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碗面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it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常懊恼的是,这几年胃口忽然不灵光了,觉得好胃口比好食物难得。年轻时为了吃口正宗的水煮鱼,组织人冒着夜雪赶往七圣路的红京鱼餐馆,从北京的各城区出发,不乏边远郊区。我手机快打成一颗焦炭:统筹调度有车的接没车的,安排离得近的先跑去占座,为打折七拐八弯找关系套近乎,用尽了毕生智慧。最终大伙儿克服千辛万苦在店里聚齐,相拥相看,幸福激动到几乎流泪,与易北河会师好有一比。此刻只一人不肯入戏,是那先跑来占座的,他押着店伙把油烟腾腾的鱼锅上桌,随即大叫道:“瞧哥们儿这点儿掐的!”——掐得精湛,现在想起来都要喝彩。
  年轻时,真的,为了口好吃的,什么干不出来。现在说起美味,往往是沉浸在回忆里。沉浸得久了,一些根本算不上珍馐美馔、既不出名也不出奇,只能称之为“吃的”的吃的,也显露出鲜味,这绝不是我主观上添油加醋把它们硬说成美味,而是人到中年,终于懂点事了,才意识到它们本就是生活的美味。
  它们是三碗面,是1988年成都市提督街上的一碗素椒雜酱面,1995年北京市白石桥路居民区里的一碗打卤面,1999年上海市闵行区罗阳一村汪先生家的一碗乳腐排骨面。

第一碗 素椒杂酱面


  我们成都的面,名堂多。上世纪80年代名堂更多,因为高档一点的川菜馆毕竟少,寻常也吃不起,所以满街争奇斗艳的都是面馆。然而我也只有看着的份儿,家里不许我“在街上乱吃东西”。我家掌勺的一个我爸一个我外公,他们是上海人和江苏人,平常烹饪无非清炒红烧,我以为世间滋味不过咸甜而已。直到初中快毕业时,情形突变,我开始怀疑他们的权威,不耐烦他们的劝导,进入了叛逆期。其中最强烈的叛逆的形式,就是我竟跑去提督街“乱吃东西”。
  那是1988年初春的一个星期六,我和最要好的同学约了下午去春熙路逛书摊。我们骑着车,淋着绵绵细雨,在街上晃荡。青黑屋瓦上腾着袅袅烟气,悬铃木的绒球在枝梢轻摇。提督街上人很多,很热闹,但热闹只有一人高,到半空就凄冷了。不知怎么就坐进一家面馆,面上来了我才想起家规,却哪里顾得上。素椒杂酱面,同学替我点的。
  店是哪家店,同学说了些啥我统统不记得了,只有一帧画面仍然清清楚楚——面。
  这是一碗英挺健硕的面,因为全体起立着,而且不依不靠,傲然居中。我是吃海派汤面长大的,我家的面年迈无力,都仰卧在汤汁中,如果不是碗盏限制,不知要坍塌流淌到何处,要它们起身则需筷子反复搀扶纠缠,一路上断的、溜的、逃回汤里的不计其数。相比之下,素椒杂酱面可谓青春峭拔,筷子一去便踊跃跟上,途中也绝不拖泥带水,没有一根畏缩打退堂鼓的。
  我刚猴急要进嘴,同学说你得先拌开啊,我才明白要将表层的芽菜肉末打压下去,同时将碗底的红油麻酱提拔上来。不得了,裹了油酱沾着肉末,这面简直好吃得叫人发傻,我至今记得那一刻仿佛耳也聋了眼也瞎了。
  现在回忆,好吃虽然首先是味道,但背后的支持者还是质感。素椒杂酱面最出色的是面体的干湿度,因为味道不仰仗汤汁,须由面体一力承担,所以讲究干里透湿,似湿而干,面到味儿到。上品的表现是吃完之后碗底只有残油,要有汤汁就露怯了。
  现在细想想忽然惊觉,到底是先起叛逆之心再故意违拗他们跑去“乱吃东西”,还是某日意外“乱吃东西”之后才陡生叛逆之心?——不敢说,然而世上本没有什么意外,花椒油海椒油流进我的血管,那是命里注定的,我今生叛逆,大概恰恰始于一碗素椒杂酱面。

第二碗 打卤面


  总觉得上世纪90年代是北京最美的辰光,我甚至不太记得那些年凛冽的朔风,拮据的生计,只觉得那时长年都是春末,惠风和畅,我的生活像杨树叶子一样波光粼粼。
