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的倒置与文化抵抗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684207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格雷厄姆·格林是20世纪十分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其诸多小说作品已经被翻译成多种文字版本传承于世界,且受到广泛的赞誉。在他的作品中处处体现现实主义小说创作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又能够结合多种流派手法,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格雷厄姆·格林在对后殖民主义理论中的“他者”,以及萨义德的文化抵抗理论进行分析与综合后,通过《权力与荣耀》这部小说有所体现,主要对传统“他者”形象进行颠覆,并且显现后殖民时期第三世界国家出现的非殖民化运动以及文化抵抗。文章分析了《权力与荣耀》中的后殖民主义话语研究意义,主要阐述了“他者”与“文化抵抗”的内涵。最后,以小说中的无名教士、中尉和玛丽雅等主要“他者”形象为例,进一步详细探讨了后殖民主义话语特征。
  [关键词]“他者”;文化抵抗;《权力与荣耀》;后殖民主义话语
  《权力与荣耀》这部小说中将20世纪中期的英国天主教复兴作为主要社会背景。其中,英国天主教经历压制与妖魔化以后,在19世纪20年代终于获得合法的地位,并且逐渐开始复兴。当时大部分知识分子由于政治思想以及文化思想均对教会具有十分厌倦与怀疑的态度。格林所创作的《权力与荣耀》展示了天主教父比较艰难的心路历程,并且通过中尉展现人们对殖民活动所造成的文化意识形态的抵抗。对“他者”的倒置与文化抵抗——《权力与荣耀》中的后殖民主义话语特征进行研究,将能够更好地了解该部小说的现实主义价值。
  一、《权力与荣耀》中的后殖民主义话语研究意义
  《权力与荣耀》的作者为英国著名作家、剧作家与文学评论家格雷厄姆·格林。格雷厄姆·格林在20世纪时创作了26部小说,其中,包括9部消遣类的小说和17部较为严肃的小说,并且所有作品中有17部涉及异域书写。针对格林异域书写的小说,大部分文学评论家均认为其该种写作方式和背景仅仅在于其自身对冒险故事与蛮荒风景的爱好,希望能够通过该种方式吸引很多的读者。虽然格林选取的写作背景有亚洲、美洲和非洲等,但是均应该属于为创作小说而设置的专门场景,缺乏社会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与人之问的平衡感。该点主要表现在其所写作的小说内容均仅仅为了满足自身情感与小說人物的需要,并未真正体现该地域人民的生活习惯。该种文学评论使得格林的作品朱家安成为“格林之原”。事实上,格林确实比较爱好冒险故事,但是我们却并不能够仅从“格林之原”的角度感受与评价其作品。格林将第三世界作为背景进行小说的创作,在该时代虽然并没有将殖民地遗留问题全面揭示,但是却明显将该部分作为背景的国家视为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受害者。尤其是其作品《权力与荣耀》,其中所显现的后殖民主义话语特征,十分值得在脱离“格林之原”的情况下进行深入探讨。
  二、“他者”的内涵阐述
  “他者”属于西方后殖民主义理论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术语”,在西方后殖民主义理论中,经常被称为一种典型的、主体性的“自我”,殖民地人们一般被称为“殖民地的他者”,或者直接称其为“他者”。与“自我”相比较而言,“他者”为与其相对的概念,主要由于西方人民将除了“自我”以外的诸多非西方世界视为“他者”,并且将其与“自我”进行坚决的对立。因此,在对“他者”的概念进行阐述时,需要在其中融合相应的西方中心意识形态。在比较宽泛的表达方面,“他者”应该是一种与主体存在关联,同时又存在区别的一种参照。例如,白种人可以将黑种人视为“他者”,由此得出白种人比较文明、聪明、先进、高雅的理论,并且白种人通过该种选择与确立“他者”的形式,会更加确定与认识自我。但是,在产生“他者”与自我认定的过程中却隐含着以自我为中心的理论。该种思想存在严重缺陷与弊端,主要原因在于一个主体一旦不能够选择并确定“他者”,则其将完全不能够确定与认识自我。欧洲殖民者根据“他者化”,将世界划分为“我们”
  “文明人”“他者”“野蛮人”等。世界上诸多著名作家均在其文学作品当中涉及“他者”,例如,莎士比亚、玛丽·雪莱、康拉德等人,其作品中均出现了比较邪恶的、非白种人的“他者”。同样,格林的《权利与荣耀》亦采取了比较常见的后殖民主义作家比较常用的策略——将“他者”与白种人进行倒置,将“他者”作为中心人物进行叙述。
  三、“文化抵抗”的内涵阐述
