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莲花岩之前,我并不知道那里曾经还有着八路军129师的足迹,直到看到古崖居,我才恍然大悟,这不就是发现八路军129师卫生部83名革命烈士《死亡证书》的地方吗。
莲花岩位于山西桐峪镇桐滩村,距左权县城35公里,西交长治市武乡县和黎城县,南接河北涉县。八路军129师司令部在迁到涉县赤岸村之前,就曾駐扎于桐峪镇,想必当年莲花岩的古崖居,也曾驻扎过八路军129师的部队。
看那些山腰里的小房子,心里先怵了,再看那些攀援而上的石径,心里更有一种说不出的疑问,住在那样的地方,每天爬上爬下,该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啊。
古崖居,古代山崖上的民居,没想到就这样与我乍然相逢。
拾级而上,那些向上的石径都被重新修葺过了,虽然整齐美观了,但是却没有了最初的原始风貌。那些古民居,大都依山而建,多以石、砖为材料,因为依着山势,好像嵌在石头缝里,有的屋子里还有着突兀的岩石。经过这几年的开发,那些房子已经有了人为的味道。倒是那些石头房子周围点种的菜蔬,给人以寸土寸金的感觉。
据介绍,古代的人们住在这里,只是为了防御,因为侵略者一旦出现在山脚,便会为他们所发现。也有说冬暖夏凉的,但我更倾向于前者。站在那些狭小的空间里,真的很难想象,那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是如何度过了这些漫长的时光,直到现在,因为景区的开发,那些原来的居民才不得不搬走,留下这样的景观,让我们感叹和感慨。
终于看到了那间小屋,门还是原始的那种简单的木门,绿色的油漆已经发白了,显示着一种时光的侵蚀。可能为了保护,小屋的门上挂了一把锁,但木门上方糊着的白纸却破开了一个洞口,不知道是游人捅开的,还是天长日久被风吹破了。透过那个洞口向里面看去,里面黑洞洞的,什么也看不见。我想,也许正因为这样的房子不被人注意,那83位烈士的《死亡证书》才能这么完好地保存。
看着那块写着“一二九师八十三位烈士死亡证书发现处”的白色标牌,我心潮起伏,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没有被我们发现,还有多少历史淹没在岁月的河流里?而那些烈士们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走完了自己人生的最后时刻?
2009年,为响应镇上“开发荒山荒沟”的号召,一个叫高乃文的人买下了莲花岩这片2700亩的荒沟,而田建林是那时候景区的开发经理。在整理古崖居无人居住的房间时,一个工人在一个房子的石缝里发现了一沓黄纸,纸质薄脆,干燥且没有外皮。田建林接过后翻开,字迹居然还很清晰:“总修械二所修械组组长崔利霞,男,36岁,籍贯河北深县,诊断为右下腿炸伤左手炸伤,入院日期:1939年9月3日,死亡日期:1939年9月11日。一二九师卫生部干部所,1939年9月15日。”从此一个尘封70年的秘密被一页页揭开。
田建林继续翻下去,一共83位烈士的死亡证明书,最大的45岁,名叫莫义和,山西人,是一位炊事员,1939年8月13日,因伤寒入住医院,10月15日早晨死亡。最小的只有15岁,名叫张双宝,是一位来自河南内黄县的青年队战士,从6月6日收治,到9月19日因“体质衰弱、营养缺乏”而“急速死去”。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那该是一个怎样的画面呢?1939年,日军3万多人分九路攻打左权县(当时为辽县),在这场战斗中,除了嗷嗷待哺的婴儿,全县7万男女老少几乎全部参战,最后有一万多人牺牲在战场上。当年,为了躲避日寇的炮火,129师卫生部及其医院就只好建在这隐蔽的只通羊肠小道的古崖居上。窄窄的羊肠小道,不知是否还记得当年那些伤员的呻吟和医护人员匆匆的脚步。
田建林的发现后来被一个叫吕吉山的撰稿人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随之拉开了一起寻找英雄家乡的序幕。
虽然,那些英雄因为时间的原因未必能够全部找到,可是这种行为已经说明了,对那些归路茫茫的烈士们,共和国没有忘记他们,而后人也没有忘记他们。
我很佩服吕吉山和高乃文所说的那句话:就想为这些八路军战士寻找故乡,为他们开个迟到的追悼会,找一片墓地,为他们一一立纪念碑,将死亡证明书上的内容全部刻上去,让英雄回家!
