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探索中,笔者曾参加福建省名师网上授课(教研)活动,开设《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第1课时)一课,受到福建教育学院专家及同行的好评,课堂视频挂在福建基础教育网的“名师授课”专栏上。现将本课例的教学设计与思路整理成稿,与同行交流。
关键词: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创新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102
一、设计思路
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舞台,让他们自己去表演;给学生一方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施展。
二、教学分析
1. 教材分析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3章第1节内容包括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两部分内容。其中,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可安排为第1课时。
“问题探讨”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向光性入手,对这种熟视无睹的现象进行的探讨,“引导着人们揭示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秘密”,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关于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材以生长素发现的历史为线索,选取关键史实进行组织,以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的过程和科学知识形成的过程,领悟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在严密推理的基础上作出判断的,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达尔文的实验具有开创性,教材在介绍他们的有关研究后,还用楷体字总结提升“科学重视实证”这一特点。达尔文之后,多位科学家逐步深入探讨,证明是化学信息引起植物的向光性生长,教材以“问题——问题的解决——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这种方式安排有关内容。温特提出生长素概念时,并没有提取出这种物质,教材旁栏思考题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在严密的逻辑推理的基础上,得出一定的科学结论,有时需要一定的想象力。教材根据生长素的发现历史,适当总结、提升:人类许多科学知识都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才逐渐积累起来的。
2.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学生可能对植物的向性生长,尤其是向光性、向重力性生长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而且由于高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学习能力已经发展到较高阶段,所以可以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让学生选择不同方式展示本小组对“生长素发现过程”的理解。
3. 教学条件分析
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已学会制作课件,可开展4-6人为一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教室应有多媒体设备,方便交流与共享。
4.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向光性的原因。将笔者主持的省级课题《生物科学生发展性学习评价》的实施融入课堂教学中。
教学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描述植物的向光性;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2. 能力目标:进行探究实验的设计;学会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提高逻辑思维的严密性,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探讨生长素发现及植物向光性的原因;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中蕴涵的科学精神,认同科学的发展是一个继承、修正、补充、创新的过程;通过发展性过程学习评价,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交流。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
1. 创设情景,诗歌引入
本章篇首插图为破土而出的幼苗,压图诗则就“幼苗”展开。诗的内容既反映了植物激素能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进行调控,也反映了植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
2. 巧妙设疑,层层探究
引入本章时,可尝试这样做:学习了第2章,我们已经认识到激素可随着血液流到人体和动物体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那么,植物体能不能对自身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呢?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本章的章首页,感悟诗的意境,进入问题情境,并借助“问题探讨”栏目,引出问题,接近要点。
3. 指导预习,领略在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科学家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的科学方法
和达尔文一起“思考”,与鲍森·詹森、拜尔同感“刺激”,随温特揭示生长素的奥秘。
由于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指导投入较多,让学生代表提前制作演示文稿以备上课时用。利用此内容,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改变过去教师一人提前备好演示文稿,上课一人演示、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
4. 教法选择
本节课以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为主,通过资料查询、整合等方法学习新知识;通过讨论和回答导学案中的问题等方式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心,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先学后教的教学策略。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原则。其他方法还有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比较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5.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推理演绎法等方法学习新知识,并组织好语言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教学评价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真正地成为教学的主体。
五、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复习提问:教师问“动物和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什么?其中的体液调节包括激素调节,那么激素调节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顾知识、回答问题。(为新知学习提供铺垫) 2. 创新情境、导入新课:教师以课本“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并推进新课续问:“生长素是什么?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生长素的?”然后教师板书课题。(激发兴趣,结合画面,提出问题)
3. 讲授新课
(1)教师让我们和达尔文一起“思考”,与詹森、拜尔同感“刺激”,随温特揭示生长素的奥秘。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让学生选择不同方式展示本小组对“生长素发现过程”的理解。教师在学生发言时和发言后,及时地评价学生对科学发现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代表分别阐述和分析达尔文、詹森、拜尔和温特的实验和结论。学生代表一讲述达尔文向光性实验并与同学互动,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再用多媒体图示课本“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小结,并从科学家在实验中的用词中教育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巧妙设疑,层层探究)
(2)教师问:“胚芽鞘尖端真的会产生某种物质吗?这种物质怎么会影响下面部分的生长呢?”
