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秋原与鲁迅缘何在文艺论战中应和?

来源 :写作(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zhaomao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值此鲁迅诞辰135周年暨逝世80周年之际,裴高才新作《胡秋原传》运用多重证据,新解胡秋原与鲁迅的神交始末。他们始于《狂人日记》为媒,互动于“革命文学”论争与“文艺自由论辩”;彼此服膺于“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普列汉诺夫的文艺观,或应和、或默认、或赠照、或规劝;即使是鲁迅身后数十年,胡秋原仍通过演讲,发表文章或出版专著感念鲁迅。
  关键字:鲁迅; 胡秋原; 神交; 革命文学; 文艺自由论辩; 自由人
  一
  我采写《胡秋原传》(九州出版社,2016)期间,查阅了两岸原始资料,采访知情者,并向传主求证他与鲁迅莫逆神交史实,他提供了当年应和的文章目录索引、鲁迅转赠的图片,以及1932年底现代书局出版的《文艺自由论辩集》⑴,并给我讲述其神交的前因后果——
  胡秋原与鲁迅相差近三十岁,生平也未曾蒙面,但他们均亲历或亲闻了五四运动和大革命风雨;他们都服膺“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普列汉诺夫的文艺观,并有5篇应和文章;他们的学历也十分相似:鲁迅先学采矿,复留日学医,后弃医从文,一跃成为一代文坛巨匠;胡秋原少年立志科技报国,故先在武昌大学(今武汉大学)习理工、后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政经系,因业余从事文学写作与编译名著,而异军突起,成为享誉文坛的“自由人”。
  胡秋原与鲁迅神交最早可追溯到五四运动时期。那是1919年春,翩翩少年胡秋原进入湖北黄陂县城乙种商业学校读书。课余,他通过阅读《新青年》、《新潮》等书刊,接受启蒙。是时,他对《新青年》上刊发的鲁迅小说《狂人日记》⑵很感兴趣,还就小说中“吃人”(人剥削人)的问题,请教其父。这一年鲁迅38岁,《狂人日记》又是他从文十余年第一次署名“鲁迅”。
  大革命期间,胡秋原在武汉加入过中国国民党与共青团(不久即退出),同时接受朱执信之“求学应如马克思,做人应学尼采”信条,而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之唯物史观。大革命失败后,胡秋原受鲁迅的影响,弃理从文(转入武大文学系),开始系统研究鲁迅的小说、杂文等。他认为,“文学革命”的标志性小说《狂人日记》是五四时代精神的号筒,“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弊害”。鲁迅笔下的“狂人”不仅苦口婆心地规劝人们“去掉吃人的心思”,还寄希望于人类的“进化”,揭示了人道主义须与进化论相结合的哲学命题。胡秋原还在其编辑的《武汉评论》与《中国学生》的报刊上,就此直抒胸臆。
  可是,接踵而至的白色恐怖,胡秋原成了追捕对象。是上海的原武大同学徐祥霂送来了橄榄枝,他才在陈望道教授的帮助下,插班复旦大学中文系,并正式用笔名“胡秋原”取代本名“胡业崇”。
  二
  经历了腥风血雨之后,胡秋原进一步亲身体会到鲁迅《狂人日记》揭示的人道主义真谛。这也是他在“革命文学”论战中成为鲁迅的“同盟军”的基础。
  胡秋原到上海后发现,此时的上海出版物,大抵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中国政治与经济问题。其代表人物和出版物有:代表国民党的由顾孟余、陶希圣等负责的《前进》、《双十》和《新生命》等杂志,代表共产党的由潘东周与郭沫若主持的《新思潮》、《思想》等期刊。二是关于文学方面的。即有提倡“革命文学”的创造社与太阳社,又有北京迁来的、由鲁迅与周作人主编的《语丝》,鲁迅与郁达夫为北新书局主编的《奔流》与《北新》,还有徐志摩、胡适创办的《新月》,茅盾、郑振铎主编的《小说月报》等。
  让胡秋原不解的是,创造社与太阳社围攻鲁迅与茅盾的笔战,充满了火药味。他看到,“革命文学”的主要倡导者之郭沫若,于1926年5月16日在《创造》月刊发表的《革命与文学》一文称,革命能带来文学的繁荣,文学就是革命,批评一切“非革命”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虽然恽代英、萧楚女等早在1924年就提出革命文学,但导致“革命文学”论战,则自郭氏上文始。
