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费巩是抗日战争时期遭国民党特务机关秘密杀害的一位爱国教授,他一生追求真理、热爱祖国、刚正不阿。本文旨在研读费巩遗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费巩精神的内涵,以缅怀先烈,并以他的高洁品格感召世人,发人省醒、催人奋进。
[关键词]烈士;品格;精神;日记;鞠躬尽瘁;实事求是
[作者简介]潘晨(1989-),女,汉族,安徽人,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英雄烈士研究中心,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中图分类号] D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1)10-0011-03
费巩(1905—1945年)原名福熊,江苏吴江人,著名教授。1926年6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政治学系,1928年赴法留学,1929年转入英国牛津大学主攻经济政治学。九一八事变后改名费巩,任《北平日报》社评委员,1932年回复旦大学任教,1933年应浙江大学聘用,讲授政治经济学和西洋史。费巩一生光明磊落,一身正气,极端鄙视国民党独裁统治,曾多次发表文章抨击国民党的腐败统治,还多次举办演讲,申明政治主张。1945年,费巩被国民党军统秘密绑架关进重庆渣滓洞,他宁死不屈,最终遭残酷杀害,牺牲时年仅40岁。
费巩在重庆遭到国民党秘密逮捕时,他的行李,包括著作、日记、生活用品等都已随船运往重庆,直到抗战胜利后,这些珍贵的遗物才运回上海。在费巩留存下的为数不多的遗物中,有16本日记①,记录了费巩自1938年至他牺牲前的个人生活和思想历程,内容丰富。通过对费巩日记的仔细品读,可以更进一步了解费巩的生平事迹,更深入地理解费巩精神的内涵。
一、为教育鞠躬尽瘁,俯首甘为孺子牛
从牛津留学归国后,费巩经陈望道介绍任教于中国公学,后又兼任复旦大学教员。因为他衣着过于朴素,经常在长衫外面套着马甲,因此被复旦学生称为“马甲教授”。1933年起,他赴浙大任教。不管是在复旦还是浙大,费巩永远都是视生如子,用一生去刻写一名优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血和初心。
(一)学生利益 至高无上。浙江大学自1937年11月至1939年5月的20个月中,迫于战事,辗转西迁。1937年9月,为避免空袭,费巩也曾随一部分学生迁至杭州临安西天目山上课,一直到当年底因学生迁走,费巩才离开,后来几经周旋由宁波回上海。1938年的费巩日记寥寥数篇,却有较大篇幅反映了他虽处他乡休假,依然心系国家前途命运,不忘民族教育。10月28日“上午访复恒,论及政治学,云:应自本国地理经济着手始能成一活的学问,颇有见地。其论战局则云此后皆是山地,实力依然存在”。
离校近一年,费巩时刻思念学校,牵挂学生,不顾家人挽留,又跟随着浙大的脚步辗转到广西宜山。宜山气候恶劣,加之学生功课繁重,住宿膳食条件都极为简陋,因此大量学生生病,甚至死亡。费巩体察到这一情况,建议学校应该在有限的条件下改善学生住宿,采取开垦荒地种菜养鸡的方式改善学生膳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也应当给予适当减轻;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主张实行放宽贷金和推行工读。这在1939年6月14日的费巩日记中也有较为详细的体现,“草一长函致竺公,痛陈校事应革之点,列举五端:一为健康之应注意,二为功课宜略减轻,三为贷金应宽大,四为行政应改进,五为会议应自由讨论,勿专寻章摘句,全文都二千余言,将来竺公返来送进”。
1940年7月,时任浙大校长竺可桢深知费巩深孚众望,“三顾茅庐”请他出任浙大训导长。费巩虽不愿出仕,但考虑到学生训导长一职也不宜空缺太久,反复思考后,他从学生利益出发,以不参与国民党和不领训导长薪资为条件同意就职。在当月17日、19日的日记中反映了他当时思虑此事的过程。“本来天君泰然,乃以是否就训导长一事而心绪纷烦。出仕可一展抱负,为学生解除痛苦,……不出则惧此一席复不得人,莘莘学子拯拔何日,思维再四,夜眠不安。”“校中看不惯之事太多,一向只有愤慨痛恨,至多以个人之势力求稍补万一。今既征聘及余,以全校学生之幸福托之,征可要求便宜行事之权,为种种改革,以一申其夙志,则虽牺牲,亦觉值得。”
