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历史之光”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gn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山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长天共碧水,金秋月明西。
  谁念冢宰地,殷殷怀王公。
  金秋时节,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行政学院、故宫博物院、厦门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山西大学、湖北省荆州市、河南兰考县等二十多位专家学者,走进了阳城县润城镇这座历史文化名镇,近距离感受沁河流域古堡民居的恢弘大气;感受保护序列完整的元、明、清、民国不同时期的精美建筑和厚重文化;深度考察曾走出过元代军事家郑鼎父子,清代著名的汉学家、数学家张敦仁等等名人辈出的王国光故里——润城。专家学者们以严谨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历史的担当和人文情怀,深入研究探讨、挖掘整理,重新认识和定位王国光,这位对中国近代史产生过深远而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500多年前从沁河岸边走出去的治世能臣王国光,和滋养了他的家乡润城上庄,再度成为人们关注和热议的焦点。
  王国光,字汝观,号疏庵,阳城县润城镇上庄村人,明嘉靖甲辰科进士。先后任吴江、仪封两县知县,官至正一品光禄大夫,曾任吏、户、刑两京四部尚书,是明朝杰出的改革家、政治家。因官居吏部尚书,故有“天官”之称。他从政40余年,先后辅佐世宗、穆宗、神宗三代,是明朝“万历中兴”的肱股之臣,是“第一明相张居正”推行改革的中坚力量。
  在吴江任知县期间,王国光减免了漕运消耗5万石,改变当时严重的赋役不均,减轻无地或少地农民的赋税;他从自身做起,除掉一切不必要的开支,严禁请客送礼;他的严于律己和率先垂范,使吴江官场清廉,作风严谨,不久便呈现出物阜民丰的祥和局面。
  调任仪封知县期间,王国光更是体察民间疾苦。他不畏权势,秉公执法,为当地百姓追回了被王府长期霸占的120多頃民田。仪封县百姓自发在县城西给他树碑建祠,将《王侯生祠碑记》供奉生祠内。王国光在此地仅任职一年,就以“循良第一”被朝廷调任入京。
  升任顺天府尹的王国光,没有屈服于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名绅侠劣间盘根错节的人情网,面对京城百姓苦不堪言的沉重负担,他裁减了不合理的征税一万两千多两。同时,他肃风正纪,使鸣冤叫屈、诉讼公庭的案件大为减少,京城社会得以安定。
  在王国光身上,我们可以感知到儒家浓厚的“君子慎独”的思想。他慎独修身的故事,在上庄村广为流传。据说,他在家处理公务时,使用朝廷供应的蜡烛照明,自己夜深潜读时,换上自家的蜡烛。家人很费解:“夜静更深,用谁家的蜡烛照明,没人看见,没人知道,何必如此麻烦呢?”王国光说:“我的所作所为,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应当对自己有所要求,无愧己心。”王国光归隐后的居所,正堂上高悬着明神宗亲书,赐予王国光的“正己率属”的匾额。这不仅是对他为官清廉、政绩不凡的嘉奖,更是对他修身律己、注重品行的肯定。
  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对明朝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在任职户部尚书期间进行的一系列革新举措。
  王国光出任户部尚书后,立即对全国粮食进行了宏观控制,针对户部簿籍手续复杂,费用庞大,他以改革家的魄力,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机构的裁撤合并,提高了工作效率;他雷厉风行改革十三司,极大地杜绝了贪腐;面对边关军饷收支无账可查的状况,他令各职能部门自核自查,制订长远计划上报批复调拨,彻底扭转了户部十三司管理钱粮各行其是的混乱局面;王国光实行的“归并责成法”,打破地缘关系,减少了浪费。这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后来形成定制,得到朝廷嘉许。
  他在任期间,万历国库太仓粟可支用10年,国库钱财多达400余万两。
  润城上庄“天官王府”的司农第,建造于明代嘉靖、隆庆年间,是王国光任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场时的住所。触摸着高大门庭上精致木雕和碑刻,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厦门大学国学院院长、中国明史学会会长陈支平感慨地说:“在明朝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王国光无疑是一位很有分量的历史人物,他对于阳城这片土地,不但是文化的标志,更是精神的标志。这次文化考察,我们明史学界把王国光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这对明史文化的研究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当地全域旅游无疑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王国光是一位从基层做起的实干家。从嘉靖二十三年中进士开始入仕,经兵部到户部,从刑部到吏部,各个重要部门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回望历史,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感知到王国光敏捷的经济智慧,大格局的家国情怀,以及他的赤胆忠心和雄才大略。