  胡秋原阅读鲁迅论述“革命文学”的文章,始于1927年10月21日在上海《民众旬刊》上和1928年1月28日于《语丝》周刊上,分别发表的《革命文学》⑶和《文艺与革命》⑷二文。在《革命文学》一文中,鲁迅直击当时革命文学运动出现的怪状:南方的呐喊“革命”,如同北方的“讨赤”声势一样,既热热闹闹,又偏偏非得和文艺有某种关系——“革命”侵入到文艺界里了。这与胡秋原三年后发表的《勿侵略文艺》,具有某种对应关系。
  可是,“革命文学”的倡导者们则极力要求文艺成为建立统一的“中心意识的工具”,而不允许思想与文学的自由。为此,鲁迅在《文艺和革命》一文中通过实证分析,着重阐发了文艺和革命的关系问题。在鲁迅看来,中国有着特别的国情,中国的革命家和文学家是分开的。他“不相信文艺有旋乾转坤的力量”。
  “革命文学”主将之冯乃超在1928年1月15日的《文化批判》创刊号上,点名攻击鲁迅“是常从幽暗的酒家的楼头,醉眼陶然地眺望窗外的人生”。鲁迅奋笔疾书《“醉眼”中的朦胧》一文,讽刺所谓革命的文学家之“艺术的武器”,与“武器的艺术”(指国民党)的非革命武学家,如出一辙。这标志着“革命文学”展开指名道姓的正面交锋。紧接着,《太阳》、《我们》以及其他刊物,集中攻击鲁迅是“时代落伍者”、“封建余孽”、“法西斯蒂”式的“二重反革命”。对这些无端攻击,鲁迅都给予了义正词严的痛击。
  三
  胡秋原充满激情,又少年老成,善于冷静思考。他根据自己的观察,不赞同把“革命文学”派的主张,倒是“同情鲁迅的人道主义”立场。他认为,自己作为一位亲历过腥风血雨的文学青年,又是中文系研究文艺的大学生,有责任、也完全应该以客观的立场表达看法。于是,他于1928年3月20日写了一篇《革命文学问题——对于革命文学的一点商榷》⑸,其主旨是“艺术并不是宣传,文艺不是阶级的武器;而伟大的文艺家,当是革命的先驱”。
  文章开门见山,称“革命文学”的喊声“甚嚣尘上”,“革命文学”的作品“风起云涌”,“革命文学”的形式与内容不免有“一种革命八股”之嫌。文中列举了1928年初,创造社与太阳社的统帅们就拿鲁迅开刀,好像不先将鲁迅打倒,革命文学就提倡不起来似的……继而,阐发“革命与文学并非不可分离、也非风马牛不相及”的观点,从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上,提出当今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文学的思考?既力挺鲁迅,又有自己的看法。   在文末,胡秋原吁请中国的“革命文学家”们,不妨以十月革命的文学家为榜样,打造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文学作品。这篇洋洋万言的文章写好后,胡秋原以“冰禅”的笔名投寄给《北新》杂志。
  也许是胡秋原的文章引经据典、观点独到,该文迅速发表在《北新》杂志第二卷第十二号(1928.5)上。尽管该文在杂志中的位置并不太显眼,可是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多家杂志转载;反对革命文学的论者,纷纷引用其观点或文字。后来,李何林主编的《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⑹,则将该文收入书内。该书出版后,数十年间多次再版。1959年,胡秋原将这篇《革命文学问题》收入《少作收残集》⑺一书,以纪念他与鲁迅神交四十周年。
  四
  《革命文学问题》是胡秋原闯入文坛的敲门砖与代表作。此文是他到上海后公开发表的第一篇长文,也是他在全国性报刊发表的第一篇文艺专论。该文一炮而红后,更加激发了他读书写文的热情。于是,他经常泡在图书馆,刻苦攻读,查阅资料,很快他又写成《文艺起源论》一文投寄给《北新》杂志。几天后,胡秋原接到了《北新》的采用通知,并约他一晤。
  时年18岁的胡秋原一到杂志社,“北新”老板李小峰惊喜不已!他原以为胡是一位老资格的大学教授,没想到是一位风华少年。他之所以约胡面谈,是因为鲁迅看了胡的《革命文学问题》后,称赞不已,专门责成李打听胡的消息。同时希望胡今后多多赐稿。胡秋原表示,他没想到此文能受到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抬爱!声言他一直敬佩鲁迅的文品和人品,并请李老板代为转达对鲁迅的敬意!至于约稿之事,他定尽力而为。
  随着读书写作不断深入,胡秋原觉得自己理论不足,当时上海的日文新书倒不少,但自己不谙日文。于是,胡秋原于1929年追寻鲁迅的足迹,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他留日期间翻译日文原著时,常将自译稿与鲁迅的译本作对照,颇有斩获。因他崇拜普列汉诺夫的文艺理论,因此在留日期间,完成洋洋70万言的文艺理论专著——《唯物史观艺术论-普列汉诺夫及其艺术理论》。他称普氏的“哲学与文学的理论遗产,是世界科学社会主义文献之最高峰,列宁氏也称颂不止”。
