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技术创新也逐渐成为推动国家生产力发展、带动经济增长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在我国西部地区,部分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联盟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稳定性、协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我国西部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因此,基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重要性,构建联盟协同稳定机制,提升联盟整体协同创新能力对于提升联盟运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西部地区;资源型产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同创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4032
1引言
自1992年,“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制定实施以来,产、学、研三方联合在我国迅速展开合作实践。作为目前国内外技术协同创新的新型组织形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已成为我国提升协同创新能力重要战略之一。对此,我国政府部门也已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如《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等,以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设和发展,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机结合。
在我国西部以资源型产业为主的地区,即资源型农业、资源型采掘业、资源型制造业、资源型电业燃气生产业、资源型旅游业,大部分产业生产技术的先进程度较低,且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促进相关产业技术提升的优质信息来源较少。因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对推动我国西部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能够带动我国西部资源型产业整体运行效率及协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我国整体经济实力。
2云南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概况
自2010年起,云南省启动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来,云南省科技厅陆续制定了《云南省科技厅关于进一步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的通知》《云南省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牵头单位工作经费补助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省内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建和發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政策性指导。
21特点
211联盟领域分布广泛
截至2015年底,云南省科技厅共开展了五批共计65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试点工作。“按试点联盟技术领域划分,工业类22个、农业类32个、社会发展类11个,涵盖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现代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光电子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及现代服务产业。”云南省科技厅云南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EB/OL].[2016-06-21].http://wwwynstcgov.cn/kjxx/201606210002htm.省内65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多主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试点单位,对技术创新的效率和要求及对知识性资源和信息的整合能力具有较高标准和要求,具有较大的产业价值和发展空间。目前,云南省大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处于发展期或跨越式发展阶段,面临技术创新研发、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等问题,联盟的构建正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重要渠道。
212联盟目标多元化
云南省65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覆盖领域广泛,各试点合作目标类型也多有不同,大体可分为技术创新、产业链整合、技术标准合作三种目标类型。其中,将技术创新作为目标的联盟主要以加快产业技术升级使研发成本最小化为重点,如在昆明成立的“贵金属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产业链整合为目标的联盟重点在于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的打造,联盟成员涉及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个环节,产品和技术的创新有赖于产业链的完整性和产业链上、下游的联系紧密程度,如全国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牵头成立的“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技术标准合作为目标的联盟主要是为制定产业技术标准,此类联盟所制定的技术标准与企业的商业利益息息相关,已成为大多企业争夺的目标,如“三七标准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旨在解决三七标准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22主要成果
221产业技术研发及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
