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企深度融合不仅是当前诸多政策关注的焦点,也是职业学校办出特色,提高质量的重要途径。顺应市场经济规律推进校企深度融合仍是一个难题。校企深度融合必须采取有效策略。
关键词:职业学校;校企深度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1-0066-03
校企深度融合是深化内涵提高质量的重要抓手,是新形势下职业学校发展的战略诉求,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策略必须讲究。
一、政府推动策略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校企合作的培养制度。虽然国家推出的这一指导性方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校企之间合作的开展,但参与的企业没有得到应有的政策奖励和必要的成本补偿,也没有赢得提高社会声誉的表彰,使得这些文件精神缺乏可操作性,影响了合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驱动力,带来很多企业在与职业学校合作的过程中一边冷一边热等诸多问题。这关键是缺乏地方政府政策的引导支持。笔者所在学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地方政府出台有关政策法规,使校企“联姻”。2014年9月,苏州市人民政府专门出台了《苏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切实加强和深入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把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其应尽义务,同时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予以工商、税务、资金等优惠,以此来鼓励和引导相关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这些均为校企融合的深入推进提供了很好的制度保障。
其次,由地方政府牵头成立相应的机构协调校企深度融合工作。机构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便于统一协调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统筹校企合作的规划、资源配置、经费保障、督导评估等工作,为校企深度融合保驾护航。
再次,地方政府积极当“红娘”为当地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牵线搭桥。2006年由学校牵头组建的扬子江职教集团,2011年举办的中西部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活动,2013年学校与德国BBM集团的合作办学等都是当地政府牵线搭桥的结果。
二、骨干引领策略
“引领”指的是事物的导引群体或独立的个体带动事物跟随它向某一方向运动、发展。校企深度融合中,学校可借助合作的骨干企业的龙头作用,积极采取骨干引领策略来吸引众多企业与学校开展深度合作,促进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一是依托合作的知名骨干企业的龙头引领作用。江苏沙钢集团、江苏永钢集团、江苏国泰集团等都是张家港知名企业,学校与这些企业深度合作,依托它们的资源优势吸引市内其他企业与学校合作。目前在这些合作的知名企业带动下,本市其他中小企业纷纷与学校合作,这有效推动了校企合作进程的深入。
二是借助扬子江职教集团的辐射引领作用。扬子江职教集团是由学校牵头组织的44所省内外职业院校和39家骨干企业共同参与的职教集团,总部设在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内。学校积极发挥该职教集团的骨干辐射引领作用,定期开展一系列校企合作活动以吸引外省市企业参与集团内职业学校联合办学,促进校企间的深度融合。2009、2012年,在本市馨苑度假村召開的中西部校企合作联合会议吸引了100多家中西部企业与集团内学校合作签约,有效推动了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及企业间的深度沟通与交流,实现了东西南北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了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办学综合水平,提高了整个集团内各成员单位的办学质量和行业效益,盘活了教学资源,实现了共同发展、互惠共赢。
三、趋众效应策略
心理学中有个趋众效应,讲的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很容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职业学校可积极采取趋众效应策略吸引众多企业与学校开展深度合作,促进学校与企业融合发展。
学校在与江苏沙钢集团、江苏永钢集团、江苏国泰集团、江苏宏宝集团、江苏东渡集团、江苏银河集团等市内大型知名企业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这些企业的知名效应引领和带动市内其他大批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引领校企融合工作顺利推进。目前,全市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有100多家,其中三分之一左右的合作企业与学校实现了深度融合。
四、情感融通策略
良好的情感融通是推动校企融合的动力源和催化剂。从某种意义上说,校企合作过程也是校企双方情感沟通交流的过程。因此,职业学校可利用情感融通策略积极创设与合作企业之间的系列活动,密切校企双方良好的情感联系,通过双方的情感融通保障校企融合的顺利进行。
一是举办校企互动的联谊活动。学校积极创设校企互动的联谊活动,如校企领导的“联谊座谈”活动、校企人员的“体育竞技”活动、学校对企业员工的“爱心传递”活动、校企互派师资的双向服务活动、学校举办“企业杯”的技能竞赛活动等,以此提高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密度”,促进学校与合作企业的情感联系。
二是免费为合作企业进行员工培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4年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中就提出,应鼓励企业与教育机构合作组织针对后备员工的职业培训。2001年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第35条进一步强调:“企业应积极参与对准备在其相关领域选择职业的那些人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培训;并应与教育机构相互配合,组织这种培训。”因此,职业学校可利用自身的专业师资资源优势,根据合作企业上岗员工的素质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培训方案,随时根据企业需要上门对员工进行免费培训,解决企业忙于生产而顾不上职工业务培训的难处,帮助上岗员工顺利度过上岗培训关,以此,巩固学校与企业已经建立起来的情感联系,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意识,助推校企融合的深入发展。
