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邻三角:消极稳定?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ans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的世界形势变化极大。如果将思想的焦距拉得远些,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对2011年加以定位,那么,这一年或许真的堪称“分水岭时代”(保罗·肯尼迪语)甚或“400年未有之大变局”(基辛格语)的开端。在这一进程中,亚太地区的时局发展,虽不及西亚北非之乱那么惊心动魄、血雨腥风,但因其在全球权势版图中不可替代的特殊重要地位,其影响可能更为深远。全球主要力量在亚太积极谋篇布局,尤其是美国动作频频,牵动地区秩序和国家关系的复杂变化。
  
  从“重返”走向“重塑”
  自2009年奥巴马政府上台至今,美国的亚太战略可谓演奏了一出“重返三部曲”。
  第一乐章是“宣示2009”。奥巴马政府一上台,便自称美国首任“太平洋总统”,并高调宣扬亚太对美国21世纪全球领导地位的极端重要性。国务卿希拉里首次出访就选择东亚,迅速对中美关系做出“积极合作全面”新定位,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开启与缅甸对话进程,为美国调整亚太战略做足了舆论准备和政治姿态。如果用希拉里的话来概括2009年美国的亚太战略,那就是宣告“美国回来了”。
  第二乐章是“介入2010”。在重振美欧关系、重启美俄关系、重温美国与伊斯兰关系的基础上,2010年的奥巴马政府开始有步骤地推进重返亚太的具体动作。比如说,利用“天安”号事件强化美韩军事同盟,利用钓鱼岛之争重申对日安全承诺,公开介入南海划界争端,拉拢越南、印尼等东盟大国,主办美国与东盟领导人峰会,宣布加入东亚峰会,积极参与和塑造区域合作。通过适时抓住偶发事件、利用地区深层矛盾、迎合各国制衡心理,美国成功介入亚太地区事务中。
  第三乐章则是“夯实2011”。2011年美国的亚太战略重点是查遗补漏,全面推进。派出高规格、大规模代表团参加“南太岛国论坛”,加强对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公关力度,弥补美国在该地区“边缘地带”的政治短板,实现对地区影响力的全覆盖;利用主持APEC峰会之机,大力推动区域合作的机制化改革,补足长期存在的经济短板。同时,在军事上继续推出一系列组合拳,把优势做大。
  可以说,到2011年底,以APEC峰会结束为标志,美国“重返亚太”的目标已经基本完成。如无意外,2012年美国的亚太战略的目标与重点,将从“重返”走向“重塑”。按照美国政府及战略界公开透露的战略构想以及种种已经付诸实施的实际动作,美国下一步对亚太秩序的重塑可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军事方面:2012年及未来的阶段性重点很可能是推进驻亚太各军种的整合以及不同双边同盟的整合。未来几年,军费吃紧将是美国面临的最直接问题。怎样才能少花钱多办事?思路有两个:一是尽快落实“空海一体战”等新式作战理念,通过深度整合海陆空各军种,节约军事资源,提高作战效率,放大军事能力,确保地区优势;二是积极调整双边军事同盟,让盟国承担更多责任,逐步把相互平行的双边同盟打造为以美为轴的轮毂状安全体系。这些工作不容易,但从各种迹象看,美国很希望实现这一目标。
  政治方面:进一步推进三边和多边对话与合作,或许会成为2012年美国对亚洲各国工作的重要目标。其特点可能会延续美国在利比亚问题上的套路:顺势而为、幕后指挥。一是顺应各国希望全面交往、多点平衡的心理,拉拢更多地区国家向美靠拢,引导这些国家的思想认识、战略思维和政策规划;二是幕后指挥调度,推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这些传统盟友冲锋在前,倡导建立“美日 X”的模式、“美澳 X”等模式的三边或多边对话与协调机制,分层次、分批次地把印度、越南、印尼等国家拉入美国主导的政治框架之中,牵引地区秩序向对美有利方向发展。
  经济方面:伴随2012年总统大选进入白热化阶段,能不能把经济搞上去、把失业搞下来,是决定奥巴马能否连任的关键。按此思路,在循序改造亚太地区经济秩序的同时,加大对亚洲各国出口,深挖亚太地区经济机遇,恐怕也会成为2012年奥巴马政府亚太战略的另一紧迫任务。
  
  中美邻三角构成 “消极稳定”
  美国的亚太逐步从“重返”升级到“重塑”,是不是意味着美国将最终成为亚太的绝对主导性力量、亚洲将出现对美一边倒的态势呢?倒也未必。