  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明史专家刘志琴教授说:“国家财政的管理能力,是经济强大、国力雄厚的重要基石。王国光可以称为近代史重要的经济学家。中国历史上四次变法三次失败,万历改革为什么能成功?王国光对国家财政细节的熟悉程度非常高,他用精确的数字来对话财政、管理团队;他的理财经验和为政方略,有力地推动了张居正的改革,使政治腐败、经济萧条的大明王朝起死回生。”
  王国光编纂的《万历会计录》,提倡以货币代实物,进行赋税改革,为明清两代田赋制度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在中国赋役制度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张居正变法推行“一条鞭”法,革新赋税制度提供了重要依据,对“万历中兴”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今天,我们对王国光这个历史人物进行细化、深化、拓展性研究,重新定位其历史价值,古为今用,对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改革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王国光既是留心国计、实干兴帮的改革家和政治家,又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珍重实践的历史保存者和记录者。
  《司农奏草》和《司铨奏草》是他在明万历前十年,担任户吏两部尚书期间陈述政见、为国献计献策上疏的总汇,是研究明史,特别是研究张居正变法史的重要文献;王国光善诗工书,他的诗和字洒脱飘逸,都以一个“真”字示人。代表了他文学成就的《王疏庵率意稿》诗集,是其宦海沉浮、荣辱悲欢的印证;著名医学专著《针灸大全》之序言,也出自这位了不起的政治家之手;阳城县西池别业的石碑制联“疏泉日永花初放,幽院人来鸟不惊”,至今仍令万千游人读后唇齿留香,回味无穷;留存下来的9通碑文,两篇序文,和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是他给予这片土地最有温度的精神财富,是留给后世珍贵的文化遗产。矗立在董封上河修真古洞外的石刻诗碑《仙间》尤为著名:   仙居遥在云水间,一入青冥万壑低。
  拨地石精盘虎豹,撑天华表挂虹霓。
  横开锦翠光疑溜,乱踏浪玕步欲迷。
  隐隐虫书环四壁,前程犹自显标题。
  这首诗成为这座华北罕见古溶洞的最美留墨,令造访者赞叹不已!
  纵观封建社会历史,改革家的命运大多波诡云谲,改革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张居正病逝后,封建社会末期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落下帷幕,历史的真相被割裂。王国光被落职,政治失势,一时誉满天下谤满天下。这位中国政坛近代史上的重量级人物,渐渐隐入历史深处。他的重要贡献和历史价值,被世人所忽略。他倾注了无数心血编纂的《万历会计录》,代表封建社会国家财政史上最全面、系统、权威的经济学专著,也被易名传世。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时间的长河总会洗涤那些被蒙上历史尘埃的光辉名字。
  原阳城县志主编、地方志学者、《王国光评传》的作者刘伯伦先生说:“在阳城历史上,王国光是首次出现的一品文职高官,他开启了明末清初阳城文风和仕风鼎盛的先河。在阳城历史上真正称得上改革家、政治家,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人物,非他莫属。”
  王国光,中国近代史上为数不多的非凡的改革家、彻底的实干家,万历政坛和经济文化史上熠熠生辉的国之栋梁,做了横贯千秋的大事,连通万里的壮举。他在有生之年,向世人阐明了自己生命的文化含义,将经天纬地的能臣成就,治国救民的雄才大略,温醇豪放的诗酒风骨,飞扬在故乡的山水间,凝炼于不朽的篇章里,盈缩在润城上庄古朴庄严的深宅大院!
  上庄古街道热闹着盛世的民风民俗;上庄的古河道,依稀回响着商贾街市的繁华;幽深的小巷,古朴的石板路,锈迹斑驳的厚重门楣;汩汩奔涌的泉水,怡然自得的村民,如一幅幅缓缓舒展的画卷,穿越历史的沧桑和神秘,向世人讲述王国光恪守本职、秉公执正、细加询访的为官作风;慎独修身,勤政为民,不畏权势,无私清廉的天官形象;讲述他留给这片土地和人们闪光的兼济思想;和他那一篇篇真情实感、优美无饰的诗词;以及数不清的民间智慧传说,和载入史册的“万历中兴”治国能臣之伟绩。
  环视全球,世界金融经济中心已转移至中国。一代天官、改革能臣王国光和他的治国理念和实践,即将褪去历史的尘埃走近我们。历史之光将照耀现实。
  润城,这个沁河流域珍贵的古堡建筑群落,这个被诗书浸染的美丽小镇,穿越时空岁月,用文化战略的眼光触摸历史,以旅游为基础、文化为魂魄,站在悠然阳城的平台上眺望世界!
