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实现六大转变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wlqw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国以来我国规模最大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广大的农村中小学即将全面展开。本次改革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要求,将有力推动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步伐,给我国农村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农村中小学教师面临新课程改革,要认真领悟新课程思想,树立全新教育理念,敢于实践,勇于探索,走向新课改,推动新课改。笔者认为:在其教学活动中,应实现六大转变。
  
  一、从注重知识的单向灌输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
  
  教学实践活动的本质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活动,是师生在特殊的教育情境中的自主探究活动,学生在这个环境中,面对各种信息刺激,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寻找有效增长,从而构建个性意义的自己。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应注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力求使不同层面,具有不同经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做到“以生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面对权威的教材和“整齐划一”的学生群体进行着机械的知识灌输,什么东西要掌握,什么东西要记忆,已经不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根本谈不上进行创新实践能力、收集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能力等诸多素质的培养提高,严重忽视了学生的潜能发展。这种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的现状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彻底地转变观念,凸现主体,教学活动要从注重知识的单向灌输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
  
  二、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实现学生从“边缘”进入“中心”的转变
  
  长期以来,学生被看作是教育活动所塑造和加工的对象,教师的教学活动是目标控制下的一系列程序化的机械运行,学生被无形地边缘化,学什么,怎样学已被教师所制约,教师是课堂的中心。这种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使他们对于知识的索求欲望渐渐萎缩,极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比如,在中学历史课教学活动中,教师过多地对史实、背景、原因、条件等知识的讲解、分析,使学生无瑕自主地去动脑,辩证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基于此,学习就不再是学生自主的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亦只是面对教材的独白。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现,要求教者正视学生个性的差别,正视学生发展的不平衡,充分研究学生,正确确定教法,引导学生建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地从“边缘”回归“中心”,找回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
  
  三、教学活动应从只看重结果向更要看重过程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者往往只看重教学的结果,求成心切,忽略了知识的来龙去脉,从根本上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生成过程,学生只会利用老师交待的结论与方法去一遍又一遍地做练习题。如此做法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潜在能力,从本质上降低了教学质量。如中学数学课教学,传统的教法中,教者往往只注重结论的得出,而对“怎样得出”这一逻辑思维过程较为淡化,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记住了公式、定理等结论性的知识,再利用老师交待的方法作大量的练习,这样,教学目的是否达到了呢?新课程关心的不只是结果,它把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强调和阐释,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一定要把重点放在“过程与方法”上,师生通过对话与交流,积极地思维,使知识的生成过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增长知识,发展能力。
  
  四、要从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向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模式转变
  
  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的,“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面对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群体,教者总是采用一贯的、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真正的因材因人施教只是作了些表面性的工作,这就不可能使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发展是建立在各自个性基础之上的不同向、不同量发展,不是按统一要求尺度的平均发展。为使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潜心钻研教学的材料,并致力于学生个性差异的研究,从而找准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形成灵活多样的个性化教学模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面对这一艰苦劳动,只要善于研究,善于与学生交流,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一定能够形成。
  
  五、对教学活动的评价要从“甄别”向“发展”转变
  
  对教学活动的评价,教师和学生都十分关注。现行的教学评价是通过考试成绩来检验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分数”定优劣,这种评价是终结性的评价,是一种面向过去的评价,是对教师和学生做的一次“甄别”。用这种方式评价学生,只重视了结果,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对学生评价时,要立足现在,面向未来,不以“分数”定优劣,不把“分数”作为评选模范的唯一依据,切实实施面向未来的发展性评价方式,重视差异,谋求发展。一所县城中学在学生评价与奖励方面,曾设了一个奖项:在××方面有所发展的×××同学。其实,这个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不高,关键是他在其他一些方面较原来有了较大提高。这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与喜悦,也将鼓励他今后有更大的发展,这种做法理念新,有推广价值。
  对学生的评价要采用多种方法,系统地收集关于学生的理解力与其他智力的发展信息,找准成长点和成长量,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个亮点,及时点评与激励,以达到促其发展之目的。
  
