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校园》 弦外之音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_u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完《工之侨献琴》一课之后,我问学生:“学了这篇文章,有何感受和启发?”学生回答的不少,但其意如出一辙——“看待事物要重本质,不要看外表”。一个班八十多位学生竟没有一人能摆脱这一窠臼。当时,我真是感到惊讶,学生的思维怎么完全朝着同一方向呢?我于是启发:“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别人都这样想,我就不这样想,我朝相反的方向想会有什么结果呢?”仍然没有一个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我感到问题有些不对头。
  后来,到另一个班听另一位老师讲这一课,情况没有什么两样。我对这一现象感到震惊,同时也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忧虑。事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工之侨第一次献的琴没有经过装饰,外表并不美观,因此没有人收其琴。第二次献琴前,工之侨对这架琴进行了三方面的伪饰:作断纹;作古窾;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此时,琴的外表已不再是原来的面目,给人的感觉是古朴美观,让人赏心悦目,所以卖到极好的价钱,并被视为“稀世之珍”。于是这架琴具有了价值——被人欣赏和弹奏。同样一架琴,材料﹑音质未变,外表不美(不符合欣赏者的欣赏要求),琴被冷落,此时的琴自身价值已被埋没;外表美观(符合欣赏者的欣赏要求),琴价值百金,为人赏识,这时它被人接受,其自身价值得以展现。由此看来,一件物品,首先被人接受的应该是其外表,然后才是它的实质。如果外表都不能被人接受,那么它自身是不易被人接受的。要想使其外表易于为人接受,其外表就应该首先能愉悦人的耳目等感官,让人一见,就会产生一种美的感觉,得到美的享受,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进而令人心旷神怡,想接近这种美的事物,乃至想拥有这种美的事物。反之,亦然。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物体外表美的重要性。我们有办法也有能力把物品做得令人赏心悦目,为什么不去做呢?我们能够给别人带来美的享受,又何乐而不为呢?难道让人们的耳目忍受委屈,才是大快人心的事情吗?
  当然,作者在写这则寓言时,有他的政治目的,意在嘲讽那些衣冠楚楚、堂而皇之的封建官僚,他们居高位,得厚禄,然而他们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并没有安邦定国的雄才大略,而那些真正有知识有才华的人却被埋没。作者为此而长息“悲哉世也”。
  作品有它的时代烙印,作者由于其历史局限性及阶级局限性,使其作品具有了该作者的感情色彩。然而,二十一世纪的少年,如果能够在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之后,再跳出数百年前古人思维的窠臼,不是更好吗?不也是一种创新的尝试吗?
  古为今用,学以致用。那么学了这篇古文,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又有何现实意义呢?不妨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体现:
  1、生活中应注意仪表。作为一名学生,在学校里除了学习知识之外,自身形象也是个人修养的内容之一。按时理发,洗头,每天梳头洗脸,按时修剪指甲,衣服干净整齐,穿着得体大方。站有站相,坐有坐姿,待人接物热情大方,言谈举止文明礼貌等,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认真对待学习。主要表现在学生作业及考卷中。作业应注意答题格式正确,字母、文字、算式书写应端正,条理清晰,一份作业就是一幅美术作品。而现在的考试,尤其是语文,大都有卷面分,因而平时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3、注意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丢垃圾,美化教室寝室,绿化美化校园等。创建一个整洁、优美、怡人的室内外环境,能够令人精神振奋,陶冶情操。
  此外,产品应注意外表包装美,看了外表就能让人产生购买欲望;城市规划应科学合理,给人整体的美感。城市建筑应注重设计合乎美学观念,购物、居住、游乐都给人美的享受。澳大利亚的悉尼剧院之所以举世闻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外型设计新颖独特,与海滨自然美景和谐统一,并能给人带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令世人耳目一新。
其他文献
偶尔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听了几位语文老师进行同课异构,执教牛凯的文章《门外那对老人》,然后聆听了评课老师的点评,发现大家对于文本的解读颇有争议。对此,我想试着谈谈自己的看法。  《门外那对老人》讲述了一对六十多岁的老年夫妇为了照看孙子从农村搬到城里,孙子上学后便没事可干了,因为喜欢上了这里,就干起了物业。这对老人在这里跟左邻右舍相处融洽,给人看会儿孩子,跟大家一起乘凉,还给“我”找到了丢失的钥匙等等
期刊
如何才能有效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根据不同的内容,针对学生实际,适当引进相关资料,不仅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增强情趣,诱发思维,强化求知欲,而且可以拓展课文的意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并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实现知识的迁移,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兴趣,启迪智慧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