  “文化抵抗”最早的提出者为美国著名学者爱德华·萨义德,并且形成相应的理论。所谓“文化”,主要可以被认为是利用“记忆”“抵抗”“遗忘”的一种方式。作为美国最著名的文学与文化批评家,爱德华·萨义德对自己的学术生涯进行时期的划分:兴趣期、理论期、政治期、美学期。每个时期均有其相应的跨度,且四个时期的跨度较长,在后殖民批评家中十分少见。爱德华·萨义德能够将政治学视角进入文化以及文学的研究领域,对文学作品审美的完整性比较关注,坚信政治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爱德华·萨义德比较强调批判应该具有政治关怀和人文关怀,要能够阐述人类历史的责任,可以说,前期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本身便属于文化抵抗的一种典型形式。
  四、《权力与荣耀》中后殖民主义话语特征
  (一)以“他者”无名教士为例进行分析
  《权力与荣耀》中的无名教士一般被人称为“威士忌神父”,是整部小说的主人公。无名教士的身份属于比较典型的,传统英语文学书中写到的“他者”,即属于非白种人。但是,《权力与荣耀》与其他英语小说存在不同之处,无名教士这位“他者”并没有在写作中被予以“脸谱化”,即其并不属于愚昧、未开化、神秘的典型土著人,又不属于狡诈、疯狂、贪婪的典型中问商人。格林所塑造的无名教士身上存在诸多欧洲文化价值观念,比较推崇正派,具有较高个人品质。首先,无名教士十分正直且善良,在他一路逃亡的过程中,遭受恶意的欺骗以及中伤,但是仍旧心存希望。面对困苦的村民和卑贱的印第安人,有他均能够心存怜悯;对于中伤他的狱友亦能够承担其沉重的责任,并且予以同情;对于欺骗与背叛他的混血儿,仍旧能够在其生病时予以帮助;对并不相识的通缉犯,无名教士能够为其做临终告解,但是在进入当局所设的陷阱后并不会仇恨抓捕他的中尉,反而去理解中尉。无名教士威士忌认为,“如果你恨谁,那是因为你缺乏想象力”。由此可见,该“他者”亦被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丰满人物。此外,后殖民主义时期,诸多国家在进行敌对与抵抗时,均会逐渐出现意识领域的重建或者抵抗。格雷厄姆·格林针对该种情况,结合了爱德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中的相关论述:“要致力于一个‘破碎的社会’的重建……戴维森谈到了一些人在初期阶段所做的不着边际的承诺……但是这些承诺都是指向殖民主义污辱的,并且指向了民族主义的主义信条:需要找到一个空前广泛的统一的意识形态基础。”在《权力与荣耀》中体现的比较明显的便是反天主教的风潮,展现了后殖民地时期的社会现实问题。   (二)以“他者”中尉为例进行分析
  中尉应该说是除了“威士忌”神父这一无名教士以外,在《权力与荣耀》小说中另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中尉的行为以及其独特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反教运动的全面爆发,使得帝国主义、殖民活动对国家造成极为严重的创伤,且该创伤十分难以消除。
  小说中的中尉认为教会应该属于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一种特权阶级,并没有比较积极的作用,反而只会利用编织谎言骗取民众的顺从与恐惧。同时,教会的最终目的应该在于获取人民的精神统治权和巨大利益。小说中描述了中尉对于其童年所经历的弥撒仪式存在十分厌恶的情感。例如“一些年老的农民跪在圣像面前……他们在劳累的一天以后还必须继续忍受肉体的折磨。神父……从他们手里拿走一分一分的铜子,谴责他们为了舒适而犯了一些琐碎的罪恶”。通过小说中的该种描述可以发现,中尉确实对教会深恶痛绝。因此,中尉希望能够将该类迷信的、腐败的事物消除,以便使孩子们不至于继续为教会所欺骗。在《权利与荣耀》中表述为:“他们这一代至少不该再被虚伪欺骗,他们有权选择任何获得幸福的方式。”为了达到该目的,中尉不惜动用武力,抓捕无名教士以及诸多村镇的人民作为人质。若有人看到神父并不去举报,则其便会面临枪毙而失去生命。甚至,中尉会逼迫自首的神父去娶妻生子,以该种方式令人们相信一直以来他们所信仰的教会、神父均是谎言和欺骗。从某种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尉对宗教的厌恶和暴力清洗,主要原因在于其受到殖民活动所造成的文化意识形态抵抗。中尉的内心一直希望能够生活在完全没有压迫的国家中,每一个人均能够获得幸福。因而,其开始的反教运动实际上应该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的抵抗。
  (三)以“他者”玛丽雅为例进行分析