  唯有一个尴尬的愁怨,总饿。
  刚毕业那会儿一直没有像样的收入供自己嚼吃好的,即使那时物价并不很高,大概还是与中低档餐馆气味不投,高档的那些我又不得入内。早先尤其吃不了北京的面,既不明白打卤的选材,鸡蛋、木耳、黄花、肉丁,为什么会是它们,也不明白它们四位怎么能成为一个共同体,酱油勾芡提供的逻辑并不坚挺。
  但后来竟然爱吃了,一举推翻了之前的不以为然。
  那是1995年初夏,我即将毕业。有天去拜访我爸的一个朋友,他刚刚兴办了一家影视传媒公司,这位叔叔据说已经“腾”地发起来了。我到时已近中午,叔叔虽然热情,但推说抽不开身带我去吃饭,特意叫来他的财务,是个小伙子,叫他带我去吃饭,指着我跟他说:“这就是。”又向我挤眼道,“小邢是我这儿的青年才俊,北京男孩儿,你们好好谈谈。”我忽然明白为什么家里打发我过来看望叔叔了,原来是个相亲的局。只见叔叔掏出钱包,抽出一大叠钱,半转过去用身子略挡一挡,塞到小邢手里。小邢万般推辞不得只好接了。“去新世纪,龙虾……东星斑……”叔叔低声叮嘱,管得很细。嘿嘿,龙虾、东星斑。我想。
  去新世纪酒店出门该往西,我们却往南,小邢领的路,我跟着他进了居民区。
  “我带你去吃打卤面,面是现抻的,卤做得也地道,这家老北京特正。”
  我想质问龙虾东星斑是你什么人,你凭什么护着不让我吃,终究不敢,恨恨忍下一口气。这小子太阴了,吞他老板的钱。我们顶着烈日走了三幢楼,只见一家家庭式小餐馆门窗紧闭,原来“冷气开放”。我对他印象很坏,气得更饿了,决定撕破脸跟他大吃一顿。
  打卤面这东西有个奇趣,一旦你放下成见,放下姿态,决定呼儿嗨哟大吃一顿,就立刻成为美味。鸡蛋和酱油是一对儿,酱油微微渗入鸡蛋时会结合出一种浓香,钝而厚,像一户殷实人家发出的亲善和美的气息;黄花和木耳是一对儿,滋味古朴沉郁,仿佛青梅竹马,从小一起在林子里玩儿,风餐露宿,男狩女织,过着天人合一的生活;肉丁落了单,但它是肉丁啊,吃起来如夜穹星辰一闪一闪亮晶晶。最好的是勾芡,谁说“勾芡提供的逻辑并不坚挺”?芡汁微妙的黏和稠,对面条形成软性的束缚,虽然婆婆妈妈,但果然一片至诚“都是为了你好”。   我才不管,我发出了呼噜呼噜的巨响,并且要求他追资两元又给我加了一勺儿卤。
  我当天晚上就接到了叔叔的电话,一再道歉,说压根不知道小邢在外地有女朋友,小邢一直没敢说。“不过真是好小伙子,”叔叔叹息道,“我给他的两千一分没花全还我了!自己掏钱请你吃的面。”

第三碗 乳腐排骨面


  第三碗面讲出来脸红,因为既不是花钱买的,也不是做客被请的,而是不请自去、赖在人家家不走,赖到饭点儿,赖到人家主人扛不住了,不得不拿出来与我分享的私房面。——这碗嗟来之食好吃死了。
  毕业后第二年我入行做纪录片。1999年隆冬在上海出差,拍摄一家国有杂志社改革用工制度的故事。从所谓大锅饭、铁饭碗改为按劳分配的劳动合同制,这对很多职工是一大挑战,办公室里整天都风传着坏消息,有人会降职,有人会降薪,有人会被退回老公司,有人会被开除。那个冬天人人自危。我们拍到一个中年编辑汪先生,老是脱岗,上班时每每神秘失踪,总经理已经打听到他在外面接私活儿,决定就从他下手,炒第一条鱿鱼。
  我们拍到了这一切,基本已经算是掌握着决定性的消息,能决定汪先生的命运。但不能告诉他,因为自有严明的纪律。可我实在同情他,我从另外的消息源得知,他太需要钱了,因为太太怀孕期间收入极低,偏偏又有流产先兆,安胎需要营养需要很多物质的保障。他不得不打两份工。我决定在片子里呈现他的处境。
