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跃的木星

来源 :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gnl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一直都在溯本求源,我们试图去了解生命的起源,弄清地球的构造和太阳系的形成。虽然太阳系看上去非常简单,但是当天文学家们试图研究出太阳系的产生时,他们还是遇到了一些难以解释的谜题。
  为什么太阳系会是今天这个样子的?为什么系内的行星会来到它们今天所在的位置?天文学家们用计算机构建了许多的模型,来模拟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同时提出了很多假说来回答上述问题。
  核心吸积理论
  目前,天文学家们一致认为:46亿年前,太阳和它的行星诞生自一片星云中。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密度较大的气体和尘埃团会凭借引力从它周围的区域,把密度较小的物質聚集起来,最终星云的中心因为坍缩而形成了太阳。由气体和尘埃形成的不透明环围绕太阳伸展开来,被称为“原行星盘”。
  早在1755年,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就提出了上述的设想,后来的理论学家们一直在细化太阳系形成的细节,并将太阳系中行星的分布情况等考虑到其中。他们先是提出了一些解释行星形成的理论,比如核心吸积理论,即在太阳形成以后,静电使原行星盘中的颗粒聚集到一起形成了松散的组织,并最终成长为直径为几千米的微星体,然后在引力的作用下,微星体碰撞、结合,太阳的周围逐渐形成了行星,这些行星围绕太阳旋转。
  核心吸积理论认为行星形成于它们今天所在的位置,吸积过程在不同的地点产生不同的结果。像地球一样的岩石行星(水星、火星、金星)被称为类地行星,因为它们和太阳的距离较小,易挥发的水和甲烷分子难以聚集,所以岩石行星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和金属化合物构成,类地行星的体积也比较小。体积巨大的气体行星被称为类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们的形成位置距太阳更远,温度更低,气体和冰都可以大量聚集。
  但是,这种理论很难解释特洛伊小行星(与木星共用同一轨道运行的一大群小行星)和柯伊伯带的存在(海王星轨道外)。因此,现在天文学家普遍认为,行星形成的位置与现在所在的位置不同,它们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化过程才到了现在的轨道。
  尼斯模型
  为此,天体学家都利用计算机模拟了天体的演化,它们都能或多或少地解释太阳系中的各种现象,其中,尼斯模型是近年最被广泛接受的太阳系早期演化模型。
  在尼斯模型中,四颗类木行星的原始轨道接近圆形,并且和太阳的距离很近,彼此之间也很紧凑,它们处于一个充满小型岩石和冰的原行星盘中。当微行星与气体行星的相互作用时,微行星会向太阳系内散射,土星、海王星、天王星向太阳系边缘移动。向内散射的许多微行星陷入到木星的引力场中,成为特洛伊小行星。当天王星和海王星穿过外围的冰盘时,一些物质被抛向内部,撞向类地行星,其他的物质向外抛掷,形成柯伊伯带。
  尼斯模型虽然较完美地契合了今天太阳系的模样,但是它却无法解释水星轨道问题。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其公转轨道呈椭圆形,水星的轨道是所有太阳系内行星的轨道中最狭长的,而且在其他行星的公转轨道几乎都位于同一平面时,水星轨道平面与其他轨道所在的平面形成的夹角却足有7°。而且尼斯模型十分不稳定,天王星或海王星总是会被逐出太阳系,只剩下3颗气体行星。
  “跳跃的木星”假说
  随后,美国科罗拉多州西南研究所的研究员大卫·内斯沃尼和巴西行星科学家费尔南多·罗伊格在多次模拟和计算行星轨道后,在尼斯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跳跃木星”的假说。这一假说可以很好地解释水星奇怪的轨道和尼斯模型不稳定的问题。
  两位科学家表示,在最初形成的太阳系中,很可能还有一个巨大的气体行星,这个气体行星的体积和海王星差不多,位于土星和天王星之间。在气体行星向外迁移的过程中,这颗行星被弹射出太阳系。在这个过程中,还引起了木星轨道向太阳靠近,木星与太阳的距离迅速地缩短了。科学家将轨道的快速迁移描述成“木星的跳跃”。
  这种跳跃并没有影响到其他质量较大的岩石行星,只影响了质量最小的水星(水星的质量约为地球的二十分之一),造成了水星轨道的偏移。除此之外,木星跳跃也可以用来解释小行星带。由于受到了木星的引力影响,微行星不但没有形成行星,反而互相碰撞,形成了许多残骸和碎片。然而,天文学家们却无法观测到微行星碰撞留下的痕迹。如果太阳系曾有过第五颗气体行星,并且太阳系又将这颗行星驱逐出去,这一过程会打乱小行星的轨道,以至于我们很难观测到碰撞的证据,一切都非常地合理。
  如果初始太阳系只有四颗巨型气体行星,那么太阳系有今天的轨道布局的可能性将会非常地低。但是如果初始太阳系原本有五颗气体行星,那么弄清太阳系的形成就变得简单得多了。
