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真挚”与“指挥自如”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cb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恬静的塞纳河映衬着埃菲尔铁塔的锐意,鲜亮明媚的街心花园与庄严肃穆的巴黎圣母院融合共生,欣欣向荣。法国,Romance的代名词,在这个神秘而遥远的国度中,弥漫着浓郁的人文风尚与艺术情怀。的确,蒙娜丽莎的笑颜、胜利女神的双翼令我们震撼动容,但是法国舒展流畅自然的音乐风情,同样给予我们美的体验,令人心向往之。法国女低音歌唱家、指挥家娜塔莉·斯图茨曼来沪的演出,仿佛让我们置身其中,在她真挚的歌声与从容的指挥中,领悟着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独特魅力与法国风情。
  法国音乐家J.孔巴略(Ju le s Combarieu)曾说过:“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Music is the art of thinking with sounds)。如果说语言表达着众人对世间万物的态度,那么音乐传递的则是作曲家的心声。正因如此,在音乐的海洋中,我们可以回溯过往岁月的印记,可以聆听异国他乡的风情,也可以与作曲家进行心灵的畅谈互动。2018年5月4日,适逢“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盛会,“极致人声,巴洛克盛宴——娜塔莉·斯图茨曼与奥菲欧55古乐团音乐会”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与广大乐迷见面。当晚的音乐会是娜塔莉带领法国奥菲欧55古乐团进行亚洲巡演的第一站,此后从上海出发,继续前往北京、成都、深圳等诸多地方。音乐会历时两个小时,在上下半场中共演绎十八首声乐器乐作品,曲目容量非常大。


奥菲欧55古乐团

  本场音乐会不管在曲目选择、演奏技巧还是乐团配合上都十分精彩,其中古乐器的使用更是为凸显巴洛克音乐风格增色不少。演出中最大的亮点还是音乐家娜塔莉体现出来的“双重气质”:她在场上一人分饰两角,既担当乐队的指挥,又作为独唱歌者。在指挥时,她是自如的,跳脱的,将音乐时代风格与乐团表演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平衡点;在歌唱时,她是内敛的,深情的,将作曲家的诉求与自身的内心解读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展示。她在两种身份中彰显出来的不同魅力与气质,使观众在享受音响效果之余,多了些许更为直观的视觉体验。
  2 0 1 8年恰好是维瓦尔第的三百四十周年诞辰,作为巴洛克时期一位不可忽视的作曲家,他在歌剧以及协奏曲领域做出了极大贡献。在音乐会中,娜塔莉选择了维瓦尔第的多部作品,既是对逝去作曲家的一种致敬,也表现了维瓦尔第在巴洛克音乐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斯图茨曼