  鲁迅也十分赞赏普列汉诺夫的艺术理论,认为其艺术理论著作,“不愧为建立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社会学底美学的古典文献”。鲁迅在“革命文学”论争期间,还翻译出版了普氏的《艺术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文学观》等专著。
  五
  相似的留日背景,共同服膺普列汉诺夫的艺术理论,长于理性分析,这是鲁迅与胡秋原在文艺论战中惺惺相惜的重要因素。
  闻“九一八”事变发生,胡秋原毅然放弃留日学业,留沪抗日。当他看到鲁迅发表的《“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命运》,尖锐地揭露与批判国民党御用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时,胡秋原在自己创办的《文化评论》的发刊词《真理之檄》⑻中首先应和,提出了“在政治上抗日,在思想上自由”的宗旨。明确指出,今后的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意识形态之残骸与变种、批评各种帝国主义时代的意识形态的同时,“更必须彻底批判这思想界之武装与法西斯蒂的倾向”。他又在《阿狗文艺论》中,对民族主义文艺运动进行了锋棱惊人的抨击。他以“自由人”自况,独步文坛,提倡“自由的文学”,“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民主的”。这种文学不受党派和政治干涉,是非功利的文学。而那种功利文学,“摧残思想的自由,阻碍文艺之自由的创造”,“用一种中心意识,独裁文坛”,是党派文学和受政治控制的“留声机”。
  由于胡秋原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主义”,与国民党“御用文人”的自由主义有质的不同。自然,国民党支持的《社会新闻》给胡戴上了莫须有的“社会民主党”帽子,视其为敌人。令胡氏大跌眼镜的是,左联竟对他进行吹毛求疵的挑剔和无情的攻击。随着左联主帅瞿秋白发表《“自由人”的文化运动》,对胡进行了离谱的攻击。冯雪峰则以左联的名义,发出了向胡氏开战的《公开信》。至此,由左联有组织、有计划地展开的一场“文艺自由论辩”运动,开始正面交锋了。
  鲁迅赞赏胡秋原运用普列汉诺夫的文艺观剖析中国文坛现象,他曾在《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中主张左联“战线应该扩大”。在鲁迅看来,此次论争不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自由主义文艺观的根本对立,而是怎样处理革命的优先性和文学本身的独立性问题,是可调和的。故左联应团结胡秋原,而非围攻。只是,作为左联的精神领袖,他不能公开反对左联党团的决定。所以,在论辩的前十个月,鲁迅以罕见的三缄其口,此地无声胜有声。夏衍于《懒寻旧梦录》中回忆,这场“论争开始时,鲁迅、茅盾都没有参加”。
  六
  随着文艺论战白热化,原是左联成员的苏汶(杜衡)主动站出来为胡秋原鸣不平,他于《现代》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关于“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⑼一文,一石激起千层浪。瞿秋白再次披挂上阵,在《现代》上发表了题为《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声称文艺永远是“政治的留声机”⑼。矛头直指胡秋原和苏汶。接着,苏汶又发表了《“第三种人”的出路》,讽刺左联“左而不作”⑼。
  此间,胡秋原的巨著《唯物史观艺术论-普列汉诺夫及其艺术理论》正式出版,文坛泰斗陈望道感慨道:“如此宏幅巨篇,岂是左联的几篇文章能攻得垮的!”陈氏还发表了《关于理论家任务的速写》,批评了瞿秋白文章中简单化的倾向,不应围攻胡秋原、杜衡。茅盾也表示了类似的看法。此时,鲁迅收到了苏联朋友寄来的一帧普列汉诺夫的照片。因鲁迅与胡秋原共同服膺于普氏,所以鲁迅特将照片送照相馆翻拍了一张,并委托冯雪峰转交给胡秋原⑽。这,既是鲁迅的侠义之举,亦有惺惺相惜的弦外之音。
