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郝玉芳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gmeng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母亲九十岁寿辰那天,母亲的堂屋里萦绕着《祝你生日快乐》的音乐,挤满了人。大家吵吵嚷嚷,有的喊妈妈,有的喊奶奶,有的喊姥姥,有的捧着鲜花,有的举着蛋糕……
  我是从外地赶回来参加母亲生日聚会的。母亲躺在床上,身着生日礼服,虽蜷缩着身子,但经三妹凤英梳洗打扮过一番,比平素还是略显精神一些。但看着老人眼睑下垂,略显浮肿,满是沧桑的面颊,听着她吐字不清的语音,心里顿感无比酸楚。九十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瞬间,但对于母亲这样一个普通的良家妇女来说,却是漫长的将近一个世纪的生活磨砺,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其间,她老人家承受了多少人生的酸甜苦辣,又见证了多少人世间的生离死别!望着眼前衰弱垂老的母亲,回想着她年轻时的容貌身影,我记忆的闸门缓缓打开……
  苦中磨砺 托付终身
  母亲名叫郝玉芳,乳名列英。1927年阴历11月24日,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下曲镇下曲村一个农民家庭。其父郝贵林,目不识丁,是传统的农家汉子。早年喜欢喂养大牲口(牛、马、骡),爱摆弄铁轱辘车子,常赶着大车拉煤送炭,贩草贩粮,却不料50多岁时因患脑中风偏瘫,从此拄上拐棍,行走不便。其母赵女则,是典型的农家妇女,朴实善良,节衣缩食,勤俭一生,被人们称作“仔细吝啬婆婆”。老俩口膝下无子,就玉芳一个独生女儿,一家子相依为命,苦熬度日。我母亲虽相貌平常,但自幼心灵手巧,精干利落,除了帮其母干家务外,还做的一手好针线活儿。母亲的外祖家在文水县北张乡南张村,她常去舅舅家住。后经人介绍,把她许给了这个村阎八牛家二儿子阎夺奎,就是我的父亲。父亲前妻因患肺病早逝,无留子嗣。虽然母亲比父亲小十七岁,父亲又是再婚,但父亲身材魁梧,相貌堂堂,白净的脸上嵌着一双大眼,本村人说,此人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有福人之相。所以母亲对父亲一见钟情,认准他是一条汉子,可把终身托付于他,于是欣然做了续弦。父亲因家境贫寒,十四岁离家学艺,落户介休义安村,以做木艺活为生,当时在介休已立住脚,开着魁字号“同心昌”木厂,十里八乡颇有名气,因他乳名叫二只,人称他“二掌柜”。父母完婚后,在文水南张村又住了一年,1945年日本人投降后,母亲才离开养育她的父母和故土,跟随父亲到介休县义安镇义安村安家落户,开始了他们的异乡生活。
  永结同心 共创家业
  父亲不仅木工技艺高强,而且为人宽厚,豁达爽朗,乐善好施,广交朋友。当时他的木厂主要是做寿棺,因为材质好,做工细,外观美,所以客户不断。而母亲年轻利落,是父亲的贤内助、好帮手。她打里照外,迎来送往,不仅把家管理得井然有序,而且常给丈夫当小工、打下手,帮助拉锯、下线、扶扳子,还学会在寿棺堵头板上雕刻花纹图案。由于丈夫勤劳智慧,妻子持家有方,两人同心协力,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同心昌”木厂日益兴旺,家业也越来越大。据他们回忆,当时的资产已积累到数十万元,日子过得很是滋润。到1956年,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公私合营,父亲便坚决拥护国家的政策法令,带头响应号召,把自己苦心经营的全部资产无偿捐给了义安村集体经济,成立了“义安木业社”,父亲为木业社社长。父亲带领全村的木工搞基础建设,为学校做桌椅板凳,给家戶做零星木活,收入改记工分,一年下来才以工分计酬,从此家里人的生活每况愈下。1960年,义安木业社成建制地移交给介休二机厂,父亲成了二机厂的领班工人,每月工资35元。1962年,国家大量压缩城市人口,父亲的工资难以养活一大家,所以自愿返乡,全家落为农村户口。