联盟的成立改变了最初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各方独立工作的局面。云南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各试点成员在原有信息及资源平台上扩大信息共享范围,使联盟成员利用优质资源开展合作和交流。一方面,联盟成立进一步完善了产业技术研发平台的建设,涉及平台信息化建设、国家及省级工程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建设、研发核心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等。“其中,以花卉联盟、咖啡联盟、生物疫苗联盟、磷资源联盟等为主的15家试点联盟在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云南省科技厅云南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EB/OL].[2016-06-21].http://wwwynstcgov.cn/kjxx/201606210002htm.解决了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部分关键性技术与核心技术的更新与升级问题,提升了产业在行业内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联盟成立推动了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不断完善,促进了资源和信息在联盟成员内部的共享,高校及研究机构在公共平台的完善下更加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及核心技术创新方向,从而提供更具竞争力和实用性的创新技术。
222人才联合培养取得阶段性成果
随着高新技术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技术领域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加大,技术人才的匮乏也是目前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弱、创新效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扩大技术创新人才的数量,提高技术创新人才的整体能力,云南省试点联盟通过“联合培养”的形式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根据企业对技术人才的相关要求和联盟的发展需要,以定位明确、结构合理、衔接紧密的人才培养和支持体系逐步构建了相关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团队,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开发潜力的技术创新人才。据统计,“联盟累计建成省级创新团队19个,培养省级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技术创新人才149人,研究生(含硕士、博士)400人次”。云南省科技厅云南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EB/OL].[2016-06-21].http://wwwynstcgov.cn/kjxx/201606210002htm. 23存在的问题
231联盟创新不足
就现阶段云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概况来看,虽然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联盟整体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不仅在产业技术创新与研发方面需要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在联盟管理模式及公共平台的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均需要进一步提升。而联盟技术研发需要资金的支持,但目前联盟资金主要来源于向政府申请的项目经费或联盟内部成员单位筹集的资金,资金来源相对单一。若联盟没有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及保障,则会导致联盟创新规模难以达到企业现阶段需求甚至未来发展的需要,从而影响联盟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不利于联盟未来的稳定发展。
232联盟运行模式及管理机制不完善
云南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试点实践工作以来,综观65家省内联盟,在较短的成立时间内一些联盟内部相对较为松散,缺乏规范的联盟管理运作机制。首先,联盟内部成员工作分工情况不明确,成员间缺乏凝聚力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意识,联盟需要确立清晰的发展目标及方向,建立完善的共享机制和分工机制;其次,联盟内部成员多样化导致了成员各自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前提,一些成员为实现自身利益不按联盟规则进行,影响了联盟的整体运行效率;最后,联盟内部由于存在责任主体,并且在一些拥有较多成员的联盟中不乏发展成熟、实力雄厚的企业,往往联盟的发言权会落在这些具有重要地位的成员手中,而其他附属成员则会失去提供建议的机会,甚至在维护自身利益时也不被联盟重视。
3我国西部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我国西部地区人口众多,并且拥有丰富的矿物质、石油、天然气等资源,鲜明的资源优势使其与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紧密联系。综合云南省等西部地区的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特点,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制约我国西部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
31联盟内部关系缺乏稳定性
目前,我国西部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适应变化并保持现状以维持联盟稳定性的能力相对较弱。一方面,联盟成员的选择上,组织内部并没清晰完整的规划和进退机制,对进入成员的整体实力和工作分工没有清晰的定位和分配,直接导致了联盟成员间开展研究和合作的过程中,实力相对较弱的企业或研究机构没能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联盟的进入机制和协调机制难做保障,成员流动性大,联盟在发展过程中就要不断适应进入的新成员,并把退出的老成员的工作重新分配给新成员,直接影响了项目的跟进;另一方面,我国西部资源型产业大部分以采矿业、旅游业等为主,联盟成员间信息资源等的高度相似性也会直接降低成员间相互学习的积极性,然而不同领域的联盟成员跨度较大,相互没有具体的可参照性,不利于联盟的稳定发展。
32联盟成员间联系不紧密,资源共享程度低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内部成员间的沟通和交流是联盟整体信任协作、协同创新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西部大部分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每年都会召开年度会议,但会议形式主义较重,直接导致了联盟成员间交流不深入的问题。除年度会议外,由于缺乏系统的联盟管理机制和规范的运行模式,成员间沟通活动的组织存在一定困难,在活动或例行会议中,联盟主体间的沟通和互动也仅限于个别成员间由于项目关联性更为密切而产生的单向交流和联系,无法全方位地实现联盟内部各个成员的利益最大化,制约了成员间的实时联系和交流,从而优质信息和资源难以在联盟内部传播以实现优化配置。
