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通过设疑问难及学生自主设疑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教师要注意调动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效地与文本展开对话,把握文本价值取向,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个性化的解读文本;挖掘文本内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发散性思维;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小学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使学生更加真切地认识事物的本质,能够提升对语文学习的驾驭能力。学生通过自身经验积极自主地实现与作者及文本的对话,促使学生多角度地去认识问题,多渠道地去认识和理解问题。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把自身对课文的解读强加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几乎没有话语权,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导致语文教学缺少活力,教学效益偏低。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设疑问难,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创新思维大多是对事物的现象产生质疑而逐渐形成的。如果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只是人云亦云地按语文传统教学模式去学习,只是在教师的权威的解读下被动接受,文本学习没有质疑过程,那么其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无从谈起。教师引导学生设疑,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狐假虎威》这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老虎,你如何才能识破狐狸的本来面目,揭露其狡猾的本质?在学习《太空的清洁工》一文,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太空中為什么会存在垃圾?你能发挥想象,谈一谈如何才能减少垃圾的产生吗?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思考,往往会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对他们的创新意识给予及时肯定与鼓励。
语文教学的关键及最重要的环节是要培养学生自主设疑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疑,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鸟的天堂》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应该了解些什么?学生回答:了解为什么把榕树称为鸟的天堂,鸟儿们为什么喜欢这里,等等。学生边自主设置问题,边带着问题深入阅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答案。但是仅停留在这个浅层的理解还是不够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课文中提到的大榕树,可以象征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什么事物?而欢快的鸟儿象征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什么事物?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了大榕树其实可以象征优美的生活环境,而鸟儿们可以象征快乐生活的人们。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好,怎样才能像鸟儿一样快乐生活?学生自主设疑可以激发学生多向思维,使文本主题得到升华。
二、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其更好地与文本展开对话
学生的创新思维通常是在已有的生活积累及认识基础上的升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也是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文本展开对话。但是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所以教师教学中必须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的对文本的认识对话与现实相对合,以达到对文本价值取向的正确把握甚至升华。例如,在教学《火烧圆明园》一文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了解列强侵略者的暴行外,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怎样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让学生谈看法或者写体会。在教学《小英雄雨来》一文中,引导学生在理解抗日战争的残酷和日本侵略者的残忍以及小英雄雨来的机智勇敢外,引导学生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更加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例如,在学习了《火烧圆明园》一文时,有的学生写下了如下的心得体会:“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祖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的凌辱,其原因就是中国不够强大,在世界上没有话语权。所以我们一定要发展科学技术,强国强军。两弹一星的发射,神舟飞船的上天,我们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的科技实力。我们要努力学习,长大后更好地报效祖国,不断推动我国科技不断发展,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使中国真正以一个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样,学生学习文本,又不唯文本,结合现实也即自身的间接经验或者直接经验与文体展开对话,使文本主题更加突出。
三、挖掘文本内涵,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教师要正确引导,为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创造性的理解文本。想象力是创新思维形成的基础和关键,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生长在现在的中国,她的境遇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如果她走到我们中间,你会对她说点什么?在学习《坐井观天》一则寓言时,启发学生想象如果小青蛙跳到井外,它会看到什么?在学习狐假虎威一文时,如果将狐狸看作一个正面形象,让学生说说看,它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学生会说狐狸的机智聪明,但对这样的机智聪明没有用在有益于别人的正道上,而是损人利已,所以狐狸的形象是狡猾而奸诈的。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通过想象,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用个性思维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用个性的思维对文本进行别具一格的解读、进行再创造,如果教师加以正确引导,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就是通过对事物进行多角度思维后,从一个标新立异的角度分析问题或者解决问题。世界上的一切创造发明,几乎都是利用求异思维的优势,打通对事物认识的新角度的通道,从而发现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事物发展规律。而语文教学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开阔视野,使其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与规律,进而为形成创新思维能力打下基础。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我让同学们分组辩论,一是让坚持“保护地球环境,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观点的同学为一组,二是让坚持“寻找、创造另一个星球为人类居住的环境”为一组,二个小组开展辩论。