浙大学生辗转到遵义就读期间,学生照明都是使用的遵义当地的一种油灯,光量不足,浓烟直冒,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夜间学习,也不利于他们身体健康,费巩看到这种情形,非常不安,于是竟开始琢磨如何改良灯盏,没事就在房子里敲敲打打,并用自己省吃俭用留下的薪水去做了大量油灯供学生试用。后来学生为了纪念费巩,便把此灯命名为“费巩灯”。对于学生住宿环境差的问题,他也是始终挂在心上,日记中多有体现。1940年10月2日,他写道:“学生宿舍修理未竣,楼下尚未动工,总务处人手缺乏,百端待理,亦难责怪,而学生或且误余为口惠而实不至,念及下学期人数增添,寝室拥挤,则学生生活仍难改善,思之着急。”二十天之后,在10月22日的日記中,他又反复思量:“公办仍忙碌,无片刻暇,为安插床铺,且亲至寝室,始得安排妥当,自思以一教授及贵胄身份,乃终日营营扰扰于此类卑锁之事,抑亦太辱没,然念学生增多桌椅凳,又将缺乏书籍衣箱亦无处放,则又不忍见其生活之局促,而仍愿从容以谋改革。”
(二)言传身教 因材施教。担任浙大训导长期间,费巩提倡教师应品学端正,要注意言传身教,躬践力行。不仅要教授学生技能知识,更要传授学生做人之道。费巩知识渊博,教学方法极具特色,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学生们都爱听他讲课。他对待学生总是谆谆教诲,不厌其烦,其对于教育的热心和负责,足为师表,令人敬佩。日记中也有很多篇幅详细记载了他对于工作的规划和看法,生动反映了他一心扑在教育工作上,全心全意关心学生,致力于教育事业。1940年4月13日,“先着急全体导生茶会,拟就一表格另填,告以会谈之题材及时间,暂先以治学治事交友律己待人处世及礼仪作为每次谈话之题目,分七次谈完,每逢星期日下午接见两组学生,轮流为之,每人每隔两星期接见一次,首次见面,并拟讲述外国之导师制及中国适应之法”。 费巩非常了解学生各自的特点,因材施教,从不一概而论。1940年6月26日,他曾经教导学生:“劝以敏而好学,勿自恃聪敏而疏懒放恣,并劝以力求笃实稳重,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他虽然对学生要求异常严格,但学生都非常乐意去听从他的教导,时间长了,他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了水乳交融的深厚感情。
二、为学术埋头苦干 实事求是精益求精
费巩学识渊博,知识面广且有独到见解。他一生主攻“宪政”研究,尤其是西欧各国宪政。费巩一生著述丰富,著有《英国文官考试制度》《英国政治组织》《比较宪法》等,其中的论述直至今日都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费巩也不例外。他之所以能在学术上获得颇多成就,最主要的就是他常年勤奋努力的钻研学习,对自己严格要求,苦攻学术,精益求精。
(一)爱学。费巩日记中多有他读书之后的体会及观点记录,反映了他从不浪费点滴时光的苦学精神及对于钻研学术的热爱。“读杨椒山公年谱讫,感触万端。念中国数千年历史,多权奸当国,忠烈遇害。颇有志于专治本国史,将来以之分析整理,写成一部政治史,以见民生未尝稍裕,吏治不修之症结所在,并将历史上壮烈有正气之人物若于忠肃杨忠肃诸公,一一专文表彰之,以存国家元气,求得遗象,张诸庠序之壁,可以激发学子忠义之气,因之颇思辞职回家,闭门读书,专攻经史诸子十年。”
(二)苦学。费巩治学对自己制定了严格的计划和标准,无论严寒酷暑不管身体伤痛,从不间断。1942年寒冷的冬日,他连续几日都记录了自己的学习规划。1月9日,“计算功课,家居养病,创虽微痛,较昨渐愈,计核已读书及未读各书,将限程调整,经子可于五月底看完两遍,丛书亦可看完,中间停顿之日,亦预为划出,通鉴则已看完五十二卷,须重看做札记,此后续看则随看随记,可于七月底看完,汉唐两代约占全书之半”。1月11日,“仍于十时起身看通鉴十页,久坐创口觉痛,午后躺卧床上读书,读古文两篇,看通史十八页,将于明日起,在此三星期内,每日看书五小时,上午看通鉴荀子,以须摘录,故必须起坐,他书则可于床上阅读之。庶功课仍照常进行,不以疾患而耽搁”。1月16日,“天奇冷,手脚皆僵,通鉴看过五十二卷,今日复自第一卷看起,增每日一小时半,以十二页为度,看过随机加以札录,分以民主、暗主、忠良、奸佞等数类,注意为人处事之成败得失”。
