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工业园区政策的演变和提示

来源 :当代经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caonima3344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业化是传统经济转向现代经济的必由之路,是发展中国家孜孜以求的目标。 农村工业化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同时在工业化过程中城市与农村是相互依赖的。农村工业化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农村工业作为整个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与城市工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工业化的发展。农村工业的发展,有利于为城市工业提供劳动力、场地、资金等条件,有利于城市工业的产品扩散和产业转移,有利于城市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发展,促进城乡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文章研究了中国农村工业化政策的意义,并对其在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影响的体制因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比较研究;农村工业化;乡镇企业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olicies of China for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Sheng Dongrun
  (School of Sinology Korea NanSeoul University,Seoul 999007,Korea)
  Abstract:Industrialization is the only way for converting traditional economy to modern economy, and is the objective strived after diligently by developing countries.Rural industrialization is powerful drive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in rural areas, and meanwhile, cities and rural areas depend on each other in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hole industrial system, rural industry, together with rural industry, may supplement and promote each other, and jointly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y will be beneficial for providing labor force, field and funds, etc. for urban industry, be beneficial for the product prolifera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er of urban industry, and be benefic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industry toward high-tech industrial field and for promoting the rationaliz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a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factors which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Key words: Comparative Study;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village and township enterprises
  
  一、緒 论
  农村工业化,基于两种目的:一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通过发展农村工业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农村的充分就业;二是通过发展农村工业实现国家工业化。农村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纵观世界特别是亚洲农村工业化发展历史,大都经过前期、中期、后期即成熟期三个阶段。农村工业化是工业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用工业的技术、装备和制度改造农村,并用工业文明改造农村和农民。农村工业化的理论含义只是被理解为在农村社区内兴办各种工业加工制造业等非农产业。所谓“农村工业化”应当是指通过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包括技术、生产组织、经营方式、工具装备,管理制度等)来改造包括传统农业在内的农村产业和经济结构,促使农村经济系统向现代化转型,最终达到建立在城乡经济一体化基础上的国民经济一元化目标。
  很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通过农村工业化政策来解决各种城乡问题。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亦是如此。以城市发展为中心的经济政策要求首先牺牲农村、农业、农民的利益,大力发展现代工业集中的城市经济,然后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到一定发展阶段再集中精力发展农业和农村,并通过实现农村工业化即现代化来解决城乡矛盾。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农村工业化走过了萌芽时期、幼年时期和增长回升时期等几个不同的时期,目前尚处于不断的探索之中。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历程,概括起来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①农村工业化。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实行了分散的乡村工业化,其本意是通过扩展对农村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来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寻找出路,并由此带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②向城镇集中。改革开放中期,为了克服乡村工业分散的缺陷,不少乡镇工业向县级城镇集中,将乡村工业化聚集起来的能量引向城镇经济,并带动乡镇人口向县城转移,促使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同步发展。③农村工业化小区,农村工业开发小区,就是有规则、有组织、有重点地在有条件(包括市场条件、地理条件、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的地区(县、镇、乡)建立农村工业开发区,集中管理、扶持农村工业,并以此带动农村地区的发展,在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找到联系的纽带,使农村工业化与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机地连为一体。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便在于中国农村工业化政策的意义,并且,对于中国乡村企业各种发展模式和道路的一般研究,已有较多的成果,但是对在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影响的体制因素进行分析的,却非常少见,这正是本论文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实行农村工业化政策的含义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一段时期内,推进了国家工业化的高速发展。但由于过度剥夺农业,实行城乡隔离,城乡之间缺乏正常的市场联系,造成了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和城乡发展的严重失衡,强化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二元特征。中国对农村人口迁入城镇有严格的限制。80年代以前,城乡壁垒森严,农民既不能“离土”也不能“离乡”,始终被束缚在土地上,农业劳动力就地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即倡导“离土不离乡”的形式,把产业转移同地域转移分割开来[ ]。当时农业生产效率长期低下, 农民收入水平低,处于绝对贫困状态,农业部门为工业化提供的资本积累开始枯竭。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以制造业为依托,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外向型经济也颇具规模,许多地方小城镇建设也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城乡差距缩小甚至消失了。
  