在辩论中使学生深刻理解“保护地球的重要性”,这种活动有力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周丽芳.研究性学习与创造力关系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小学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使学生更加真切地认识事物的本质,能够提升对语文学习的驾驭能力。学生通过自身经验积极自主地实现与作者及文本的对话,促使学生多角度地去认识问题,多渠道地去认识和理解问题。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把自身对课文的解读强加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几乎没有话语权,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导致语文教学缺少活力,教学效益偏低。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设疑问难,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创新思维大多是对事物的现象产生质疑而逐渐形成的。如果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只是人云亦云地按语文传统教学模式去学习,只是在教师的权威的解读下被动接受,文本学习没有质疑过程,那么其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无从谈起。教师引导学生设疑,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狐假虎威》这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老虎,你如何才能识破狐狸的本来面目,揭露其狡猾的本质?在学习《太空的清洁工》一文,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太空中為什么会存在垃圾?你能发挥想象,谈一谈如何才能减少垃圾的产生吗?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思考,往往会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对他们的创新意识给予及时肯定与鼓励。
语文教学的关键及最重要的环节是要培养学生自主设疑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疑,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鸟的天堂》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应该了解些什么?学生回答:了解为什么把榕树称为鸟的天堂,鸟儿们为什么喜欢这里,等等。学生边自主设置问题,边带着问题深入阅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答案。但是仅停留在这个浅层的理解还是不够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课文中提到的大榕树,可以象征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什么事物?而欢快的鸟儿象征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什么事物?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了大榕树其实可以象征优美的生活环境,而鸟儿们可以象征快乐生活的人们。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好,怎样才能像鸟儿一样快乐生活?学生自主设疑可以激发学生多向思维,使文本主题得到升华。
二、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其更好地与文本展开对话
学生的创新思维通常是在已有的生活积累及认识基础上的升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也是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文本展开对话。但是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所以教师教学中必须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的对文本的认识对话与现实相对合,以达到对文本价值取向的正确把握甚至升华。例如,在教学《火烧圆明园》一文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了解列强侵略者的暴行外,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怎样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让学生谈看法或者写体会。在教学《小英雄雨来》一文中,引导学生在理解抗日战争的残酷和日本侵略者的残忍以及小英雄雨来的机智勇敢外,引导学生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更加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例如,在学习了《火烧圆明园》一文时,有的学生写下了如下的心得体会:“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祖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的凌辱,其原因就是中国不够强大,在世界上没有话语权。所以我们一定要发展科学技术,强国强军。两弹一星的发射,神舟飞船的上天,我们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的科技实力。我们要努力学习,长大后更好地报效祖国,不断推动我国科技不断发展,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使中国真正以一个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样,学生学习文本,又不唯文本,结合现实也即自身的间接经验或者直接经验与文体展开对话,使文本主题更加突出。
三、挖掘文本内涵,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教师要正确引导,为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创造性的理解文本。想象力是创新思维形成的基础和关键,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生长在现在的中国,她的境遇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如果她走到我们中间,你会对她说点什么?在学习《坐井观天》一则寓言时,启发学生想象如果小青蛙跳到井外,它会看到什么?在学习狐假虎威一文时,如果将狐狸看作一个正面形象,让学生说说看,它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学生会说狐狸的机智聪明,但对这样的机智聪明没有用在有益于别人的正道上,而是损人利已,所以狐狸的形象是狡猾而奸诈的。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通过想象,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用个性思维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用个性的思维对文本进行别具一格的解读、进行再创造,如果教师加以正确引导,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就是通过对事物进行多角度思维后,从一个标新立异的角度分析问题或者解决问题。世界上的一切创造发明,几乎都是利用求异思维的优势,打通对事物认识的新角度的通道,从而发现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事物发展规律。而语文教学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开阔视野,使其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与规律,进而为形成创新思维能力打下基础。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我让同学们分组辩论,一是让坚持“保护地球环境,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观点的同学为一组,二是让坚持“寻找、创造另一个星球为人类居住的环境”为一组,二个小组开展辩论。在辩论中使学生深刻理解“保护地球的重要性”,这种活动有力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周丽芳.研究性学习与创造力关系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