其他文献
每年,全球感染流感病毒的人数在500万人左右。这些病毒可以通过飞沫在人群中传播,感染者会出现发烧、喉咙痛、流鼻涕和头疼等症状。各种生物医药机构每年都会研制出一種季节性流感疫苗,以对抗在人群中传播的流感,但有些时候,这些流感疫苗的效果却并不理想。因为免疫系统通过识别病毒的蛋白,来检测感染,产生相应的抗体,抵御病毒入侵。然而流感病毒却一直处于变异中,疫苗更新的速度比不上病毒变异的速度,疫苗引起的抗体就
期刊
胶水可以用来做什么?把挂钩粘在墙上,或是粘好撕裂的鞋底,又或者是修补建筑裂缝。但你见过可以粘合伤口的胶水吗?  这种胶水是中国研究人员开发的一种新型生物胶,它模仿细胞外基质(多细胞有机体中,细胞周围由蛋白质等多种大分子组成的复杂网络),能够很好地和动物伤口结合。在紫外线照射下,胶水可以迅速固化,将伤口“粘”起来。  在對猪的测试中,研究人员将这种生物胶填在它们喷涌着血的伤口上,并用紫外线照射。在几
期刊
我们都知道“热胀冷缩”,即材料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在遇冷时体积会收缩。“热胀冷缩”是大多数材料都遵循的规律,但是在一些特定条件下,也有一些材料反其道而行之,在受热时,体积却缩小了。  首先,正常情况下,热收缩性橡胶等高分子聚合物的分子链是展开的,当橡胶受热时,橡胶的分子链就会卷曲起来,造成橡胶体积缩小。  其次,水在0℃~4℃时会冷胀热缩,当温度超过4℃,水又会恢复热胀冷缩。水的反常膨胀受到两种因
期刊
安第斯山脉以长度闻名于世,喜马拉雅山脉以拥有世界最高峰而被世人所知,但位于亚洲中部的兴都库什山脉却以其频繁的地震引发了人们对它的好奇,它几乎每年都要发生上百次4.0级及更高级别的地震,成为了世界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奇怪的是,兴都库什山脉既不位于会发生强烈地震的断裂带上,距离板块交界处又比较远,为何地震在这里如此频繁?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兴都库什山脉的地震可能来自山脉深处的岩石“水滴”。在兴都
期刊
生命是顽强的,更是脆弱的。一个事实是,在宇宙中绝大多数星球都是不毛之地,而人类的家园——地球——也总有一天变得不适宜任何生命居住。当然,这一天离现在还很遥远,很可能是在几十亿年之后,但也说不准是明天,后天,任何时候。  下面是科学家认为地球生命结束的6种最有可能的方式。  1、地核冷却  太阳的光和热虽孕育了地球生命,但也在威胁着地球上的生命。来自太阳的高能粒子每时每刻都在轰击着地球,它们是生命的
期刊
2018年10月30日,美国宇航局宣布开普勒太空望远镜退役了。由于燃料耗尽,这个发現了上千颗系外行星的老功臣,将永远漂浮在它现在的轨道上,远离地球。在9年7个月的职业生涯中,开普勒发现了4000多颗的系外行星,其中已确认的系外行星为2696颗,同时它还观测了53多万颗恒星,记录了超过60颗超新星,收集了超过670GB的数据。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专门用于搜寻系外行星,尤其是拥有孕育生命潜力的类地行星
期刊
神奇的动物世界不缺乏“高手”的存在,火蚁就是其中一员。它们娇小的身躯长着矫健的关节,可以毫不费力地捕捉比自己体型大几倍的昆虫,运输比自身重量多几倍的食物,可以说是难以置信的強壮。它如此之高的举重能力,足以让奥运比赛中的举重冠军脸红。  一群火蚁一起工作,以确保大家的安全与食物供应,每个火蚁都愿意为蚁巢牺牲自己,是忠诚奉献的族群成员。
期刊
科学家们一直对宇宙中的金等重元素的来源感到疑惑。氢、氦、锂等轻元素诞生于宇宙大爆炸后,碳、氧、铁等较重元素则来自恒星内部,但像金、铀这样的重元素的起源却一直扑朔迷离。很多的重元素都是通过捕捉中子形成的,所以要产生重元素,就需要一个充满中子的极端环境,在这个环境下的原子核会迅速吸收中子,从而产生重元素。  最初,科学家们将目光放在了中子星相撞的罕见现象上。中子星相撞每一百万年可能只发生几次,相撞时会
期刊
说起外星生命,首先浮现在你脑海里的画面是怎样的?  我们可能会想到大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电影《E.T.》中身材矮小、脑袋扁扁,又十分友好的外星植物学家,又或是电影《异形》中外表像虫子一样的可怕怪物。  事实上,描述外星生命的电影有很多,比如《第九区》《独立日》《世界大战》和《黑衣人》等。在每一部电影中,人们都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描绘着外星人——从人形到类人形、再到完全非人类。  不过,这其实也侧面地
期刊
黑洞不容易研究。它是如此致密,任何试图靠近它的东西都会被吞噬进去,甚至光也无法摆脱它的魔掌,所以它什么光也不反射。这迫使天文学家对它的搜索要另辟蹊径。  当观察到恒星围绕着中心一个看不见的东西在加速,天文学家会猜测那里可能有一个黑洞。而黑洞在吞噬物质的过程中有时也会产生向外的喷流,这是黑洞存在的另一个“泄密者”。最近,天文学家还观测到了黑洞碰撞产生的引力波,所以通过引力波来寻找黑洞,是寻觅黑洞的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