  鲁迅虽然在政治上与左联保持一致(否定“第三种人”存在),但在思想文化领域,他同胡秋原是相通的,保持着相对独立性:接受和运用普列汉诺夫的文艺思想,尊重文学创作自身的规律,辩证地看待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尊重作家的个性与创作自由。直至“党代表”冯雪峰的一再要求,鲁迅这才写了《论“第三种人”》一文发表在《现代》上。文中暗批胡秋原“在马克思主义里发见了文艺自由论”一语,就是冯雪峰添加的,文章的基调也是从瞿秋白那里承袭过来的,并非鲁迅本意。鲁迅与瞿秋白、冯雪峰所不同的是,通篇只是善意的劝导。他的批胡也是象征性的。如《论“第三种人”》从标题到内容都是“第三种人”,而没有“自由人”或“胡秋原”的字样。   与此同时,鲁迅将胡秋原与托派严格区分开来。“鲁迅从来没有积极反对文艺自由。”胡秋原曾向笔者亲口证实:“鲁迅的原话‘发现了文艺自由论’是指我,‘杀尽共匪说的论客’系指给鲁迅写信的托派陈(其昌)仲山。鲁迅并没有说过我参加托派。所谓托派,其正式名称为‘共产党反对派’。即是说,‘托派’本身是共产党员。我由于未参加过共产党,所以无从做托派,也不曾单独加入托派。当然,我认识许多托派的人,但并无组织上的联系。思想上也从未受过托派的影响。”
  至于鲁迅文中的“在指挥刀的保护之下,挂着‘左翼’的招牌”,这是鲁迅惯用的笔法。因鲁迅曾说十九路军旗下的神州国光社是“武官们开的书店”,故此处暗指胡秋原供职于“国光”。而且也暗喻“指挥刀保护下谈自己”,本身就不自由。不过,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并未罗列其具体事例。文中,鲁迅充满了规劝,还声言要和“同路人”乃至看客“一同前进”。
  七
  经过一年多的文艺论战,中共中央宣传部长张闻天下达了“休兵令”:他于1932年11月3日,在中共中央机关报《斗争》第三十期上发表的《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义》的文章,批评文艺战线策略上的宗派主义和理论上的机械论。一针见血指出左联的错误:“第一,表现在‘第三种人’与‘第三种文学’的否认;第二,表现在文艺只是某一阶级‘煽动的工具’‘政治的留声机’的理论。”着重提出正确对待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的文学家的问题,以实现广泛的革命的统一战线。随后由冯雪峰出面发表了《关于“第三种文学”的倾向与理论》,明确指出不应将胡秋原、苏汶等视为敌人,而“应看作与之同盟战斗的帮手”。这与鲁迅在《论“第三种人”》中的“一同前进”观点,何其相似。当然,张闻天也批评了胡的“超阶级论”。
  随后,胡秋原应邀写了一篇《浪费的论争-对于批判者的若干答辩》,对瞿秋白、周起应等一一作了答复。左联又由冯雪峰出马,以《并非浪费的论争》回答胡秋原。冯雪峰还受命发表《“第三种人”的问题》一文,直接批评瞿秋白的文章,尤其是周起应的文章没有分析“第三种人”的特性、脾气、心理,一味的打击和骂倒他们的关门主义的观点。
  胡秋原认为,张闻天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第三种文学”这一名称,经冯雪峰系统阐述而载入史册。无疑,这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化史、文学史上关于文艺自由论的认识。
  八
  正当论辩双方准备鸣金收兵之际,左联的领导人之一周起应,突然杀“回马枪”。他认为,当初发起对胡秋原的攻击令是冯雪峰发出的,为何现在要休兵,岂能出尔反尔?而周与胡又心存芥蒂,故周不仅不收兵,反而组织人马办了一份《现代文化》,其创刊号就是“批判胡秋原专号”:批判胡氏有关文学、历史与国际问题,还作了一首白话诗,对胡进行人身攻击。1932年11月15日,周主编的左联机关刊物《文学月报》,又发表署名芸生的《汉奸的供状》,诗中充满了辱骂和恐吓之词。
  因《文学月报》刚刚刊载了瞿秋白翻译的别德纳衣讽刺托洛茨基的长诗《没工夫唾骂》,而一二八日军侵占上海闸北时的大汉奸就叫胡立夫。于是,芸生就鹦鹉学舌讽刺胡秋原。诗开头云:“现在我来写汉奸的供状。据说他也姓胡,可不叫立夫。”
  给自己莫须有地戴上“汉奸”帽子,胡秋原是可忍孰不可忍,他立即公开发表了一首语体诗,痛快地将对方嘲骂了一通。该诗刊出后,冯雪峰即向胡秋原解释说,周起应、芸生的行为纯属个人行为,与左联无关。正在气头上的胡秋原哪听得进去,他以为是冯雪峰阳奉阴违。
  其实,当时的文委书记冯雪峰觉得,周起应、芸生等人的作法有悖于张闻天的指示精神,便指令其公开纠错。周不服气,两人因此翻脸。随后,冯同住在鲁迅家中瞿秋白谈起此事,得到瞿的支持。鲁迅也认为这是横暴的流氓作风,当即表示,由他以个人的名义出面公开纠正。于是,鲁迅于12月10日写信给周起应,这就是发表在《文学月报》上的《致〈文学月报〉编辑的一封信》⑾。后来,此文更名为《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鲁迅明确指出:“我对于芸生先生的一篇诗,却非常失望。这诗,一目了然,是看了前一期的别德纳衣的讽刺诗而作的。然而我们来比一比罢,别德纳衣的诗虽然自认为‘恶毒’,但其中最甚的也不过是笑骂。这诗怎么样?有辱骂,有恐吓,还有无聊的攻击:其实是大可以不必作的。”