  2.乡镇企业产生的必然性
  重工业化战略遗留下来的问题,靠什么途径去解决呢?城市工业和第三产业能解决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一是城市本身有大量的失业人口。1979年城市的失业率为5.3%,1978年~1984年中国城市需要的就业人员3,800余万人,同时城市本身能解决3,400万人,有400万人尚属富余人员[ ],城市依靠自身的力量解决本身的就业问题尚有困难,当然更无力顾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了。二是国家财力有限。1978年国有企业要安排一个劳动力就业要花费3万元,如果安排1.5亿人就业,就需要4.5万亿元的投资,1978年中国财政收入才1,121亿元,故依靠国家财力无论如何也行不通,况且1.5亿人进入城市工作,就意味着要建造150个以上[ ]、能容纳1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那更是不可能的。
  经过建国近30年的建设,中国在70年代未已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在人均收入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较早的达到了较高的工业化水平。但是由于重工业战略的缺陷和中国人口众多的特点,要成为工业化国家的任务远未完成。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①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乡镇企业是农民就业致富的必由之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11亿人口80%在农村,这一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而农村发展和生活改善,又受到人口少的矛盾制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1988年约在1.4亿人左右;另一方面,按通常国家安排就业投资,这1.4亿人的就业需1.68万亿元,相当于建国以来所积累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固定资产原值的总和,显然国家背不起。
  ②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尤其是农民收入低。据世界银行的资料,到1976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商品性生产的比重高达51.6%,进入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但如果平均到每一个身上,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就低了,1977年为379美元[ ],1985年为455美元,相当于美国的1/57。在这些分配中,农民处于最不利的地位。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才134元,1985年为355元。按现代化国家的标准3,000美元来衡量,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还有相当长繁重的任务要完成,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③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工业,农村-农业”这种二元结构得到强化。城乡不仅在经济上有差别,而且在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城市都优于农村,城市人口不仅能享受到现代文明,而且在上学、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都享有特权,国家的就业政策是以安排城市人口为主的就业政策,国家的医疗和卫生保健等政策也只是为城市人口生活安全和老有所养提供保障的政策。不仅如此,城市居民还享受着国家在粮食、副食品甚至交通等方面的诸多高额补贴。农民既不准自由出入城市就业,也不准在农村从事非农产业。这种城乡隔离制度,进一步演化为农民和城市居民在身份上的不平等。
  
  长期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并没有实现中国长期梦寐以求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目标,但是,工业化战略所带来的副产品却使得决策者重新对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思考。美国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国际环境的改善使得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具备可能。长期农业对整体经济发展产生的瓶颈使得决策层开始重视农业自身的发展。1978年《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的决定》指出:“社队企业要有一个大发展”,次年中国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发展社会企业问题的规定》。如果说上述法规“使得企业合法化,调动了农民办企业的积极性[ ]”的话,那么广大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暴露的农村剩余力问题又对决策层需要转移更多劳动力到非农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考虑到国有企业新增就业机会有限以及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可能引发社会不安定,政府不能选择打破户籍制度让农民进城就业的策略。而允许发展社队企业不仅能够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而且能够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 ]。
  