(三)善学。费巩学习并非死学,而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比如他会将学过的文章做成索引卡片,便于时时查阅。虽为著名教授,却善于从他人身上汲取有用的东西,哪怕是自己的学生,他也能做到自我反省,不耻下问。一次,一位学生将所作两篇英文习作请费巩批阅,他看后觉得文章流利晓畅,思路开拓,很有趣味,自愧在大学时代,决不能写出此种好文章。因此,他在1940年6月18日的日记中这样感叹:“近来长感学问太贫乏,此或志于学之端欤?吾年三十六而志于学,苟能急起直追,持之以恒心毅力,且能耐烦,或尤可追乎?”
三、为民主敢于斗争 一生正气不屈节
费巩的一生都在为民主事业而奋斗,他认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中国要救亡图存,就必须改革腐朽落后的体制,因此他痛恨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绝不屈服于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私利之下。
(一)祖国危难 痛心疾首。1941年7月7日,费巩离开浙大暂居地遵义去往香港,后又由香港回沪。在香港至上海的轮船上,他记录了途中的所见所闻,抒发了他看到国难当头被列强铁蹄践踏,民不聊生的祖国时的无可奈何、焦虑万分。“节俭乃可养廉,奢侈适以败废,故国奢示俭,平时且然。况丁此非常,兵连祸结,物力日益困难,民生愈形凋敝。凡属国人,虽卧薪尝胆,节衣缩食,恐尤不足籍养国力,弘济艰危,乃近日社会风尚日趋奢华,一袭之衣穷中人之产,一时之费靡百日之粮,起居日用之需,务求豪侈,舶来淫巧之品冲积市面。人唯享乐之是谋,挥霍无度,人心风俗益形颓废,国家元气败丧可虞,一路所经各地及船上所见,旅客皆然,可谓感叹。”
1942年,费巩曾居住在日寇铁蹄下的上海,8月5号,他在日记中写道:“金融又起突变,见报愕然,惊涛骇浪,使人悚惧,币值惨落,物价自更飞涨,展望来日,大不好过……居沪烦闷,更曾惭恨,茫茫前途,为之奈何。”表达了他在看到国家和民族正处深重灾难之中的心痛不已。
(二)不畏强暴 刚正不阿。费巩接任浙大训导长几个月后,蒋介石便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国民党加紧了国统区的反动统治,抗日斗争运动活跃,民主气息浓厚的浙大自然成为了国民党反动派重点加以控制的地方。与此同时,国民党以放纵共产党活动,阻挠国民党党务的罪名胁迫费巩辞去了训导长职务。“告以辞职原因,由于内外交迫,外则叫部之表示,内则尽是谗言,否则不愿中途而废。”1941年1月12日他在日记中曾留下这样一句话,表明了他的无奈与悲愤。
作为浙大的教授,费巩在面对国民党迫害进步青年的种种行径时,常常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全力帮助学生们应对风险。在日记中,他也记下了当时爱惜和保护进步学生的情节。1943年4月23日“施雅凤陪董服群来告,同学何惧被县党部传问,迄晚未归。卞妽亦将被传。恳为设法告以此事,须先由党校向党部交涉释放,无效则当以私人资格访高专员一谈”。4月24日“何惧被传谈话,幸昨日下午即释出,今晨来见,劝其以后言行务宜谨慎,勿过偏激,将来出外做事,可以字行,勿用此名,此名不好。卞妽今日亦被傳,尊生夫人陪同前去。五时训导委员会散会后,迪生耀德去问消息,如尤未返校,尚须设法”。在费巩的保护下,很多学生由此进一步迈入革命的行列,有的成为了后期革命活动的中流砥柱。
费巩万分痛恨当时腐败的社会制度,对国民党内部的贪污腐化、阿谀奉承之不良风气嗤之以鼻。1944年1月6日,他在日记中写道:“到恰周家晚餐。闻其谈及中训团情形,终觉国民党器小防人,徒欲愚民,且造成一种苟且阿谀之风,殊非好现象也。”1月13日,他又写道:“今日之局,无非欲造阿谀歌颂而已,一毫直言容许不得,政治更何来澄清之望。”11月8日,他又记:“重庆来人谈种种腐败,真是已至溃烂地步,有任议员中途归来者谈,尤贪污百出,全无天良,人心之坏,达于极点,数千年积弊,于今为烈,如此民族,何能立足于今日?可为浩叹!”
