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了解针刺疗法联合伐昔洛韦片对带状疱疹治疗的效果。方法:将112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8例,采用针刺治疗,每日一次,口服伐昔洛韦片0.3g/次、2次/日;对照组54例,每日口服泛昔洛韦片,用量同治疗组。疗程均10天,观察疗效。结果:针刺疗法在带状疱疹治疗上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伐昔洛韦片治疗带状疱疹疗效优于单用伐昔洛韦片。
【关键词】 带状疱疹 针刺治疗 伐昔洛韦片
【中图分类号】 R245.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9-0248-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带状疱疹患者112例,为我科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间门诊及住院病人,其中男性58例,女性54例,年龄16~81岁,平均53岁;病程2~10天不等,平均6.5天。病变部位不定,头面、手臂、胸背部、腰骶部、腿部均有发病,单侧。临床表现不同,皮疹为丘疹、丘疱疹、水疱、血疱;伴疼痛,疼痛性质为针刺、烧灼、牵扯样,持续性、阵发性。将11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8人,男性32人,女性26人,年龄在18-81岁;其中头面部6例,躯干24例,上肢12例,下肢16例,平均病程6.6天。对照组54人,男性23人,女性31人,年龄在16-78岁;其中头面部5例,躯干25例,上肢9例,下肢15例,平均病程6.4天。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口服伐昔洛韦片0.3g/次,2次/日,治疗组加用针刺治疗,每日一次。两组治疗均设10日为一疗程。嘱病人注意休息及保持心情舒畅,忌辛辣刺激食物及饮酒。
1.2.1 治疗组针刺方法
1.2.1.1 选穴
主穴:皮损前后端处阿是穴,避开皮损针刺。配穴:随诊选取相应穴位:肝经湿热者选用太冲、行间、阳陵泉;脾胃湿热者选用三阴交、血海、阴陵泉;气滞血瘀者,按皮损所在部位:颜面部加阳白、太阳、曲鬓;头颈部加翳风、风池;肩臂部加肩髃、肩髎、肩贞、臑俞;胸胁部加大包、期门、章门;腰骶部加八髎、五枢;腿部选取相应阿是穴。
1.2.1.2 针刺方法
根据患者具体病位选择适当体位。直刺或斜刺,根据进针部位及病人体质进针深度为0.5~2.0寸左右。进针得气后,根据患者体质情况行提插捻转手法,补泻或平补平泻,每隔10分钟行针一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一次。
2 疗效结果与评分标准
2.1 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58例,痊愈28例,显效25例,有效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 91.38%;对照组,总54例,痊愈15例,显效27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77.78%。
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 P﹤0.05。
2.2 评分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相关标准拟定。痊愈:疱疹全部消退,疼痛消失;显效:疱疹基本消退,疼痛明显缓解;有效:疱疹基本消退,疼痛稍有减轻;无效:疱疹消退﹤30%或加重,且疼痛未减轻。
2.3 典型病例
龙××,男,54岁,公务员。初诊2012年4月。主诉:左侧腰腹部紅斑、水疱6天,既往史无特殊,查体无特殊。专科情况:左侧腰腹部见呈带状分布鲜红斑,其上簇集米粒至绿豆大小鲜红色丘疹、丘疱疹及紧张性水疱,舌红,苔薄黄,脉弦细。辨证为肝经湿热型,分别取皮损两端处阿是穴,同侧期门、章门穴,双侧太冲、阳陵泉穴针刺,并口服伐昔洛韦片0.3g/次,每日两次。疗程10天,皮损结痂,并伴淡红色新生皮肤,疼痛消失。随访1月,局部皮肤正常,无疼痛。
3 讨论
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的、累及神经及皮肤的病毒性皮肤病。疱疹呈带状分布及神经痛是本病的特征。西医目前一般以抗病毒、止痛、抗炎、预防继发感染和缩短疗程为治疗原则,中医很早对该病就有认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为是感受毒邪、湿、热、风、火郁于心、肝、肺、脾,经络阻隔,气血瘀滞而成,故治疗一般抓住肝经湿热、脾胃湿热、气滞血瘀进行辨证治疗。针刺主要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及扶正祛邪的作用,而现代医学认为针刺产生的兴奋可以竞争性地抑制疼痛信号上传大脑中枢,从而缓解疼痛。伐昔洛韦是阿昔洛韦的前体药物,口服后吸收迅速并在体内很快转化为阿昔洛韦,竞争病毒DNA多聚酶,从而抑制病毒DNA合成,显示抗病毒作用,其生物利用度是阿昔洛韦的3~5倍。因此,中西医结合,采用针刺联合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具有良好的缩短病程、控制神经疼痛的作用,疗效优于单用伐昔洛韦组。
参考文献
[1] 王庆文,陈得成.中国针灸配穴疗法[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5:893-894
[2] 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394-398
[3] 罗云坚,刘茂才.皮肤性病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4
