通过填空形式,如“运用软件:________,调节内容:________,调节程度:________”来记录学生的操作过程,引导学生的操作活动,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当然,若将两种方式融合起来,既有过程记录,又有作品展示,学生的操作能更好地检测,效果会更好。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反对机械的操作、为操作而操作,学生既要知道怎样操作,更要明白为什么操作、怎样做得更好,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技术思维。两个团队在此方面都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常熟队要求学生完成“操作练习感悟:请写下自己对图片调整的操作感悟”;创作有主题“火热的七月、飞扬的青春”的图片作品,就是丰富学生体验与感悟,体会图片处理的意义和价值;园区十中队则将“想、看、做、试”贯穿其中,给学生更多的尝试与体验机会。不过,园区十中队侧重了操作,常熟队注重了知识,我们从两个团队的目标设计就可见一斑,为此,在技术价值的探寻上两个团队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另外,两个团队都设计了学生自主学习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感的培养与技能的掌握都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当然,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单设计、微课制作,对两个参赛团队均属首次,其中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我觉得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前置学习的任务不能面面俱有,学习时间与内容安排上都应该合理,才能真正地去实施。例如,园区十中队在所有“做”的环节中,将操作步骤一一罗列,既限制了学生的操作,又会与微课重复,浪费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常熟队“创意大比拼”的任务是好的,但融为四大任务则前置任务量偏大,若以此任务贯穿前置学习始终倒是可取,先在微课的支持下,进行一些尝试性操作,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到内化环节去解决。二是要处理好课堂的内化与前置学习的衔接关系。学习前置后,课堂教学与以往的形式与内容就不一样了,课堂重在解决前置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拓展相关的应用,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能力。两个团队的课堂预告基本能够体现这一思路,但若能用流程图更为详细地表达,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就更明确、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