  由于美国的战略利益并非仅在亚太一处,其他地区难免牵扯精力,加之手头吃紧,所以美国在亚太布局不可能排山倒海、一切遂愿。中国经过多年经营,不仅已在亚太周边站稳脚跟,而且独具崛起效应、主场优势和经济优势,虽然全球地位不及美国,但对亚太绝对举足轻重。而作为独特的第三方,亚洲各国的共同特质就在于希望中美共存而不共治,安全上可以向美国靠拢,经济上可以同中国合作,同时得利于两家。照此逻辑,2012年,尽管美国国会进一步加大亚太战略投入,但中国的地区作用并不会被显著削弱,亚太各国不会仓促选边站队,而是会巧妙地在中美之间搞好平衡,中美邻三角关系基本面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这一三角关系当然有明显的消极效应。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谁都感觉不安全,并容易放大矛盾。比如,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依赖和区域一体化不断深化,美国一直担心被“边缘化”;而美国对亚太重返和重塑的诸多动作,又让中国感到不适。再如,美国与亚太盟友强化安全纽带,令中国对周边安全更加敏感;而中国某种程度的应激性反应,又可能成为美国与亚洲国家进一步“抱团”的理由。在这种互动中,防守行为可能被视作进攻性的,每一方都有较强的“受害者”心态,都对别国心里没底,并倾向于从最坏前景出发制定对策,在处理热点难点问题时“宁左勿右”,亚太安全陷入恶性循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这种态势不招人喜欢,但这种三角态势的存在既是必然的,也将是长期的。
  一方面,各国之所以普遍在安全上倚重美国,是由美国的军事保障力和全球地位决定的。美国在军事上长期的、明显的优势地位,将确保其亚太安全提供者的地位;中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地区大国,短期内均无力为整个地区提供安全保证。对亚洲国家而言,在相当时间内,无论是在安全上试图脱美自立还是与美对抗,都将面临困难。
  另一方面,各国之所以在经济上倚重中国,则是由中国的经济带动力和主场地位决定的。中国已成为很多亚洲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并且还在继续释放对周边经济的强大带动潜力。在这种情况下,谁也不甘错过近在咫尺的经济快车。只要中国经济不出问题,中国自己不犯错误,周边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将长期持续。
  总而言之,中美邻三角关系的这种基本态势具有客观性和长期性。中美两国在亚太将各具优势、各有短板,一时间谁也没法替代对方。这意味着,短中期内,亚太格局将有几个“不变”:一是中美实力构成迥异、但影响旗鼓相当的局面不会变;二是亚太格局靠美国军事保障力和中国经济带动力“双引擎”牵引前行的局面不会变;三是亚洲国家普遍经济上倚中、安全上靠美的两面下注型战略取向不会变,原来靠近中国多一些的可能会向美靠拢一些,原来贴美国更近的国家也会琢磨如何同步提升对华关系。由是观之,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亚太格局至少已构成一种“消极稳定”。
  之所以是“消极稳定”而非“积极稳定”,主要差在两块:一是中美之间的敏感关系如何发展仍存变数,两个“引擎”能不能协同工作还不好说;二是各方之间明显缺乏互信,并越发成为制约地区稳定与发展的障碍。由是观之,中国当前和今后的任务,似乎并非立刻扭转这种态势,而是应尊重并顺应这一客观现实,立足“消极稳定”,积极争取“积极稳定”。
  
  构建“命运共同体”
  就立足“消极稳定”争取“积极稳定”而言,2011年中国在亚太博弈中对美国和周边国家采取的克制和怀柔策略是对路的,是“韬光养晦”落到实处的表现。不仅避免了火上浇油、授人以柄,利益上并未遭受实质性的损失,而且也有力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
  着眼2012年及未来,为进一步维护中国周边利益,推动亚太格局向共存、共赢、共治的方向发展,中国还应更主动地做些事情。首先是把自己做大做强,使中国成为维护地区和平和塑造地区秩序的更有力因素,在兑现“和平发展”自身承诺的基础上,成为带动整个地区“和平发展”的积极力量;其次是利用亚洲各国文化上的天然亲近性,通过官民并举的沟通对话增进彼此互信,消除因相互疑惧而引发的不必要的精神紧张和关系失调,真正建成“和谐亚洲”。当然,同美国的战略对话和战略合作也非常必要。中国应利用不断上升的影响力和说服力,联手美国和亚洲邻国共同完善地区治理的机制框架,使各方都成为地区繁荣的攸关方和受益者,最终构建中美邻三方共同演进的“命运共同体”。
其他文献
发展中国家经济崛起过程中的汇率升值压力将长期存在,汇率升值一方面反映了平衡外部收支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重新调整国内经济资源配置结构的需要,能否处理好汇率升值压力,对一国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和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通常,一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都会促使本国货币升值,并伴之以通货膨胀的压力。经济增长、汇率变动与通货膨胀它们三者到底存在怎