33成员间合作层次低,协同创新能力不足
由于联盟由不同的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组成,特别是西部资源型产业,涉及大量关键技术、资源等核心竞争要素,在合作过程中不同利益体也会出于自我提升、保护和竞争意识,在涉及各自领域的核心资源和竞争优势的时候采取一致对外的保护措施,因此,大部分联盟成员间的合作仅仅停留在共性技术的研发上,在核心技术创新领域合作层次不深入,甚至不展开合作,以防自身核心技术或资源外泄,联盟成员间资源共享、共同研发的意识薄弱,协同创新能力不足。
此外,由于联盟管理机制不完善,利益分配不均,导致联盟成员间缺乏信任,无法进行优质资源共享和学习交流,直接影响了联盟成员间深层长期合作的开展。特别是因为申报国家项目而成立的战略联盟,在项目结束后,联盟成员间的合作与交流也直接减少,战略联盟的意义也不复存在,并未因此组建范围广、合作层次深的长期实体组织以解决行業内的关键性技术创新难题,实现企业与高校与研究机构的长期深入合作与协同创新。
4完善我国西部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同创新机制的对策
41构建联盟协同稳定管理机制,提升联盟稳定性
联盟的协同稳定性是西部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长期可持续运行的重要保障,协同稳定管理机制的建立能够保障联盟成员间保持积极的合作意识与信任感。首先,构建规范的成员选择与进入的管理机制,保证联盟成员的多元化的同时,也要保证成员所在领域能够对联盟创新活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各资源型产业既要在资源与技术等相关方面有自身的优势,成员间的整体实力也要相对均衡,避免相差过大,减少成员间相互学习的难度,提供有效沟通的渠道,提高成员的创新积极性。其次,联盟成员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也要有一定的互补性,资源的相似性能够带动同领域企业在竞争中共同发展,资源的互补性也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创新的角度和动力,这些都会有助于西部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稳定运行。
42构建联盟资源共享机制,增强主体间的沟通交流
西部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资源共享机制主要分为上、中、下三层。其中,最上层为资源网络共享平台,是联盟内部各成员技术、资源的传播与整合平台,以保证知识与技术资源能够满足联盟的创新活动,为联盟成员间的协同创新合作提供重要支持。中层为管理服务机构,由政府、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派出人员组成,为联盟提供承上启下的协调服务以保障资源的持续有效输入和输出,维持联盟正常稳定运行。最下一层为西部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主要参与成员,他们既是创新资源的输入输出方,也是创新技术的所有者,联盟成员需要根据联盟创新活动与发展的需要定期更新资源网络共享平台中的资源以保障联盟的可持续发展。 43加强联盟主体间的互惠合作,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作过程也是联盟主体间互惠合作的过程,联盟成员间通过互惠合作才能发挥协同创新的溢出效应,从而实现联盟内部信息、资源、知识、创新技术的整合,带动联盟提高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
首先,要提高联盟主体间的互惠合作层次,通过有关联盟项目等内容的学习活动的组织来加强联盟成员间的相互了解,了解各自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使其能够为联盟创新技术研究提供优质资源和技术试验平台,使联盟成员在明确协同创新优势的同时,深化西部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过程中深层合作与主动合作的意识。其次,在联盟动态的合作过程中,要不断培养成员协同创新的能力,增强成员在合作的各个阶段进行不同领域的协同创新的能力,带动联盟整体运行过程中的协同创新效率从而展开全面高效的合作。
5结论与展望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是实现联盟内部各个主体间的协同创新发展,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各主体的优势,形成在资源和技术等各方面要素的融合与协调,强调联盟主体间协同创新发展,而非单个要素的独立发展。相对于借鉴国际经验而言,结合我国云南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研究,对于提升我国西部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稳定性及其稳定性机制的构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对于增强我国西部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体间的协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就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现状而言,仍有较多的探索空间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喻金田,马池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内研究进展与趋势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2(3):47-50
[2] 胡劍波,安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工业技术经济,2014(10):125-131
[3] 张敬文,江晓珊,邓久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策略[J].经济纵横,2014(10):72-75
[4] 谭建伟,梁淑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生系统稳定性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25-33
[5] 周青,王乃有,马香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冲突类型与影响因素的关联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4(3):473-480
[6] 王玉梅,罗公利,周广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协同创新要素分析[J].情报杂志,2013(2):201-207
[7] 刘欢,阮文彪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1):18-20,39
[8] 牛振喜,肖鼎新,魏海燕,等基于协同理论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2):76-78