  《亲爱的,你是牢狱》是维瓦尔第歌剧《雅特奈德》中的选段,在娜塔莉的表演中我们听到了人声、弦乐组、通奏低音三层音色的互动与对谈。弦乐组在高音区的拨奏与长柄琉特琴的弹拨达到了音色上的统一,此时奏出的分解和弦犹如背景铺陈一般,为曲调奠定了灵动、活跃的基础。伴随着乐曲的推进,娜塔莉深沉浑厚的人声萦绕在器乐音响之中,弦乐组音响逐渐增强,通奏低音组力度逐渐减弱,仿佛弦乐变为人声的高音点缀,长柄琉特琴成为人声的低音支撑,人声的旋律性与器乐的律动感也为这部主调音乐嵌入了一丝复调变化的感觉。众所周知,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透露着明显的主调因素,这一特征在声乐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音乐性、旋律性在此时成为一种风格象征。换言之,音乐线条平滑连贯、演唱轻巧灵活也成为现在音乐家展现巴洛克音乐时代特征的一项准则。在这一唱段中,分解和弦式的伴奏贯穿全曲,那么旋律性的重头戏自然是由人声部分承担。娜塔莉作为女低音歌唱家的气质在这首乐曲中显露无疑,她圆润连贯的长音、极富表情的滑音、有控制性的颤音以及即兴式的炫技完美地诠释了作品,赢得了满堂喝彩。


指揮时的斯图茨曼

  纵览西方音乐的发展,如若在文艺复兴时期,我们还能看到作曲家对声乐艺术的强调与追捧;那么进入巴洛克浪潮后,这样的局面将一去不复返。在巴洛克时期,随着乐器形制的日益完善,音响音色渐趋完美,乐器表现力不断增强,作曲家的青睐与创作也使得器乐体裁层出不穷。器乐音乐迅速崛起,并且与声乐音乐并驾齐驱式地发展,共同缔造了巴洛克音乐的辉煌。在音乐会中,紧随声乐作品之后的,是维瓦尔第的《G小调弦乐协奏曲》,即在舒缓的声乐作品之后,加入了快节奏的器乐作品。这样的曲目安排既能展现巴洛克音乐的发展风貌,还暗藏了巴洛克音乐一大音乐特征——协奏、竞奏风格,追求情感变化,强调戏剧性对比。除此之外,这样的安排对于娜塔莉来说是极富挑战性的,在这样两部作品中她需要完成演唱与指挥的身份转换,从这种巧妙的环节中我们也有机会仔细品味她双重身份下的两种气质。
  在《G小调弦乐协奏曲》中,最博得观众眼球的便是那把长柄琉特琴,它已然成为古乐团的“形象代言人”。在古乐团编制中,长柄琉特琴、羽管键琴、巴松管、大提琴往往扮演着通奏低音的角色,它们作为低音支撑掌控了整个乐队演奏的速度、力度、情感与气息。这部作品是一部大协奏曲,包含段落清晰的三个乐章,通过快—慢—快的速度分别陈述。在两端的乐章中,我们能够听到乐队全奏部分的不断回归,但这样的回归又伴随了独奏部分的持续打断。娜塔莉通过不同乐器组之间速度力度的对抗、竞争与融合,借助琉特琴的通透、弦乐组的温暖、羽管键琴的金属性等不同乐器的音色气质,共同表现出了音乐主题间的往返与打断,回归与意外。在这样一次次的回归与背离、必然与意外间,娜塔莉既展现了她卓越的指挥才能,也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使得观众在期待与偶然间感受到维瓦尔第的匠心独具以及巴洛克音乐自由灵动的风格特征。   如果说上半场的曲目为观众带来了巴洛克艺术的共性风采,那么下半场得气氛就略带一丝雄伟与激情了。这些作品虽同属巴洛克音乐,但其中的地域风格是让乐迷极为满足与震撼的。
  谈到共性风格中的地域特征,不得不提的就是音乐欣赏过程的特殊性。由于每一种艺术样式都有着自身的存在方式,其欣赏过程往往就有着很大的不同。文学、美术的欣赏往往依托于作品即可,欣赏也就演化为观看阅读并与自身产生联系引发共鸣的过程,那么音乐欣赏的过程是什么呢?应该怎样欣赏呢?音乐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载体是作曲家传承留世的乐谱,但是对于乐迷而言,音乐不是看的,而是聆听的,聆听即欣赏。换言之,乐团和指挥在乐谱之上进行二度创作,实现了乐谱与音响的转换,这时观众的鉴赏之路才正式开始。可见好的乐团与指挥的协同配合,是诠释音乐风格的关键一步,这也是好的演出可遇不可求的重要原因。
