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05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中的“创新”是指在学习人类已有知识的同时,模拟其发现过程,并进行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那么又如何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就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开放式实验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不同教学情境,让学生观察化学实验或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发现问题,并组织他们实践、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利用学生对某些问题的争议和不同看法,提出各种可能的假设,并通过实验做多方论证得到合理结论,这样使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如在学习氢氧化钠性质时为帮助学生理解NaOH与CO2反应这一性质,教师提出如何通过实验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呢?以问题为导向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讨论认为该反应无明显现象,但CO2被消耗以后必然引起气压变化,以此为切入点来设计实验必然能够出现明显现象。据此学生设计出了不同实验装置,如图:
  学生依据自己设计的装置找实验老师要来相关仪器和药品进行实验都出现了明显现象。实践证明在实验开放的条件下,教师引导学生把实验知识,实验方法和实验操作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创造激情,鼓励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使其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之中,主动实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
  二、通过创新实验设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验设计是教师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总体规划过程,或者是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独立或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对所提出的问题创造性地寻找解决方案。所以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通过不失时机地设置疑惑,制造悬念,营造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积极的探索,这对促进其手脑结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有益处的。
  如在“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中熄灭蜡烛时蜡烛上方会冒出一缕白烟,为检验白烟的成分和性质,教材安排的实验步骤是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为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创新能力,我提出如下问题:(1)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来检验蜡烛熄灭时形成的白烟?(2)蜡烛熄灭时为什么会产生一缕白烟?白烟可能是什么?如何证明你的猜想?
  针对第一个问题,有的学生想到课本上用化学方法检验,他们另辟蹊径用物理方法检验,熄灭蜡烛时立即将玻璃片罩在白烟上方,然后将玻璃片翻转过来仔细观察发现玻璃片上有薄薄的一层固体,用手摸有滑腻感,这层固体用水洗不掉等,这些性质和蜡烛物理性质高度吻合,可以基本确定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小颗粒。针对第二个问题,学生经过讨论认为:点燃蜡烛后在蜡烛火焰里可能有石蜡蒸汽。熄灭蜡烛时火焰里未燃烧的气态石蜡迅速液化、凝固变为石蜡小颗粒漂浮在空气中就能看到一缕白烟。于是学生找老师要来细玻璃管插在火焰底部,用火柴去点另一端出现了小火苗,学生兴奋了,他们的猜想是正确的。通过实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设计、操作、观察思维等过程得出正确结论,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嚴密性和思维的批判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加强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大有裨益的。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而家庭小实验是最简单、最有效的一种。因为家庭实验是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下进行,没有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反复做,反复观察,直到满意为止。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很有帮助。如在讲完CO2的制取和性质后,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实验:①如何证明鸡蛋壳中含有碳酸盐?②如何除去热水瓶胆中的水垢?③如何利用一般家庭中常见的物质制取CO2气体等。每次家庭实验后,都组织学生交流实验后的体会,互相取长补短,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很大的帮助。
  四、利用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强烈的创新意识来源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酷爱。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可通过探索性实验和实验练习来进行。如在学完“CO2的制取和性质”及“CO碳性质”后让学生设计一种“系列装置”来制取并验证CO2的化学性质。学生经过反复讨论设计出多种不同装置,但最典型的装置莫过于如下装置
  装置①制取CO2;装置②证明CO2能与水反应;装置③④证明CO2与C反应生成了CO;装置⑤证明CO2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最大亮点是学生利用CO性质实验的设计思路来设计实验证明C还原CO2,由于C还原CO2没有明显现象,于是由增加了装置④证明C还原CO2生成了CO。这一案例充分显示出学生的及强的创新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因为综合实验极富有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同学们为了探求知识,就必须通过规范的操作,仔细的观察,认真的思考,才能得出结论。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综合实验,鼓励学生大胆去想、去做。
  综上所述,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师应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研究,善于从教学及现实生活中发掘创新元素,不断地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从简单、机械的模仿的体验,到初品创新的快感,在享受成功的体验中触动创新的灵感,成就教育的明天。
其他文献
在农村小学从教多年,我深知语文课堂教学一直困扰着战斗在农村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是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一个紧迫话题。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春风的吹来,对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也越来越紧迫地呈现在了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面前。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农村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应立足于的教学实际,在“备课写教案、教学方法、训练能力”等各个环
期刊
作为一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一、转变传统观念,创造性使用教材  教育思想观念是教育教学行为的先导。  1.新课程英语教师观念转变之一 ——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课程改革中,教师教材观的转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任务。教师不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研究教的内容和方法,对教材作革新性和批判性的使用;不
期刊
笔者走访凉山州“一类模式”学生的汉语文教育教学情况和实际成效,探索如何打破“重彝轻汉”教育理念的途径。  一、现状分析  (一)教学质量不尽人意  如此对比分析,教育成效便一目了然,差距非常明显,这种发展令人担忧。同等地区的学生资源、师资力量、教育环境,在“一模教育”和“二模教育”两种教学形式下得出迥然不同的成绩,是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的。  (二)校长和教师缺乏精进精神  一是“一类模式”学校的校长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挑战。新课程要求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课程教学的建设者、开发者。因此,为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  一、以人为本观  以人为本,在教学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根本。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克服几种错误的观念:一是无视学生的主动性,把学生纯粹当“观众”。二是只重视对学生现实状态的评价,导致学生丧失
期刊
一、抓教育要学习浅议教育的含义  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人类文化的一种传承活动和催化活动。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四化建设人才!教育的过程是培养人、感化人的过程!教育随着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而发展。  二、何为素质教育  素质,是后天形成的一种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的具体表现。素质一般定义为;一个人文化水平的高低;身体的健康程度
期刊
课程改革和课堂改革一直是中学基础教育改革的双翼。实践和理论都告诉我们,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生学会学习。这是教学本意的回归,又是教学改革再出发的目标,是课程改革原本的理念和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坚守。  要推广“先学后教”,追求“少教多学”  “先学后教”是对“先教后学”传统课堂进行结构性变革的根本举措。在“先学后教”模式中,学生的“学”具有反思性,老师的“教”  具有针对性,教与学双边具有互动性。
期刊
作业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传统的语文作业机械式的重复,重负式的题海单调枯燥,甚至成为学生负担。作业的设计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中,注重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训练,忽略了过程中情感的体验,尤其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得不到科学、系统的培养。根据当前教育现状及青少年的特征,要求我们在作业的设计方面加以创新,激发学生兴趣,巩固所学知识,进而实现课标要求的全面提
期刊
多媒体技术在新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语音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集成在一起的现代先进教育教学手段。它通过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
期刊
什么是魅力课堂呢?理想的课堂教学是充满生命力的,是“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能让学生感到妙趣横生,如沐春风的课堂;能让学生上你的课觉得时间过得很快,盼着第二天听你的课的课堂。教学应该致力于“追求高效,减少低效,杜绝无效”的境界。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们不断努力,寻找这一枚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风趣幽默的开头引
期刊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这种教学理念?  一、“乐学”“会学”和“学通”三者的关系  “乐学”是“会学”的前提条件,而“会学”又是“学会”最终“学通”的保障,“学通”是“乐学”的必然结果,当然也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那如何让学生乐学呢?首先就是兴趣的培养。  二、注重兴趣教学是“乐学”的主渠道  兴趣是一种内驱力,它可以使学生保持一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