[9] 刘林舟,武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原则及政策取向[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4):102-106
[10] 徐刚,梁淑静,高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本质与运行难点[J].商业研究,2012(7):112-116
[11] 李瑞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5
[关键词]西部地区;资源型产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同创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4032
1引言
自1992年,“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制定实施以来,产、学、研三方联合在我国迅速展开合作实践。作为目前国内外技术协同创新的新型组织形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已成为我国提升协同创新能力重要战略之一。对此,我国政府部门也已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如《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等,以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设和发展,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机结合。
在我国西部以资源型产业为主的地区,即资源型农业、资源型采掘业、资源型制造业、资源型电业燃气生产业、资源型旅游业,大部分产业生产技术的先进程度较低,且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促进相关产业技术提升的优质信息来源较少。因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对推动我国西部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能够带动我国西部资源型产业整体运行效率及协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我国整体经济实力。
2云南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概况
自2010年起,云南省启动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来,云南省科技厅陆续制定了《云南省科技厅关于进一步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的通知》《云南省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牵头单位工作经费补助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省内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建和發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政策性指导。
21特点
211联盟领域分布广泛
截至2015年底,云南省科技厅共开展了五批共计65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试点工作。“按试点联盟技术领域划分,工业类22个、农业类32个、社会发展类11个,涵盖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现代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光电子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及现代服务产业。”云南省科技厅云南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EB/OL].[2016-06-21].http://wwwynstcgov.cn/kjxx/201606210002htm.省内65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多主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试点单位,对技术创新的效率和要求及对知识性资源和信息的整合能力具有较高标准和要求,具有较大的产业价值和发展空间。目前,云南省大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处于发展期或跨越式发展阶段,面临技术创新研发、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等问题,联盟的构建正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重要渠道。
212联盟目标多元化
云南省65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覆盖领域广泛,各试点合作目标类型也多有不同,大体可分为技术创新、产业链整合、技术标准合作三种目标类型。其中,将技术创新作为目标的联盟主要以加快产业技术升级使研发成本最小化为重点,如在昆明成立的“贵金属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产业链整合为目标的联盟重点在于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的打造,联盟成员涉及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个环节,产品和技术的创新有赖于产业链的完整性和产业链上、下游的联系紧密程度,如全国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牵头成立的“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技术标准合作为目标的联盟主要是为制定产业技术标准,此类联盟所制定的技术标准与企业的商业利益息息相关,已成为大多企业争夺的目标,如“三七标准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旨在解决三七标准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22主要成果
221产业技术研发及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