  王国光研究会的成立,必将为历史文化重鎮的腾飞插上翅膀;必将对当地的旅游、经济、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
  挖掘历史,珍重历史,还原历史,借鉴历史,正是我们对先贤和后人所要承担的重大责任。
其他文献
渐渐地远去了,模糊了,那热烈的讨论声,那动人的会议场景……每当回忆起已融入历史的华北地区政协文史工作协作会议的时候,作为会议的亲历者、部分会议的主办者,我们怎能忘记它如同连续演出的大戏一样开幕、表演和谢幕?怎能不记住它议事的真诚、作用的巨大和贡献的突出?历史,是不应该、也是不能忘记的。作为忠实记录历史的文史资料工作者,为了书写更真实、更高品位的“中国故事”,都应该了解一点华北政协文史工作协作会议的
期刊
平遥古城申遗成功二十多年了,我总会常常想起一个人,一个我认为是申遗大功臣的人,而且我相信还有很多很多的人与我有同感。这就是柏泉山人李有华先生。  我真正与李有华先生相识始于1969年,此前是我认识他,他并不认识我。我记得1966年时,古城下西门瓮城外墙上曾经悬挂过毛主席的巨幅画像,画得太像了,觉得那一定是放大了的照片,却不知道在当时放大那么大的照片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很快听人说,古城下东门和下西门瓮
期刊
郭泰(128—169),字林宗,人称有道先生,东汉末期界休县(今介休市郭家村)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与母相依度日。聪明过人,勤奋好学,饱读经典。成年后游学各地,广交鸿儒,成为一代著名学者。是东汉末桓、灵二帝时士人与宦官斗争中士人的著名代表和太学生主要领袖之一,还以不愿就官府征召而著称于世。胸怀大志 结交名流  郭泰从小家境贫贱,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惨淡。长大成人后,母亲想让他去
期刊
在共和国史上,西沟是一个家喻戶晓的村名,不仅因为它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典型,更在于一个自然条件极为恶劣、民众生活苦难的穷山沟先后产生了李顺达、申纪兰两位著名的全国劳动模范。从此,历来被当地人称之为“山连山,沟套沟,山是石头山,沟是乱石沟,冬天雪花卷风沙,夏天洪水如猛兽”的不毛之地——西沟村,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革命年代一路走来,西沟村经历了李顺达互助组、西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西沟金星
期刊
远眺李陵墓  笔者《下李侯村释几疑》发表后,阅读量过八千,向众友感激之余,仍感对该村宋代“李陵碑”文化价值和历史意涵,未及深入挖掘解读,留有遗憾,故欲专文阐述。  近日闲暇,屡阅此碑,又发现一些有意义的重要信息,整理如下,权当抛砖引玉,对个别不解问题,顺便求教于方家。碑文内容写了啥  此碑立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距今千余年,是介休保存不多的古碑。  碑高130厘米,宽68厘米,厚15厘米,楷
期刊
新平堡位于大同市天镇县北26.5公里,东经114o04'20",北纬40o39'25"交汇处。西邻内蒙古兴和县,北傍西洋河,东面是西阳河堡,向南翻过山是瓦窑口堡。新平堡原是明大同镇的军堡,明清时期在西洋河两岸方圆近百里的众多村庄里一直都有“老大”的地位。  如果把中国的明长城看作是一条长龙,那么大同长城正是这条龙的“七寸”,而新平堡就是这个“七寸”的喉尖。新平堡的长城如今依然壮观,残高数米,多是土
期刊
1963年到1966年5月,党中央先后在大部分农村和少数城市工矿企业及学校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所以也叫“四清”运动。这个运动对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到了很大作用,但由于把不同性质的问题都认为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致使在一些地方运动出现了偏差。  1965年初秋,为了使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健康发展,山西省委常务书记王大任带领有50多人参
期刊
核工业一七七医院(现名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附属医院)是1964年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核工业发展需要,建立在位于太原市的中央驻地单位华北工业卫生研究所(现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简称中辐院)名下的一所特殊保密的放射病实验医院。主要工作任务是开展放射卫生与放射医学科研及临床医疗工作,为核工业从业人员和公众提供安全保障与健康服务。在当时那些特殊年代,这所医院不仅为我国核工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更主要的是体现了党
期刊
梁耿先生《草木千曲》付梓前夕,嘱我概要梳理一下介休诗词和散曲的历史,这是一个大题目,虽有畏难之念,怕有违重托,但可借此机会重启赏读介休诗词的愉悦之旅,便不揣孤陋,接了下来。介休诗人繁若星河,星光灿烂,远距离观察以见其大,近距离摩挲以感其情,仅目力所及,洋洋乎蔚为大观,这里只能做一些笔记体展示,吉光片羽,以证其有为,以见其踪,以念其人。宋金发端潞公云章  宋元明时期的介休诗人资料缺乏,宋代之前则几不
期刊
立志航空报国  我是上海人,1930年出生,今年89岁。曾在上海为公小学、青年小学、成义中学读书,1945年9月,考入上海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该校于1918年创办,是一所私立学校;1947年,由国民党中央委办中等机械技术科一个班,学生均为公费生,因我家穷,经济窘迫,便转为该班的一个学生。  中职的校长和教职员,大都是以前民国的名牌大学——南京中央大学的毕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