对于国民党特务统治,他极端仇恨,不顾自己身处虎爪狼牙之下,以大无畏的精神公开发表讲演和撰写文章,抨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从他1944年4月16日的日记中可见一二。“耀德谓余不肯作违心之论,因而宪政讨论会中未作演讲,极表赞同,谓宁诎身伸道,藏器待时,获得精神上之自由,否则何异倚门卖笑,且荣实辱。”
费巩的言行在进步学生中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因此国民党特务便对费巩进行了严密的监视并伺机蓄意谋害他。费巩日记的最后一篇定格在1945年3月2日这天,两天后,他失踪了。就在他失踪前的一个月内,还连日进出国民党各部,目的便是调查有关国民党的腐败制度。这在费巩日记的最后几篇也有反映。2月26日“上午到交通部……杨云余所欲知诸事详载交通部人事法规汇编计四大册非卖品。……至财政部……程允代为吊卷查档照录有关条文寄下……”国民党当局恼羞成怒,最终做出绑架费巩并毁尸灭迹的发指行径。众学者虽经多方寻找、营救,终不见费巩下落。
1978年9月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追认费巩为革命烈士。
[注释]
①注:文中所涉及费巩日记内容均引自上海市龙华烈士纪念馆馆藏文物——费巩日记,费巩日记共16本,起于1938年1月1日,止于1945年3月4日,2001由费巩女儿费莹如捐赠给龙华烈士纪念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关键词]烈士;品格;精神;日记;鞠躬尽瘁;实事求是
[作者简介]潘晨(1989-),女,汉族,安徽人,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英雄烈士研究中心,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中图分类号] D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1)10-0011-03
费巩(1905—1945年)原名福熊,江苏吴江人,著名教授。1926年6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政治学系,1928年赴法留学,1929年转入英国牛津大学主攻经济政治学。九一八事变后改名费巩,任《北平日报》社评委员,1932年回复旦大学任教,1933年应浙江大学聘用,讲授政治经济学和西洋史。费巩一生光明磊落,一身正气,极端鄙视国民党独裁统治,曾多次发表文章抨击国民党的腐败统治,还多次举办演讲,申明政治主张。1945年,费巩被国民党军统秘密绑架关进重庆渣滓洞,他宁死不屈,最终遭残酷杀害,牺牲时年仅40岁。
费巩在重庆遭到国民党秘密逮捕时,他的行李,包括著作、日记、生活用品等都已随船运往重庆,直到抗战胜利后,这些珍贵的遗物才运回上海。在费巩留存下的为数不多的遗物中,有16本日记①,记录了费巩自1938年至他牺牲前的个人生活和思想历程,内容丰富。通过对费巩日记的仔细品读,可以更进一步了解费巩的生平事迹,更深入地理解费巩精神的内涵。
一、为教育鞠躬尽瘁,俯首甘为孺子牛
从牛津留学归国后,费巩经陈望道介绍任教于中国公学,后又兼任复旦大学教员。因为他衣着过于朴素,经常在长衫外面套着马甲,因此被复旦学生称为“马甲教授”。1933年起,他赴浙大任教。不管是在复旦还是浙大,费巩永远都是视生如子,用一生去刻写一名优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血和初心。