五、利益驱动策略
互惠共赢是校企融合的基础和前提。企业更是重视效益,学校一定要在校企深度融合中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所以说,学校练好内功至关重要。学校的办学质量决定着对企业的吸引力,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决定着对企业的贡献力,培养好企业急需而满意、实用而优秀的人才是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的最大动力。因此,学校应积极采取利益驱动策略,通过校企“共研、共建、共育”等方式来推动校企之间的融合发展,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一)专业教师下企业共研产品,实现共赢
学校可利用校内专业人才优势与科研优势,派专业过硬的技术骨干人员深入企业,与企业产品研发部门一起参与技术革新,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服务。如江苏省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与江苏海路锅炉集团技术人员合作共同研发出的锅炉温控仪,与光王电子公司合作研发的煤气灶电子打火仪等,通过校企共研产品的做法,在为企业盈利的同时,也切实提升了学校专业教师的“产、学、研”业务能力,校企实现了互惠共赢。
(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实现双赢
学校与众多的企业密切合作,在企业内部建立学生校外实训基地,以便为企业培养岗位技术人才。当然,企业可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现场录用。学校还与新美星、汇众汽车合作在校内建立了数控、汽修实训基地,这种真实的实践技能环境实现了学生与企业生产的零距离,为学生实践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双方联合经营,上述校内实训基地已产生了良好的效益,同时也成为学校学生的创业基地之一。
(三)人才共育,过程共管,利益共享。
企业可在职业学校设立校内工厂或实训车间,通过派遣企业技术骨干与学校专业师资一起共同管理,使学校既节省了校内实训材料费用又提升了师生的实践技能,也为企业在减轻人力物力的同时获得了经济效益,可谓互惠共赢,真正实现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
推进策略还有多种多样,诸如“筑巢引凤”策略、牵线搭桥策略、“说媒成亲”策略、“征婚择偶”策略、“自由恋爱”策略、“借鸡下蛋”策略等等,以上几条策略只是笔者所在学校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放眼全国,由于各地区之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时期,校企双方利益的契合点也有所不同,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的策略也会有所不同,还需在实际工作中继续深入研究。
当然,光有策略还不够,还必须有顶层设计、制度保障、政策保障、区域经济品质保障等。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是个整体工程、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一起行动。
参考文献:
[1]明航.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研究[M].北京:高教出版社,2011.9.
(责任编辑:陈向阳)
关键词:职业学校;校企深度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1-0066-03
校企深度融合是深化内涵提高质量的重要抓手,是新形势下职业学校发展的战略诉求,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策略必须讲究。
一、政府推动策略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校企合作的培养制度。虽然国家推出的这一指导性方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校企之间合作的开展,但参与的企业没有得到应有的政策奖励和必要的成本补偿,也没有赢得提高社会声誉的表彰,使得这些文件精神缺乏可操作性,影响了合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驱动力,带来很多企业在与职业学校合作的过程中一边冷一边热等诸多问题。这关键是缺乏地方政府政策的引导支持。笔者所在学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地方政府出台有关政策法规,使校企“联姻”。2014年9月,苏州市人民政府专门出台了《苏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切实加强和深入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把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其应尽义务,同时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予以工商、税务、资金等优惠,以此来鼓励和引导相关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这些均为校企融合的深入推进提供了很好的制度保障。
其次,由地方政府牵头成立相应的机构协调校企深度融合工作。机构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便于统一协调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统筹校企合作的规划、资源配置、经费保障、督导评估等工作,为校企深度融合保驾护航。
再次,地方政府积极当“红娘”为当地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牵线搭桥。2006年由学校牵头组建的扬子江职教集团,2011年举办的中西部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活动,2013年学校与德国BBM集团的合作办学等都是当地政府牵线搭桥的结果。
二、骨干引领策略
“引领”指的是事物的导引群体或独立的个体带动事物跟随它向某一方向运动、发展。校企深度融合中,学校可借助合作的骨干企业的龙头作用,积极采取骨干引领策略来吸引众多企业与学校开展深度合作,促进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一是依托合作的知名骨干企业的龙头引领作用。江苏沙钢集团、江苏永钢集团、江苏国泰集团等都是张家港知名企业,学校与这些企业深度合作,依托它们的资源优势吸引市内其他企业与学校合作。目前在这些合作的知名企业带动下,本市其他中小企业纷纷与学校合作,这有效推动了校企合作进程的深入。