  相夫教子 操持家务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我们家的人口逐年增加,急剧扩张,到1967年时,已成十口之家,兄弟姊妹八个,三女五男。在那样困难的年代里,父母要把八个孩子养育成人,需要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从我记事起,母亲对父亲就关怀备至,十分体贴,几十年如一日。母亲一直给父亲开小灶,做小锅饭,所谓吃偏饭,不过也就是吃点白面、搞点肉食之类。有条件时,给父亲炒个鸡蛋、炒点肉,打一壶酒,千方百计保证家里的“顶梁柱”不受困。最困难时,家里没有细粮,母亲就想办法用三斤粗粮换一斤细粮给父亲吃。母亲还想办法用家里的细软和衣物换点猪肉,炒成肉馅藏在柜顶上,不让孩子们知道,到父亲吃饭时给他挖一筷子。每当给父亲做小锅饭时,母亲就把弟妹们哄出门外,让父亲安安静静地吃下这顿饭。因为家里男孩子多,食量大,常常因争吃争喝吵闹不休,母亲常常为孩子们总是吃不饱而暗自伤心落泪。父母非常疼爱儿女,为了不让孩子们挨饿,就下狠心把院里的三间车房拆掉卖了,全部换成红薯代替粮食。父亲还不顾劳累,在生产队下工后,双膝跪在地里刨油菜根、拾红薯、捡土豆、掰玉茭杆上长出的“黑霉霉”,晒干后碾成面掺和在粗粮里顶饭吃。母亲更是惜子如命,那时她正值哺乳期,为了给孩子多下点奶水,总是把大家吃完的残羹剩饭加点盐水喝下去,甚至连涮锅的水,也要调些盐醋喝下去。我们家的对门是食品公司,常屠宰些猪、牛、羊等大牲口。母亲为让孩子们吃点肉腥,常去对门帮人家洗洗涮涮、打扫打扫,然后要一些边角料下水肉,拿回来洗净煮熟给孩子们吃,她自己却连一口也舍不得吃……记得母亲怀着四弟时,已经是九个月的身孕了,她还挺着大肚子到邻村义和堡村去捡红枣、拾红薯,为的是能补贴些吃食。有一次她到地里挖些马珠菜来给孩子们做包子吃,结果因为做得少,分不过来,孩子们打闹了半天,气得老人一顿饭没吃。每每谈起这些事,母亲就唉声叹气。
  母亲不仅给全家人打点生活,还要给孩子们缝衣、做鞋、补袜、洗涮。她早起晚睡,每当我们睡醒一觉的时候,她还总是在煤油灯下缝补衣服、纳鞋底。她很爱干净、整齐,每天晚上,等孩子们全部上炕睡下后,她就把大家脱下来的衣服一件件地洗净,晾出去,待第二天穿。每天晚上睡觉前,母亲必干的事情有两件,首先是点人头,其次是数鞋子,然后挨着个儿给大家擦脸,接着把孩子们的鞋挨着刷洗一遍,为的是第二天穿起来干净。母亲常说:人穷不能志短,出门总要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不能让外人骂你们的大人是懒鬼。母亲为了让孩子们穿戴整齐,自己学会了蹬缝纫机,即使补补丁,也总是要讲究色泽一致,两面对称。她还学会了理发,弟弟们理发从来都是母亲亲自理,不到理发店去。为了给家里增加点贴补,母亲还揽了义安缝纫社的计件活儿,每天等孩子们睡了觉,她才开始干活。为了多做几件,经常干到天大亮。母亲是操持家务的能手,而且自强不息,总怕活得不如人,所以时时处处、走着站着都为这个家考虑。她对子女学习要求不严,不让我们在家看书写作业,一见我们放学回来就赶我们去地里割草、切菜、拾柴、挑水,为的是卖点钱能给家里补贴。她常说:你们的父亲眼看一天比一天老,快动弹不动了,不干活能行吗?你们还要成家立业,我不动弹能行吗?她自己不仅操持家务,还要喂猪喂鸡,一年至少要出栏两三头猪。事实上,我们家的支出到后来就完全靠母亲养猪来支撑了,我们上学的费用,弟弟们成家的费用,都是母亲养猪的辛苦钱。   改革弄潮 奔向富裕
  1978年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介休也迎来了改革开放的第一缕阳光,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顿时,村村点火,处处冒烟,介休的炼土焦很快就形成规模。义安村相继出现了李安民、阎吉英等大炼焦炭的带头人,这样把整个义安村的人们都带动起来了。母亲也感到改革开放是农民勤劳致富的一条路子,下决心要参加到这个洪流中拼搏拼搏。于是她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先是买了一个小四轮车。三弟当时才十七岁,就学会了驾驶小四轮,每天去焦化厂拉焦炭跑运输。母亲每天起早贪黑,给小四轮烧开水,给司机和装卸工做饭,跑了一年多,赚了一点钱,有了一些资金积累。后来她看到跑运输能赚钱,就在二女儿的帮助下,贷了部分款,买了一部德国产的依法汽车。这样母亲鸟枪换炮,开始经营汽车跑运输。母亲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了,天天给汽车加油、烧水,给工人做饭,太忙了。为了这个家,她忙得两腿抽筋,腰也直不起来了,但她还是坚持喂猪、喂鸡,还得照顾老父亲,母亲真的太辛苦了,太累了。看到她累得疲惫不堪的样子,儿女们劝她不要养车了,她却说:人来世上就是受罪来了,不吃苦哪能有福享!就这样,她养了五年车,家里生活也得到改善。她供出了两个大学生,还把院子里的三间正房进行了翻修,使全家人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相濡以沫 悉心照料