(一)学生利益 至高无上。浙江大学自1937年11月至1939年5月的20个月中,迫于战事,辗转西迁。1937年9月,为避免空袭,费巩也曾随一部分学生迁至杭州临安西天目山上课,一直到当年底因学生迁走,费巩才离开,后来几经周旋由宁波回上海。1938年的费巩日记寥寥数篇,却有较大篇幅反映了他虽处他乡休假,依然心系国家前途命运,不忘民族教育。10月28日“上午访复恒,论及政治学,云:应自本国地理经济着手始能成一活的学问,颇有见地。其论战局则云此后皆是山地,实力依然存在”。
离校近一年,费巩时刻思念学校,牵挂学生,不顾家人挽留,又跟随着浙大的脚步辗转到广西宜山。宜山气候恶劣,加之学生功课繁重,住宿膳食条件都极为简陋,因此大量学生生病,甚至死亡。费巩体察到这一情况,建议学校应该在有限的条件下改善学生住宿,采取开垦荒地种菜养鸡的方式改善学生膳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也应当给予适当减轻;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主张实行放宽贷金和推行工读。这在1939年6月14日的费巩日记中也有较为详细的体现,“草一长函致竺公,痛陈校事应革之点,列举五端:一为健康之应注意,二为功课宜略减轻,三为贷金应宽大,四为行政应改进,五为会议应自由讨论,勿专寻章摘句,全文都二千余言,将来竺公返来送进”。
1940年7月,时任浙大校长竺可桢深知费巩深孚众望,“三顾茅庐”请他出任浙大训导长。费巩虽不愿出仕,但考虑到学生训导长一职也不宜空缺太久,反复思考后,他从学生利益出发,以不参与国民党和不领训导长薪资为条件同意就职。在当月17日、19日的日记中反映了他当时思虑此事的过程。“本来天君泰然,乃以是否就训导长一事而心绪纷烦。出仕可一展抱负,为学生解除痛苦,……不出则惧此一席复不得人,莘莘学子拯拔何日,思维再四,夜眠不安。”“校中看不惯之事太多,一向只有愤慨痛恨,至多以个人之势力求稍补万一。今既征聘及余,以全校学生之幸福托之,征可要求便宜行事之权,为种种改革,以一申其夙志,则虽牺牲,亦觉值得。”
浙大学生辗转到遵义就读期间,学生照明都是使用的遵义当地的一种油灯,光量不足,浓烟直冒,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夜间学习,也不利于他们身体健康,费巩看到这种情形,非常不安,于是竟开始琢磨如何改良灯盏,没事就在房子里敲敲打打,并用自己省吃俭用留下的薪水去做了大量油灯供学生试用。后来学生为了纪念费巩,便把此灯命名为“费巩灯”。对于学生住宿环境差的问题,他也是始终挂在心上,日记中多有体现。1940年10月2日,他写道:“学生宿舍修理未竣,楼下尚未动工,总务处人手缺乏,百端待理,亦难责怪,而学生或且误余为口惠而实不至,念及下学期人数增添,寝室拥挤,则学生生活仍难改善,思之着急。”二十天之后,在10月22日的日記中,他又反复思量:“公办仍忙碌,无片刻暇,为安插床铺,且亲至寝室,始得安排妥当,自思以一教授及贵胄身份,乃终日营营扰扰于此类卑锁之事,抑亦太辱没,然念学生增多桌椅凳,又将缺乏书籍衣箱亦无处放,则又不忍见其生活之局促,而仍愿从容以谋改革。”
