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上的艺术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nan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让每一节语文课富有活力、充满朝气,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如沐春风之感,在藝术享受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就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去欣赏祖国的语言美,陶醉于语言艺术的意境之中。
  【关键词】语文课艺术;导语;质疑;讨论;学生;知识迁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学龄时的我,不太喜欢老龄的语文教师,因为我害怕上课不是背课文、背词语解释,就是背课文的中心意思。从那时起,我就立志长大当一名语文教师,一名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师。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打破程式化教学。因为僵硬的教学过程使课堂气氛如同一潭死水,没有波澜,学生毫无兴趣可言。要想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教师就要不断探索点燃“爆竹”的技巧,要使学生个性、创新的发展,就要有一整套科学、民主、独具个性上“活”语文课的方法。如何让每一节语文课富有活力,充满朝气,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如沐春风之感,在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就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去欣赏祖国的语言美,陶醉于语言艺术的意境之中。参教以来,我总结经验,积极探讨,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导语要新颖
  要使语文课充满魅力,开课就必须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兴趣往往是创造的先导。为了达到此目的,教师必须采用各种手段去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使他们兴奋起来,产生求知的欲望。例如:在上《奇妙的对联》这个专题的时候,我用马季和郭启儒的相声《对春联》的导入,直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在笑声中开始了一个传统专题的学习,但他们学得很快乐,学习的欲望很强烈。再如在教学《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时,我用了一幅漫画来导入新课:说的是父母是棵大树,孩子先来摘它的果实卖钱获取学费,在树壮年的时候;接着砍大树的最粗壮的树枝,给孩子造房子,在大树中年的时候;再就是砍大树的树干,漂洋过海,在树老年的时候;最后在大树已经奄奄一息的时候,已经是老年的那个孩子,靠在仅有的树桩上休息,这就是孩子和父母的一生。这样导入之后,学生出奇的安静,各个都在反思自己,父母确实是这样的大树,自己就是那一直不懂事的孩子,这为我的语文课营造了难得的课堂氛围,学生一直带着一颗感恩之心认认真真地听完了这节课,效果特别好。
  二、质疑的讨论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他的话一语点破“疑”在教学中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尽量地把“疑”设置在学生知识的智力最近发展区内,深浅适宜,让学生跳一跳就摸得着。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设疑提问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参与,让他们根据问题,自己去探讨问题的精妙,发现问题之间的联系,以求得解决的办法。并且,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对课文深入了解基础之上,自己提出对课文的质疑,讨论解决,集中所有人的智慧,这能让学生的思维再入教学情境,扩展学生思维活动的广阔天地,开启学生智能的宝库,达到最佳境地。
  三、学生唱主角
  要使语文课充满魅力,首先是来自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如果教者建立了正确的“教师观”和正确的“学生观”,那么,语文课的趣味也就不愁不浓,学生也就能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做到寓教于乐。相反,如果教师态度过于严肃,经常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臭架子,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精疲力尽,学生听得淡淡如水,毫无味道,课堂气氛过于紧张,造成学生心理压力过重的话,想在课堂上讲得有滋有味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老师朋友”,使学生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四、知识的迁移
  语文课要上得活,从教学内容看,还要注重知识的迁移。有的教师在教知识时只局限于一篇课文,不善于把新的知识联系起来,以致学生不能举一反三, 这是课上得呆板的原因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发挥语文教材内容丰富的优势,前后联系,新旧对照,使丰富的内容条理化。讲授新课时,应该引导学生,把已掌握的知识运用到新课中去,重视知识迁移,以此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方法是多样的,如文章体裁的联系、写作技法的联系、人物形象的联系、景物风情的联系、典型事例的联系、理论观点的联系、相关学科的联系、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时代背景的联系等。这些联系,可以使知识迁移,活跃学生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很好地发挥出来,这样的语文课堂也必然是生机勃勃的。
  五、语言要优美
  要使语文课充满魅力,教师必须有深厚的语言功底。教育家季米良捷夫说:“教师不是传声筒,而是艺术家、创造者。”语文教学要想取得成功,语文教师必须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形神兼备的教学姿态去打动学生。