  星期天午后我和摄影师搭档一起跑去他在郊区的家,请求他允许拍摄他们真实的生活,以及亲口描述他的困难。但他说:“弗要,像啥呃样子。”死倔。我们也倔,就不走,坐在他家的小板凳上苦劝,嗓子都说劈了。到晚上七点,天早已黑透,我们就那么坐在那儿沉默着。忽然他从厨房出来,端出两个大碗放到茶几上,脸并不朝我,说:“面条,自家弄呃,吃一眼眼伐。”转身回厨房了。我眺望过去,他站在灶台边,就着锅也在吃面,誓死不与我们一同吃。
  我们这时也顾不上要脸了,反正下午两点以后就没脸了。摄影师先动,筷子刚进碗,惊喜道:“红排骨!”我算粗略懂一点烹饪,认出这是乳腐的酱汁烧出来的排骨,烧得不深,因为渗透浅薄,排骨只有表层肉是红馥馥的,稍靠里面仍是肉的本色,软骨更雪白莹润。这是很聪慧的烧法,省时省力,门槛只有一个,对火候的把握,毕竟排骨易老,腐汁不留神就过咸,整体失去清甜、轻盈也就是几分钟的大意。得守在那里烧。
  面固然是普通的银丝挂面,但并不是直接就用排骨的乳腐汁调味,还加了油盐味精等,大概是怕过淡显出“面腥气”。并没有加香葱,按理阳春面一类是有零星葱末的,但这料应不是疏漏,我想象乳腐汁与葱多少有点“犯冲”,不能加。
  我们的碗里还各有一大丛绿叶子菜,上海俗称小棠菜,也就是矮青菜,冬季经霜后泛出甜味,配面吃比菠菜、塌棵菜、黄芽菜都好。
  就在我们死皮赖脸枯坐客厅时,他为我们烹制了这样一碗面,精耕细作饱含匠心。
  我平常吃面不太积极的,但这一碗我先滗干汤汁喝掉,又剔下骨头嚼了,又面裹着肉,菜裹着面,最后吃净了。
  很多年以后,汪先生夫妇到北京出差,约我见面,告诉我他们现在过得很好,开了自己的小公司,生意接不完。另外竟然說,谢谢我们当初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跑去帮忙,虽然好像也没帮上,但他们心里明白的。
  聊着聊着我们叫的意面上来了,红彤彤的一大盘。
  “哪能?好喫伐啦?”汪先生问。
  我笑道:“比乳腐排骨面差远了。”
其他文献
一场场夏雨,让我记忆犹新。  起先,是一道闪电像树枝一样闪现,然后是隆隆的雷声划过纯净的天空,在平原之上,仿佛有一颗颗子弹落在空旷的原野上爆炸。  这征服心灵、让人敬畏的雷声,让人们在雄伟壮阔的景致之中感到自己如此渺小,如此无助。怎能不被这突如其来的雷声的威严所鼓舞,被世界的豪爽所震撼,以及被吸引呢!  狂风一路奔跑,庄稼和树木在它的脚底下,几乎都是顺从它的旨意,从田野涌向村庄,像一个送信人,告之
期刊
高楼上住着寂寞,只能看晚霞听车跑,雨声听不到,蛐蛐爬不上来,接不着地气,顿觉两手空空,还是下楼奔书店耕稼去,安置自家心灵要紧。01  从书店出来,心情明显好。八点的夜色撩着城市,说不上是阴天还是雾霾,看不见月亮星星,并入人流车流,步履散漫亦有被催促之感,忽有新剪的草香隔开迷茫,草香就是我才泡的书香,蛐蛐一声叫,书里的风月即刻走将出来!  万象城的西西弗书店,可以站在架前随意翻书,歇在冷气静谧的咖啡
期刊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唐) 杜牧《秋夕》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 (唐)林杰《乞巧》  雙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 (南宋) 范成大 《鹊桥仙·七夕》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 (北宋)苏轼《鹊桥仙·七夕》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 (唐)孟浩然《他乡七夕》
期刊
一句拖着长腔的道白  惊醒满台的风声雨声  唏嘘,沿着灯光游走  水袖飘飘  跌宕一曲清音絕唱  翻开旧时光  久远的章节,在一场花事里  泪落纷纷  旧的江山,新的美人  历史,只一个莲步  已千回百转  掬一捧光阴疗伤  这红尘,是非恩怨  谁能说得清  一声慢板  岁月,打马而过