(二)言传身教 因材施教。担任浙大训导长期间,费巩提倡教师应品学端正,要注意言传身教,躬践力行。不仅要教授学生技能知识,更要传授学生做人之道。费巩知识渊博,教学方法极具特色,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学生们都爱听他讲课。他对待学生总是谆谆教诲,不厌其烦,其对于教育的热心和负责,足为师表,令人敬佩。日记中也有很多篇幅详细记载了他对于工作的规划和看法,生动反映了他一心扑在教育工作上,全心全意关心学生,致力于教育事业。1940年4月13日,“先着急全体导生茶会,拟就一表格另填,告以会谈之题材及时间,暂先以治学治事交友律己待人处世及礼仪作为每次谈话之题目,分七次谈完,每逢星期日下午接见两组学生,轮流为之,每人每隔两星期接见一次,首次见面,并拟讲述外国之导师制及中国适应之法”。 费巩非常了解学生各自的特点,因材施教,从不一概而论。1940年6月26日,他曾经教导学生:“劝以敏而好学,勿自恃聪敏而疏懒放恣,并劝以力求笃实稳重,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他虽然对学生要求异常严格,但学生都非常乐意去听从他的教导,时间长了,他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了水乳交融的深厚感情。
二、为学术埋头苦干 实事求是精益求精
费巩学识渊博,知识面广且有独到见解。他一生主攻“宪政”研究,尤其是西欧各国宪政。费巩一生著述丰富,著有《英国文官考试制度》《英国政治组织》《比较宪法》等,其中的论述直至今日都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费巩也不例外。他之所以能在学术上获得颇多成就,最主要的就是他常年勤奋努力的钻研学习,对自己严格要求,苦攻学术,精益求精。
(一)爱学。费巩日记中多有他读书之后的体会及观点记录,反映了他从不浪费点滴时光的苦学精神及对于钻研学术的热爱。“读杨椒山公年谱讫,感触万端。念中国数千年历史,多权奸当国,忠烈遇害。颇有志于专治本国史,将来以之分析整理,写成一部政治史,以见民生未尝稍裕,吏治不修之症结所在,并将历史上壮烈有正气之人物若于忠肃杨忠肃诸公,一一专文表彰之,以存国家元气,求得遗象,张诸庠序之壁,可以激发学子忠义之气,因之颇思辞职回家,闭门读书,专攻经史诸子十年。”
(二)苦学。费巩治学对自己制定了严格的计划和标准,无论严寒酷暑不管身体伤痛,从不间断。1942年寒冷的冬日,他连续几日都记录了自己的学习规划。1月9日,“计算功课,家居养病,创虽微痛,较昨渐愈,计核已读书及未读各书,将限程调整,经子可于五月底看完两遍,丛书亦可看完,中间停顿之日,亦预为划出,通鉴则已看完五十二卷,须重看做札记,此后续看则随看随记,可于七月底看完,汉唐两代约占全书之半”。1月11日,“仍于十时起身看通鉴十页,久坐创口觉痛,午后躺卧床上读书,读古文两篇,看通史十八页,将于明日起,在此三星期内,每日看书五小时,上午看通鉴荀子,以须摘录,故必须起坐,他书则可于床上阅读之。庶功课仍照常进行,不以疾患而耽搁”。1月16日,“天奇冷,手脚皆僵,通鉴看过五十二卷,今日复自第一卷看起,增每日一小时半,以十二页为度,看过随机加以札录,分以民主、暗主、忠良、奸佞等数类,注意为人处事之成败得失”。
(三)善学。费巩学习并非死学,而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比如他会将学过的文章做成索引卡片,便于时时查阅。虽为著名教授,却善于从他人身上汲取有用的东西,哪怕是自己的学生,他也能做到自我反省,不耻下问。一次,一位学生将所作两篇英文习作请费巩批阅,他看后觉得文章流利晓畅,思路开拓,很有趣味,自愧在大学时代,决不能写出此种好文章。因此,他在1940年6月18日的日记中这样感叹:“近来长感学问太贫乏,此或志于学之端欤?吾年三十六而志于学,苟能急起直追,持之以恒心毅力,且能耐烦,或尤可追乎?”