  面对旗帜人物鲁迅公开“袒护”论敌胡秋原,左联有些人愤愤不平,他们认为始作俑者芸生没有错。周起应先在《文学月报》的编后,为自己辩护。又通过《现代文化》发表了首甲、方萌、郭冰若、丘东平等四位党员、盟员联名文章《对鲁迅先生的<恐吓和辱骂决不是战斗>有言》。声称“鲁迅为要纠正‘切西瓜’之类的‘恐吓’时,却带上了极浓厚的右倾机会主义的色彩”,是“戴白手套的革命论”。
  此时正在鲁迅家中避居的瞿秋白,看到了上文后,即刻写了《鬼脸的辩护——对于首甲等的批评》,对其公开批评,肯定并进一步阐明了鲁迅的正确意见。
  胡秋原看了鲁迅与瞿秋白的文章,尤其是鲁迅还因为自己怄了冤枉气后,而感到于心不安。
  九
  “伊川披发成何世;泽畔行吟尚有人。”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逝世的消息传到欧洲,巴黎侨界在巴黎大学举行了隆重的追思会,旅欧的胡秋原会同旅法名士吴康、陈士文、王子云、方振武与陈铭枢等相继致辞。胡秋原的演讲从六个方面追忆鲁迅在文艺上的不朽事业,并载入1936年12月10日的巴黎《救国时报》。文章说:“我只谈谈鲁迅先生在文艺上的事业。第一、他是一贯以写实主义作风,描写中国旧社会的一个最伟大的作家。第二、他是介绍外国(欧洲、日本、苏联)文学到中国最初人物之一,同时也是成就最大的一人。第三、他是介绍东西文艺理论和批评著作到中国最初的一人,也是功绩最大的一人。第四、他是中国无产阶级文学提倡者之一。他介绍了许多无产阶级作品及理论到中国,在今日民族危机日深之日,他就特别起来提倡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第五、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同时也组织过若干文学团体和刊物来指导青年,训练新的作家。第六、多年来鲁迅先生在他的杂感中用极深刻痛烈的笔调揭发一切黑暗,鼓励一切光明。鲁迅先生曾对一个向他问出路的青年说过:第一要生存,第二要温饱,第三要发展。这话可以说是对中国民族说的。因此我们在纪念鲁迅先生的时候,就不要忘记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幸福和发展而斗争,为全人类的幸福和发展而斗争。”   同时,胡秋原还提出:现在是抗日时代,而争言论自由,首当其冲的是抗日的言论自由的主张。
  十
  胡秋原去了台湾后,一直感念鲁迅先生。他曾在台湾《自由报》发表了《在唐三藏与浮士德之间》,谈及自己与左联论争,以及与鲁迅神交始末。曹聚仁读后,赞其“于今真见为人敌,君是常山赵子龙”。在他们神交半个世纪的1969年1月,胡于《中华杂志》上发表了回忆性文章《关于一九三二年文艺自由论辩》纪事。在他们神交一甲子时,他又将《阿狗文艺论》与《浪费的论争》等收入其文章类编《文学艺术论集》⑿,并在《前记》中写道:“在国共两党战争中,……我站在自由知识阶级立场主张文艺、思想之自由。”
  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左联与胡秋原文艺论战的这桩历史公案,长期以来大陆对胡氏持负面评价。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回到历史原生态。1989年,当胡秋原读到大陆《团结报》上发表的陈漱渝《张闻天﹒鲁迅﹒胡秋原》⒀一文,获悉大陆学者已能客观评介文艺论战后,他深感欣慰,即在《中华杂志》1989年2月号转载。此时正好是胡秋原与鲁迅神交七十周年。
  回望“文艺自由论辩”,胡秋原和左翼均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论辩,但其立场观点和理论逻辑却针锋相对:胡秋原运用普列汉诺夫的文艺观,将唯物史观作为分析解释文艺现象的理论和方法。而左翼则以马列主义作为政治信仰和意识形态,推崇列宁开创的党性理论;胡氏试图辨明的是文学本体论问题,左翼理论则着眼于文学的功能。一言以蔽之,胡秋原、包括鲁迅等从马克思主义原著出发的文艺自由观,正是对左联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有益补充。同时,“自由人”也在论辩中完善其理论,二者可谓“不打不相识”,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苏汶主编《文艺自由论辩集》,上海:现代书局,1933.3;