  3.乡镇工业园区发展的必然性
  长期以来,中国的乡镇企业分散的布局制约着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随着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乡镇企业发展初期那种小作坊、小规模生产经营产生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无论从理论看,还是从实践看,乡镇工业高度分散布局的缺点都很严重。首先,分散布局不利于工厂之间的分工协作。搞工业生产和搞农业生产不同,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土地,必须以土地为载体,哪里有土地,哪里就有农业,分散布局是其根本特点。而工业生产却不同。工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一个企业往往只生产某种产品的一个零部件,甚至只从事某个零部件的某项工艺操作;由于分工细密,专业化程度高,必然要求专业化工厂之间的协作。甲厂的产品是乙厂的原料,乙厂的产品又是丙厂的原料,丙厂的产品又是甲厂的原料,互为母子关系,厂际联系非常紧密,而且常来常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分散布局,必然加大运输工作量,增加运输费用,提高产品社会成本。
  其次,分散布局不利于解决工业所需的能源供应。很多工业消耗能源较多,而且要求不能停电、停水、停热蒸汽。如果这些能源供应完全由企业自己负责,则所需的投资太大,而且能源设备利用率不高。如果企业没有自己的供热、供电系统,则很容易出现上述问题,因此搞工业小区,若干个工厂共同出钱搞发电厂、自来水公司,则可节省投资,又能保证能源不间断正常供应。进入90年代以后,乡镇企业的这些问题被提上了各级地方政府的工作日程。引导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向各类园区集中发展,已成为各级政府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体制创新、素质提高、实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一项重大的战略措施。乡镇工业园区指由政府、企业或村集体主导,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吸引、引进企业入园的集聚发展区。
  从中国乡镇工业园区的现状来看,2000年2月3日中国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组织开展了创建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园区的活动,决定批准北京房山区良乡镇工业开发区等57个技术创新较为活跃、主导产业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和竞争力、集中连片发展的乡镇企业小区为第一批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园区。后又发展了第二批43家园区。农业部规划,2005年创建300个“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园区”,建成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基地和技术人才的创业基地(十五规划)。这些科技园区正成为乡镇企业经济最有力的增长点。如大连已达集团承建的大连软件园,吸引了美国“先驱”、日本“松下”、芬兰“诺基亚”和新加坡、台湾的大企业,以及中国内地的多家知名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入园,如前软件园已有纯软件开发企业70余家。
  2005年全国县级以上的乡镇企业工业园区达29,575个,入园企业136万个以上[ ],上缴税金1,300亿元。园区内企业协议利用外资401亿美元(含港澳台资),实际利用外资202亿美元(含港澳台资)[ ],分别占全国乡镇企业利用外资的85.2%和84%。乡镇企业利用外资项目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乡镇工业园区,乡镇工业园区在全局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现。
  
  五、农村工业化对中国农村发展的作用
  1.对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作用
  农村工业化促进了农村就业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类似,也是以农业为主体。1980年农村就业结构中农业就业份额高达93.6%,绝大多数的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只有不到7%的劳动力在从事非农生产活动。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兴起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农业到农村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中就业,还有相当数量的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兼营非農业生产,农业劳动力份额不断下降,非农业劳动力份额不断上升,推动了农村就业结构的转变。20年间,乡镇企业就业人数(农业部分除外)从1978年的0.22亿增加到了1997年的1.28亿,增加了1亿人以上,占1997年全部农村劳动力的28%,占全国劳动力的18%。2000年,在农村劳动力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上升至30%以上。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就业结构中农业份额下降了24.5%,平均每年下降1.1%[ ];1997年~1998年,农业劳动力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一度降至50%以下,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有了稳定的职业和收入,减小了农民进入城市的压力,减弱了给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带来的冲击。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就业结构变化趋势比较复杂,时快时慢,并有逆向转变时期,如果把这一现象与乡镇企业就业人数变化趋势进行对比则不难发现,1985年~1986年农村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例迅速下降,而同期正是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时期,1989年~1991年乡镇企业发展受阻,劳动力就业结构转变开始俳徊。这也证明,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着中国农村的就业形态。
  随着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农村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已经不再大幅下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时有增加。据统计,1990年~1994年乡镇企业职工人数从9,264万人增加到1.2亿人,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2,736万人,比“七五”期间安置总数净增700多万人,从1978年到1995年,农村非就业劳动力由10.8%上升到27.1%。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乡镇企业就业人数高达90%以上[ ]。从吸收劳动力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意义上讲,乡镇企业是中国工业化的新生长点。他不仅矫正了传统工业化轨迹,而且直接为实现二元结构转换架起了桥梁。这是因为,对于像中国这样人口众多,资源缺乏的大国,在工业化开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需要把吸纳劳动力就业,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提到工业化首要战略目标的地位。但是传统工业化没有做到这一点。乡镇企业一开始就把解决就业问题、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而且做到了。随着乡镇企业的大力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上升,乡镇企业对国民经济结构的转变起到了客观推动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
  到2002年,全国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31,8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1%,占农村社会增加值的65%;实现营业收入125,800亿元;完成出口交货值10,500亿元,占全国出口交货值的40%左右;实现利润总额7,200亿元;上缴税金2,500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3.2%。目前乡镇企业已吸纳农村劳动为1.33亿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6.8%,占社会劳动力的18%。因此,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从1978年到2002年,全国乡镇企业就业增加了1.05亿,解决了55%的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得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与从事非农业的劳动力从1978年的9.3:0.7 变成了2002年的7.3:2.7。然而,近几年乡镇企业对劳动就业的吸纳能力明显下降,尤其是1997年和1998年连续两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出现了3%~4%的负增长率,这在乡镇企业的发展历史上尚属首次。1999年后虽然有所好转,但是增长幅度不足1%。“八五”期间,农业劳动力总量减少1,001.9 万人,而在“九五”期间农业劳动力反而增加了463 万人[ ],但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和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对于转移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加速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无疑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2.农村工业化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1978年以前,中国农民的收入来源基本上是依靠土地的种植收入,在旧的经营体制下,由于农业一直在极低的效率下俳徊不前,农民的收入只能维持在极低的水平线下。农村经济结构单一,从事社队企业生产经营的农民不多,而且工资水平比较低。改革前1952年~1978年的26年中,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累计只增加了76.57元,年均增长3.3%,其中1965年~1978年的13年间,年均增长仅为1.7%。改革后,农民的收入出现了明显的增长趋势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农民收入水平迅速增长。改革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农民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最直接和最直观的表现是,除了农民收入由少变多以外,农民的数量已明显有多变少,这包括农业的劳动力由多到少;农业的人口有多到少和农村的人口由多到少。农民数量的减少,还有重要的联动效应,它对农民收入的提高形成推动。因为农民数量的减少会导致农业部门相对而言的土地经营的扩大和劳动生产的提高,这两者都是农民人均收入提高的基础。
  据1978年~1994年资料分析,农户收入与乡镇企业总产值有显著的相关性。乡镇企业的贡献已占到农户收入净增额的30%以上,乡镇企业工资性收入是近几年农户增收的主要来源。据农业普查资料,1996年全国非农乡镇企业平均每个企业从业人员为37.9人,全年營业收入90.17万元。在非农乡镇企业中,全年营业收入5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64.28%。从业人员占到31.4%;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占1.2%,从业人员只有4.6%[ ]。
  1978年乡镇企业职工工资总额达86.7亿元,1992年上升到1738.4亿元。来自乡镇企业的收入已成为农民纯收入增加的一个日益重要的来源。1994年农民收入均纯收入为33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220元的27%。而1992年平均每个农村人口来自乡镇企业的收入205元,占当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783.99元的26.1%,比1978年增加18.9%。在乡镇企业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已经取代农业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农民人均收入中占比重已经超过50%。农村工业化是农民富裕和农村集体经济繁荣的重要途径。尽管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但是自1978年以来,来自农业收入的份额不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收入的份额不断上升,以农村工业为主的非农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7.03%增加到2000年的近50%。
  