  六、潜心钻研,实现备课形式的根本性转变
  
  “备课”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备课的结果是要形成有效的教学活动的行动方案。传统的备课工作占去了教师大量的时间,耗费了大量的精力,教师未上课而疲惫,教学效益低下。新课程要力戒传统的备课形式,克服繁冗而拖沓的教案书写,进行有效备课。首先,备课的目标要明确,要在如何实现三维目标上下工夫,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注重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注重多边交流与对话活动的设计;其次,备课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克服一个人苦思冥想,克服照搬照抄,克服繁杂而冗长,克服“背课”现象,从根本上把教师从备课中解放出来。不同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备课方法,对不同能力水平的教师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或活页教案,或点批点注等;第三,备课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备课”,“备学生的生活”,进行“心备”;第四,备课内容要体现学生特点,不同个性,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法,这是十分重要的。
  
其他文献
情趣是生活中的“调味品”。当心中存有一份情趣时,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彩,平凡的“日子”就会更加亮丽。每一份情趣,给自己的都是一份独特的享受。  读书是一种情趣,休闲之时泡一杯清茶,随意翻开一本书,就如同与一知己围炉夜话,其乐融融。此时既可以与李太白同饮,邀巴尔扎克谈心,也可以让李清照和斯陀老人冲破时空的界限,翩然成为座上宾。读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崇尚。若能以一种平常心,用一种散淡的心情
期刊
有位校长跟我开玩笑说:“你退休了,我们就轻松了。”年轻的老师说:“认识你太迟了。”单位有人说:“我生怕没活干。”真的,再过两个月,我就退休了。我想说的话是:“教研员要当之无愧。”  服务、指导、研究是教研员的三大职能,说具体一点,教研员应是教师专业的引领者和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者,是教师专业的发展的伙伴,其职责在于帮助年轻教师走向成熟,年长教师走向风格,骨干教师走向审美。从这个意义上说,教研员是教育行
期刊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全面铺开,全国自下而上正轰轰烈烈地开展,犹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改革以崭新的理念撞击着传统教育的方方面面。许多教师都自觉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注重教学中自己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努力探索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新形式。但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针对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做一些透视。    一、听之任之,放之过度    
期刊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工作以来,我一直在努力探索这一奥秘。特别是对后进生,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因为我明白,造成他们后进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转化他们的方法却只有一个,那就是——爱。    一、用爱打开他们的心扉    1999年第一次踏上讲台,我就发现学生小A“与众不同”:目光里透着看穿一切的冷漠,自我介绍是“差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智
期刊
一、目前我国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和特征    中国现有农村劳动力4.9亿,其中乡镇企业吸纳约1.3亿人,跨地区流动的农民工约有1亿人。按照不同的计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中国农村约有1.1亿个到近2亿个处于隐性失业或不充分就业状况的剩余劳动力。当前,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靠非农业收入,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收入的增长。2000年~2002年,农民收入的增量中47.8%来自于外出打工。  农村剩余
期刊
根据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思想,从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目标维度构建评价体系,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现就新课程综合评价浅议如下:    一、评价理念    1. 评价内容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及理念,要符合各地各学校教育教学实际,评价内容不宜过于复杂、繁琐,要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力求务实。  2. 评价要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
期刊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改革传统的教育理念,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积极创设情境,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互动的基础上平等参与课堂活动,真正构建思想交流和心灵沟通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摆在每位教育者面前的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不光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高尚的敬业精神、敏锐的分析应变能力,还要把握新理念,掌握一定的交往与合作的技术。切实转换师生角色,这也是非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从课程目标、内容等方面要求达到这样一个目标——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关注科学、关注知识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培养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我浅显的认为,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幸
期刊
最近,学校里接连发生了几起学生违纪事件,其中有一个学生因偷窃别人的随身听被抓获而在德育处停课做检讨,并通知其家长到学校配合教育。当家长蓬头垢面、衣裳褴褛地站在办公室门口时,我的心底不禁一阵酸楚。再看看他的孩子,一头长发,一身时装,颈脖子上还挂着个护身符,一身都市时尚青年的装束,真让人难以想象这两人会是一对父子。当家长知道孩子所犯的错误后显得非常气愤和激动,不禁走过去责问孩子。没想到这位学生竟对他的
期刊
如今,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处在积极实施之中。新课程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最终把学生培养成能运用科学知识服务于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组织地激发和引导,经过自探、自悟、自得,从而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实现自我身心连续不断的积极变化,促使学生独立而稳健的思维品质和能力的养成。但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新课程理念,应处理好以下几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