  在下半场的演出中,意大利风格与法国风格在娜塔莉及乐团的手中达到了完美的诠释。提及声乐作品,能做到与维瓦尔第齐名的恐怕就只有意大利作曲家A.斯卡拉蒂了,《若还如此伤害我》就是A.斯卡拉蒂歌剧作品《庞培》中的选段。这一唱段较少地使用了器乐伴奏,声乐与器乐的音色达到了极致分离,人声演唱逐步递推,越发嘹亮铿锵,长线条的抒情乐句,人声演唱以一种不可抑制的爆发达到作品的顶点,这与意大利正歌剧的创作与表现形式是完全一致的。而此时的低音乐器与弦乐组却展现出了另外一种旋律形态,细碎化的音型缓慢奏出,力度极弱,若隐若现式地应和人声演唱。A.斯卡拉蒂善于运用返始咏叹调的处理方式,乐曲的第一段强调音乐情感因素,乐队极弱使得人声极为清晰明显地表现歌词,抒发作曲家内心的想法,最后再附加一段炫技段落,满足观众对于激情风格的需求,这样的处理具有明显的意大利音乐特点。但在音乐会中,娜塔莉却做了一件出其不意的事情——她在唱段的最后炫技部分改用长柄琉特琴演奏中国曲调《茉莉花》,让观众们惊喜不已。
  拉莫是巴洛克时期的法国作曲家,娜塔莉及乐团在曲目单中加入拉莫的作品,是对法国本土文化的传播。《野蛮人之舞》是拉莫的一首器乐作品,相较于德国的情感风格、意大利的诙谐风格,法国在器乐作品中体现的是一种华丽、大气的气质。这种风格在这部作品中是通过持续高昂向上的音型和音乐主题的不断变奏体现出来的。弦乐组的不断下弓,音调更加的慷慨激昂,音乐主题的不断变奏,使音响出现了加花装饰的效果。在演奏过程中,乐手们整齐一致的动作、默契的配合、一致的音响,使得舞台呈现出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随之速度力度不断加快,娜塔莉在指挥的过程中手脚并用,观众在她的带动之下也用手打起了拍子,場面一度沸腾。相较上半场的灵动、轻巧,下半场的激扬、辉煌更是带给我们别样的感受与期待。
  “极致人声,巴洛克盛宴”实在是一场音乐盛宴。这场音乐会充分显现了娜塔莉扎实的音乐功底与迷人的音乐气质,她对活力与幻想独特的融合,使观众融入其中,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正如她在采访中所说,“指挥是我作为音乐家的梦想,我的声音就是一件乐器”,她将自己全部投入到音乐之中,显然在两种身份之下,她都表现得优秀与杰出。
其他文献
首演于1965年的《红旗颂》是中国第一部以歌颂红旗为主题的器乐作品。在这首乐曲诞生后的五十四年时间里,作曲家吕其明对其进行了多次的修改。 2019年上半年,《红旗颂》总谱终成定稿,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我送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的礼物,祝愿我的祖国永远繁荣富强。”吕其明如是说。  在采访之前,“吕其明”这三个字对我来说,其实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颇有些距离感的大作曲家;而在采访之后,
期刊
三  第一次于欧洲看剧是在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普契尼的《波西米亚人》,十欧元站票,顶层。眼看好似圣界图景的棚壁装饰,锦绣繁华,我才终于理解了维斯康蒂的话——他说,在这个充斥着爱乐者和乐评人的歌剧院最高层,听众都是“天堂的孩子”。  穷人是天使,他们远比贵族懂得艺术。  ——维斯康蒂,电影《战国妖姬》  作为“身无他物”的异国留学生,此刻念起这样的话,真是欣慰。  落座,静候,闲来无事,随意看观剧院
期刊
2018年,伴随着激烈的初赛角逐在柏林落下帷幕,三年举办一次的利兹国际钢琴比赛又迎来了一轮新的旅程。与往届不同,今年的大赛迈出了探索性的一步,在致力于为钢琴家们提供竞争舞台的同时,还携其新任“全球大使”郎朗,在钢琴普及与教育领域投下了新的火种。  承载着“让每一个人都拥抱音乐”的希冀,在利兹国际钢琴比赛官方的不懈努力下,一个全新的大赛组成部分——第一届“利兹钢琴艺术节”应运而生。除历届大赛的获奖者
期刊
