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奈德?莫里西诗歌中的死亡意象分析

来源 :校园英语·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ttllzz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奈德·莫里西虽身为一名女作家,但却十分关心政治问题。品读她的诗歌可以看到她关心政治远胜于宗教。她的诗歌有些晦涩难懂,但主题大多直指死亡。在诗歌选材上西奈德·莫里西也更加偏爱战争和死亡,这与她童年时期的战争经历息息相关。从她的诗作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死亡似乎并不恐惧而是选择面对。
  【关键词】诗歌 死亡文化 意象
  一、引言
  诗人西奈德·莫里西1972年出生在北爱尔兰的阿莫郡。她曾出版四部诗集,其中三部诗集全部入围了T.S.艾略特奖。从西奈德·莫里西《温哥华的火》和《此处彼岸之间》两部诗集可以看出诗人较为关心政治和死亡之间的关系。这与其童年的战争经历息息相关。直到十八岁她一直生活在贝尔法斯特,1990年她的童年正好经历了“北爱尔兰问题”事件的高潮。然而她后来开始周游世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日本教书,后来又造访了美国、新西兰和中国,此番游历使诗人接触到多样的文化,从诗人后期的诗歌可以看出诗人对于死亡的理解开始产生变化。
  二、西方死亡观
  死亡是全人类必须直面的一个话题,也是长期以来人们的一个隐痛。然而西方的死亡观却偏于乐观。西方人并不像东方人对于死亡采取避讳的态度。西方的殡葬礼仪中死者被清洗干净后入殓,亲友不会过分悲伤因为他们认为过分的悲伤会惊扰死者的亡灵。死者在入土之后会等待着审判,善良的人则会成为上帝的选民进入天堂,而作恶的人则会下地狱。对于西方人来说死亡是通向另一个世界的必经过程,也许是这样的观念致使他们并不避讳死亡。
  柏拉图指出,死亡只不过是灵魂从身体中解脱出来的分离状态。如果灵魂从肉体中解脱出来时已被肉体的欲望、仇视、畏惧等不良因素所污染。灵魂不会超升、返回理型界,而是落入不断的生死轮回之中。相反,如果灵魂从肉体中解脱出来的时候是纯洁的,没有带着肉体给它造成的污垢,灵魂就可以不接受轮回之苦,而返到理型界或比这个世界可能更加美好、更加昌盛的世界。生命最终的归宿决定于道德行为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追求真善美的过程就是哲学。
  三、西奈德·莫里西诗歌中的死亡意象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西奈德·莫里西对于死亡并没有表达出太多的恐惧。西奈德·莫里西的诗歌为现代无韵体诗歌。诗歌以梦境、出游见闻和叙事的形式表现死亡主题。诗人从小生活在战争的阴影下,对于死亡的理解与常人不同。这也是导致了诗人的作品中多出现死亡意象的原因之一。童年时经历的“爱尔兰问题”似乎从未从西奈德·莫里西的诗歌中离开,在诗歌《温哥华的火》中“席亚拉”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看待战争:“有些东西对于她来说容易表达/比混乱的爱和不同的母性更容易,/也比在别处膝盖肿胀的孩子更容易’。‘在周六’,那里有‘在树上的孩子们/在扔石头’;爆炸是‘难以面对而又不得不面对的真相/你被窗户破碎的声音叫醒/围绕着你关节和额头是浓烈的烟’。”“爆炸”和“破碎”均象征着战争中死亡的威胁,在这首诗中作者将儿时经历的种种死亡的威胁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整首诗的主题严肃但是语言上又不乏孩童的天真,这样便弱化了死亡的恐惧感。
  诗歌《此处与彼岸之间》则是西奈德·莫里西另一部有关死亡话题的力作。从诗歌的题目就不难看出,“此处”象征着生者而“彼岸”象征着死亡。这首诗极其细致地描绘了一座日本的婴儿墓地:“一个流产婴儿的墓地,最后日本最伟大的佛陀:‘他的百合花开了。/他的经过便是光明的降临。/降临于我,他说,你将被送到世界上最大的木房子的最高层’。”“墓地”是一个非常直接的死亡意象,然而在诗人的笔下死亡却并没有阴暗和可怕,相反伴着伟大的佛陀和百合花,死亡似乎成了亡婴们得以解脱的过程。
  到了后期西奈德·莫里西似乎对死亡的理解产生了变化,此时作者笔下的死亡已经不像从前那般从容。《透视方玻璃》这首诗是作者描绘了自己的一场梦境。在诗中作者写道“死者们”席卷了她房子的窗户,似乎要将她的儿子带走,一直勇敢直面死亡话题的诗人此时恐惧了,继而又写道:“乌云在内伊湖上空积聚正如它们在代尔夫特上空集聚一样。他们贪婪地去观望湖水之上的乌云。”“乌云”则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压抑和恐惧。在此试中作者终于害怕了,面对死亡不再如从前轻松。而战争的阴影同样再次出现在这部作品中,诗人将死者们描绘成好战而贪婪的。由此可以看出童年的经历一直在西奈德·莫里西的心中挥之不去。
  四、结语