  格雷厄姆·格林在其小说作品中所塑造的“他者”形象,尤其是乌托邦化的“他者”形象,一般均比较机灵且聪慧。《权力与荣耀》中比较典型的乌托邦化“他者”应该为玛丽雅。在小说中,正因为玛丽雅的机灵和聪颖,才能够成功地营救无名教士威士忌,小说中该章的描写显得格外精彩,亦充分地通过玛丽雅这一“他者”形象表现着后殖民主义的话语特征。玛丽雅这一“他者”形象在小说中出现的篇幅比较少,但是整个形象却十分鲜活。之所以说玛丽雅比较聪明和机灵,主要通过对神父的营救这一行動便能够恰当地体现。在营救神父的行动中,玛丽雅主要分为三个步骤进行。第一个步骤,令大家能够逐渐接受神父并且迎接神父。神父威士忌在最初进入玛丽雅所在的村庄前,村子里已经有好几个村民因为神父而被残忍地杀害。此时,村民面对到来的神父心中充满的仇恨与憎恶,他们再也不会看到神父就将地窖中的白酒取出来送给神父。玛丽塔面对该种情况,主动将长时间不见的神父介绍给村民,引领着人们逐渐到神父面前和他见礼。小说中描写的玛丽雅营救神父第二步为她能够将做弥撒时的东西迅速地收拾不见,避免警察发现,并且能够及时灭掉蜡烛、拿掉桌布,将屋子收拾干净,动作十分敏捷,心思亦十分缜密,即便在警察已经到来却仍旧能够迅速寻找生葱掩盖神父身上的酒味。第三步则为将警官的问题进行转换以营救神父。村民当中的布莉吉塔是神父的女儿,但却是第一次见到她的父亲,与父亲十分陌生。在警察盘问她父亲叫什么名字时,她只能回答不知道。于是,中尉便向神父发问:“你不是村子里的人吧?”面对该种危机时刻,玛丽雅迅速站出来:“你胡说什么,这孩子连自己的名字都说不清楚!请问谁是她爸爸。”由此完全可以看出玛丽雅这一“他者”的聪慧与机敏。
  (四)其他“他者”形象分析
  格雷厄姆·格林在《权力与荣耀》的序言中亦塑造了一个印第安老人的“他者”形象,讲述了他的故事。面对神父的真实身份,老人仍旧能够帮助神父,并且安排自己的孙子也帮助神父。此外,在神父进入监狱后,监狱中的人们并没有因为他是神父,举报他有丰富的奖金便去告密,其中一个杀人犯表示:“不能因为我杀过人,就认定我会告密。”上述诸多“他者”形象均与小说中的欧洲白人形象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
  综上所述,英国著名作家格雷厄姆·格林所创作的诸多小说作品,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后殖民地时代帝国主义权力运作下,对受害者的同情与关注,以及思考与瞩目。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为《权力与荣耀》,对该作品进行赏析与评价,并不能够仅仅局限于“格林之原”,更应该从突破传统异域书写压制的角度进行探索,以便更加恰当地对“他者”倒置以及文化抵抗做出了解。《权力与荣耀》中对“他者”形象进行颠覆,使其从“从属者”、被丑化、被谴责的位置发生转变,令其成为主角,并赋予“他者”一定正面的、积极的思想与情感。通过对第三世界国家后殖民时代的社会现实进行展现,形成独特的“他者”倒置与文化抵抗,有利于对后殖民主义做出更加深入的分析与探究。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我国大陆学者2000-2013年之间在SCI和SSCI上发表的教育学方面的文献进行研究,从文献量、来源期刊、著者和著者机构、研究方向还有引文情况等五个方面对发表的文献做了统计和分析,其目的是帮助科研工作者通过定量的数据了解我国大陆作者在教育学方面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献的现状和能力,为今后在国际期刊上的投稿指明方向。  [关键词]SCI; SSCI; 教育学; 文章收
期刊
非线性在实际控制系统中普遍存在,除了以非线性函数形式表现之外,还常常表现为对系统状态及控制输入等的非线性限制,饱和限制就是各种非线性限制中最常见的一种,因此,对饱和控制系统的研究一直被学者们所关注,近十年来,由于数字滤波系统及神经网络系统等实际问题的需要。
期刊
[摘要]当前,我国民间金融市场尚未开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正规金融机构资金供应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使得以高利贷为代表的民间借贷行业在和正规金融机构的博弈过程中潜滋暗长,严重威胁我国经济发展秩序。文章通过对高利贷行为定义的界定,着重分析高利贷行为刑法规制的法理依据及相应的规制措施,希望对治理愈发严重高利贷之患提供一些理论支持,更好地维护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利贷
期刊
[摘要]与单独犯罪相比较而言,共同犯罪的犯罪构成具有相似性,其构成要件要素也是层次排列,但在满足成立犯罪的程度方面,单独犯罪比共同犯罪多一个层次的要件——责任性。在构成共同犯罪的实质层面,意思联络的有效性被认为是各行为人的主观内容。片面、误解以及虚假的意思联络被排除在共同犯罪主观认识之外。  [关键词]共同犯罪;犯罪构成;意思联络  共同犯罪是一个理论难度比较高、涉及理论观点较多的复杂犯罪系统。与