谭盾《武侠》(套装版)全球首发  当代著名作曲家谭盾为电影《卧虎藏龙》《英雄》和《夜宴》所作的配乐,开创了武侠电影配乐的新纪元。在这三部电影中,谭盾用大提琴、小提琴和钢琴分别来诠释三位女主角——大提琴代表《卧虎藏龙》中的章子怡,小提琴代表《英雄》中的张曼玉,钢琴代表《夜宴》中的周迅。后来,他又将这三件乐器所表达的音乐主题抽取出来,通过复调的写法层层重叠并展开,写成了一部全新的作品——三重协奏曲《复
期刊
在绵亘逶迤的天山山脉、 湛蓝深邃的伊塞克湖畔,有一个古老的民族。说古老,是因为它的主体民族吉尔吉斯人的先民在公元前三世纪的汉文史书里就有“鬲昆”“坚昆”“契骨”“乞儿吉思”的记载。  中亚国家多以“斯坦”称谓。“斯坦”一词源于古波斯语,含有某一族群居住之地的意思。吉尔吉斯斯坦(Kyrgyzstan)是位于中亚东南部的内陆国,北部与哈萨克斯坦相接,东南部与中国和塔吉克斯坦紧邻,西南部与乌兹别克斯坦和
期刊
孙文明是一位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二胡艺术大师,他的演奏极具鲜明的风格特点,且技术高超。他不仅创作了多首经典且令人惊叹的二胡曲,而且创新发明了许多新的二胡演奏技法。最重要的是,现存的十一首作品都有他亲自演奏的录音,那是一份极其珍贵的民族音乐遗产,为我们研究他、了解那个时代的二胡艺术和演奏技术的实际状况提供了客观依据。循着孙文明的演奏录音,我们清晰地感受到孙文明的二胡演奏技术风格和特点,“看似轻松随
期刊
沃尔夫兰追忆阿巴多  2003年,从一场胃癌中大病初愈的指挥大师克劳迪奥·阿巴多回归古典音乐界,但是他的身体状态已经无法胜任如柏林爱乐这样的常备团体繁重的总监工作了。于是,他决定将自己的余生都奉献在瑞士琉森的好山好水里。同年夏天,阿巴多与琉森音乐节的行政与艺术总监米歇尔·海弗利格(Michael Haefliger)共同创立了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此举亦是为了向前辈阿图罗·托斯卡尼尼致敬——1938
期刊
尼科洛·帕格尼尼(1782-1840),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他凭借对小提琴技术前所未有的开掘、富于传奇色彩的生平经历和具有催眠般魔力的现场演奏,成为了历史上最负盛誉的小提琴炫技大师,被誉为“魔鬼小提琴家”。  帕格尼尼的作品完美反映了这位小提琴家的演奏技术特点,1820年出版的《二十四首随想曲》包含了令人應接不暇的演奏技法,如双颤音、平行八度、十度、左手拨弦等。整套作品的最后一首《A小调随想曲
期刊
2018年6月4日晚,在美丽的杭州西子湖畔,指挥家张国勇领衔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与钢琴家宋思衡合作,为大家呈上了一场俄罗斯经典交响音乐会。这是上海歌剧院江浙地区巡演中的一站,此前已走过舟山、青田,之后他们还将马不停蹄地去绍兴、海安、镇江、丽水等地进行多场演出。而此番音乐之旅,也是为乐团2019年的美国巡演热热身。张国勇指挥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  当晚的曲目很有意思,有两套来自俄罗斯的大部头作品——柴
期刊
奥托里诺·雷斯庇基(1879-1936),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音乐学家。意大利音乐在“后普契尼时代”涌现出了一批致力于器乐创作的年轻作曲家,他们大多出生于1880年前后,被誉为“八O一代”,代表人物包括了卡塞拉、皮泽蒂、马利皮埃罗等,奥托里诺·雷斯庇基也是其中的重要一员。  1879年,雷斯庇基出生于博洛尼亚的一个音乐世家,很早就开始追随朱塞佩·马尔图契学习作曲,后者被誉为意大利器乐音乐复兴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