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考古发现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137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溯本正源,人类的文明、科学发明和创造的历史,首先是从石器制造和使用开始的。广义的山西赏石文化发展史的研究也首先要向山西考古发现的远古石器时代探求。早在一九二六年,著名学者李济就主持了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距今约6000至2000年)遗址的发掘。自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九三年四十年来,山西考古发掘及学术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山西考古四十年》文献的出版,为我们全面提供了距今约180万至4000~5000年早、中、晚三个历史时代(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制造、使用和所用石种等详实材料,同时证明了晋南芮城西侯度人是山西境内最早的远古人类。
  
  (一)早期旧石器
  
  根据考古学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的研究,将从人类石文化的诞生至距今约1万年划为“旧石器时代”。这一阶段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在全中国共发现近200处,而山西就占有157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晋南西侯度、芮城匼河、襄汾丁村和垣曲县南海峪洞穴等遗址。而西侯度遗址被专家认为是“目前中国境内已知的最古老的一处旧石器地点”。
  西侯度遗址的地质时代,专家认为是更新世早期,古地磁测定的年代为距今约180万年。由著名考古学家王建先生主持的考古人员在这一遗址共发现石制品32件,类型有石核、石片,砍斫器、刮削器和三棱大尖状器,所用石料多为硬度高、韧性强的石英岩、脉石英和基性喷发岩。专家对这些石器的分析表明,西侯度先民打制石器使用的技术有三种,即锤击法、砸击法和碰砧法。
  在匼河遗址共发掘出石器138件,类型多了小尖状器和石球等,所用石料大多数为石英岩砾石。考古学家认为:“匼河文化(石)早于北京猿人文化,应属于旧石器时代初期的早一阶段。在大的时间范围上讲,属于更新世早期。”
  丁村遗址早期旧石器分为石片石器和砾石石器两大类,200余件。这些石器所用石料大部分是角页岩。为了区别丁村早期遗址中的石文化与中期“丁村文化”,王建等专家将其命名为“前丁村文化”,其文化传统溯源于西侯度石文化和匼河石文化。
  在南海峪洞穴遗址发掘的石制品包括大量难以分类的石英碎片,石片、刮削器和尖状器,所用石料有石英脉石英、角页岩、石英岩、燧石和蛋白石。专家认为:“南海峪出土的石制品虽数量不多,但它与北京猿人晚期文化很相像,可能属于同一文化传统。”除上述晋南各地重要遗址石器之外,还有太原古交、晋北大同青瓷窑以及垣曲县允河流域等遗址多处。
  古交遗址的石器制品发掘有459件,形状有三角形、半圆形和不规则四边形等,所用石料95%以上为角页岩,其次为砂岩、脉石英和石英。大同青瓷窑两次发掘石制品近1000件,以石片器为主,其石料90%以上也是石英岩和脉石英,其余为燧石、火山玢岩和白岗岩。垣曲历山脚下允河流域同善村等14个地点和53处地表发现的旧石器一般器形较大,所用石料色彩丰富,有紫色砂岩、白、红色石英岩、角页岩、燧石等。这些石头在流域盆地内和周边地区第三组与早更新世的砾石层中多有分布。这些五颜六色的石头,其质、色、纹理同我们现在开发的历山奇石完全一样,对研究历山奇石文化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图一、二)。
  