  如何让每一节语文课都富有活力,充满朝气,是一个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认真探讨的课题,只要我们不懈努力,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充满魅力的目标,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作者简介:李玮,女,1979年生,汉族,安徽马鞍山人,本科,中学二级职称,就职于安徽马鞍山八中东校区,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育。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从人生视角解读泰格特的小说《窗》,通过这扇“窗”来透视两个人物的心灵状态,探求一点人生的启示。分析领悟欣赏者和漠视者,利人者和利己者的人生得失和生活状态。  【关键词】人生视角;解读;利人;利己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文学作品的解读视角很多,这里我尝试着从人生视角解读泰格特的《窗》。从人生视角解读文学作品是由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胡山林提出的,他
【摘要】因材施教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个别施教;应该保证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知识的积极运用;应该在教学中激起学生高昂的情绪;应该充分发挥教师个人对学生的直接影响。  【关键词】语文教学;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能会遇到这样的现象:设置的问题有些学生从来不举手回答,即便被点名站起来也是“不知道”“不会”,导致老师的授课情绪降
【摘要】语病修改题型是学生常见的考试题型,但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时并没有完全接触到语法的相关知识,所以在做语病修改题型时往往不知所措。本文在研究多年教学的基础上,多方位参考学生之前的语文学习经验,总结出了解决语病题型的三步法,让学生逐步了解并熟练掌握语病修改的精髓。  【关键词】语法知识系统;语病修改;知识;方法;学生;笔记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学生进入高一就接触到了语病修改
【摘要】记叙文写作是初中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好的开篇是写好记叙文的重要因素。以叙为本,巧妙开篇,笔者在前人的基础上探究初中记叙文开头的具体策略,让读者透视到文章的亮点,触摸到情感的搏动。  【关键词】巧用修辞;巧妙写景;巧用疑问;巧引名言;巧设题记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记叙文是初中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笔者在教授《我的老师》时,读到一句“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
【摘要】为了融化作文教学这块“坚冰”, 另辟蹊径,从作文讲评入手,寻找作文教学的出路。文章介绍了三种作文讲评课的流程、实施方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作文讲评课;佳作展示课;求医问诊课;文批改课  【中图分类号】G653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老师关注的焦点,更是困扰语文老师的一大难题。自然,这也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碰到最大、最难以解决的问题。我想主要原因在于:1.作文教学无“法”可
【摘要】中华文化中涉及二十四节气的诗文有很多,其中主要反映的内容便是和农业劳动、生活生产有关。这些诗文主要阐释了农家生活的艰辛,也展现出我国农民吃苦耐劳的精神。本文对二十四节气主题诗文进行赏析,凸显了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历史文化中占据的不可估量地位。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主题诗文;赏析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二十四节气体现的是我国劳动人民对天文气象等进行观测和总结的结果。二
【摘要】中职学校学生由于基础弱、对学习缺少兴趣等原因,在课堂上普遍缺少学习自信心,我通过对一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例分析谈谈中职教师将如何转变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重树孩子的学习自信心,使其成为适合社会需要的自信、阳光的职业技术人才。  【关键词】自信心;中职学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践模拟;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背景介绍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薄弱
【摘要】在日新月异的E时代,儿童文学阅读还是被挤在一个非常逼仄的角落。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帮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笔者用自己的阅读、实践与思考点亮一盏盏灯。教师先做读书人,打造师生共读环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1)“我读故事给你 听”——阅读是件快乐的事;(2)“今天,你读书了吗”——阅读像呼吸那么自然;(3)“我们一起来聊聊”——步入阅读吧学园。师生共读,亲近文学,守护童年。  【关键词】师
【摘要】随着就业压力的上升,民族预科急需从转型中寻求发展,力求为各大高校输送高质量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语文课程作为民族预科的基础课程之一,在整个预科教育中又占据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南昌工学院民族预科的转型过程中,语文教育必须首先寻找到转型的办法。  【关键词】预科;语文;转型;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不容小视,对此,作为民族预科培
【摘要】何兆熊(2000)提到拒绝言语行为是交际者在面对请求、邀请等语言行为时,直接或间接性地否定对方意愿的言语行为。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距离、权势关系等因素也会影响各国拒绝言语行为的表达。  【关键词】跨文化;汉日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尽管两国在文化习俗上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但跨文化交际中言语运用的理念以及言语行为的表现形式都存在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