[4] 曹兆常.中药西药联合针刺治疗带状疱疹52例疗效观察[J].哈尔滨医药,2011,31(3):209
[5] 赵明,汪月强,漆军.针刺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人民军医,2010,53(12):934-935
【关键词】 带状疱疹 针刺治疗 伐昔洛韦片
【中图分类号】 R245.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9-0248-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带状疱疹患者112例,为我科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间门诊及住院病人,其中男性58例,女性54例,年龄16~81岁,平均53岁;病程2~10天不等,平均6.5天。病变部位不定,头面、手臂、胸背部、腰骶部、腿部均有发病,单侧。临床表现不同,皮疹为丘疹、丘疱疹、水疱、血疱;伴疼痛,疼痛性质为针刺、烧灼、牵扯样,持续性、阵发性。将11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8人,男性32人,女性26人,年龄在18-81岁;其中头面部6例,躯干24例,上肢12例,下肢16例,平均病程6.6天。对照组54人,男性23人,女性31人,年龄在16-78岁;其中头面部5例,躯干25例,上肢9例,下肢15例,平均病程6.4天。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口服伐昔洛韦片0.3g/次,2次/日,治疗组加用针刺治疗,每日一次。两组治疗均设10日为一疗程。嘱病人注意休息及保持心情舒畅,忌辛辣刺激食物及饮酒。
1.2.1 治疗组针刺方法
1.2.1.1 选穴
主穴:皮损前后端处阿是穴,避开皮损针刺。配穴:随诊选取相应穴位:肝经湿热者选用太冲、行间、阳陵泉;脾胃湿热者选用三阴交、血海、阴陵泉;气滞血瘀者,按皮损所在部位:颜面部加阳白、太阳、曲鬓;头颈部加翳风、风池;肩臂部加肩髃、肩髎、肩贞、臑俞;胸胁部加大包、期门、章门;腰骶部加八髎、五枢;腿部选取相应阿是穴。
1.2.1.2 针刺方法
根据患者具体病位选择适当体位。直刺或斜刺,根据进针部位及病人体质进针深度为0.5~2.0寸左右。进针得气后,根据患者体质情况行提插捻转手法,补泻或平补平泻,每隔10分钟行针一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一次。
2 疗效结果与评分标准
2.1 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58例,痊愈28例,显效25例,有效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 91.38%;对照组,总54例,痊愈15例,显效27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77.78%。
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 P﹤0.05。
2.2 评分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相关标准拟定。痊愈:疱疹全部消退,疼痛消失;显效:疱疹基本消退,疼痛明显缓解;有效:疱疹基本消退,疼痛稍有减轻;无效:疱疹消退﹤30%或加重,且疼痛未减轻。
2.3 典型病例
龙××,男,54岁,公务员。初诊2012年4月。主诉:左侧腰腹部紅斑、水疱6天,既往史无特殊,查体无特殊。专科情况:左侧腰腹部见呈带状分布鲜红斑,其上簇集米粒至绿豆大小鲜红色丘疹、丘疱疹及紧张性水疱,舌红,苔薄黄,脉弦细。辨证为肝经湿热型,分别取皮损两端处阿是穴,同侧期门、章门穴,双侧太冲、阳陵泉穴针刺,并口服伐昔洛韦片0.3g/次,每日两次。疗程10天,皮损结痂,并伴淡红色新生皮肤,疼痛消失。随访1月,局部皮肤正常,无疼痛。
3 讨论
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的、累及神经及皮肤的病毒性皮肤病。疱疹呈带状分布及神经痛是本病的特征。西医目前一般以抗病毒、止痛、抗炎、预防继发感染和缩短疗程为治疗原则,中医很早对该病就有认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为是感受毒邪、湿、热、风、火郁于心、肝、肺、脾,经络阻隔,气血瘀滞而成,故治疗一般抓住肝经湿热、脾胃湿热、气滞血瘀进行辨证治疗。针刺主要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及扶正祛邪的作用,而现代医学认为针刺产生的兴奋可以竞争性地抑制疼痛信号上传大脑中枢,从而缓解疼痛。伐昔洛韦是阿昔洛韦的前体药物,口服后吸收迅速并在体内很快转化为阿昔洛韦,竞争病毒DNA多聚酶,从而抑制病毒DNA合成,显示抗病毒作用,其生物利用度是阿昔洛韦的3~5倍。因此,中西医结合,采用针刺联合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具有良好的缩短病程、控制神经疼痛的作用,疗效优于单用伐昔洛韦组。
参考文献
[1] 王庆文,陈得成.中国针灸配穴疗法[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5:893-894
[2] 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394-398
[3] 罗云坚,刘茂才.皮肤性病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4
[4] 曹兆常.中药西药联合针刺治疗带状疱疹52例疗效观察[J].哈尔滨医药,2011,31(3):209
[5] 赵明,汪月强,漆军.针刺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人民军医,2010,53(12):934-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