期刊
在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异彩纷呈”。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新理念的根本表现在阅读教学中是否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具体操作上要努力搭建好师生课堂交往的平台,创造一种宽松、祥和、愉快的对话环境。  一、明确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和地位  在新课程中,不仅教师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对教师渗透了许多时代精神。这中间体现了一种趋势,就是教育越来越注意从多
期刊
在不少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所谓的阅读训练只是靠教师在课堂上对课文进行详尽透彻分析,学生勤记笔记课后背,将阅读训练变成教师替学生阅读,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改变这一现状,多年来我尝试着做好以下两点,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课堂上大胆借鉴阅读教学的设疑法  1.精心设疑。设疑情状之一:让学生在情境朗读中体会作者和篇中人物的思想、语言、动作行为,明了老师所提疑问的目的。例如:《普通劳
期刊
做班主任老师,是不乏味的、没有遗憾的、是充实的。在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工作着快乐着的真谛,并且以此激励自己更好的前行。下面是我做班主任工作以来的几点切身感受。  一、允许学生犯错   一棵树在成长的历程中,偶尔的缺枝少叶,偶尔的旁逸斜出都是正常的。如果因为以上的情况就不让这棵树生长下去,一并砍伐,我想是没有道理的。同样的道理,犯错,然后改错,是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一个人一生中的大事,
期刊
一、研究的内容  学生作文评改能力是逐步形成的,必须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为逐步提高自改能力,本人围绕本问题在作文的评改形式方面作了以下探索。  (1)示范批改、典型引路。  学生打好草稿,老师进行批阅,从学生的作文草稿中找出质量不同的作文各一篇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先自由朗读,总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让大家口头评论,看文章的内容是否能围绕中心选材,结构是否完整,层次是否清晰,用词造句是否恰切,文题是
期刊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正确引导中学生消遣性阅读的前提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意味着我们要切身去理解学生的这种阅读行为:为何中学生喜欢阅读休闲娱乐的读物呢?为何是以消遣的心态去阅读呢?  1、身心发育的阶段特点决定着中学生对阅读的价值取向。进入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正是一个需要确立“良好自我”的时期。他们读韩寒、郭敬明、可爱淘的作品,不仅是因为这些少年写手的语言符合他们的表达习惯,也在于少
期刊
这首词是大约作于一九二五年的秋天。当年春天,毛泽东回湖南家乡养病。在养病期间,积极从事农民运动,几个月内组织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对地主进行了增加雇农工资和减租的斗争。后来,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毛泽东离开长沙去广州。回到广州后,毛泽东就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这个学校培养了大批干部,成为后来农民运动的领导骨干。   “独立寒秋”,写诗人一个人独立在长沙湘江北去的橘子洲头。“独立”写出
期刊
书给我们带来了遐想和乐趣,书是我们智慧的源泉和精神的力量。读书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读书能明白事理,增强能力;读书能陶冶性情,德润人心。  “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识。每一个人要想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越壮阔,就要拥有渊博的知识。知识是人类通向进步文明和发展的唯一途径,书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我们要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必须多读书、读好
期刊
一、充分了解学生,营造爱意学习氛围  积极健康的学习心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而学习心境形成的前提是充分了解学生,这是很多教师都想达到的状态。如何才能做到呢?其一、多与学生交流,全面了解你的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活跃、民主的师生关系,保持自己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力求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亲近感、兴趣感。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对语文教师产生兴趣。要深入到孩子当中,参与孩子们的游戏,与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