三、为民主敢于斗争 一生正气不屈节
费巩的一生都在为民主事业而奋斗,他认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中国要救亡图存,就必须改革腐朽落后的体制,因此他痛恨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绝不屈服于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私利之下。
(一)祖国危难 痛心疾首。1941年7月7日,费巩离开浙大暂居地遵义去往香港,后又由香港回沪。在香港至上海的轮船上,他记录了途中的所见所闻,抒发了他看到国难当头被列强铁蹄践踏,民不聊生的祖国时的无可奈何、焦虑万分。“节俭乃可养廉,奢侈适以败废,故国奢示俭,平时且然。况丁此非常,兵连祸结,物力日益困难,民生愈形凋敝。凡属国人,虽卧薪尝胆,节衣缩食,恐尤不足籍养国力,弘济艰危,乃近日社会风尚日趋奢华,一袭之衣穷中人之产,一时之费靡百日之粮,起居日用之需,务求豪侈,舶来淫巧之品冲积市面。人唯享乐之是谋,挥霍无度,人心风俗益形颓废,国家元气败丧可虞,一路所经各地及船上所见,旅客皆然,可谓感叹。”
1942年,费巩曾居住在日寇铁蹄下的上海,8月5号,他在日记中写道:“金融又起突变,见报愕然,惊涛骇浪,使人悚惧,币值惨落,物价自更飞涨,展望来日,大不好过……居沪烦闷,更曾惭恨,茫茫前途,为之奈何。”表达了他在看到国家和民族正处深重灾难之中的心痛不已。
(二)不畏强暴 刚正不阿。费巩接任浙大训导长几个月后,蒋介石便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国民党加紧了国统区的反动统治,抗日斗争运动活跃,民主气息浓厚的浙大自然成为了国民党反动派重点加以控制的地方。与此同时,国民党以放纵共产党活动,阻挠国民党党务的罪名胁迫费巩辞去了训导长职务。“告以辞职原因,由于内外交迫,外则叫部之表示,内则尽是谗言,否则不愿中途而废。”1941年1月12日他在日记中曾留下这样一句话,表明了他的无奈与悲愤。
作为浙大的教授,费巩在面对国民党迫害进步青年的种种行径时,常常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全力帮助学生们应对风险。在日记中,他也记下了当时爱惜和保护进步学生的情节。1943年4月23日“施雅凤陪董服群来告,同学何惧被县党部传问,迄晚未归。卞妽亦将被传。恳为设法告以此事,须先由党校向党部交涉释放,无效则当以私人资格访高专员一谈”。4月24日“何惧被传谈话,幸昨日下午即释出,今晨来见,劝其以后言行务宜谨慎,勿过偏激,将来出外做事,可以字行,勿用此名,此名不好。卞妽今日亦被傳,尊生夫人陪同前去。五时训导委员会散会后,迪生耀德去问消息,如尤未返校,尚须设法”。在费巩的保护下,很多学生由此进一步迈入革命的行列,有的成为了后期革命活动的中流砥柱。
费巩万分痛恨当时腐败的社会制度,对国民党内部的贪污腐化、阿谀奉承之不良风气嗤之以鼻。1944年1月6日,他在日记中写道:“到恰周家晚餐。闻其谈及中训团情形,终觉国民党器小防人,徒欲愚民,且造成一种苟且阿谀之风,殊非好现象也。”1月13日,他又写道:“今日之局,无非欲造阿谀歌颂而已,一毫直言容许不得,政治更何来澄清之望。”11月8日,他又记:“重庆来人谈种种腐败,真是已至溃烂地步,有任议员中途归来者谈,尤贪污百出,全无天良,人心之坏,达于极点,数千年积弊,于今为烈,如此民族,何能立足于今日?可为浩叹!”
对于国民党特务统治,他极端仇恨,不顾自己身处虎爪狼牙之下,以大无畏的精神公开发表讲演和撰写文章,抨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从他1944年4月16日的日记中可见一二。“耀德谓余不肯作违心之论,因而宪政讨论会中未作演讲,极表赞同,谓宁诎身伸道,藏器待时,获得精神上之自由,否则何异倚门卖笑,且荣实辱。”
费巩的言行在进步学生中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因此国民党特务便对费巩进行了严密的监视并伺机蓄意谋害他。费巩日记的最后一篇定格在1945年3月2日这天,两天后,他失踪了。就在他失踪前的一个月内,还连日进出国民党各部,目的便是调查有关国民党的腐败制度。这在费巩日记的最后几篇也有反映。2月26日“上午到交通部……杨云余所欲知诸事详载交通部人事法规汇编计四大册非卖品。……至财政部……程允代为吊卷查档照录有关条文寄下……”国民党当局恼羞成怒,最终做出绑架费巩并毁尸灭迹的发指行径。众学者虽经多方寻找、营救,终不见费巩下落。
1978年9月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追认费巩为革命烈士。
[注释]
①注:文中所涉及费巩日记内容均引自上海市龙华烈士纪念馆馆藏文物——费巩日记,费巩日记共16本,起于1938年1月1日,止于1945年3月4日,2001由费巩女儿费莹如捐赠给龙华烈士纪念馆,为国家一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