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传统记忆与文化基因,并且会通过建筑与景观的物化体现出来,从而彰显出城市的性格、气质、精神等文化的内涵特征,构成文化最具价值的地域性差别与文化多样性的特色。然而,城市建筑与景观地域特征在当代均出现有不同程度的缺失,既有现代化进程中的诸多社会原因,又有许多的人为原因。如何协调现代化的进程,使其地域、空间、文化在建筑与景观设计中突显出标志性,是城市发展符合人文精神的需要。文章结合一定的建筑与景观案例考察对上述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建筑与景观;空间设计;文化因素;建筑案例
“景观(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我们所说的“景观设计”,又被称作为“景观建筑学”,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使其建筑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从而能够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
建筑与景观有着紧密的关联,这种关联犹如实体之于空间一般,是相互依存、相互显现的一体两面。而人们对于建筑以及景观的关系体验必然建立在形态的基础上,是人们对整体形态的综合认知。文章将重点探讨建筑与景观的空间构成关系。
一、建筑与景观的空间设计理念
空间构成在景观设计中,一是指空间维度的组织,二是指限定性空间形体的创造。建筑是景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景观的一个局部,在此意义上看两者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通常,人们习惯将建筑表皮视作景观空间之始,而建筑内部的空间则是一个内在的、不属于景观环境的独立的世界的。因此,建筑内外之隔,又是建筑空间与景观空间的分界。
早期社会,建筑作为从自然界中分隔出来的庇护所,是荒蛮中建立的人工化秩序,多是出于防卫的要求,故从体验的角度来说这时的建筑与景观是相对独立的,如欧洲传统的敦实封闭的砖石建筑。西方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则彻底打破了建筑内外的界限,成为诸多建筑师主动的追求,体现了文艺复兴以来,人们消除了对于未被探索的自然的恐惧,重新唤起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同时,建筑技术的进步使内部空间向外在景观开放,建筑与景观之间达成了更大程度的流通性与连续性。
建筑案例分析: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意大利馆使用了这种新型的建筑材料来建造场馆的外立面。同时利用各种成分的比例变化达到不同透明度的渐变。光线透过不同玻璃质地的透明混凝土照射进来,营造出梦幻的色彩效果,而自然光的射入也可以减少室内灯光的使用,从而节约能源。同时,展馆内外的人们也可以透过“透明水泥”互相看见,以了解室内外的情况固然,透明材料如范斯沃斯住宅中的玻璃取消了内外的视觉上的界限,把室外的景物完全拉入室内,并且对自然气候与景物的变化做出实时的反应,但那是一种即时式的映现,也是一种“忠实”的映现。而在半透明材料的背后,一切都变得影影绰绰,任何外界的变化都以一种更为微妙的方式反映出来,建筑成了一种连续颤动的景象。
透明度的多重性带来了对于空间、结构的多层次表现,为人们创造了丰富而细腻的感官体验。建筑不再表现为理想的或不再是理想的形式,在瞬时而连续的变幻中,建筑被体验为具体的现象,一种身体性的现象。它使我们有可能越来越远离那种风格化的形式,而转向知觉、感性、效果与体验的世界。
二、建筑与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因素考量
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强调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并非循规守旧、拒绝接纳外来先进文化。建筑与景观凸显出的国际化特点,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具有文化的时代标志性。然而经济的一体化与全球的信息化绝非文化的国际同一化。我们需要现代性的时代文化,需要“鸟巢”、“冰砖”那样时尚、智慧的建筑,以及用城市建设的国际化来增强竞争力和吸引力,但更需从城市整体面貌上显示出我们宝贵的文化个性。因为我们有着和别人不同的能够带来民族归宿感、维护感、认知感以及宗教信仰、是非标准、生活方式和习惯认同感的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基因。它是我们生长发展的丰厚营养和前行中不会迷失的经验指引,是我们大有作为并按自己意志选择创造幸福生活的原始动力与精神支持。同时,文化的民族和地域差异性也是构成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是人类共同享受多姿多彩精神生活的源泉,它应与时代文化一同构成国际化概念中魅力城市的主体象征。
建筑案例列举:
城市建筑与景观民族、地域文化的标志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携带城市记忆、承载文化基因的历史人文遗存。如:文化遗址、古建园林、宫廷官邸、宗教建筑、街市宅院、碑塔亭楼、衣食行用等要素;二是当代建筑、景观在空间布局、地形地貌、形态、色彩、功能、构造方法、材料选用、工艺制作、风格样式等方面综合明显体现出的人文和自然地域性特征。城市的标志性识别的形成是一项浩大、长远的文化建设工程,面临众多矛盾冲突及解决问题,需多方面采取有效实施配合方能逐步完成。
三、结语
在建筑空间与景观空间的关系上,空间联系与文化因素是两项重要的考量指标,对于实现建筑工程的结构性与和谐性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文章旨在研究建筑设计与景观关系的基础性上,通过对建筑整体空间结构、文化构成要素等的渗透考量,提出进一步改善、强化既有的景观结构的相关建筑理念。
参考文献
[1] 贾重阳.现代中式景观建筑的艺术性造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
[2] 陈世林.商业性建筑景观动画艺术氛围的营造方法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4.