  1978年后,父亲因年事已高,得了老年痴呆病,不仅完全丧失了劳动力,还有近两年的时间生活不能自理,母亲当时已六十多岁,她不仅养活着小四轮、大汽车,还喂着猪、喂着鸡,还要给几个弟妹们做饭,更重要的是要照顾老父亲。母亲真成了穆桂英挂帅,六十多岁又一次顶起生活的大梁,挂帅出征。她白天照料汽车,喂猪喂羊,晚上照顾丈夫。父亲患病后,有时连家人都不认识,不懂得解大小便,母亲经常一把屎一把尿地给他收拾,有时这边刚收拾完,父亲那边又滚得满手满脸的屎尿,她又耐心地一次又一次地为他洗净,换上干净衣服。每到晚上,父亲整夜不睡,用两手不停地抓炕上的柜子,两手都磨破出了血。母亲从不忍心让儿女们陪护父亲,就她自己起来睡下、睡下又起来,从不敢脱衣服睡觉,可以说父亲生病的那几年,母亲从未睡过一个囫囵觉。她怕父亲生褥疮,要给他擦洗身子,但一个人扶不动,她硬是用腰帶一头套住自己,另一头套住父亲的腰,用全身的力气把他拽起来,然后给他擦洗。几年来,父亲身上从未生过褥疮,确实不容易。1991年10月,父亲因医治无效,走完了他最后的人生路,安详地走了……母亲也太累了、太累了,该歇息歇息了。母亲同父亲一起生活了整整48年,也伺候了父亲整整48年。父亲去世后,母亲哭得那么伤心,哭得撕心裂肺,嗓子哭哑了,几天说不出话来。事情过后,她对儿女们说:你们的父亲是个好父亲,你们不要忘了他!我也对得起你们的父亲了,我给阎家养育了八个子女,为阎家在介休撑起了一片天,咱们一家四世同堂、人丁兴旺,是阎门中最兴旺的一支,我对得起你们阎家啦!
  感恩母亲 为母祈福
  2001年,母亲因过度劳累患脑梗塞,2007年又患乳腺病,做了一次大手术,这两种病把她老人家的身体彻底摧垮了。母亲生病后,我的三妹凤英与妹夫惠彪,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和照顾,从就医用药,到陪侍护理,从家庭生活到饮食起居,都做得周到细致,再加上众弟妹们悉心陪护,特别是小弟文贵,十几年如一日,不辞脏累劳苦,悉心侍奉母亲,使母亲闯过一道又一道险关,生命延长了一年又一年。作为母亲的长女,作为弟妹们的大姐,我深深地感激他们,让我在此道一声“谢谢!”
  回顾母亲的一生,我深深感到,我们的母亲,是一位值得受人尊敬而爱戴的母亲,是一位坚强而伟大的母亲! 母亲的伟大,在于她善良贤惠,纯洁无私。她把全部的爱奉献给自己的丈夫,奉献给自己的儿女,奉献给自己的家。
  母亲的伟大,在于她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她一生辛劳,却从无怨言;她几经磨难,却坦然面对;她用她女性特有的勤劳、智慧、坚韧、自信和善于操持,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安康富裕。
  母亲的伟大,在于她心地宽广,与人为善。她不怕艰辛,勤俭持家;她教子有方,与邻为善;她人虽平凡,却品高德馨,堪为人范,为我们家树立了好的传统、好的家风。
  我们感恩母亲,因为母亲赋予了我们生命;我们感恩母亲,因为母亲把我们养育成人;我们感恩母亲,因为母亲为我们撑起了一个幸福温馨的家!我们知道,母亲在,家就在;母亲在,亲情就在;母亲在,一切就在。我们知道,母亲的恩情,母亲一生给予我们的爱,我们永远也报答不完。我们只能默默地为母亲祈福,祝母亲安康长寿。
  2017年5月15日,母亲走完了她人生的最后一步,永远离开了我们。我满怀悲痛,为母亲题写挽联:难忘慈恩,倾一生心血,勤俭持家,相夫教子立家业;永记淑德,传万世子孙,艰苦磨砺,行言立德树家风
其他文献
梁耿先生《草木千曲》付梓前夕,嘱我概要梳理一下介休诗词和散曲的历史,这是一个大题目,虽有畏难之念,怕有违重托,但可借此机会重启赏读介休诗词的愉悦之旅,便不揣孤陋,接了下来。介休诗人繁若星河,星光灿烂,远距离观察以见其大,近距离摩挲以感其情,仅目力所及,洋洋乎蔚为大观,这里只能做一些笔记体展示,吉光片羽,以证其有为,以见其踪,以念其人。宋金发端潞公云章  宋元明时期的介休诗人资料缺乏,宋代之前则几不
期刊
立志航空报国  我是上海人,1930年出生,今年89岁。曾在上海为公小学、青年小学、成义中学读书,1945年9月,考入上海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该校于1918年创办,是一所私立学校;1947年,由国民党中央委办中等机械技术科一个班,学生均为公费生,因我家穷,经济窘迫,便转为该班的一个学生。  中职的校长和教职员,大都是以前民国的名牌大学——南京中央大学的毕业
期刊