联盟的成立改变了最初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各方独立工作的局面。云南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各试点成员在原有信息及资源平台上扩大信息共享范围,使联盟成员利用优质资源开展合作和交流。一方面,联盟成立进一步完善了产业技术研发平台的建设,涉及平台信息化建设、国家及省级工程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建设、研发核心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等。“其中,以花卉联盟、咖啡联盟、生物疫苗联盟、磷资源联盟等为主的15家试点联盟在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云南省科技厅云南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EB/OL].[2016-06-21].http://wwwynstcgov.cn/kjxx/201606210002htm.解决了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部分关键性技术与核心技术的更新与升级问题,提升了产业在行业内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联盟成立推动了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不断完善,促进了资源和信息在联盟成员内部的共享,高校及研究机构在公共平台的完善下更加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及核心技术创新方向,从而提供更具竞争力和实用性的创新技术。
222人才联合培养取得阶段性成果
随着高新技术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技术领域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加大,技术人才的匮乏也是目前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弱、创新效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扩大技术创新人才的数量,提高技术创新人才的整体能力,云南省试点联盟通过“联合培养”的形式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根据企业对技术人才的相关要求和联盟的发展需要,以定位明确、结构合理、衔接紧密的人才培养和支持体系逐步构建了相关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团队,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开发潜力的技术创新人才。据统计,“联盟累计建成省级创新团队19个,培养省级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技术创新人才149人,研究生(含硕士、博士)400人次”。云南省科技厅云南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EB/OL].[2016-06-21].http://wwwynstcgov.cn/kjxx/201606210002htm. 23存在的问题
231联盟创新不足
就现阶段云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概况来看,虽然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联盟整体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不仅在产业技术创新与研发方面需要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在联盟管理模式及公共平台的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均需要进一步提升。而联盟技术研发需要资金的支持,但目前联盟资金主要来源于向政府申请的项目经费或联盟内部成员单位筹集的资金,资金来源相对单一。若联盟没有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及保障,则会导致联盟创新规模难以达到企业现阶段需求甚至未来发展的需要,从而影响联盟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不利于联盟未来的稳定发展。
232联盟运行模式及管理机制不完善
云南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试点实践工作以来,综观65家省内联盟,在较短的成立时间内一些联盟内部相对较为松散,缺乏规范的联盟管理运作机制。首先,联盟内部成员工作分工情况不明确,成员间缺乏凝聚力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意识,联盟需要确立清晰的发展目标及方向,建立完善的共享机制和分工机制;其次,联盟内部成员多样化导致了成员各自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前提,一些成员为实现自身利益不按联盟规则进行,影响了联盟的整体运行效率;最后,联盟内部由于存在责任主体,并且在一些拥有较多成员的联盟中不乏发展成熟、实力雄厚的企业,往往联盟的发言权会落在这些具有重要地位的成员手中,而其他附属成员则会失去提供建议的机会,甚至在维护自身利益时也不被联盟重视。
3我国西部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我国西部地区人口众多,并且拥有丰富的矿物质、石油、天然气等资源,鲜明的资源优势使其与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紧密联系。综合云南省等西部地区的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特点,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制约我国西部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
31联盟内部关系缺乏稳定性
目前,我国西部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适应变化并保持现状以维持联盟稳定性的能力相对较弱。一方面,联盟成员的选择上,组织内部并没清晰完整的规划和进退机制,对进入成员的整体实力和工作分工没有清晰的定位和分配,直接导致了联盟成员间开展研究和合作的过程中,实力相对较弱的企业或研究机构没能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联盟的进入机制和协调机制难做保障,成员流动性大,联盟在发展过程中就要不断适应进入的新成员,并把退出的老成员的工作重新分配给新成员,直接影响了项目的跟进;另一方面,我国西部资源型产业大部分以采矿业、旅游业等为主,联盟成员间信息资源等的高度相似性也会直接降低成员间相互学习的积极性,然而不同领域的联盟成员跨度较大,相互没有具体的可参照性,不利于联盟的稳定发展。
32联盟成员间联系不紧密,资源共享程度低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内部成员间的沟通和交流是联盟整体信任协作、协同创新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西部大部分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每年都会召开年度会议,但会议形式主义较重,直接导致了联盟成员间交流不深入的问题。除年度会议外,由于缺乏系统的联盟管理机制和规范的运行模式,成员间沟通活动的组织存在一定困难,在活动或例行会议中,联盟主体间的沟通和互动也仅限于个别成员间由于项目关联性更为密切而产生的单向交流和联系,无法全方位地实现联盟内部各个成员的利益最大化,制约了成员间的实时联系和交流,从而优质信息和资源难以在联盟内部传播以实现优化配置。
33成员间合作层次低,协同创新能力不足
由于联盟由不同的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组成,特别是西部资源型产业,涉及大量关键技术、资源等核心竞争要素,在合作过程中不同利益体也会出于自我提升、保护和竞争意识,在涉及各自领域的核心资源和竞争优势的时候采取一致对外的保护措施,因此,大部分联盟成员间的合作仅仅停留在共性技术的研发上,在核心技术创新领域合作层次不深入,甚至不展开合作,以防自身核心技术或资源外泄,联盟成员间资源共享、共同研发的意识薄弱,协同创新能力不足。