期刊
拚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晏几道  “拚”这个字不仔细看还以为是“拼”字。其实,“拚”有三种读音:【pīn】【pàn】【fān】。读【pīn】时,通“拼”。读【fān】时,通“翻”。在这首诗里读【pàn】,意为舍弃、不顾惜的意思。醅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白居易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 杜甫  醅【pēi】,意为没滤过的酒,读一声不读二声!浪  
期刊
于海斌 男,汉族,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中级教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呼和浩特市名师工作室“教学能手”,呼和浩特教育系统优秀班主任,第十六、十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写作指导特等奖,第四届全国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展评优秀课例评比一等奖,内蒙古自治区2016年中小学录像课评审活动一等奖,呼和浩特市中小学优质课评选一等奖获得者。  人们有个共同的理解,即大学在昨天是人们求取功名
期刊
“斑马,斑马,你不要睡着啦;斑马,斑马,你睡吧睡吧……”  斑马:“你到底要我怎样?!”  “你嘴角向下的时候很美,就像安河桥下清澈的水。”  “嘴角向下是什么鬼?而且你知道安河橋下的水有多浑浊吗?”  “你嘴角向下的时候很美,就像安河桥下清澈的水。”  “嘴角向下是什么鬼?而且你知道安河桥下的水有多浑浊吗?”  “你一般挎什么牌子的包,穿什么牌子的衣服?”  “我曾经挎(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
期刊
以隐忍的情节消弭海拔  所遇之人  半俗,半仙  进山的,头发由前往后梳理  像山下的流水  一丝不苟,倒流至山巅  出山的,从上往下披挂  發丝覆盖额头  能不露眉眼,就不露眉眼
期刊
陆有富 文学博士,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文学院,师从叶嘉莹先生。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出版著作3部,发表旧体诗词多篇,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国家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各一项。“国学基本教材”编委、“中华经典资源库”讲解专家,入选内蒙古高校“青年科技英才”计划
期刊
他时常梦见自己金戈铁马的岁月,梦景清晰如一首诗、一个古人,感觉竟像相识很久的知己,似乎就在眼前,又似乎相距甚远……  他一个人在一堵在风中摇摇欲坠的墙外,坐着喝茶。同一泡茶,第一泡苦涩,第二泡甘香,第三泡浓沉,第四泡清冽,第五泡清淡。他知道,再好的茶,过了第五泡便失去滋味了。他想到自己的人生,青涩的少年、香醇的青年、沉重的中年、烈士暮老渐失人生之味的老年。他回想自己的戎马一生,那呼喊似乎还在凄厉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