  [2]陈独秀主编《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北京:1918.5;
  [3]郁达夫主编《民众旬刊》第五期,上海:1927.10.21;
  [4]鲁迅主编《语丝》周刊第四卷第七期,上海:北新书局,1928.1.28;
  [5]胡秋原:《革命文学问题——对于革命文学的一点商榷》,《北新》杂志,第二卷第十二号,上海:北新书局,1928.5;
  [6]李何林主编《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上海:生活书店.1939.8;
  [7]胡秋原:《少作收残集》,台北:自由世界出版社1959.5;
  [8]胡秋原:《真理之檄》,上海:《文化评论》,神州国光社,1931.12.25;
  [9]上海《现代》第一卷第三期至第二卷第一期,上海:现代书局,1932.7-11;
  [10]胡秋原口述,张漱涵整理
  [11]周起应主编《文学月报》第一卷第五、六号合刊,上海:1932.12.15;
  [12]胡秋原:《文学艺术论集》,台北:学术出版社,1979.11;
  [13]胡秋原主编《中华杂志》,台北:中华杂志社,1989.2;
其他文献
摘要: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个性化教学,在个性化课堂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法是素质教育中所倡导的授课模式,个性化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给学生的独立思考提供了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将从自主合作和探究等方面来分析个性化的初中语文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个性化; 初中语文教学; 自主合作探究
期刊
摘要:新课改的提出和深入,使得小学语文教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的语文教学了,为此,在对小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开始关注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也逐渐意识到思维导图的重要性。为此,本文也就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作出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思维导图; 小学; 语文教学  、引言  思维导图在我国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在2011年开始的,自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本质上属于语言艺术,而情感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情感能直接反应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还能体现人类和客观事物需求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属于人类特有的深层次需求。将情感教育应用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更是意义重大,基于此,文章在分析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作用之后,结合以往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具体实施的有关内容,仅供参考
期刊
摘要:新的教学模式,对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从观摩新课程改革下学区组织的示范课中体会到,要想搞好课堂教学,必须树立全新的认识,方能奏效。  关键词:多媒体; 合理; 素质教育; 高效  前几天,由学区资源中心组织观摩了几位教师的公开课。区区45分钟的课堂教学,却组织得别开生面,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新模式下的高效课堂。特别是在听了《陌上桑》的教学后,细细回味,感慨良多。  一、合理
期刊
