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高度重视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和张高丽副总理分别做出重要批示指示,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培育发展特色小镇和小城镇,适应四化同步的时代潮流,搭建城乡优势整合的新载体、城乡创业创新的新平台、城乡要素交流的新机制,有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动能转换,有利于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小城镇承载着大梦想,抓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大有可為。抓好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关键是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机制,着力培育供给侧小镇经济,防止“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努力走出一条特色鲜明、产城融合、惠及群众的新型小城镇之路。
一、坚持因地制宜,防止一哄而上
城镇化有其自身发展规律,推进新型城镇化要积极稳妥,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条件,如块状经济特征明显、专业化产业集群基础扎实、信息经济发达、民间资本充裕、创业创新氛围浓厚等,同时也面临着空间资源有限、传统产业亟待转型升级等压力,基于此,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着眼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破传统行政区划单元意义上的小城镇范畴,用最小空间资源达到生产力最优化布局,实现了创新性供给与个性化需求有效对接。重庆、吉林、河南、四川、贵州等地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以建制镇为基础开展了多种类型的探索,也都很有地方特色和生命力。各地的探索实践,既体现了不同地区的个性化和差异性,也充分体现了产业形态特色鲜明、城镇环境美丽宜居、服务设施便捷完善、文化底蕴浓郁深厚、体制机制新颖灵活的共性目标。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各具特色和优势。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一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遵循规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学习借鉴浙江等地的经验,关键要学理念方法、学内涵实质、学创新精神,切不可照搬照抄、“东施效颦”,脱离本地实际,搞成空中楼阁;切不可一哄而上、遍地开花,违背客观规律,造成资源浪费;更不能变相搞房地产开发,演变为新一轮的造城运动。
二、坚持产业建镇,防止千镇一面
产业是小城镇的生命力。坚持产业建镇,就是要根据区域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挖掘本地最有基础、最具潜力、最能成长的特色产业,打造出具有持续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独特产业生态,使每个特色小镇和小城镇都有一个特色主导产业,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特色产业内涵丰富多样,不仅仅是制造业,旅游休闲、教育培训、健康养生、商贸物流等都可以作为特色产业来塑造,这些面向新需求的新兴产业更有竞争力,要推动传统产业腾笼换鸟、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要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如美国格林尼治小镇、瑞士达沃斯小镇、英国温莎小镇等的成功经验,有条件的小城镇特别是位于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周边的小城镇,要积极吸引高端要素集聚,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成为知名的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还要做足“双创”文章。小城镇创业创新成本低、进入门槛低、各项束缚少,更容易打造成为“双创”的有效平台和载体。要围绕面向大众、服务小微企业,鼓励有条件的小城镇通过校企合作、产研融合、产教融合,对接大城市创新资源,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构建富有吸引力的创业创新生态圈,提高资本、技术、创业者、孵化器等发展要素资源聚合度,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提升特色小镇和小城镇的活力、竞争力和吸引力,集聚人口、安居乐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以人为本,防止形象工程
发展特色小镇和小城镇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便捷的基础设施、完善的公共服务、宜居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文化魅力,是人民群众对城镇生活的新期待,也是小城镇集聚生产要素和产业的潜力所在。建设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和小城镇,需要围绕完善城镇功能,加快补齐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三块短板,使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推进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切忌搞形象工程,避免大拆大建、破坏生态环境、割断历史文脉、抬高农民进城门槛和创新创业成本。
要按照适度超前、综合配套、集约利用的原则,加强城镇道路、供水、供电、通信、污水垃圾处理、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提升特色小镇和小城镇的功能和承载能力。要推动公共服务从按行政等级配置向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转变,根据城镇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布局,统筹布局建设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文化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大力提高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让小镇居民享受到更有质量的公共服务。镇区人口10万以上的特大镇可按同等规模城市标准配置教育和医疗资源。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有机协调城镇内外绿地、河湖、林地、耕地,保护城镇特色景观资源,构建生态网络,推动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互促共融、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有机结合,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美环境。要保护独特风貌、挖掘文化内涵、彰显乡愁特色,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小镇。
四、坚持市场主导,防止政府大包大揽
推进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使之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成为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要依托市场“无形之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摒弃“政府大包大揽”,不堆财政资金“盆景”。要坚持市场主导,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企业家创造力,能够由企业投资就由企业投资,为民间资本留出多样性、差异性的发展空间。探索实行市场化运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城镇建设运营和管理。对于特色产业的发展,应更多地交给市场主体来作决策,政府要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不能过多干预。
要用好政府的“有形之手”,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政策、提供公共服务、营造制度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制定特色小镇规划,明确发展边界,合理有效利用空间,实现精明发展。体制机制不顺是制约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发展的主要瓶颈,要重点围绕挖掘内生动力、释放发展活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要努力在营造特色小镇发展的软环境、最大限度降低发展成本、激发创新创业上下功夫。要强化扩权赋能,推动具备条件的特大镇有序设市。要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模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在充分保护好进城农民各类相关权益的基础上,健全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制度和平台,盘活集体建设用地,促进城乡资源高效配置。
培育特色小镇和小城镇是一篇很有意义的大文章,我们要以这次会议为契机,把建设特色小镇和小城镇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奋力开创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发展新局面,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站在新起点、取得新进展做出新贡献!