让英雄回家,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多么庄重的事情,而缅怀英雄们的事迹,对于活着的后人,又是多么的需要。
古崖居,偶然相逢的一处景观,就点燃了我对八路军129师众官兵无限的怀想和敬仰。
莲花岩位于山西桐峪镇桐滩村,距左权县城35公里,西交长治市武乡县和黎城县,南接河北涉县。八路军129师司令部在迁到涉县赤岸村之前,就曾駐扎于桐峪镇,想必当年莲花岩的古崖居,也曾驻扎过八路军129师的部队。
看那些山腰里的小房子,心里先怵了,再看那些攀援而上的石径,心里更有一种说不出的疑问,住在那样的地方,每天爬上爬下,该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啊。
古崖居,古代山崖上的民居,没想到就这样与我乍然相逢。
拾级而上,那些向上的石径都被重新修葺过了,虽然整齐美观了,但是却没有了最初的原始风貌。那些古民居,大都依山而建,多以石、砖为材料,因为依着山势,好像嵌在石头缝里,有的屋子里还有着突兀的岩石。经过这几年的开发,那些房子已经有了人为的味道。倒是那些石头房子周围点种的菜蔬,给人以寸土寸金的感觉。
据介绍,古代的人们住在这里,只是为了防御,因为侵略者一旦出现在山脚,便会为他们所发现。也有说冬暖夏凉的,但我更倾向于前者。站在那些狭小的空间里,真的很难想象,那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是如何度过了这些漫长的时光,直到现在,因为景区的开发,那些原来的居民才不得不搬走,留下这样的景观,让我们感叹和感慨。
终于看到了那间小屋,门还是原始的那种简单的木门,绿色的油漆已经发白了,显示着一种时光的侵蚀。可能为了保护,小屋的门上挂了一把锁,但木门上方糊着的白纸却破开了一个洞口,不知道是游人捅开的,还是天长日久被风吹破了。透过那个洞口向里面看去,里面黑洞洞的,什么也看不见。我想,也许正因为这样的房子不被人注意,那83位烈士的《死亡证书》才能这么完好地保存。
看着那块写着“一二九师八十三位烈士死亡证书发现处”的白色标牌,我心潮起伏,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没有被我们发现,还有多少历史淹没在岁月的河流里?而那些烈士们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走完了自己人生的最后时刻?
2009年,为响应镇上“开发荒山荒沟”的号召,一个叫高乃文的人买下了莲花岩这片2700亩的荒沟,而田建林是那时候景区的开发经理。在整理古崖居无人居住的房间时,一个工人在一个房子的石缝里发现了一沓黄纸,纸质薄脆,干燥且没有外皮。田建林接过后翻开,字迹居然还很清晰:“总修械二所修械组组长崔利霞,男,36岁,籍贯河北深县,诊断为右下腿炸伤左手炸伤,入院日期:1939年9月3日,死亡日期:1939年9月11日。一二九师卫生部干部所,1939年9月15日。”从此一个尘封70年的秘密被一页页揭开。
田建林继续翻下去,一共83位烈士的死亡证明书,最大的45岁,名叫莫义和,山西人,是一位炊事员,1939年8月13日,因伤寒入住医院,10月15日早晨死亡。最小的只有15岁,名叫张双宝,是一位来自河南内黄县的青年队战士,从6月6日收治,到9月19日因“体质衰弱、营养缺乏”而“急速死去”。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那该是一个怎样的画面呢?1939年,日军3万多人分九路攻打左权县(当时为辽县),在这场战斗中,除了嗷嗷待哺的婴儿,全县7万男女老少几乎全部参战,最后有一万多人牺牲在战场上。当年,为了躲避日寇的炮火,129师卫生部及其医院就只好建在这隐蔽的只通羊肠小道的古崖居上。窄窄的羊肠小道,不知是否还记得当年那些伤员的呻吟和医护人员匆匆的脚步。
田建林的发现后来被一个叫吕吉山的撰稿人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随之拉开了一起寻找英雄家乡的序幕。
虽然,那些英雄因为时间的原因未必能够全部找到,可是这种行为已经说明了,对那些归路茫茫的烈士们,共和国没有忘记他们,而后人也没有忘记他们。
我很佩服吕吉山和高乃文所说的那句话:就想为这些八路军战士寻找故乡,为他们开个迟到的追悼会,找一片墓地,为他们一一立纪念碑,将死亡证明书上的内容全部刻上去,让英雄回家!
让英雄回家,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多么庄重的事情,而缅怀英雄们的事迹,对于活着的后人,又是多么的需要。
古崖居,偶然相逢的一处景观,就点燃了我对八路军129师众官兵无限的怀想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