  3.农村工业化推进了小城镇建设
  工业化必然导致城市化。工业的聚集效应引起了人口随着工业的发展而相对集中。在经济活动和人口在一个地理位置上的集中达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形成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已经被发展经验所证实。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工业化大大推进了农村的城镇化,成为小城镇建设的基本依托。在乡镇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主要通过两种形式推动小城镇的发展。一是有的乡镇企业在依托原有乡镇集中发展起来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转向工业,并出现了为工业生产和职工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于是大量的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形成了小城镇;二是在很多地方,出现了许多同行业的乡镇企业,于是开始出现专业市场,随着专业市场商品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带动了人口的集中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县城镇建设。实践证明,乡镇企业发达的地方,小城镇发展也快。1978年,东中西部小城镇数量占全国总量的比重分别是32%、39%和29%,而现在则分别是43%、32%和25%。各地以产品、资源优势和经济效益为主线,建立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工业小区和小城镇,目前已有的4万家乡镇工业小区、5万个小城镇(包括1.9个建制镇),小城镇的发展又进一步吸引乡镇企业的集中,使农村劳动力职业转移与空间转移相结合,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推进,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从而使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还有一些发展企业的总部将搬到大中城市,工厂在小区和小城镇,乡镇工业向城镇的集中和城镇工业的进一步扩散,城乡工业将融为一体,把城乡分割的“一体两翼”的工业化,变成工业化与城市化“合二为一”的现代化进程。目前中国城市化率为30%,正在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蕴藏着巨大的市场,农村工业化开拓了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乡镇企业将成为促进城市化的决定性力量。
  