二是借助扬子江职教集团的辐射引领作用。扬子江职教集团是由学校牵头组织的44所省内外职业院校和39家骨干企业共同参与的职教集团,总部设在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内。学校积极发挥该职教集团的骨干辐射引领作用,定期开展一系列校企合作活动以吸引外省市企业参与集团内职业学校联合办学,促进校企间的深度融合。2009、2012年,在本市馨苑度假村召開的中西部校企合作联合会议吸引了100多家中西部企业与集团内学校合作签约,有效推动了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及企业间的深度沟通与交流,实现了东西南北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了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办学综合水平,提高了整个集团内各成员单位的办学质量和行业效益,盘活了教学资源,实现了共同发展、互惠共赢。
三、趋众效应策略
心理学中有个趋众效应,讲的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很容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职业学校可积极采取趋众效应策略吸引众多企业与学校开展深度合作,促进学校与企业融合发展。
学校在与江苏沙钢集团、江苏永钢集团、江苏国泰集团、江苏宏宝集团、江苏东渡集团、江苏银河集团等市内大型知名企业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这些企业的知名效应引领和带动市内其他大批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引领校企融合工作顺利推进。目前,全市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有100多家,其中三分之一左右的合作企业与学校实现了深度融合。
四、情感融通策略
良好的情感融通是推动校企融合的动力源和催化剂。从某种意义上说,校企合作过程也是校企双方情感沟通交流的过程。因此,职业学校可利用情感融通策略积极创设与合作企业之间的系列活动,密切校企双方良好的情感联系,通过双方的情感融通保障校企融合的顺利进行。
一是举办校企互动的联谊活动。学校积极创设校企互动的联谊活动,如校企领导的“联谊座谈”活动、校企人员的“体育竞技”活动、学校对企业员工的“爱心传递”活动、校企互派师资的双向服务活动、学校举办“企业杯”的技能竞赛活动等,以此提高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密度”,促进学校与合作企业的情感联系。
二是免费为合作企业进行员工培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4年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中就提出,应鼓励企业与教育机构合作组织针对后备员工的职业培训。2001年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第35条进一步强调:“企业应积极参与对准备在其相关领域选择职业的那些人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培训;并应与教育机构相互配合,组织这种培训。”因此,职业学校可利用自身的专业师资资源优势,根据合作企业上岗员工的素质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培训方案,随时根据企业需要上门对员工进行免费培训,解决企业忙于生产而顾不上职工业务培训的难处,帮助上岗员工顺利度过上岗培训关,以此,巩固学校与企业已经建立起来的情感联系,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意识,助推校企融合的深入发展。
五、利益驱动策略
互惠共赢是校企融合的基础和前提。企业更是重视效益,学校一定要在校企深度融合中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所以说,学校练好内功至关重要。学校的办学质量决定着对企业的吸引力,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决定着对企业的贡献力,培养好企业急需而满意、实用而优秀的人才是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的最大动力。因此,学校应积极采取利益驱动策略,通过校企“共研、共建、共育”等方式来推动校企之间的融合发展,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一)专业教师下企业共研产品,实现共赢
学校可利用校内专业人才优势与科研优势,派专业过硬的技术骨干人员深入企业,与企业产品研发部门一起参与技术革新,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服务。如江苏省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与江苏海路锅炉集团技术人员合作共同研发出的锅炉温控仪,与光王电子公司合作研发的煤气灶电子打火仪等,通过校企共研产品的做法,在为企业盈利的同时,也切实提升了学校专业教师的“产、学、研”业务能力,校企实现了互惠共赢。
(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实现双赢
学校与众多的企业密切合作,在企业内部建立学生校外实训基地,以便为企业培养岗位技术人才。当然,企业可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现场录用。学校还与新美星、汇众汽车合作在校内建立了数控、汽修实训基地,这种真实的实践技能环境实现了学生与企业生产的零距离,为学生实践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双方联合经营,上述校内实训基地已产生了良好的效益,同时也成为学校学生的创业基地之一。
(三)人才共育,过程共管,利益共享。
企业可在职业学校设立校内工厂或实训车间,通过派遣企业技术骨干与学校专业师资一起共同管理,使学校既节省了校内实训材料费用又提升了师生的实践技能,也为企业在减轻人力物力的同时获得了经济效益,可谓互惠共赢,真正实现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
推进策略还有多种多样,诸如“筑巢引凤”策略、牵线搭桥策略、“说媒成亲”策略、“征婚择偶”策略、“自由恋爱”策略、“借鸡下蛋”策略等等,以上几条策略只是笔者所在学校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放眼全国,由于各地区之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时期,校企双方利益的契合点也有所不同,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的策略也会有所不同,还需在实际工作中继续深入研究。
当然,光有策略还不够,还必须有顶层设计、制度保障、政策保障、区域经济品质保障等。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是个整体工程、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一起行动。
参考文献:
[1]明航.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研究[M].北京:高教出版社,2011.9.
(责任编辑:陈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