学生代表二:讲述詹森的实验和结论并与同学互动,其他同学补充。(结合讨论,师生谈话,环环相扣,逐层深入)
(3)学生代表三:讲述拜尔的实验和结论并与同学互动,其他同学补充。教师“请同学们评价该实验是否有缺陷?如果有,如何纠正?”学生讨论后回答。(培养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4)学生代表四:讲述温特温特的实验和结论,并与同学互动,其他同学补充。教师“由此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能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这种物质是什么呢?”之后讲述吲哚乙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因此给它取名为生长素。师生总结以上4个实验结论得出:产生生长素部位、感光部位、发生弯曲生长部位、植物向光性的原因等。(引导学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5)师生共同回顾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6)教师由“后来科学家又陆续发现了其他植物激素包括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引出植物激素的含义,强化生长素的发现是多位科学家不断探索的过程,呈现科学发现的艰辛和科学家不懈的探索精神。人类的许多科学发现,就是像这样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才一步一步地接近事实的真相。每一位科学家所取得的进展可能只是一小步,众多的一小步终将汇合成科学前进的一大步。学生聆听讲解,感受众多科学家的贡献,领略严谨的科学方法。
4. 练习巩固
教师展示课件上的习题。学生认真思考,回答问题。(巩固知识点)
5. 课堂小结
教师利用板书提纲对本节进行小结、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及评价表并按时上交。(复习巩固,科学评价,促进发展)。
六、问题研讨(教学反思)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力求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提供给了各小组学生搜集资料、整合资料、讲述实验、评价实验的机会,使学习变成了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探索性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许多学生对学习内容作了认真思考,他们以资料查询、课件演示进行讲述汇报,使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参与中更深刻地理解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把解决问题放在本节课的重要位置,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收集信息、整合资料、独立思考、才艺展示的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引导和促进了学生学会表达和交流,提升了文明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另外,教师使用导学案和发展性学习评价策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别差异,给学生更多参与、思考的机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呈现教学内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以四人合作小组为活动主体,在展示本小组的探究成果后进行小组的自评、互评,这不仅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对学生的学习发展性评价,通过课堂这个平台来实践,让学生能在身临其境中听到自己进步的声音。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 362000)
关键词: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创新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102
一、设计思路
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舞台,让他们自己去表演;给学生一方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施展。
二、教学分析
1. 教材分析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3章第1节内容包括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两部分内容。其中,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可安排为第1课时。
“问题探讨”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向光性入手,对这种熟视无睹的现象进行的探讨,“引导着人们揭示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秘密”,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关于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材以生长素发现的历史为线索,选取关键史实进行组织,以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的过程和科学知识形成的过程,领悟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在严密推理的基础上作出判断的,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达尔文的实验具有开创性,教材在介绍他们的有关研究后,还用楷体字总结提升“科学重视实证”这一特点。达尔文之后,多位科学家逐步深入探讨,证明是化学信息引起植物的向光性生长,教材以“问题——问题的解决——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这种方式安排有关内容。温特提出生长素概念时,并没有提取出这种物质,教材旁栏思考题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在严密的逻辑推理的基础上,得出一定的科学结论,有时需要一定的想象力。教材根据生长素的发现历史,适当总结、提升:人类许多科学知识都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才逐渐积累起来的。
2.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学生可能对植物的向性生长,尤其是向光性、向重力性生长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而且由于高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学习能力已经发展到较高阶段,所以可以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让学生选择不同方式展示本小组对“生长素发现过程”的理解。
3. 教学条件分析
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已学会制作课件,可开展4-6人为一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教室应有多媒体设备,方便交流与共享。
4.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向光性的原因。将笔者主持的省级课题《生物科学生发展性学习评价》的实施融入课堂教学中。
教学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描述植物的向光性;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2. 能力目标:进行探究实验的设计;学会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提高逻辑思维的严密性,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探讨生长素发现及植物向光性的原因;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中蕴涵的科学精神,认同科学的发展是一个继承、修正、补充、创新的过程;通过发展性过程学习评价,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交流。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
1. 创设情景,诗歌引入