[3] 徐长兴.文化印迹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复兴研究[D].重庆大学,2014.
关键词:建筑与景观;空间设计;文化因素;建筑案例
“景观(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我们所说的“景观设计”,又被称作为“景观建筑学”,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使其建筑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从而能够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
建筑与景观有着紧密的关联,这种关联犹如实体之于空间一般,是相互依存、相互显现的一体两面。而人们对于建筑以及景观的关系体验必然建立在形态的基础上,是人们对整体形态的综合认知。文章将重点探讨建筑与景观的空间构成关系。
一、建筑与景观的空间设计理念
空间构成在景观设计中,一是指空间维度的组织,二是指限定性空间形体的创造。建筑是景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景观的一个局部,在此意义上看两者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通常,人们习惯将建筑表皮视作景观空间之始,而建筑内部的空间则是一个内在的、不属于景观环境的独立的世界的。因此,建筑内外之隔,又是建筑空间与景观空间的分界。
早期社会,建筑作为从自然界中分隔出来的庇护所,是荒蛮中建立的人工化秩序,多是出于防卫的要求,故从体验的角度来说这时的建筑与景观是相对独立的,如欧洲传统的敦实封闭的砖石建筑。西方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则彻底打破了建筑内外的界限,成为诸多建筑师主动的追求,体现了文艺复兴以来,人们消除了对于未被探索的自然的恐惧,重新唤起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同时,建筑技术的进步使内部空间向外在景观开放,建筑与景观之间达成了更大程度的流通性与连续性。
建筑案例分析: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意大利馆使用了这种新型的建筑材料来建造场馆的外立面。同时利用各种成分的比例变化达到不同透明度的渐变。光线透过不同玻璃质地的透明混凝土照射进来,营造出梦幻的色彩效果,而自然光的射入也可以减少室内灯光的使用,从而节约能源。同时,展馆内外的人们也可以透过“透明水泥”互相看见,以了解室内外的情况固然,透明材料如范斯沃斯住宅中的玻璃取消了内外的视觉上的界限,把室外的景物完全拉入室内,并且对自然气候与景物的变化做出实时的反应,但那是一种即时式的映现,也是一种“忠实”的映现。而在半透明材料的背后,一切都变得影影绰绰,任何外界的变化都以一种更为微妙的方式反映出来,建筑成了一种连续颤动的景象。
透明度的多重性带来了对于空间、结构的多层次表现,为人们创造了丰富而细腻的感官体验。建筑不再表现为理想的或不再是理想的形式,在瞬时而连续的变幻中,建筑被体验为具体的现象,一种身体性的现象。它使我们有可能越来越远离那种风格化的形式,而转向知觉、感性、效果与体验的世界。
二、建筑与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因素考量
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强调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并非循规守旧、拒绝接纳外来先进文化。建筑与景观凸显出的国际化特点,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具有文化的时代标志性。然而经济的一体化与全球的信息化绝非文化的国际同一化。我们需要现代性的时代文化,需要“鸟巢”、“冰砖”那样时尚、智慧的建筑,以及用城市建设的国际化来增强竞争力和吸引力,但更需从城市整体面貌上显示出我们宝贵的文化个性。因为我们有着和别人不同的能够带来民族归宿感、维护感、认知感以及宗教信仰、是非标准、生活方式和习惯认同感的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基因。它是我们生长发展的丰厚营养和前行中不会迷失的经验指引,是我们大有作为并按自己意志选择创造幸福生活的原始动力与精神支持。同时,文化的民族和地域差异性也是构成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是人类共同享受多姿多彩精神生活的源泉,它应与时代文化一同构成国际化概念中魅力城市的主体象征。
建筑案例列举:
城市建筑与景观民族、地域文化的标志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携带城市记忆、承载文化基因的历史人文遗存。如:文化遗址、古建园林、宫廷官邸、宗教建筑、街市宅院、碑塔亭楼、衣食行用等要素;二是当代建筑、景观在空间布局、地形地貌、形态、色彩、功能、构造方法、材料选用、工艺制作、风格样式等方面综合明显体现出的人文和自然地域性特征。城市的标志性识别的形成是一项浩大、长远的文化建设工程,面临众多矛盾冲突及解决问题,需多方面采取有效实施配合方能逐步完成。
三、结语
在建筑空间与景观空间的关系上,空间联系与文化因素是两项重要的考量指标,对于实现建筑工程的结构性与和谐性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文章旨在研究建筑设计与景观关系的基础性上,通过对建筑整体空间结构、文化构成要素等的渗透考量,提出进一步改善、强化既有的景观结构的相关建筑理念。
参考文献
[1] 贾重阳.现代中式景观建筑的艺术性造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
[2] 陈世林.商业性建筑景观动画艺术氛围的营造方法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4.
[3] 徐长兴.文化印迹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复兴研究[D].重庆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