  西奈德·莫里西的诗歌多为政治与宗教话题。而这两者往往多涉及到死亡,所以在诗人的诗作中常常能找到大量的死亡意象和关于死亡的描写。但与其他作者不同的是,西奈德·莫里西往往以孩童的视角和女性特有的眼光来描写死亡。这让诗人有关死亡话题的诗作彰显出一丝柔情与美感。显然西奈德·莫里西作为现代女诗人是成功的,不过分地说她无愧于年轻一代有着卓越名声的诗人代表之一。她的诗作便是文学瑰宝值得我们去品读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法]米歇尔·沃纬尔.死亡文化史[M].高凌瀚.蔡锦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1
  [2]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6.
  [3]范丽娟.王倩.当代英联邦国家女性诗歌纵览[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3:224.
其他文献
期刊
【摘要】现代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较差,不注重知识的学习,课堂的利用效率比较低,整体素质不高等。本文就高职英语学案导学方法的策略方法及其问题展开了论述,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找到有效途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 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  相比于普通院校的学生来讲,高职院校的学习积极性一般较差,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了当务之急,以此为背景学案导学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学案导学能
【摘要】英语教育对于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说一直都是学科重点难点之一,在大学中一般评价学生英语能力时大学英语的四、六级考试。而本文主要是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上来评估大学英语的四、六级考试。并在此基础上来构建大学英语考核的新构想,主要是希望教学与考试两方面达到教育生态平衡,实现大学的语言测试能够为语言教学起到正面反拨的效应。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 反拨效应 四、六级考试  我国大学教育中对大学生的英语水平
提高教学效果,就要找到“关键性环节”,交流活动就是英语课堂关键性环节.本文重点阐述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交流活动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希望能引起英语同仁们的重视
Through Hosseini’s two novels: The Kite Runner and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the author shows us a portrayal of Afghans’ life during Afghanistan War in 1970 s.
期刊
【摘要】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以其无与伦比的崇高和悲剧美一直震撼着全世界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和读者,当仁不让成为历代评论家的研究焦点。撇开此剧中那些宏伟夺目的主角不谈,弄人一角尽管戏份不多但也发散着无穷的魅力。本文试着对剧中这一堪称是“最神秘的人物”进行探讨,力图从其角色的伪装、神秘性和自然观三个角度入手,揭开其神秘的面具,展示他本来的面目,从而剖析其蕴含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李尔王》 弄人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刚刚过去的炎炎夏日里,你是否留意过树林中传来的阵阵蝉鸣.虽然现在已步入初秋,但若你仔细聆听,仍然会捕捉到树林中动听的蝉鸣.运气好的话,你还能寻着蝉鸣的方向,看到隐藏在
【摘要】《觉醒》是美国小说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品。这部小说促使公众开始把目光投向女性的内心世界,关注女性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受。因此,这本小说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对这本小说的研究也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在前人研究《觉醒》的基础上浅析了女主人公艾德娜的成长历程。本文从艾德娜女性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艾德娜对女性独立和自由的追寻、艾德娜的觉醒:死亡中的寂静三个阶段分析并解读了《觉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