此外,由于联盟管理机制不完善,利益分配不均,导致联盟成员间缺乏信任,无法进行优质资源共享和学习交流,直接影响了联盟成员间深层长期合作的开展。特别是因为申报国家项目而成立的战略联盟,在项目结束后,联盟成员间的合作与交流也直接减少,战略联盟的意义也不复存在,并未因此组建范围广、合作层次深的长期实体组织以解决行業内的关键性技术创新难题,实现企业与高校与研究机构的长期深入合作与协同创新。
4完善我国西部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同创新机制的对策
41构建联盟协同稳定管理机制,提升联盟稳定性
联盟的协同稳定性是西部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长期可持续运行的重要保障,协同稳定管理机制的建立能够保障联盟成员间保持积极的合作意识与信任感。首先,构建规范的成员选择与进入的管理机制,保证联盟成员的多元化的同时,也要保证成员所在领域能够对联盟创新活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各资源型产业既要在资源与技术等相关方面有自身的优势,成员间的整体实力也要相对均衡,避免相差过大,减少成员间相互学习的难度,提供有效沟通的渠道,提高成员的创新积极性。其次,联盟成员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也要有一定的互补性,资源的相似性能够带动同领域企业在竞争中共同发展,资源的互补性也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创新的角度和动力,这些都会有助于西部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稳定运行。
42构建联盟资源共享机制,增强主体间的沟通交流
西部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资源共享机制主要分为上、中、下三层。其中,最上层为资源网络共享平台,是联盟内部各成员技术、资源的传播与整合平台,以保证知识与技术资源能够满足联盟的创新活动,为联盟成员间的协同创新合作提供重要支持。中层为管理服务机构,由政府、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派出人员组成,为联盟提供承上启下的协调服务以保障资源的持续有效输入和输出,维持联盟正常稳定运行。最下一层为西部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主要参与成员,他们既是创新资源的输入输出方,也是创新技术的所有者,联盟成员需要根据联盟创新活动与发展的需要定期更新资源网络共享平台中的资源以保障联盟的可持续发展。 43加强联盟主体间的互惠合作,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作过程也是联盟主体间互惠合作的过程,联盟成员间通过互惠合作才能发挥协同创新的溢出效应,从而实现联盟内部信息、资源、知识、创新技术的整合,带动联盟提高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
首先,要提高联盟主体间的互惠合作层次,通过有关联盟项目等内容的学习活动的组织来加强联盟成员间的相互了解,了解各自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使其能够为联盟创新技术研究提供优质资源和技术试验平台,使联盟成员在明确协同创新优势的同时,深化西部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过程中深层合作与主动合作的意识。其次,在联盟动态的合作过程中,要不断培养成员协同创新的能力,增强成员在合作的各个阶段进行不同领域的协同创新的能力,带动联盟整体运行过程中的协同创新效率从而展开全面高效的合作。
5结论与展望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是实现联盟内部各个主体间的协同创新发展,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各主体的优势,形成在资源和技术等各方面要素的融合与协调,强调联盟主体间协同创新发展,而非单个要素的独立发展。相对于借鉴国际经验而言,结合我国云南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研究,对于提升我国西部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稳定性及其稳定性机制的构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对于增强我国西部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体间的协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就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现状而言,仍有较多的探索空间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喻金田,马池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内研究进展与趋势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2(3):47-50
[2] 胡劍波,安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工业技术经济,2014(10):125-131
[3] 张敬文,江晓珊,邓久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策略[J].经济纵横,2014(10):72-75
[4] 谭建伟,梁淑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生系统稳定性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25-33
[5] 周青,王乃有,马香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冲突类型与影响因素的关联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4(3):473-480
[6] 王玉梅,罗公利,周广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协同创新要素分析[J].情报杂志,2013(2):201-207
[7] 刘欢,阮文彪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1):18-20,39
[8] 牛振喜,肖鼎新,魏海燕,等基于协同理论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2):76-78
[9] 刘林舟,武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原则及政策取向[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4):102-106
[10] 徐刚,梁淑静,高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本质与运行难点[J].商业研究,2012(7):112-116
[11] 李瑞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