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anwang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的广阔天地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学习资源,可以说生活处处皆语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让我们的语文学习植根于生活这块肥沃的土壤里,使其永远生机勃勃,活力无限。
  【关键词】生活;语文;回归;境界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陶行知先生也认为:“生活即教育。有生活就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乃生活的改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与生活“对话”,要注重提炼儿童的生活经验,将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才能使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方面谈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课堂回归,再现生活
  “努力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是新世纪语文教学的四大理念之一。语文自古以来就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语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上课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谈自己的生活体验,相信学生不仅会乐于学,更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师生之间就能很好地进行交流,从而达到师生互动,更好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上《少年闰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鲁迅对闰土少年生活的喜爱 ,对闰土童年生活的向往和对“高墙四角天空”生活的厌恶原因。我让学生说说他们的童年的故事。学生兴致勃勃地说了起来——我的学生大都出生在农村,与他们朝夕相伴的是田野、小河,无拘无束的生活让他们与大自然结下了亲密的友谊。可是现在却不能撒欢其间了,“为什么?” 、“我们上学了……” 、“再和鲁迅的小时候的生活教育比一比”,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原因。这样的学习方式无疑能够让同学们不完全囿于课本的束缚,而是思想的放飞,生活的积累,是生活与语文高度融合的一种方式。
  二、体验角色,提升境界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学习了《小音乐家扬科》一文后,学生已经较深刻地体会到了扬科生活的悲惨,对扬科产生了深切的同情。但是学习材料对学生而言,终究是“别人”的事,他们处于“局外人”“旁观者”的地位。如何让他们深入领会课文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当他们变为“事中人”,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去感悟、去体验,才能感悟至深。于是,我提议学生将文章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具体情节可根据需要作适当的补充和删改。学生们要想演好,就必须在读的基础上调动多种感官,并运用已有的思维能力、语文能力(如表演、想象)以及生活经验,去感知课文中的有关语言文字,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绪变化。学生在表演时,已经成为故事中的“当事人”,学生能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转化成自我“所感、所思、所想象”的现实生活的切身体验。
  因此,展现在舞台上的不再是遥不可及、不可触摸的,而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熱爱生活,对生活充满向往的小音乐家扬科,凶狠歹毒的管家,慈祥和蔼的母亲……都成为学生倾吐情感的依托,感悟人生的载体。更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学生已学着把音乐巧妙运用到表演中:用欢快的音乐反衬扬科的孤独;用《铁达尼号》这样的音乐来渲染凄凉的气氛;用《欢乐颂》来映衬扬科死的悲惨……学生生动的表演,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大家全身心地投入到情境中,为剧情所感动。
  同时,要想把课本剧演好,还需团队的协作精神,学会自然地与他人协作,这些于无形中产生的效益,不正是我们的教育有时苦苦追求而不可得的吗?
  三、激发情趣,追求自我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而现实中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看动画片、玩游戏。缺少真正的生活情趣。怎样才能培养起学生们较为丰富多样的生活情趣呢?语文课文中就有很多这方面好的材料可以充分利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将人之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贝多芬的资料,听一听《月光曲》。但《月光曲》所处的环境相对我们的学生而言,实在太过于遥远了。所以在教学中,利用音乐及相关的图画让学生感受《月光曲》的魅力,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而这正是课文教学的难点。观看课文中相对应的图画,让学生能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再让学生闭眼细心聆听《月光曲》,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并与之前所见的画面相对比,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然后,让学生画出文中相对应的句子、词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通过这些方法,逐渐丰富了学生原本枯燥单一的生活,唤醒了他们的生活情趣,孩子们的自我不断得到了充实完善。
  四、观察生活,倾情作文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于经历过的事情印象是最深刻的。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观察生活,只有切实体会过了,才能写出肺腑之言;只有对生活充满热情,全身心投入,才能领会到生活的启示,巧遇写作灵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我们的教师应指点好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抓住生活中的闪光点,写好观察日记。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窥视到生活的角角落落,挖掘到深层的内涵,让他们热爱生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实际动手参与的能力。例如让学生写《养蚕趣事》,学生就会去动手养蚕,边养边观察蚕的生长过程,生活习性。在养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蚕宝宝生病时,自己那种牵肠挂肚、心急如焚的心情和感悟。 有个学生这样写道:“今天,发现我和妈妈养的蚕,居然不做茧。奶奶说:‘是蚕生病了,没法救了。’我低头想:是我害了蚕?因为我想蚕宝宝难道就不要喝水吗?于是就在它们身上喷了一点水。是我往它们身上喷水了,所以它们生病了,不吐丝了。我伤心死了。”通过实践,写出的作文自然就有真情实感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的广阔天地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学习资源,可以说生活处处皆语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让我们的语文学习植根于生活这块肥沃的土壤里,使其永远生机勃勃,活力无限。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虽然表面上强调习惯甚多,但其实严重忽视了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思路不清,对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缺乏研究,没有策略。在当前应试压力和新课程要求背景下,我经过几年的思考与实践,提出自己的对于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主张,即: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并提出了培养这三种习惯的策略。  【关键词】培养;思路;习惯;策
“横亘数十里,高低各不同”。在太原市西北约二十公里处,有一座曲曲弯弯的山,名叫崛(山围)山。崛(山围),即“峦屈而成围”之意。这里风景秀美,除可与北京香山媲美的“崛(山围)红叶”外。
【摘要】口语交际是人进行社交的必备素质之一。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肩负着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的培养,而教师本身的口语表达习惯会成为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因此,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锤炼自己的语言,力争在教学过程中使自己的口语表达艺术达到形象性、生动性、情感性的较高水准,从而使学生直接地受到良好的口语表达教育,进而在教师的美的口语表达中享受学习,快乐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正> (第二册第七章简单的电现象) 一、填空(27分每空格1分) 1.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即____和____。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____,异种电荷____。 2.通常情况下原
【摘要】在期末考试中,看到奋笔疾书的学生和为学生成绩担忧的教师的真实表现,再联系平时自己教学生活片段,从两个方面阐述作为教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春来冬去,努力工作,加强自我修养,使每一名孩子都变得会学、善学、乐学。  【关键词】奋笔疾书;张望;绩效;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这是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我站在讲台上,看着奋笔疾书的孩子们,除了笔尖与纸接触发出的摩擦声,还不时的传
叶圣陶文学阅读观具有难能可贵的前瞻性,其本质上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观,这与新课改理念是相容相通的。本文结合笔者的新课程教学实践,就叶圣陶的阅读教学思想在新课改理念
对于口语交际教学现状的分析研究,本文转换前人的研究角度,拟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09年9月第1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关于口语交际内容设计入手,针对教材编者的话语模式进行切
物理习题教学必须根据青年学生“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掌握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因此物理习题教学除
期刊
<正> 蓄电池使用一段时间后,如果经常充电不足,电解液面低落,电解液不纯或电压较低时仍进行强电流放电等原因,蓄电池上的铅板硫化,钳板表面出现一层稠密的白色结晶体(硫酸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