江山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长天共碧水,金秋月明西。  谁念冢宰地,殷殷怀王公。  金秋时节,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行政学院、故宫博物院、厦门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山西大学、湖北省荆州市、河南兰考县等二十多位专家学者,走进了阳城县润城镇这座历史文化名镇,近距离感受沁河流域古堡民居的恢弘大气;感受保护序列完整的元、明、清、民国不同时期的精美建筑和厚重文化;深度考察曾走出过元代军事家郑鼎父子,清代著名
期刊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了70余年,但是挑起战争的法西斯军国主义者给人类造成的巨大伤害,却仍然在隐隐作痛。一个山西孤儿在二战中坎坷而苦难的经历,犹如一首哀伤的歌,多少年来不时在人们耳边回响。  一  1943年6月底,侵华日军第37师团步兵227部队第七中队,在毗邻晋南垣曲的河南省济源县,袭击了从山西撤退下来的中国军队──国民革命军第27军。  在大雨滂沱、武器装备全被淋湿的不利情况下,27军官兵奋
期刊
一  前些时路经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嘉节村,见村口有彩门,门楣上红底金黄色大字是“加节社区已被市、区列为2017年城中村改造重点社区”。诧异:“嘉节”何时变成了“加节”?追踪调查,才知嘉节村现已村改居,但社区公章却为“太原市小店区龙城街道加节社区居民委员会”,该社区小学公章为“太原市小店区小店街道加节小学校”。  嘉节村,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太原县志》卷之一“坊郭乡镇”目,时
期刊
张穆,字诵风,又名瀛暹,字硕州,后以石州为号,山西平定人,生于清嘉庆三年(1808年),卒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终年41岁。  道光十一年(1831年)张穆为优贡生,道光十九年(1839年)参加顺天乡试,因误带一瓶酒,被诬怀挟入场,与考场监试人发生口角,被以“破坏考规,无理取闹”送交刑部。张穆据理力争,最后以“小小过失,但不达犯罪条例,宣布无罪”。但已经失去这次参考机会。张穆愤恨科举制度对
期刊
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长期以向西方介绍中国为己任的中国特别公民伊斯雷尔·爱泼斯坦(1915—2005),生于波兰,犹太族;1917年,随父母迁居中国;1933年,开始为中国革命工作;1938年底,参加宋庆龄发起组织的“保卫中国同盟”;1944年5月,赴延安革命根据地采访;1957年,加入中国国籍;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建设》(现名《今日中国》)杂志社总编辑,全国政协六届至十届常委,还
期刊
编者按:中国万里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而山西的长城文物保有量位居全国前列。根据山西省文物局数据,截止到2016年年底,从战国到明清,山西11个地市中,8市40县(区)共有4276处长城遗存,总长度达3500公里。尤其是明代“九边重镇”中,山西以“大同镇”“山西镇”独占其二。在今天的大同、朔州、忻州等地,依然能够看到长墙蜿蜒、烽燧林立、城堡密集的壮美景观。而伴随长城历史积淀深厚的长城文化,更是历史遗留
期刊
唐代绵山高僧田志超被尊为空王佛而崇拜,自元明以来,在介休及周边汾阳、平遥、孝义、灵石等县市乃至整个晋中盆地久盛不衰。  汉人被崇奉为佛,查遍中国佛教史和民间信仰史,都是空前绝后独一无二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形成这一独特的民间信仰现象呢?笔者试初浅探讨,抛砖引玉,以填补本土文化研究空白,并求教于方家。  田志超其人  据道宣《续高僧传·志超传》简要介绍。志超,俗姓田,原籍陕西冯翊(今大荔县),
期刊
修祠、保矿、交游  对这份资料我想补叙三点:一是关于郭林宗祠的修缮;二是关于保矿运动;三是其与士绅的交往。  (一)关于郭林宗祠的修缮  郭泰(128-169),字林宗。介休先贤之一,为东汉末太学生领袖,《后汉书》有传,《世说新语》也载入其多条佚闻,品德如颜回,教育弟子如孔子,在士林中有崇高的地位,为介休人文的代表。其去世后,会葬者数千人,蔡邕为撰碑,自称“无愧”。北周武帝除天下碑,而诏许特留。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