“奥德赛黎明”    尽管它一直是美国和西方国家的眼中钉,早在1986年美国就想拔掉这个钉子而未遂,反而两年之后它又报复性地制造出一个“洛克比空难”,从此西方与它不共戴天。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之后,当人们在猜测“谁是下一个”的时候,大概都不会想到利比亚,这一是因为处在风口浪尖上的国家还有好几个,二是因为萨达姆垮台后卡扎菲立即“识相”地改变了态度,承认洛克比事件的责任,宣布自愿放弃研制核武器并接受国际核
在大国各自为了自身的战略利益在中亚进行竞争,在俄罗斯逐步走上强国之路,在西方要解决伊朗问题的背景之下,阿富汗又一次成了大国争夺的对象。    自2001年爆发阿富汗战争以来,已有八个年头,美军不但未撤出阿富汗,今年7月还增兵2.1万人。美国和北约军队除了为8月20日阿富汗大选保驾护航外,更重要的还是要使奥巴马政府上台后调整的美国针对阿富汗战争的策略能真正落实。那么,美国在阿富汗驻军是否还有其他用意
2012年1月3日,新一轮美国总统选举共和党初选将在中部农业州艾奥瓦州拉开帷幕,届时将有八位主要候选人角逐挑战奥巴马、入主白宫的提名机会。从1月3日初选战役打响到11月6日正式投票,耗时十个月的总统选举与国会选举、州长选举一道构成了未来一年华府政坛的核心内容,美国的内政外交也将全面跨入“选举时间”。    总统选举悬念增加  2012年美国大选的最大看点莫过于奥巴马能否连任,这也是整个选举周期的核
萨拉青在他的《德国自取灭亡》一书中,指责穆斯林移民不愿意融入西方社会。他要求对外国移民进入西方社会进行严格筛选,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他还警告德国人,不要沦落成自己国家中的外国人,“不是我们去适应移民,而是他们应该来适应德国”。    德国总人口的千分之一    蒂洛·萨拉青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印象还不错,他2011年1月29日接受《柏林日报》采访时,大力称赞中国人,强烈要求德国人向中国人学习,尤其借
不久前,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中国事务所副所长鱼屋将先生,JICA志愿者项目协调员矢野史俊、北本牧子等,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中国海外志愿者举行座谈,介绍了日方海外志愿活动的开展情况。  “了不起”的海外志愿者  国际协力事业团隶属于日本外务省,成立于1954年,其主要职能是以发展中国家为对象,提供日本的政
10月13日,印度中央邦达蒂亚地区发生踩踏事件,包括30名儿童在内的115人死亡,100多人受伤。13日当天,为庆祝印度杜尔迦女神节,约有十万名印度信徒前往达蒂亚地区的一些寺庙朝拜。当信徒们试图通过一座横跨辛特河的桥前往寺庙时,有人为了插队散布桥要坍塌的谣言,引发恐慌。人们竞相通过长约500米的窄桥,引发踩踏。一百多人因踩踏致死或从桥上掉落后溺毙。中央邦首席部长希夫拉杰·辛格·乔汉下令调查这一事件
长久以来,西方文明发源地的人们一直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审视着作为东方文明发源地的中国。如今,中国的崛起让世界瞩目,同时也让欧洲人感到困惑。2012年是“中欧文化对话年”,对话是消除隔阂的第一步。但是,怎样才能消除交往中的落差,让中欧彼此“对上眼”?    记者:近年来,中欧关系发展迅速,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元素,比如中欧之间的倾销与反倾销案例增多,欧洲在涉及我国主权的西藏、台湾等问题
“因为缺乏‘稳定’,阿富汗曾遭受苦难,请牢记‘稳定’与‘和谐’的珍贵,这至关重要。”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在结束了于外交学院的演讲后,再次回到演讲台旁说了这番话。此次北京上合峰会期间,他与中国学生交流的话题是“2014年北约撤军后的阿富汗安全局势和中阿关系”。“阿富汗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我们历史上总是遭遇麻烦”,但是,未来的阿富汗也可以运用区位优势,成为中东和中亚地区的经济贸易的“中转站”。  2012年
用《纽约时报》的话来说,奥巴马政府已经把社交网站视为“外交箭袋中的一支新箭”。而被这支“箭”射中的,埃及绝不是第一个,更不会是最后一个!    4月21日清晨,奥巴马出现在加州硅谷。此时的世界,正值多事之秋:东亚日本的核事故让人焦头烂额,北非的利比亚遭遇北约的军事打击已有一月之久,更麻烦的是,继突尼斯、埃及之后,叙利亚、也门的国内抗议也是愈演愈烈,谁也保不准下张“多米诺骨牌”会不会倒下去。多少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