  (二)中期旧石器
  
  考古学家认为,山西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以晋南襄汾县丁村文化遗址和晋北阳高县许家窑文化遗址为代表。丁村遗址中期的石器遗存有11处,其中一处(紫寺丁家沟)是典型的细石器文化遗址,一九五四年获得石核、石片等2005件,多数以质地坚硬、块状均匀的黑色变质岩、角页岩、砾石为原料,此外还有燧石、石灰岩、石英岩、绿色页岩、砂岩、石英和闪长岩。这证明中期时代丁村人对石性的认识又前进了一步。考古学研究认为,丁村中期石器文化“风格粗放,特征明显,带有浓厚的区域色彩,无论在中国和欧州,以前都没有发现过类似的文化”。
  一九七四年发现了许家窑石文化遗址,经三次发掘共获得石制品两万余件,其材质以脉石英和火石为主,火山岩、玛瑙、石英岩、变质灰岩、硅质岩都有发现。值得注意的是,一九七六年出土的1500枚石球有三种型号,小号重80克至500克,中号500克至1500克,大号1500克至2000克。专家指出:“如此之多的石球,说明它在许家窑文化中的作用和地位殊非一般。”著名地质学、考古学家贾兰坡认为,其大、中、小三类功能有所不同,中小型的适用于“飞石索”射猎,而大型的适于投掷。以笔者所见,这些石球的造型透着粗犷、拙朴之美,结合它的历史文化价值,都很值得我们现在石文化爱好者和收藏家观赏和珍藏(图三、四)。
  考古专家们指出:“山西旧石器中期文化遗存基本上有两种不同风貌,一种是以大石片、大砍斫器、三棱大尖器为主的丁村石文化,另一种就是以加工精致的刮削器、小尖状器、雕刻器为主的许家窑文化,两种文化的地质时代基本上都处于十万年前后的晚更新世早期,它们代表了两种平行发展的远古文化。”
  
  (三)晚期旧石器
  
  考古学告诉我们,迄今已发现的山西旧石器晚期遗址及地点约90处。晚期石器在类型上更多样、工艺上更精到,石器趋于细小化,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修制规整,形制复杂,制作精致”。所用材质除脉石英岩、硅质灰岩、燧石、火成岩外,还出现了矿物晶体(透明水晶)。
  晚期旧石器以晋北朔州市峙峪遗址和晋南、晋东南历山下川遗址为代表。引人特别感兴趣的是,在峙峪遗址发现的1500多件石制品里,其中有一件是经过磨制钻孔的扁圆形石墨装饰品,这件装饰品的发现,反映出峙峪先民同西侯度人、匼河人、丁村人比较,峙峪人不但对“石性”的认识上有了更大的进步,制石技术更加先进,最主要的是他们已产生了“石趣”审美意识。一件石制装饰品的出现为人类通往赏石艺术之路开启了一条小径。
  更为可喜的是,在旧石器晚期,山西已出现了石器制造场。专家介绍,我国的石器制造场总共发现有5处,其中山西占有3处(另两处分别在内蒙古大窑和广西樵山),山西的三处分别在晋南襄汾大崮堆山、太原古交和晋北怀仁县鹅毛口。晚石器时代的种种进步,为新石器时代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其他文献
一、天山青的由来    新疆发现天山青实际上是几年前的事,起初只有两三个人知道,外界并不知晓。笔者2008年3月听说博乐产有一种很怪奇的石头,石头上长有“眼睛”,当地人称为“眼睛石”。几经打听,2008年6月,笔者来到了博乐,在向导的带领下,向“天山青”奇石的产地阿合提别科卡赞布拉克峡谷进发。峡谷距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首府博乐市不足百公里。进入峡谷,映入眼帘的是一副景色怡人的美丽画卷,花草繁茂
期刊
  
