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生气而种兰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200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夜闷热,伏案翻书,读到两则小故事,心中不觉豁然开朗:
   第一则故事说的是一位父亲教五岁的儿子使用割草机。父子俩正剪得高兴,电话响了,父亲进屋去接电话。
   五岁的孩子把割草机推上了他爸爸最心爱的郁金香花圃,可怜的郁金香幼苗应声而断。孩子的父亲出来一看,脸都气青了,眼看他的拳头高高举起,此时,他的太太出来了,看见满目狼藉的花园,顿时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她微笑着对丈夫说:“亲爱的,我们现在最大的幸福是抚养孩子,而不是养郁金香。”三秒钟后,做父亲的不再生气,一切归于平静。
   第二则故事是这样的:唐代著名禅师慧宗酷爱兰花,有一次,他要外出弘法讲经,临行前吩咐弟子们看护好他精心培育的数十盆兰花。弟子们深知禅师爱兰如命,于青灯黄卷、晨钟暮鼓之余,总是细心侍弄兰花,大有“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悉心。
   某日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小和尚们偏偏在这天晚上将兰花遗忘在户外。第二天清晨,弟子们出门看时,只见眼前一片狼藉,破碎的花盆,倒塌的花架,还有散落的兰花,端的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数日后,慧宗禅师返回寺院,众弟子忐忑不安地上前迎候,准备领受师父的责罚。得知原委,慧宗禅师泰然自若,神态平静而祥和,宽慰弟子们说:“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故事中的母亲和禅师都是深谙生活智慧的人,因为他们知道,种花、养花都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美更好的方式,而不是生活本身,更不是生活的目的。而人们之所以会生气烦恼,常常是因为做事太计较得失,忽略了生活的本来意义。
   其实,生气从生理学、心理学角度来看,对身体、精神都是极其不利的,清代户部尚书阎敬铭曾作过一首《不气歌》:
   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
   倘若生气中他计,气出病来无人替;
   请来医生将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
   气之危害太可惧,诚恐因病将命弃;
   我今尝够气中气,不气不气就不气。
   佛教也劝人少生气,多和气。有一副对联说得好:“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看天下古今愁。”不为生气而种兰,无论发生了什么,我们都应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最该珍惜的到底是什么,是一盆花、一个花园,还是一种快乐、一份情感?如此,方能抓住生命里最重要的东西,而不会为了生活的细枝末节无谓痛苦,我们的人生也会因此而轻松开朗,快乐富足。
   (编辑 花咖)
其他文献
时间当代地点陕北山乡人物三婆姨、丁村长、明乡长[在生蛋母鸡的叫唤声中幕启。[舞台后中央设有石桌石凳,桌上有剁菜的木墩。三婆姨(端鸡食盆上,盆内放一把儿蔬菜、一把菜刀)
《信使》一文以古老的柏拉图式的对话文体,阐述了当代哲学家、美学家赵仲牧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和卓尔不群的人文情怀,生动而富有学理地开示了赵仲牧思想从受休谟、康德、胡
我小时候的乡下,处处是离不开马的。耕地、拉车,甚至去很远的县城都要套上马车才可以出行。  我11岁那年,由于大伯跟父亲分开种田,不再合作。这样的时候,耕地就缺了赶马的助手。我心疼母亲,知道她再苦的活都不怕,只是这赶马的事情,真的叫她怕得不行。我主动跟父亲说,你来教我赶马,我替妈妈,她太怕马了。  父亲听完我的话,很是激动。因为我7岁那年,曾经在马背上摔了下来,自此再也不敢骑马了。  父亲说,咱家的
本刊讯今年7月,河南省军转安置工作小组、省委组织部、省编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公务员局、省军区政治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我省计划分配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
本文通过对一些小众散文的解读,去品位和感受作者的内心,作者带着我们回望过去,关注现实,虽毁誉参半,已然成为陈迹,却留下跋涉的足音,重要的不是卖弄的文笔,而是倾听生命深处
当代中国法院系统倡导和践行的能动司法,是指司法主体为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积极行使司法权,主动采取多种手段解决法律纠纷的一系列司法活动的总称。能动司法
康德哲学中的美学思想具有动态性,但是这种动态性的前提基础是先验审美力存在,他不同于其他的美学家直接研究美学以及人与美学的关系,尽管从理论上而言我们需要一种表面性的
1.一只蛋,由别人从外部打破,只能成为盘中美食;而由自己从内部啄破,则会诞生新生命。   2.谁肯相信,蝴蝶的前身竟是丑陋的毛毛虫!谁能猜到,毛毛虫的来世会是美艳的蝴蝶!   3.眼睛里揉进了沙子,只会痛苦地掉眼泪;贝壳里掺进了沙子,却将痛苦孕成珍珠。   4.树木的疤痕原是伤口愈合后留下的,但疤痕处的木质更致密、更坚硬、更结实。   5.红萍有根,却不肯扎根泥土,注定一生漂泊。   6
一个孩子竟然在上公开课的时候睡着了,还打着呼噜,这是怎样的一个场景?我想任何一个老师都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一幅画面,但是却实实在在地在我的身边上演了。  今天,我去一所名校听课。晴朗的天气,温暖的阳光,是一个不错的日子。我们一行五人带着欲飞的心情出发了。长期被沉重的教学负担挤压着,没有多少的空闲时间,现在忙里偷闲,放松自己,这怎么著也应该让自己得到彻底的释放。  到达学校的时候,校长向我们介绍了他们的
消耗在石炭井的青春,大都带着浓浓的酒味。我和东海是在酒桌子上认识的,老混在一起玩,一次喝激动了,4个人磕头一拜,就成了兄弟,我老三,他老四。东海是石炭井三矿子弟,寸头,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