本章篇首插图为破土而出的幼苗,压图诗则就“幼苗”展开。诗的内容既反映了植物激素能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进行调控,也反映了植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
2. 巧妙设疑,层层探究
引入本章时,可尝试这样做:学习了第2章,我们已经认识到激素可随着血液流到人体和动物体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那么,植物体能不能对自身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呢?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本章的章首页,感悟诗的意境,进入问题情境,并借助“问题探讨”栏目,引出问题,接近要点。
3. 指导预习,领略在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科学家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的科学方法
和达尔文一起“思考”,与鲍森·詹森、拜尔同感“刺激”,随温特揭示生长素的奥秘。
由于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指导投入较多,让学生代表提前制作演示文稿以备上课时用。利用此内容,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改变过去教师一人提前备好演示文稿,上课一人演示、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
4. 教法选择
本节课以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为主,通过资料查询、整合等方法学习新知识;通过讨论和回答导学案中的问题等方式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心,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先学后教的教学策略。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原则。其他方法还有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比较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5.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推理演绎法等方法学习新知识,并组织好语言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教学评价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真正地成为教学的主体。
五、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复习提问:教师问“动物和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什么?其中的体液调节包括激素调节,那么激素调节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顾知识、回答问题。(为新知学习提供铺垫) 2. 创新情境、导入新课:教师以课本“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并推进新课续问:“生长素是什么?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生长素的?”然后教师板书课题。(激发兴趣,结合画面,提出问题)
3. 讲授新课
(1)教师让我们和达尔文一起“思考”,与詹森、拜尔同感“刺激”,随温特揭示生长素的奥秘。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让学生选择不同方式展示本小组对“生长素发现过程”的理解。教师在学生发言时和发言后,及时地评价学生对科学发现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代表分别阐述和分析达尔文、詹森、拜尔和温特的实验和结论。学生代表一讲述达尔文向光性实验并与同学互动,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再用多媒体图示课本“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小结,并从科学家在实验中的用词中教育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巧妙设疑,层层探究)
(2)教师问:“胚芽鞘尖端真的会产生某种物质吗?这种物质怎么会影响下面部分的生长呢?”
学生代表二:讲述詹森的实验和结论并与同学互动,其他同学补充。(结合讨论,师生谈话,环环相扣,逐层深入)
(3)学生代表三:讲述拜尔的实验和结论并与同学互动,其他同学补充。教师“请同学们评价该实验是否有缺陷?如果有,如何纠正?”学生讨论后回答。(培养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4)学生代表四:讲述温特温特的实验和结论,并与同学互动,其他同学补充。教师“由此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能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这种物质是什么呢?”之后讲述吲哚乙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因此给它取名为生长素。师生总结以上4个实验结论得出:产生生长素部位、感光部位、发生弯曲生长部位、植物向光性的原因等。(引导学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5)师生共同回顾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6)教师由“后来科学家又陆续发现了其他植物激素包括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引出植物激素的含义,强化生长素的发现是多位科学家不断探索的过程,呈现科学发现的艰辛和科学家不懈的探索精神。人类的许多科学发现,就是像这样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才一步一步地接近事实的真相。每一位科学家所取得的进展可能只是一小步,众多的一小步终将汇合成科学前进的一大步。学生聆听讲解,感受众多科学家的贡献,领略严谨的科学方法。
4. 练习巩固
教师展示课件上的习题。学生认真思考,回答问题。(巩固知识点)
5. 课堂小结
教师利用板书提纲对本节进行小结、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及评价表并按时上交。(复习巩固,科学评价,促进发展)。
六、问题研讨(教学反思)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力求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提供给了各小组学生搜集资料、整合资料、讲述实验、评价实验的机会,使学习变成了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探索性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许多学生对学习内容作了认真思考,他们以资料查询、课件演示进行讲述汇报,使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参与中更深刻地理解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把解决问题放在本节课的重要位置,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收集信息、整合资料、独立思考、才艺展示的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引导和促进了学生学会表达和交流,提升了文明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另外,教师使用导学案和发展性学习评价策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别差异,给学生更多参与、思考的机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呈现教学内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以四人合作小组为活动主体,在展示本小组的探究成果后进行小组的自评、互评,这不仅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对学生的学习发展性评价,通过课堂这个平台来实践,让学生能在身临其境中听到自己进步的声音。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 36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