期刊
就像一只豪情满面的奖杯,还披着卫冕的绶带。不动。  葡萄玛瑙的魅力,在于叫人极欲将一粒粒“葡萄”揪掉,又不忍动手。大多时候,口腹之欲都属其次,探“藤”个究竟是最直接的目的。只是不忍动手,成就了意念上的剥离。  再明亮的眼睛也会被它迷惑,不是因为无可拼比的荣耀,而是身形给人的视觉幻象:一粒粒晶莹的小珠子不遗余力地聚集过去,又怀揣满足感四散开来。凝聚、发散,循环往复。  于此,剥离,于它而言,不会成为
期刊
苍莽辽阔的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沙漠、戈壁约占三分之二。这里是我国最古老的陆块之一,它的地质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32亿年前,在迭布斯格分布有同位素年龄为32.19亿年的太古代变质岩。悠久的地质演化历史、猛烈的板块构造碰撞、频繁的岩浆侵入和喷出以及大规模的海陆变迁,让这块神奇的土地形成了86种以上的矿产资源,成为我国最有远景的成矿带之一。得天独厚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还使阿拉善成了一
期刊
石界有“北大漠、南大化”的说法。北大漠系大漠戈壁石,因产地在戈壁滩而得名,又称风凌石、风砺石、大漠奇石等。    地质、成因    戈壁石属岩石类造型石,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岩浆岩,经历数亿年的地壳运动而形成,主要有因风沙吹蚀、磨蚀而成的砾石,也有的生成于岩洞之中,多为火成硅质岩。目前我国境内发现的戈壁石主要产地有内蒙西部、青海昆仑山东麓和新疆哈密等地。三地所产戈壁石地质成因、美学特征都有一定的共性
期刊
牛僧孺(公元779-847年),唐穆宗、文宗时宰相,曾封奇章郡公,以晚唐牛李朋党之争著名。党争历经六朝,先后凡四十年,冠绝今古。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牛僧孺因故上表请罢相。同年外放淮南节度副使,知节度事。大和九年(835年),“甘露之变”后,宦官专权,南衙与北司势同水火。牛僧孺屡次上表朝廷“嫌处重藩,求归散地”。开成二年(837年),在淮南任职六年的牛僧孺判任东都留守,方遂积年之愿。  
期刊
2009年秋, 内蒙左旗举办高规格展会,石商、藏家都铆足了一股劲儿,打算海捞一回。大李和老王也齐齐到场,打算淘一些宝贝回去。大李和老王关系甚好,名副其实生死之交的铁哥们儿。老王年长几岁,平日里对大李也是照顾有加,而大李和老王一起玩石也确实受益匪浅。  这日,大李早早便去展销现场淘宝。  逛了半圈,大李终于看中了一块馒头形玛瑙,青灰色的底上密密麻麻的小突点,极像刚出锅的杂粮馒头撒上椒盐和芝麻,煞是馋
期刊
一日,一老者走进店内,拿出一小木盒,里面有一些玛瑙石。老人小心翼翼地把石头摆放在桌上,说道:“请你看看,这石头行吗?”  这是一些普通的玛瑙蛋子,从摊上挑的,一个像人,另几个似小动物。人头是粘的,这组“田园小景”,一定费了他不少心血。我刚想讲些“原则”问题,一看老人那喜悦的目光,便欲言又止,改口道:“大爷,您这小组合太妙了,活龙活现。”老人听后特别高兴,细说如何挑石头、如何构思,才完成这套小组合。
期刊
园林景观石是中国传统的观赏石,它在我国发现最早、使用最多、分布最广。太湖石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如古代留存下来的苏州的冠云峰,杭州的皱云峰,上海的玉玲珑,北京的青莲朵、青云片等名石,成为了我们中华园林艺术中不朽的天然雕塑。但园林石的现状和前景究竟如何,也引来了不少爱石人的关注......    对话人物:季荣伦(赏石界“京城八叟”之一,北京宝艺石协会副会长)  笔者:季先生您好!最近石界提出观赏石行
期刊
哈密,连接西域与中原,素有“西域襟喉、中华拱卫”之称,至少自汉代起就被纳入大中华版图。“丝绸之路”、“玉石之路”都从这里经过,250余处古文化遗迹铭刻了它的悠远历史。区位独特,矿产丰富,瓜果甜美,风情浓郁——这一切构成了哈密绚丽的背景,烘托出它独一无二的珍奇——大漠奇石。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批地质工作者在哈密的戈壁滩里探矿,当他们准备捡拾遍地的“木材”烤火时,却发现这些“木头”格外沉重——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