  六、结 论
  中国进行农村工业化当中,乡村企业做出了不少的贡献。在城乡分离的前提下,中国的乡镇企业实质上成为了农村工业化的独立载体,相对而言,他们很少能得到既有工业体系(以城市工业、国有企业为代表)的职员(非正式的除外),反而极易受到来自产业、市场和政策层面的种种人为抑制。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严格的城乡差异体制来了数量宏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才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这正是其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中国乡镇企业、特别是乡镇集体企业发展的早期,它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中国,乡镇企业的出现和发展,并不是一个偶然的产物,而是一系列互补性制度安排的必然结果。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并快速发展,乡镇工业和服务业,已成为小城镇经济的主题。到2000年全国乡镇企业的总产值已占全国内生产总值的近1/3。进入21世纪后,随着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中国加入WTO,中国的小城镇经济,特别是乡镇企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目前已出现三大趋势:一是工业布局由分散化向园区集中;二是人口由散住向城市集中;三是产权制度和管理方式由单一化、家族化向多元化、科技化转变。同时,乡镇企业的持续、加快发展又推动了城镇化迅速发展。发展小城镇经济是实现中国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路。
  
  【參考文獻】
  [1]童 星.左右为难的“腹背受敌”——简析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若干矛盾[J].江苏社会科学,1999(3):30.
  [2]王小鲁.对乡镇企业增长的重新估计[J].经济研究,1997,28-37.
  [3]全国农业普查办公室.农村生产结构调查与小城镇发展研究[J].2000,48-68.
  [4]王汉生.中国农村的工业化与社会分化——四县乡镇企业比较研究[D].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26-27.
  [5]王汉生.中国农村的工业化与社会分化——四县乡镇企业比较研究[D].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27-33.
  [6]李维森.试论乡镇企业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87,13-14.
  [7]呂萌萌.论我国乡镇企业与乡镇政府关系的重新定位[J].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4-5.
  [8]中国统计年鉴[Z].1987,128.
  [9]中国统计年鉴[Z].1987,143.
  [10]韩 俊.跨世纪的难题——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M].太阳: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122.
  [11]陆世宏.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73.
  [12]张 毅,张颂颂.中国乡镇企业简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6.
  [13]颂 颂.中国乡镇企业简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7.
  [14]企业年鉴[Z].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67.
  [15企业年鉴[Z].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268.
  [16]中国农村工业化新论.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70.
  [17]中国乡镇企业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研究[D]. 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58.
  [18]董立民,王立峰.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新挑战[J].农业经济问题,2003,8.
  [19]陆大道,等.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74.
  
其他文献
在口腔牙齿治疗中疼痛造成患者非常大的心理负担,带来极大的痛苦,同时疼痛又影响口腔科医生的治疗操作,进一步影响牙齿的治疗效果.中外专家一直在研究牙齿治疗的无痛疗法.我
结合传统方法,运用四步教学方法即讲授理论知识、观看影像教材、操作实验、临床可视化教学的教学模式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实习前的教学中,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
颌面部软组织损伤常伴有腮腺导管损伤,如处理不当可形成面部涎瘘,影响生活和工作,现将作者近几年所见9例颌面外伤伴腮腺导管损伤修复的方法报道如下.
面对新时期的背景,班主任必须重新定位自我,以此保障班主任可以更好的迎合新课程背景追求 , 管理班级,助力学生健康 的发展与成长。
詹姆斯.乔伊斯是爱尔兰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家,其作品具有非常独特的创作风格。中国对意识流大师乔伊斯的研究大体分两个阶段。1922—1978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学者对乔的研究
目的分析试卷命题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为今后教育教学、考试方法改革及试题库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教育测量学对三年制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手术分类学期
2000年,英国游戏公司Creative Assembly(以下简称CA)推出历史策略游戏《幕府将军:全面战争》,经过20年发展,“全面战争”已经成为一个经典的游戏系列。前不久,作为大部分时间
意大利虽是一个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但由于资源贫乏,工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农业生产也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因此,劳动人民失业众多,生活困苦。战后,意大利城乡劳动人民失
期刊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核三个特征性变化在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了近20年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切除标本的组织学特征.结果 2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
利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对ISO9000系列标准对于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了ISO9000的内生性后,贸易伙伴国的ISO9000认证水平对于我国出口具有显著