摘要: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却也是农村语文教学中的短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基础,注重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以简单且易于操作的日记写作为出发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燃起他们的写作热情,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阅读; 日记; 兴趣; 写作  对于农村的小学生而言,写作是他们难以翻越的一座大山,大部分学生都不喜欢写作,甚至害怕写作
期刊
摘要:伴随新课程的改革,素质教育已深入高中阶段,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和文化素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管理和教育学习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自主管理能力,这样,教师才能有效的管理学生。  关键词:高中语文; 学生; 自主管理能力  前言  在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诸多困惑也随之产生。所以立足于语文学科,从学习和品味的角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以及教师参与度的把握等,探索性提出了教师应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 反思; 品味  当前,我们国家的新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针对课改实验,很多的教师都显得积极主动,有些甚至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新的课改也使广大教师
期刊
摘要:以“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可以适用于各学科教学,同时因为它具有实践性、主体性和创造性,也能很好地满足高职英语写作课程教学的需求。文章简单阐述了以“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方法的基本概念,并以一个实例详细分析了怎样将以“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方法应用于高职英语写作课程教学当中的方法。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高职英语;写作教学  引言  “听、说、读、写”是学习英语的四项基本技能,其中写
期刊
摘要:写作教学要培养学生“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正义感,鼓励学生“该出手时就出手”,开创“你有我有全都有”的丰收局面,取得“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效果。  关键词:好汉歌; 写作教学; 解读  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唱到:“大河向东流哇,……你有我有全都有哇,……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我不评价歌曲所表现的好汉气概,单就歌词中对写作教学的四点启发稍作解读。 
期刊
摘要:初中生作文普遍存在材料模式化、内容抽象化、思想低幼化的问题。一线教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实践表明,开展班事时评,是一种非常有效,并且容易操作、“语文味”十足的好方法。聚焦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班级事件”,通过讨论、分析甚至是辩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形成观点。然后,通过随笔、命题作文等方式,用文字呈现出来。  关键词:班事; 时评; 材料; 思想深度  近年来,初中学生作文普遍暴露出模仿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