〔本文为作者在特色小(城)镇建设经验交流会上的总结讲话,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一、坚持因地制宜,防止一哄而上
城镇化有其自身发展规律,推进新型城镇化要积极稳妥,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条件,如块状经济特征明显、专业化产业集群基础扎实、信息经济发达、民间资本充裕、创业创新氛围浓厚等,同时也面临着空间资源有限、传统产业亟待转型升级等压力,基于此,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着眼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破传统行政区划单元意义上的小城镇范畴,用最小空间资源达到生产力最优化布局,实现了创新性供给与个性化需求有效对接。重庆、吉林、河南、四川、贵州等地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以建制镇为基础开展了多种类型的探索,也都很有地方特色和生命力。各地的探索实践,既体现了不同地区的个性化和差异性,也充分体现了产业形态特色鲜明、城镇环境美丽宜居、服务设施便捷完善、文化底蕴浓郁深厚、体制机制新颖灵活的共性目标。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各具特色和优势。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一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遵循规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学习借鉴浙江等地的经验,关键要学理念方法、学内涵实质、学创新精神,切不可照搬照抄、“东施效颦”,脱离本地实际,搞成空中楼阁;切不可一哄而上、遍地开花,违背客观规律,造成资源浪费;更不能变相搞房地产开发,演变为新一轮的造城运动。
二、坚持产业建镇,防止千镇一面
产业是小城镇的生命力。坚持产业建镇,就是要根据区域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挖掘本地最有基础、最具潜力、最能成长的特色产业,打造出具有持续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独特产业生态,使每个特色小镇和小城镇都有一个特色主导产业,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特色产业内涵丰富多样,不仅仅是制造业,旅游休闲、教育培训、健康养生、商贸物流等都可以作为特色产业来塑造,这些面向新需求的新兴产业更有竞争力,要推动传统产业腾笼换鸟、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要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如美国格林尼治小镇、瑞士达沃斯小镇、英国温莎小镇等的成功经验,有条件的小城镇特别是位于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周边的小城镇,要积极吸引高端要素集聚,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成为知名的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还要做足“双创”文章。小城镇创业创新成本低、进入门槛低、各项束缚少,更容易打造成为“双创”的有效平台和载体。要围绕面向大众、服务小微企业,鼓励有条件的小城镇通过校企合作、产研融合、产教融合,对接大城市创新资源,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构建富有吸引力的创业创新生态圈,提高资本、技术、创业者、孵化器等发展要素资源聚合度,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提升特色小镇和小城镇的活力、竞争力和吸引力,集聚人口、安居乐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以人为本,防止形象工程
发展特色小镇和小城镇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便捷的基础设施、完善的公共服务、宜居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文化魅力,是人民群众对城镇生活的新期待,也是小城镇集聚生产要素和产业的潜力所在。建设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和小城镇,需要围绕完善城镇功能,加快补齐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三块短板,使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推进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切忌搞形象工程,避免大拆大建、破坏生态环境、割断历史文脉、抬高农民进城门槛和创新创业成本。
要按照适度超前、综合配套、集约利用的原则,加强城镇道路、供水、供电、通信、污水垃圾处理、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提升特色小镇和小城镇的功能和承载能力。要推动公共服务从按行政等级配置向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转变,根据城镇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布局,统筹布局建设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文化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大力提高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让小镇居民享受到更有质量的公共服务。镇区人口10万以上的特大镇可按同等规模城市标准配置教育和医疗资源。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有机协调城镇内外绿地、河湖、林地、耕地,保护城镇特色景观资源,构建生态网络,推动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互促共融、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有机结合,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美环境。要保护独特风貌、挖掘文化内涵、彰显乡愁特色,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小镇。
四、坚持市场主导,防止政府大包大揽
推进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使之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成为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要依托市场“无形之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摒弃“政府大包大揽”,不堆财政资金“盆景”。要坚持市场主导,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企业家创造力,能够由企业投资就由企业投资,为民间资本留出多样性、差异性的发展空间。探索实行市场化运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城镇建设运营和管理。对于特色产业的发展,应更多地交给市场主体来作决策,政府要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不能过多干预。
要用好政府的“有形之手”,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政策、提供公共服务、营造制度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制定特色小镇规划,明确发展边界,合理有效利用空间,实现精明发展。体制机制不顺是制约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发展的主要瓶颈,要重点围绕挖掘内生动力、释放发展活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要努力在营造特色小镇发展的软环境、最大限度降低发展成本、激发创新创业上下功夫。要强化扩权赋能,推动具备条件的特大镇有序设市。要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模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在充分保护好进城农民各类相关权益的基础上,健全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制度和平台,盘活集体建设用地,促进城乡资源高效配置。
培育特色小镇和小城镇是一篇很有意义的大文章,我们要以这次会议为契机,把建设特色小镇和小城镇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奋力开创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发展新局面,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站在新起点、取得新进展做出新贡献!
〔本文为作者在特色小(城)镇建设经验交流会上的总结讲话,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