期刊
[摘要]社会经济发展是整个社会结构发展的一个环节,经济发展过程需要得到社会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等的支持,而税收制度是一个社会结构系统内部有关政治与法律制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结构功能的视角来看,运用税收措施来矫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离或越轨行为以达到消除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利外部性影响,使得社会经济发展走向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性意义。因此,建立完善的税收制度是促进
期刊
[摘要]文章使用面板VAR方法研究中国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发现:一是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收入有显著影响,但教育和培训、健康和迁移人力资本投资各路径对農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有所不同,而收入对各路径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也有所差别。二是各路径人力资本投资波动受自身影响较大,而各路径人力资本投资对收入波动的贡献率有所差别。研究表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存在严重滞后,基础型消费仍占
期刊
[摘要]胡淑娟教授的《历代诗评视野下的李贺批评》在诗歌地位批评、诗歌风格批评、诗歌渊源批评、诗歌影响批评四个框架内,从唐宋金元至明清,并及现当代,将历代的李贺批评打通,对李贺批评进行再批评,在广阔的历史时空中还原一个丰富多元的李贺,也由此同时呈现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轨迹、乃至历代的社会思潮与审美观念的变迁,建构了李贺批评及李贺批评之外的两个空间,在李贺批评史上续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李贺
期刊
[摘要]中国元末明初小说《剪灯新话》与越南改写本《传奇漫录》存在相同的“现实爱情”母题,表现这一母题的作品在主题、情节、表现手法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在排除中国对越南“单项影响观念”的因素外,还源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人的一致性”。文章旨在透过分析比较两部作品的“现实爱情”母题,着重探讨“相同母题,不同底蕴”的特点及差异。  [关键词]中越;传奇小说;现实爱情母题;比较研究  一
期刊
[摘要]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翻译活动也一样。根据多元系统理论,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文章以埃文·佐哈尔(Itama Even-Zohar)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为指导,结合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翻译活动家的译学思想探讨我国历史上三次翻译高潮及翻译文学的地位,并对我国未来的翻译文学活动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翻译高潮;翻译文学
期刊
[摘要]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着突出成就和创作个性的诗人,尤其留下许多动人的爱情诗篇。他自卑、忧郁的心理气质决定了他爱情诗哀怨悲愁的情感内涵。“丁香”“小花”筑起了戴诗的花意象世界,显示了戴诗和中国古典诗词传统抒情意象之间的关联。通过对戴诗花意象的探讨来审视戴望舒独特的情感世界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戴望舒;诗歌;花意象  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  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